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從此,國文課本中有了新媒體寫作:愛與死與IG網紅教學手扎

2022/07/05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愛與死與IG網紅〉算是我超級不熟的白話文之一。不誇張的說,上課前兩週是我第一次讀完這篇文章(應該也是翰林獨有??)。因此文章一開始,很有必要介紹一下:
作者黃哲斌對從傳媒到現代的新媒體,都有所涉獵,目前是天下雜誌的特約作者
〈愛與死與IG網紅〉出自網路媒體天下獨立評論(2019.08.08),是一篇分析社群媒體的文章。作者對於IG文化影響我們的生活深有感觸,是以以「愛與死與IG網紅」,強調IG對使用者(尤其是青少年)的吸引力與傷害。
坦白說,讀完這篇文章後我更困惑了,作者黃哲斌把他想要傳達的概念說得非常清楚,還有我插嘴的餘地嗎?我到底能上什麼呢?
上說明文架構嗎?但我覺得這並不是一篇說明文,作者有自己的觀察與觀點。
上怎麼舉例嗎?可是明眼人都能看出來作者有用數據、他人故事做舉例。
上媒體識讀嗎?可是那更像是公民科的課程。
在困惑時候給我方向的,正是我這兩年的愛書《高產出的本事》。這本書主要的訴求,正是在新媒體盛行的現代,我們要如何量多質精的產出。
圖片來源:《高產出的本事》

我特別喜歡的是針對不同的發表內容,有對應的表達框架(總共有八種表達框架)。只要教到白話文,我會習慣先看看作者的行文結構能不能符合其中的框架(通常有新媒體背景的作者,文章都會很自然的符合其中一種或兩種框架)。

課前暖身:SCQA表達框架、下標的藝術

SCQA表達框架
我挑選的框架是SCQA,這個表達框架很適合用在分析問題以及提出解決之道的思考過程。它的原型來自麥肯錫,所謂SCQA分別代表:
S:情境 / C:衝突 / Q:問題 / A:答案
舉個例子來說,如果今天我想要學生在彈性選修時,來選我的寫作課,利用SCQA架構,我可以怎麼說呢?我會說:
你是不是有過這樣的經驗,明明備好了名言佳句,也記住了要起承轉合,但考試時看到作文題目,還是矇了(S)
這種有學習卻無法派上用場的感覺讓人很困惑(C)
面對這種狀況我們應該要解決的是如何學得一套方法,能幫助你不管看到什麼題目,都能穩定發揮(Q)
未來的課程我將以河道作文的方法讓各位學會寫作的底層邏輯(A)
下標的藝術
除了文章內容,新媒體寫作也非常重視「下標」。我們都知道下標要吸睛,要讓讀者覺得與自己相關——但我並不喜歡因此而生的農場標題。
如何不農場但依舊吸睛,閱讀後又覺得標題訂得真好,確實是一門藝術。

因此,在走這一課的課文內容時,我會先和學生談愛與死與IG網紅的下標,接著再談文本結構,最後收束在知性題的寫作練習。

課文下標:IG,愛與死,與衝突

雖然這篇文章我要上課前才看完,但是我依舊記得第一次翻開課本時,被這篇文真的標題吸引的感覺。
上課的時候,我秀出兩個電影名稱:「媽的多重宇宙」以及「奇異博士」,這兩部電影都涉及多重宇宙的主題,我問學生光是看題目,哪部電影對他們而言更具有吸引力。大多數的學生選擇前者,理由是因為「媽的」和「多重宇宙」呈現不和諧的衝突感,會讓人想一探究竟。
而我想這也是〈愛與死與IG網紅〉當初吸引我的原因:愛與死本身就是一組對比強烈的字眼;而「愛與死」和「IG網紅」又將不易聯想在一起的詞彙強制連結,這兩層的衝突組合起來,就成為絕對吸睛的組合。
但是作者處理的不只是吸睛這件事,其實讀完文章,會發現作者想談論的,是IG對我們的吸引力(愛),還有伴隨而來的傷害(死),這就讓文章在吸睛之外產生餘韻。

