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或孩子 FOMO了嗎?》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你或孩子FOMO了嗎?
兒福聯盟於今年2月22日公布「台灣兒少網路社交行為暨社群恐慌現象調查」(*1)結果發現,有超過8成兒少曾有社群恐慌狀況。此份調查於2021年11月10日至12月08日間,以實體問卷進行施測,調查對象為國中七、八、九年級以及高中(職)一至三年級在學學生,共回收1818份問卷。調查顯示,兒少最常使用社交平台,依序為Messenger(80.4%)、Instagram(77.5%)、Facebook(72.9%)以及LINE(72.2%),都有超過7成的使用率,其次則為兒少社群流行的新興平台,像是抖音(55.1%)、Zenly(33.3%)等。此外,有66%的兒少認為「在網路上交朋友比在現實生活中交朋友容易」,使得兒少對網路社群使用的黏著度越來越高。
這份研究調查讓我們更了解台灣兒少使用網路的現象,以好奇和同理去親近理解孩子的數位生活。舉例來說,我的觀察是他們渴望跟人連結,在其現實生活中無法滿足的需求,轉移到網路世界裡,是因他們想在社群媒體和網路遊戲去和人取得聯繫及互動,用好玩、有趣的方式使用社群去營造正面的印象。因此,學習怎麼交朋友,建立健康的數位友誼,也許是我們可以和孩子做多一些討論的,像是如何準備在數位與真實世界建立健康關係,了解線上和離線時的差異,面對衝突時可以怎麼處理,或是能否清楚知道自己的界限,如何用隱私設定來處理個人資訊及自我保護等等,去了解孩子的想法為何,他們如何操作,來做進一步的討論及規範。
我聽國高中生或是大學生常說他們的困擾,像是「時常忍不住想滑IG,看到同學分享的動態或照片,覺得自己有些比不上,心情受影響有些沮喪,但卻又忍不住想知道其他人正在做什麼」,或是「很怕錯過同學們的新資訊與訊息,也擔心沒參加到朋友們的聚會,錯失彼此之間可聊的話題,因而常常感到焦慮不安,但又難以停下來去做自己的事情」。而兒福聯盟指出,調查顯示已有86.9%兒少曾有任一項FOMO狀況,遠高於美國成人比例69%,也有23%孩子表示因社群恐慌有產生像孤單、自卑等負向情緒。
你聽過FOMO這個名詞嗎?由作家派屈克.麥金尼斯(Patrick J. McGinnis)在2004年哈佛商學院的校刊中提出「錯失恐懼」(Fear of Missing Out)簡稱為FOMO(*2),係指認為他人擁有的經歷比你的還要令人滿足而產生的焦慮感;社群網站經常使前述認知受到嚴重誇大。
書中提到FOMO 並非一種新的現象,其實可能發生在個人的心理、人際、投資到求職等層面,例如「擔心別人比自己擁有更多很棒的經驗」、「擔心錯過與朋友見面的機會,會感到困擾」、「渴望和他人保持聯繫,以避免錯過重要事情」、「容易陷入與他人比較的挫敗感」,於是可能對人的身心健康有負面影響,顯而易見的影響是生活作息及自我價值感低落。當發現自己或兒少可能有上述狀況時,先別慌張,鼓勵回到自身,關注自己想些什麼,透過數息或其他方式,先安頓穩定情緒後,再與自己或兒少討論,擬定目前雙方可接受的計畫,減低其網路使用時間與內容及設定,逐步調整,也可隨時觀看身心的變化,適時給自己及孩子一些鼓勵及肯定。
Photo by By Monster Ztudio
備註:
1. 兒童福利聯盟(2022)。2022臺灣兒少網路社交行為暨社群恐慌(FoMO)現象調查。取自https://www.children.org.tw/publication_research/research_report/2331
2. 派屈克.麥金尼斯(2020)。《錯失恐懼:從心理、人際、投資到求職,讓10億人深陷的焦慮陷阱》。商周出版。
#黃淑美諮商心理師
#兒盟調查:兒少網路社交行為
#FOMO錯失恐懼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成材不成癮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王郁君諮商心理師 孩子擁用手機時機 父母做孩子的督導者
    大部分的人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擁有數位名聲(不只網紅有),不清楚網路上的一言一行都在建構自己的數位名聲,也低估數位名聲的影響力,就如那位航警人員。 最後,航警人員被警政署認為為文浮誇不當,影響警譽,並參考歷年工作考績,予以免職。
    不同世代面對數位產品,態度和使用習慣大不同,這是我們正在了解及學習的事。 Instagram、小紅書、抖音 bilibili、Snapchat YouTuber、實況主、直播 傳說、王者榮耀、英雄聯盟 Photo by Greg Rosenke on Unsplash. 備註:
    父母如何制定3C使用規則,需瞭解自己給予孩子使用3C的目的與時機,並制定好頻率與時間,確實執行並監督管理。
    成癮並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各方面長久累積」的過程,同樣的,要幫助孩子脫離癮,也不是短時間、單一方法就容易奏效,小至孩子、大至整個家庭可能都需要有些調整。 孩子的成癮或許是要告訴我們:「要做些改變了」、「孩子有我不了解的地方」,甚至「我自己都有我不了解的地方」,調整心態,正面以對!
