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心得-底層邏輯 | 看清世界的底牌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Photo by Maggi Whiston on Unsplash
本書的作者劉潤是前微軟戰略總監,現在一位商業轉型諮詢師,他服務過許多大型企業像是:百度、海爾還有其他耳熟能詳的公司,也是「得到」專欄的《劉潤.五分鐘商學院》講師。這本書就是整理自五分鐘商學院內,講述底層邏輯的總結,每個章節都可以獨立閱讀,加上許多好懂的小故事穿插,讀起來蠻輕鬆的。
底層邏輯就像書的封面一樣,以冰山來比喻我們看見的世界,以及背後看不見的運作模式。如同物理法則,每顆球丟出去,都以不同的拋物線飛行然後落地,但是遵守的物理法則是一樣的,萬事萬物看似長的都不一樣,但背後有一套看不見的邏輯推動著他運作,這就是底層邏輯。
如果只是掌握某個新知識,在面對時代變化時,可能一下就過時了,但是掌握了底層邏輯,在面對不同事情時,可以套上環境變數,產生適應環境的方法論。
底層邏輯+環境變數=方法論
方法論是什麼呢?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會希望別人直接告訴我們解答,例如創業時,顧客人數一直上不去,這時會去請教顧問,希望顧問直接點出問題,提供改善的方法,這就稱為方法論。而顧問為什麼不認識你的公司,卻能提供方法給你?因為顧問掌握的就是底層邏輯,加上你公司的環境變數,產生了提供給你的公司的方法論。
“只有不同之中的相同之處、變化背後不變的東西,才是底層邏輯。”
底層邏輯不只適用在商業環境,在你看清世界運作後,加上環境變數,能夠變化出適應所有環境的新的方法論,如同俗諺『給他魚吃,不如教他釣魚』,當你手上握有底層邏輯這支釣竿,就能自己釣魚了。
這本書分成5個大章節,我會在每個大章節挑一篇我覺得最重要的小章節分享。書中還有很多也很有趣的章節,也推薦大家去找來看喔。
5個大章節分別如下(後面加上個人的意會後的解釋)。

1. 是非對錯的底層邏輯(世界運轉)-三種「對錯觀」

先從一個例子開始:壞人A誘騙好人B進入C沒有上鎖的工地,B失足摔死了,請問這是誰的錯?
別急著回答,這個故事沒有絕對的解答,根據你的立場不同答案也會不同
如果你是法官:當然是A的錯,這是蓄意謀殺。這是大快人心的對錯觀,但是不一定能避免下一個案件再度發生,但是經濟學家也許可以
以這個案例,如果C的工地有上鎖,這件事就不會發生了,經濟學家會考慮整個社會要避免B被誘騙的成本,比C把工地上鎖的成本高的多,所以從「社會總成本」考量,雖然不合理,但是是C的錯
商人的角度,不管是A的錯還是C的錯,B的損失都無法彌補了,因為B的損失最大,所以是B的錯
三種對錯觀,取決於你的立場,但我們每個人應該比較像商人,我們不是法官也不是經濟學家,尤其如果今天承受損失的是自己,更應該站在商人的立場,因為「我的損失最大」,所以「都是我的錯」,畢竟事後埋怨、後悔都無法改變結果。

2. 思考問題的底層邏輯(社會運轉)-注射式洗腦

「為什麼」是句很有力量的話。可能是真誠的發問,也可能是透過理所當然的問法,把一個觀念灌輸到你的腦中。
例如:「為什麼我的產品這麼好,還賣不出去?」這時候被問這個問題的人非常容易把『我的產品這麼好』當成前提,轉而關注為什麼賣不出去,不會去質疑這個前提。但是,他的產品真的這麼好嗎?
為什麼+觀點=注射器,是我們思維模型中的bug,有心人士就可以利用這個bug偷偷灌輸某個想法到你腦裡而你還渾然不覺。當你滿腹疑惑再去問你朋友「對啊,為什麼呀?」你也成為造謠的幫兇了。
這隻注射器,也可能是自己幫自己注進去的,「為什麼我的產品這麼好,還賣不出去?」代表你已經認定自己產品沒有問題,暗示問題一定出在外部,幫自己打了一劑安慰劑,效果很好,但也很危險,因為會導致你看不到問題的癥結。
在詢問為什麼之前,多花一秒鐘思考問題內暗藏的訊息,也是時時保持警醒的練習。

