《格言別錄》073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2013/10/25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窮天下之辯者,不在辯而在訥。伏天下之勇者,不在勇而在怯。」

良因曰:
孔子說:「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所謂訥,是指渾厚誠實的性格,穩定而無所畏懼。
怯是指人能常存戒慎之心,便能以柔克強,以逸待勞。
如高山之穩而不畏颶風,如水之柔而能穿石。
智者當法自然,安住於自性中,成有力大人!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5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鋼骨佛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2013/10/20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公生明,誠生明,從容生明。」 良因曰: 明,智慧也。 世俗人向書本、文字、甚至謀略中求, 可是得到的往往只是世智辯聰,甚至是機偽之心。 如陽光本來燦爛,只是被烏雲所蔽; 當透過語言文字的引導,煩惱調伏後, 自性本具的智慧自然開顯。 定慧均修,即生智慧!
2013/10/19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遇事只一味鎮定從容,雖紛若亂絲,終當就緒。 待人無半毫矯偽欺詐,縱狡如山鬼,亦自獻誠。」 良因曰: 境界紛亂,當觀如狂花亂舞,空體依然, 但安住空寂,這才是最有效的處理方式。 與人相處永遠不失慈悲,皆能以誠相待。 但同時保護自己,這也是對他人的慈悲。
2013/10/18 良因法師 格言法談 「持己當從無過中求有過,非獨進德,亦且免患。 待人當於有過中求無過,非但存厚,亦且解怨。」 良因曰: 根據《佛說立世阿毘曇論》所述,當未來小三災起: 「兄弟姊妹親友眷屬自相鬪諍,何況他人? 是時諸人起鬪諍已,仍相手舞…行諸殺害以為戲樂。」
2013/10/12 良因法師 格言法談 「凡一事而關人終身,縱確見實聞,不可著口。 凡一語而傷我長厚,雖閒談戲謔,慎勿形言。 結怨仇,招禍害,傷陰騭,皆由於此。」 良因曰: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是非人終究感召是非人,也必招來是非。 損陰德、招災禍,就為逞一時口舌之快。
2013/10/11 良因法師 格言法談 「嚴著此心以拒外誘,須如一團烈火,遇物即燒。 寬著此心以待同群,須如一片春陽,無人不暖。」 良因曰: 外誘如刀刃上的蜜糖,不足一餐之美,但有割舌之患。 當如烈火焚燒,銷滅殆盡。 渡過了漫長的寒冬,迎來和煦的春陽,溫暖了眾生的身心,面對同群亦當如是。
2013/10/6 良因法師 格言法談 「無心者公,無我者明。」 良因曰: 無心並非不別青黃赤白的一向無知,那只是跟愚癡相應罷了。 真正的無心,是與「無我」相應。 面對境界時,不執著「我喜歡」、「我不喜」、「我的感覺」、「我的想法」…… 甚至最後連能思考分別的「我」也不可得。
2013/10/20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公生明,誠生明,從容生明。」 良因曰: 明,智慧也。 世俗人向書本、文字、甚至謀略中求, 可是得到的往往只是世智辯聰,甚至是機偽之心。 如陽光本來燦爛,只是被烏雲所蔽; 當透過語言文字的引導,煩惱調伏後, 自性本具的智慧自然開顯。 定慧均修,即生智慧!
2013/10/19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遇事只一味鎮定從容,雖紛若亂絲,終當就緒。 待人無半毫矯偽欺詐,縱狡如山鬼,亦自獻誠。」 良因曰: 境界紛亂,當觀如狂花亂舞,空體依然, 但安住空寂,這才是最有效的處理方式。 與人相處永遠不失慈悲,皆能以誠相待。 但同時保護自己,這也是對他人的慈悲。
2013/10/18 良因法師 格言法談 「持己當從無過中求有過,非獨進德,亦且免患。 待人當於有過中求無過,非但存厚,亦且解怨。」 良因曰: 根據《佛說立世阿毘曇論》所述,當未來小三災起: 「兄弟姊妹親友眷屬自相鬪諍,何況他人? 是時諸人起鬪諍已,仍相手舞…行諸殺害以為戲樂。」
2013/10/12 良因法師 格言法談 「凡一事而關人終身,縱確見實聞,不可著口。 凡一語而傷我長厚,雖閒談戲謔,慎勿形言。 結怨仇,招禍害,傷陰騭,皆由於此。」 良因曰: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是非人終究感召是非人,也必招來是非。 損陰德、招災禍,就為逞一時口舌之快。
2013/10/11 良因法師 格言法談 「嚴著此心以拒外誘,須如一團烈火,遇物即燒。 寬著此心以待同群,須如一片春陽,無人不暖。」 良因曰: 外誘如刀刃上的蜜糖,不足一餐之美,但有割舌之患。 當如烈火焚燒,銷滅殆盡。 渡過了漫長的寒冬,迎來和煦的春陽,溫暖了眾生的身心,面對同群亦當如是。
2013/10/6 良因法師 格言法談 「無心者公,無我者明。」 良因曰: 無心並非不別青黃赤白的一向無知,那只是跟愚癡相應罷了。 真正的無心,是與「無我」相應。 面對境界時,不執著「我喜歡」、「我不喜」、「我的感覺」、「我的想法」…… 甚至最後連能思考分別的「我」也不可得。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原文: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儼兮其若容;渙兮其若凌釋;礦兮其若穀;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除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猶兮若四鄰;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這一段的意思是說品行與德行好的人與有智慧的人做起事來,總是深不可測,但
Thumbnail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雍也第六)。  孔子多次將智與仁並論,如『擇不處仁,焉得知?』(裡仁第四)。這裡講智者和仁者的一些不同特質。  三句話,三個層次。首先是表像,智者喜愛如水一樣,仁者喜愛如山一樣。樂水樂山,並不是說智
Thumbnail