    當女孩變成女人,從女人變成媽媽。每一次的改變,都讓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有了孩子後,發現孩子教會我很多事,更了解自己的優先順序,越來越明白在教養孩子的路上,學會理解的不只是孩子,包括我自己、另一半,還有自己與父母的關係。也會影響著自己的每一個選擇。
    王郁君諮商心理師 孩子擁用手機時機 父母做孩子的督導者
    大部分的人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擁有數位名聲(不只網紅有),不清楚網路上的一言一行都在建構自己的數位名聲,也低估數位名聲的影響力,就如那位航警人員。 最後,航警人員被警政署認為為文浮誇不當,影響警譽,並參考歷年工作考績,予以免職。
    不同世代面對數位產品,態度和使用習慣大不同,這是我們正在了解及學習的事。 Instagram、小紅書、抖音 bilibili、Snapchat YouTuber、實況主、直播 傳說、王者榮耀、英雄聯盟 Photo by Greg Rosenke on Unsplash. 備註:
    父母如何制定3C使用規則,需瞭解自己給予孩子使用3C的目的與時機,並制定好頻率與時間,確實執行並監督管理。
    成癮並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各方面長久累積」的過程,同樣的,要幫助孩子脫離癮,也不是短時間、單一方法就容易奏效,小至孩子、大至整個家庭可能都需要有些調整。 孩子的成癮或許是要告訴我們:「要做些改變了」、「孩子有我不了解的地方」,甚至「我自己都有我不了解的地方」,調整心態,正面以對!
    當女孩變成女人,從女人變成媽媽。每一次的改變,都讓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有了孩子後,發現孩子教會我很多事,更了解自己的優先順序,越來越明白在教養孩子的路上,學會理解的不只是孩子,包括我自己、另一半,還有自己與父母的關係。也會影響著自己的每一個選擇。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作家 Morgan Housel 在《華爾街日報》中提出一個觀點:我們是用理解知識的方式在思考、學習金錢觀,而不是用理解心智與行為模式的方式學習理財。這段話讓我意識到,我們的財務決策並非總是理性的,情緒因素也扮演著重要角色。通過掌握金錢心理學,能夠幫助我們改善用錢習慣,使財務決策更為理性和長遠。
    Thumbnail
    參考來源 本文章參考自《所謂「我不投資」,就是-all-in-在法定貨幣》。 前言 虛擬貨幣作為一種新興的數字資產,正逐漸改變我們的金融世界。本文將深入探討虛擬貨幣的基礎知識、去中心化金融(DeFi)、投資策略以及未來發展趨勢,旨在幫助讀者全面了解這一領域。 章節一:虛擬貨幣的基礎知識
    Thumbnail
    虛擬貨幣已經開始影響我們的生活方式並改變了金融系統。本文揭開了虛擬貨幣的面紗,介紹了它的起源、運作方式以及未來發展,呼籲人們期待更自在的未來。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最近的一些思考和活動,包括對虛擬貨幣的探索、參加活動、生活狀況等。作者也提出了一些目前正在進行的事情以及接下來的計劃。
    Thumbnail
    投資詐騙日益增多,不再限於傳統的詐騙手段,而是藉由虛擬貨幣等新形式進行詐騙。從一場看似真摯的投資活動,到最後發現所有的投資項目都跟被羈押的一群人有關,這位投資者才意識到自己已經落入詐騙的陷阱。投資前應審慎評估各項資訊並尋求專業意見,避免成為投資詐騙的受害者。
    Thumbnail
    十年前,齊柏林推出《看見台灣》,許多人第一次看到以空拍紀錄下的珍貴畫面,你或許也看過,那麼,你知道三十年前還有一部《黑暗課程》,讓人看見波斯灣戰爭後的科威特嗎?