3. 個體進化的底層邏輯(個人成長)-人脈的本質是平等交換

許多人苦苦經營人脈,維持Facebook上的大量好友,費力的討好別人,希望哪天這些人脈可以為自己派上用場,這樣子的想法,從出發點就是不正確的。
經營人脈的順序應該是反過來:你必須先毫無保留的把你的價值付諸別人。當你成為一個優秀有價值的人,自然會吸引其他一樣優秀的人,以及他們的認可和幫助。如同作者所說:人脈的本質,是平等交換
作者劉潤身為一個商業顧問,認識許多企業高管,常常有人去找他幫忙介紹某個人認識,劉潤會先判斷這個人是不是可靠,可靠的話會請他寫一些東西,劉潤再幫忙轉交。原因是如果他想認識某個人,他對對方也要有一定的價值,但是這個價值要由他自己判斷,這是寫這封信的目的。對劉潤來說,他轉交的不只是一封信,也是他自己的信用。
想要累積人脈,首先要做的,就是先累積自己,學到的就教人、賺到的就要分享,自然而然的發生一段合作關係,才能打造長久的人脈。

4. 理解他人的底層邏輯(人際關係)-學會打比方的=學會洞察本質

你一定遇過有些人特別會打比方,用一個相對簡單好懂得比喻來說明複雜的事情。打比方聽起來不難,但要打好一個讓人能聽懂又能準確傳遞概念的比方,要經過三個步驟:
  1. 洞察複雜、陌生事物的本質
  2. 匹配到大家熟悉的事物
  3. 用熟悉的解釋陌生的
所以至少要洞察兩個事物的本質,才能打好一個比方。就像一句大家熟悉的「時間就像乳溝:擠一下就有了」不僅精闢,更讓人會心一笑。當我們要測試自己是否搞懂一件事的本質時,試著用你熟悉的事物打個比方,看看其他人是否能聽懂,聽懂的話你就成功了。