安住好自己的心,如天地般無私的愛養萬物,如水般不爭的來行”善”的真諦,如此才能真正親近萬物,成為萬物之所需,善助對方的同時成就自己的價值。而其中”不爭”的意涵,則是道裡最關鍵的特性之一。如何做到不爭呢?老子在本章以負面表述的方式,說明人在求道、學習、處事的過程,人心容易掉入”爭”的情境。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雍也第六)。  史,負責文書的史官。引伸為喪失活力,文縐縐的迂腐之輩。彬彬,物相雜之狀。  孔子的意思,質實多於文采,疏于禮樂,就像未進化的野人。而文采多於質實,就像史官一樣循規蹈矩和文縐縐的了。只有質實和
Thumbnail
讀《十善業道經》就可以知道,口業要好好修,將來有無礙的辯才。不要說是佛法,辯才好,講一個童話故事,人家都感動得半天。講佛法人家愛聽,聽了以後怎麼樣?銘記不忘;銘記不忘如何?依教奉行;依教奉行怎麼樣?得證佛果、解脫自在。不是講了就算了,講了以後要有這些相續。
Thumbnail
大多數時候,孔子非常積極地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但也有灰心喪氣和消極等待的時候。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公冶長第五)。  桴(fú),小木筏。材,通裁,削減  孔子說:『我的仁道
Thumbnail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裡仁第四)。  孔子常將君子和小人的品性對比,增強說服力和訓誡效果。  懷,內心存有;土,家鄉。孔子認為,君子內心常懷有道德,而小人則懷有鄉土;君子做事會考慮會不會違反刑法,而小人做事則考慮有沒有實惠。『君
Thumbnail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裡仁第四)。  適:適合,適從;莫,不肯;比,親近,靠近。  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沒有一定要適從的,也沒有一定要拒絕的,朝著義去做就對了』。  孔子所謂天下,就是指天下世道,講君子對於世道應當採取
Thumbnail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裡仁第四)。 如果一個士人有志於仁道,卻以吃得差穿得差為恥,這種人不可與他探討仁道。惡,粗劣。  孔子看不起這種人,不願花時間和這種人交談。認為這種人雖然有士的身份,看上去也有為仁的志向,但卻是不合格的,只是
Thumbnail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裡仁第四)。  孔子說:『唯有仁德之人才能發自內心地喜愛與憎惡他人。』按現在的話說,就是『愛恨分明』,『敢愛敢恨』,『敢於對壞人壞事做堅決的鬥爭』。   這裡孔子所言『好人』或『惡人』,一定是出於內心的真實感受而表露出來。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原文: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儼兮其若容;渙兮其若凌釋;礦兮其若穀;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除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猶兮若四鄰;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這一段的意思是說品行與德行好的人與有智慧的人做起事來,總是深不可測,但
Thumbnail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雍也第六)。  孔子多次將智與仁並論,如『擇不處仁,焉得知?』(裡仁第四)。這裡講智者和仁者的一些不同特質。  三句話,三個層次。首先是表像,智者喜愛如水一樣,仁者喜愛如山一樣。樂水樂山,並不是說智
Thumbnail
安住好自己的心,如天地般無私的愛養萬物,如水般不爭的來行”善”的真諦,如此才能真正親近萬物,成為萬物之所需,善助對方的同時成就自己的價值。而其中”不爭”的意涵,則是道裡最關鍵的特性之一。如何做到不爭呢?老子在本章以負面表述的方式,說明人在求道、學習、處事的過程,人心容易掉入”爭”的情境。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雍也第六)。  史,負責文書的史官。引伸為喪失活力,文縐縐的迂腐之輩。彬彬,物相雜之狀。  孔子的意思,質實多於文采,疏于禮樂,就像未進化的野人。而文采多於質實,就像史官一樣循規蹈矩和文縐縐的了。只有質實和
Thumbnail
讀《十善業道經》就可以知道,口業要好好修,將來有無礙的辯才。不要說是佛法,辯才好,講一個童話故事,人家都感動得半天。講佛法人家愛聽,聽了以後怎麼樣?銘記不忘;銘記不忘如何?依教奉行;依教奉行怎麼樣?得證佛果、解脫自在。不是講了就算了,講了以後要有這些相續。
Thumbnail
大多數時候,孔子非常積極地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但也有灰心喪氣和消極等待的時候。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公冶長第五)。  桴(fú),小木筏。材,通裁,削減  孔子說:『我的仁道
Thumbnail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裡仁第四)。  孔子常將君子和小人的品性對比,增強說服力和訓誡效果。  懷,內心存有;土,家鄉。孔子認為,君子內心常懷有道德,而小人則懷有鄉土;君子做事會考慮會不會違反刑法,而小人做事則考慮有沒有實惠。『君
Thumbnail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裡仁第四)。  適:適合,適從;莫,不肯;比,親近,靠近。  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沒有一定要適從的,也沒有一定要拒絕的,朝著義去做就對了』。  孔子所謂天下,就是指天下世道,講君子對於世道應當採取
Thumbnail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裡仁第四)。 如果一個士人有志於仁道,卻以吃得差穿得差為恥,這種人不可與他探討仁道。惡,粗劣。  孔子看不起這種人,不願花時間和這種人交談。認為這種人雖然有士的身份,看上去也有為仁的志向,但卻是不合格的,只是
Thumbnail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裡仁第四)。  孔子說:『唯有仁德之人才能發自內心地喜愛與憎惡他人。』按現在的話說,就是『愛恨分明』,『敢愛敢恨』,『敢於對壞人壞事做堅決的鬥爭』。   這裡孔子所言『好人』或『惡人』,一定是出於內心的真實感受而表露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