    Thumbnail
    這這狀態其實與天使投資很像,在決策時,首先必須讓自己了解這是場賭局,賭局的特性就是:賭局可以公平,但一定要有人成為輸家。 明白這場決策是賭局後,那就剩下坦然面對接下來的所有可能。
    Thumbnail
    這本書《孩子,我想和你一起老去》是繼前一本書《肯納園,一個愛與夢想的故事》之後,陳述新一批肯納家長們,如同園丁般在耕耘肯納莊園的故事。記得前幾年受邀參與他們構思雙老家園的聚會,就知道這群家長是真的在一步一腳印地走著。如今家園接近竣工,也在動工前,已經先行經營肯納農場,並將社會企業的概念植入.....
    紀伯倫說出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這是因為他們有著自己的未來,而這未來不屬於你的;他們有著自己的思想,而這思想不屬於你的;他們有著自己的欲望,而這欲望不屬於你的;他們有著自己的人生,而這人生不屬於你的。所以別把自己的一切的思想、欲望、未達到的未來都放在孩子身上,這不但是束縛了孩子的自由,亦是一種親情綁
    Thumbnail
    作家 Morgan Housel 在《華爾街日報》中提出一個觀點:我們是用理解知識的方式在思考、學習金錢觀,而不是用理解心智與行為模式的方式學習理財。這段話讓我意識到,我們的財務決策並非總是理性的,情緒因素也扮演著重要角色。通過掌握金錢心理學,能夠幫助我們改善用錢習慣,使財務決策更為理性和長遠。
    Thumbnail
    參考來源 本文章參考自《所謂「我不投資」,就是-all-in-在法定貨幣》。 前言 虛擬貨幣作為一種新興的數字資產,正逐漸改變我們的金融世界。本文將深入探討虛擬貨幣的基礎知識、去中心化金融(DeFi)、投資策略以及未來發展趨勢,旨在幫助讀者全面了解這一領域。 章節一:虛擬貨幣的基礎知識
    Thumbnail
    虛擬貨幣已經開始影響我們的生活方式並改變了金融系統。本文揭開了虛擬貨幣的面紗,介紹了它的起源、運作方式以及未來發展,呼籲人們期待更自在的未來。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最近的一些思考和活動,包括對虛擬貨幣的探索、參加活動、生活狀況等。作者也提出了一些目前正在進行的事情以及接下來的計劃。
    Thumbnail
    投資詐騙日益增多,不再限於傳統的詐騙手段,而是藉由虛擬貨幣等新形式進行詐騙。從一場看似真摯的投資活動,到最後發現所有的投資項目都跟被羈押的一群人有關,這位投資者才意識到自己已經落入詐騙的陷阱。投資前應審慎評估各項資訊並尋求專業意見,避免成為投資詐騙的受害者。
    Thumbnail
    十年前,齊柏林推出《看見台灣》,許多人第一次看到以空拍紀錄下的珍貴畫面,你或許也看過,那麼,你知道三十年前還有一部《黑暗課程》,讓人看見波斯灣戰爭後的科威特嗎?
    Thumbnail
    這這狀態其實與天使投資很像,在決策時,首先必須讓自己了解這是場賭局,賭局的特性就是:賭局可以公平,但一定要有人成為輸家。 明白這場決策是賭局後,那就剩下坦然面對接下來的所有可能。
    Thumbnail
    這本書《孩子,我想和你一起老去》是繼前一本書《肯納園,一個愛與夢想的故事》之後,陳述新一批肯納家長們,如同園丁般在耕耘肯納莊園的故事。記得前幾年受邀參與他們構思雙老家園的聚會,就知道這群家長是真的在一步一腳印地走著。如今家園接近竣工,也在動工前,已經先行經營肯納農場,並將社會企業的概念植入.....
    紀伯倫說出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這是因為他們有著自己的未來,而這未來不屬於你的;他們有著自己的思想,而這思想不屬於你的;他們有著自己的欲望,而這欲望不屬於你的;他們有著自己的人生,而這人生不屬於你的。所以別把自己的一切的思想、欲望、未達到的未來都放在孩子身上,這不但是束縛了孩子的自由,亦是一種親情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