課文表達框架

前述提及,新媒體寫作會很自然的符合〈高產出的本事〉中表達框架的其中一至兩個。而這篇文章很適合用SCQA框架來拆解。因為SCQA表達框架特別適用於分析問題以及提出解決之道,而〈愛與死與IG網紅〉(文章連結)正是分析IG使用產生的問題,以及作者提出的解決建議。
這是一篇寫得非常清楚的文章,而SCQA的介紹,學生更能夠知道:「為什麼作者可以把這件事表達得這麼清楚」(IG現象我們都能聊,但能聊,和能聊清楚,這是很大的差距)。
如上圖所示,作者首先以自己使用IG的經驗切入,說明IG讓我們更容易參與他人生活。(情境S)
但這看似無害的APP卻助長了霸凌(衝突C)
具體來說,IG有三項問題必須被解決(問題Q)
目前被提出的解決方法是(解決A)

從線性表達到多面現狀

認知心理學家史蒂芬.平克曾說:「寫作之難,在於把網狀的思考,用樹狀結構,展現在線性展開的語句裡。 」
雖然作者用線性的語句清楚梳理IG的問題,但是IG問題產生的源頭卻不是線性的因果關係,而是多方因素相互纏繞。
也因此我很喜歡作者在最後一段的說法:
網路社群驅力的雙箭頭,經常是「激情」與「寂寞」。激情,所以我們用盡情緒與詞彙,去愛慕或憎恨;寂寞,當我們以為是愛是恨,其實只是填補自身的空虛,投射內心的無法饜足。Instagram則提供一個以影像為主體的發射台,讓我們展示赤裸的寂寞激情。
多數情況下,Instagram只是一面鏡子,我們得以看見自己,看見我們眼中的世界;然而,最壞情況下,它是扭曲時空的情緒粒子加速器,放肆長出一個更糟的自己,一個偏執、脆弱、虛榮、驕傲,或缺乏自信的自己。
如何看待這些鏡中自我,尤其青少年,是一個巨大且難以忽視的IG問題。
作者以四分之三(以上)的篇幅清楚梳理IG帶來的弊端以及目前各方的因應之道。但也在末尾提出這種現象根本的原因仍來自人類的本性。IG只是讓我們把人類本性中的激情與寂寞呈現出來的平台。想要別人看到的我(鏡中之我),以及真正的我若無法取得和諧,那麼IG造成的問題將持續下去。

從SCQA到國寫知性題

國寫知性題的測驗目的即是在看考生能不能對於自己的看法進行言之有物的表達。在上作文課時,我會將知性題分為「看法類」(對於各種觀點可以部分支持,部分不支持)、「立場類」(有較明確支持的觀點)、「解決類」三類型,並搭配合適的表達框架。我們來看這三年學測的知性題:
111年學測知性題
如果要帶長者在臺灣進行樂齡之旅,一定有許多待注意事項。請以「樂齡出遊」為題,寫一篇短文,說明樂齡出遊的意義,並思考如何照顧到長者在生理與情感上的需求。文長限 400 字以內(至多 19 行)。(占 21 分)
110年學測知性題
假設「經驗機器」存在並且運作穩定,可以讓人享受虛擬的「幸福人生」,你認為將對人類產生什麼影響?權衡利弊,你會支持開放這樣的機器上市嗎?請闡明自己的意見。文長限 400 字以內(至多 19 行)。 (占 21 分)
109年學測知性題
問題(二):玩具對你而言,較偏向「玩物喪志」或「玩物養志」?請就你的成長經驗,說明你的看法。文長限 400 字以內(至多 19 行)。(占 21 分)
可以發現,109年的學測側重「立場類」,也就是在兩種對立的概念中說明自己的選擇偏向;108年的學測偏重「看法類」+「立場類」;110年的學測則更接近「解決類」。這在知性題其實算是比較新的題型,而我自己是喜歡這種題型的,畢竟在現實社會中,表達立場固然重要,但是能具體提出解決方法更為重要。
是以在課文上完之後,我讓學生利用SCQA的架構,來回答「如何解決樂齡出遊時可能面對的問題」
以上就是我進行〈愛與死與IG網紅〉的課程內容。當然在課程中也會和學生聊他們使用IG的習慣,但我自己還滿喜歡在討論社群媒體的內容之外,對於這一刻的授課方式,又延伸出另一種可能。最後來張圖解吧~~

















































































































































































這裡是我對於高中核心古文的教學記錄,歡迎關心高中國語文教育的你,來這裡逛逛,並與我交流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