5. 社會協作的底層邏輯(企業管理)-信用,是你最大的資產

信任是一件昂貴的東西,要累積信任需要好多年的時間,毀掉他卻只要一瞬間。而且信任沒辦法傳遞,對於親近的人我們總是很信任,親近的人所信任的人,卻很難同等信任,因為我們沒有親自感受過。
例如,自己的弟弟跟自己借錢,我們大概會很放心的借給他,如果是弟弟很信任的朋友要跟自己借錢,我們卻多少有點不放心,即使弟弟信任這個人,信任卻無法傳遞。相反的,如果你不認識弟弟的朋友,但是弟弟跟你說這個人不值得信任,在你心裡也已經不信任他了。
所以說信用不是看你多有錢、多有權、家裡多顯赫,這都是表面上的趨炎附勢,真正的信用需要靠一輩子來證明。
結語
這本書每個章節都不長,作者也很擅長利用小故事跟圖表來加深讀者的概念理解,可以說是很好讀的,但是因為他想傳達的概念很多,所以如果沒有好好地咀嚼、思考,很容易看過就忘。
底層邏輯的概念我覺得跟之前介紹過的,Shane Parrish《思考的框架》內介紹的【思維模型】蠻類似的,都是在說明,面對資訊量爆炸、瞬息萬變的世界,比起時不時冒出的新科技、或是過幾個月就被淡忘的新聞報導,這些事情背後的模式才是打造世界的根本,唯有看清背後不變的邏輯思維,才能在變動中抓住萬事萬物的本質。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67會員
    76內容數
    濃縮一本書的精華,用大概十分鐘的時間,幫助你了解一本書的樣貌 最後會加上一點點的書評,分享我自己的看法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采采說書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們都知道自己身處在訊息轟炸的時代,社群軟體、新聞報導、行銷宣傳,各種領域都透過某種模式滲透日常生活,我們抗拒他,卻又需要他。 文化戰爭不是以文化為題的戰爭,而是利用文化的戰爭。一直以來,藝術家、政治家、資本家都懂得利用文化展開影響力,並且驅動人類的不理性;作者說,文化戰爭不是近幾年有了社群軟體才突
    剛開始在書局翻到這本書的時候,心想:天啊,這個作者講話也太自信了吧!真的有這麼厲害嗎?當下馬上上網查了作者駱鋒。 這本書雖然不斷的提到財富、有錢、賺錢,但我覺得作者想表達的是,那些都是最終目的,過程有許多因子幫助我們往財富路上前進,我整理了四點印象深刻的重點跟你分享。
    面對複雜的世界,我們無時無刻都在做決策,不管是午餐要吃什麼?還是轉換職場跑道。在做決策時,我們總是根據手上所有的資訊,做出當下認為最好的判斷,在思考的過程中,大腦會自動使用一套邏輯來思考,這就稱為思維模型。
    你這周加班了嗎?台灣人的加班風氣已經形成了一種文化,老闆覺得看到員工留下來加班才滿意,員工自己也覺得似乎有加班的義務,尤其是看到同事們都還沒走,自己就算事情做完了,也不敢抬頭挺胸的下班。 為什麼德國人的工作時數比較少,還能做出更好的成果呢?
    小時候一定有被問過這個問題:你長大要做什麼呀?小時侯的回答可能很天馬行空,我要當太空人!我要當科學家!我要當醫生!但似乎沒有聽過有人說,我要開一人公司。 取自《Emily in Paris》對白,你是為了工作而生活,還是為了生活而工作呢?有沒有思考過自己工作的最終目的是什麼?
    這是一本在1997年出版的書,書中以蛤蟆和牠的朋友鼴鼠、河鼠、老獾四人為首展開的童話故事,故事一開始,鼴鼠發現蛤蟆精神狀況不佳,於是找了朋友們一起去探望蛤蟆,並拖著牠去找心理師蒼鷺進行諮商,全書以蒼鷺與蛤蟆的諮商過程為主軸,結合心理學知識,一起了解蛤蟆的人格是如何塑造成現在的樣子。
    我們都知道自己身處在訊息轟炸的時代,社群軟體、新聞報導、行銷宣傳,各種領域都透過某種模式滲透日常生活,我們抗拒他,卻又需要他。 文化戰爭不是以文化為題的戰爭,而是利用文化的戰爭。一直以來,藝術家、政治家、資本家都懂得利用文化展開影響力,並且驅動人類的不理性;作者說,文化戰爭不是近幾年有了社群軟體才突
    剛開始在書局翻到這本書的時候,心想:天啊,這個作者講話也太自信了吧!真的有這麼厲害嗎?當下馬上上網查了作者駱鋒。 這本書雖然不斷的提到財富、有錢、賺錢,但我覺得作者想表達的是,那些都是最終目的,過程有許多因子幫助我們往財富路上前進,我整理了四點印象深刻的重點跟你分享。
    面對複雜的世界,我們無時無刻都在做決策,不管是午餐要吃什麼?還是轉換職場跑道。在做決策時,我們總是根據手上所有的資訊,做出當下認為最好的判斷,在思考的過程中,大腦會自動使用一套邏輯來思考,這就稱為思維模型。
    你這周加班了嗎?台灣人的加班風氣已經形成了一種文化,老闆覺得看到員工留下來加班才滿意,員工自己也覺得似乎有加班的義務,尤其是看到同事們都還沒走,自己就算事情做完了,也不敢抬頭挺胸的下班。 為什麼德國人的工作時數比較少,還能做出更好的成果呢?
    小時候一定有被問過這個問題:你長大要做什麼呀?小時侯的回答可能很天馬行空,我要當太空人!我要當科學家!我要當醫生!但似乎沒有聽過有人說,我要開一人公司。 取自《Emily in Paris》對白,你是為了工作而生活,還是為了生活而工作呢?有沒有思考過自己工作的最終目的是什麼?
    這是一本在1997年出版的書,書中以蛤蟆和牠的朋友鼴鼠、河鼠、老獾四人為首展開的童話故事,故事一開始,鼴鼠發現蛤蟆精神狀況不佳,於是找了朋友們一起去探望蛤蟆,並拖著牠去找心理師蒼鷺進行諮商,全書以蒼鷺與蛤蟆的諮商過程為主軸,結合心理學知識,一起了解蛤蟆的人格是如何塑造成現在的樣子。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這本書作者提出21個底層邏輯,分為自我管理、保持學習、人際互動三大區塊。透過每一章的小表格摘要重點,讓讀者有意識的吸收,並提供淺白易懂的敘述及例子證明。
    這是繼[相信自己,才是完整的你]的第二本,以認識自我,找到自我價值為目標閱讀的書。 以下是我的摘要以及自己的一些想法: A.本書闡述知己而後自在,要知道自己是誰,才能做自己。可從人際關系的投射,配重理論,人格面具,人際關係三分法,心理防禦機制等方式來認識自己。 透過本書提到的理論,案例,想法實
    Thumbnail
    數學本質   數學?數學是由數字組成,每一個數字和符號,就能拼湊出不同的算式,然而每一個算式,也能拼湊出不同的答案。但數學與邏輯又有什麼關係?這本書厲害之處在於用數學講邏輯思維,我想也沒多少人會知道數學能講述思維!   數學有多種形式。例如:四則運算、座標、指數和冪、變異數與標準差、機率與統
    這本書的作者是芭芭拉·艾倫瑞克,在跟雜誌編輯的一次午餐中,她隨口說出現在應該要有人去做實地採訪、體驗,看看低薪勞工是如何靠著最低收入維持生活的,編輯就把這項工作直接丟給了她,隨後作者就決定去應徵低階工作,試著看看只靠著這些工作能不能維持生活。
    Thumbnail
    這本書第一個吸引到我的地方就是他對於複利的討論,以往常常聽到要懂的用錢滾錢,要去了解複利的威力,而不曾去思考所謂的複利是否真的有如此神效。
    Thumbnail
    這是哲學課後的閱讀心得報告,包含我對課上所聽到其他人的報告、課前準備時所查資料的感想。 ˙ ˙ 亞里斯多德的倫理學提倡中庸,像「勇敢」不足會成為「懦弱」,「勇敢」過頭又會變成「魯莽」。這讓我想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 2022.6.9
    ★只要學會了如何邏輯思考,不論職場或日常生活都必定能夠派上用場。 ●論證是否客觀,決定說服力強弱。 ●想像自己是一隻鳥,鳥瞰整個森林,由事物整體切入各個部分再思考。思考應由宏觀切入微觀。 ●先從水平思考開始,再進入垂直思考。 ●詢問怎麼會?為什麼?是邏輯思考的基本,試著將邏輯思考運用在日常生活中。
    Thumbnail
    劉潤在這本《商業洞察力》中談的就是系統思考的運用:如何搭建系統模型?如何運用系統模型看懂一個局,從而改變這個局朝向我們期望的方向發展?如果你曾經看過《系統思考》這本書,那麼劉潤的《商業洞察力》可以說是它的商業科普版。在這篇文章中,我記錄了閱讀這本書的觀點摘要,以及運用在自身的商模打造上。
    ★我們要學會運用邏輯思考,去洞悉問題的本質。所謂洞悉本質,就是分析問題的真正原因所在,並找出正確的解決方法,進而解決問題。從這個角度看,問題解決的前提就是洞悉問題的本質。 ●一個問題如果真想得到終極解決,光靠歸納表面現象和解決表面問題是絕對做不到的,關鍵要推測出事情的本源。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這本書作者提出21個底層邏輯,分為自我管理、保持學習、人際互動三大區塊。透過每一章的小表格摘要重點,讓讀者有意識的吸收,並提供淺白易懂的敘述及例子證明。
    這是繼[相信自己,才是完整的你]的第二本,以認識自我,找到自我價值為目標閱讀的書。 以下是我的摘要以及自己的一些想法: A.本書闡述知己而後自在,要知道自己是誰,才能做自己。可從人際關系的投射,配重理論,人格面具,人際關係三分法,心理防禦機制等方式來認識自己。 透過本書提到的理論,案例,想法實
    Thumbnail
    數學本質   數學?數學是由數字組成,每一個數字和符號,就能拼湊出不同的算式,然而每一個算式,也能拼湊出不同的答案。但數學與邏輯又有什麼關係?這本書厲害之處在於用數學講邏輯思維,我想也沒多少人會知道數學能講述思維!   數學有多種形式。例如:四則運算、座標、指數和冪、變異數與標準差、機率與統
    這本書的作者是芭芭拉·艾倫瑞克,在跟雜誌編輯的一次午餐中,她隨口說出現在應該要有人去做實地採訪、體驗,看看低薪勞工是如何靠著最低收入維持生活的,編輯就把這項工作直接丟給了她,隨後作者就決定去應徵低階工作,試著看看只靠著這些工作能不能維持生活。
    Thumbnail
    這本書第一個吸引到我的地方就是他對於複利的討論,以往常常聽到要懂的用錢滾錢,要去了解複利的威力,而不曾去思考所謂的複利是否真的有如此神效。
    Thumbnail
    這是哲學課後的閱讀心得報告,包含我對課上所聽到其他人的報告、課前準備時所查資料的感想。 ˙ ˙ 亞里斯多德的倫理學提倡中庸,像「勇敢」不足會成為「懦弱」,「勇敢」過頭又會變成「魯莽」。這讓我想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 2022.6.9
    ★只要學會了如何邏輯思考,不論職場或日常生活都必定能夠派上用場。 ●論證是否客觀,決定說服力強弱。 ●想像自己是一隻鳥,鳥瞰整個森林,由事物整體切入各個部分再思考。思考應由宏觀切入微觀。 ●先從水平思考開始,再進入垂直思考。 ●詢問怎麼會?為什麼?是邏輯思考的基本,試著將邏輯思考運用在日常生活中。
    Thumbnail
    劉潤在這本《商業洞察力》中談的就是系統思考的運用:如何搭建系統模型?如何運用系統模型看懂一個局,從而改變這個局朝向我們期望的方向發展?如果你曾經看過《系統思考》這本書,那麼劉潤的《商業洞察力》可以說是它的商業科普版。在這篇文章中,我記錄了閱讀這本書的觀點摘要,以及運用在自身的商模打造上。
    ★我們要學會運用邏輯思考,去洞悉問題的本質。所謂洞悉本質,就是分析問題的真正原因所在,並找出正確的解決方法,進而解決問題。從這個角度看,問題解決的前提就是洞悉問題的本質。 ●一個問題如果真想得到終極解決,光靠歸納表面現象和解決表面問題是絕對做不到的,關鍵要推測出事情的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