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靡雙週報〉第32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2022/3/23
主編:Arong
副編:大口

社群平台身心健康

不論是成人或者青少年,在當今資訊爆炸講求效率的時代,無可避免的高度依賴社群媒體,從與親友保持聯繫、打發時間、跟上潮流到閱讀新聞時事等。不可否認社群平台確實打造了一個方便不受地域阻礙的空間,在這樣的空間裡,不熟識的人得以在此連結,減緩現實世界中的孤獨感;又相較於實體互動,在社群平台上透過使用表情符號、貼圖或迷因亦能緩解人與人直接互動時可能的衝突及尷尬;社群平台更是提供了人人表現自我的機會。然而當假資訊充斥、網路霸凌無法遏止、在建立健康的心態前演算法又不斷丟出偏頗價值的訊息,社群平台帶來的負面效益將超越其正面效益。
就使用者比例以及身心成熟度而言,如何保護網路世代的青少年是討論此議題最為重要之部分,日前許多報導即指出如Facebook、Instagram、Tiktok等社群平台隱含著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傷害。尤其2021年各級學校因疫情嚴峻被迫採取遠距教學,不但學校作為一學生與同儕實體互動、增進人際關係以及形塑個人的環境,其教育功能受到某程度的影響,因為課後少了與同儕相處的時間,青少年更多了許多時間在使用社群平台上,無疑的坦露在身心健康受害的風險之中。本期雙週報欲以社群平台對網路世代的身心健康影響為主軸,整理相關報導及資訊。
網路世代,泛指一群自小同時生活在電子虛擬與現實世界的原生世代,由科技發展形塑的社群關係與價值觀深深影響了此世代的自我認同。隨著科技進展,這群孩子在網路的陪伴下逐漸成長,世界局勢、文化的轉變,也讓這個世代擁有獨特的價值觀及生活方式,然而,越來越多研究指出這群新世代似乎較「不快樂」,節節上升的兒童及青少年情緒困擾、自殺率,呼籲大家更為重視這個議題。
處於傾向同儕團體的青少年時期,「自我認同」是很重要的心理發展,而在這個階段,自我認同常建立在真真假假的狀態當中,社群網路上的經驗在此時更容易使人迷失。針對屬於此世代特徵的「網路」,或者進一步而言,社群軟體,可能影響身心健康的論點逐漸展開討論,以下就幾點分別論述。

-錯失焦慮-

錯失焦慮 (FOMO, fear of missing out),作為一種歸屬在群體之中的原始渴望,在過去人類文化發展扮演了重要影響。而在數位時代,隨著接收及傳遞資訊的方式更加便利及快速,錯失恐懼也因而更受到驅動。擔心下線之後可能錯失訊息的焦慮,使社群平台成為一股巨大的壓力,盤據、滲透入生活,並隨時拉扯、牽動緊繃的情緒,進而產生焦慮、憂鬱等情緒症狀。

-旁觀角度-

依賴社群平台表達感受、接收觀點,社群媒體不但影響他人對自己的觀感,社群上的回應亦影響自我內在認同,進而可能左右幸福感。社群平台上以「旁觀角度(outside-looking-in)」來表現自我的方式,易因反覆的比較心態而肇生巨大焦慮,並進而引起自認「相形失色」的自卑感,此外,為擺脫孤獨與追求連結,以在社群網站積極展現自己為手段,並由「讚與分享」建立外在認同,滿足、安心隨「讚數」而來,卻相當短暫,因此促成了一波又一波無止盡的追尋,然而這竟是一場註定會輸的競賽,永遠贏不了,因為最終沒有人能獲勝。

-多元價值與徬徨無助-

數位時代使自由更加膨脹,卻也讓網路世代的不安定感大幅增加。網路的多元性支持大家往不同方向發展,鼓舞青少年「展現自我」,然而,有別於傳統社會紐帶對個人權利形成束縛而提供的安定感,當自由權利從這些紐帶中解放,卻可能使青少年在多元價值的汪洋中載浮載沉、焦慮無助。

-線上心理測驗:一把雙面刃-

報導指出,社群平台上流行的心理測驗、自我精神疾病檢查使青少年產生自我懷疑,甚至認為自己罹患多種精神疾病,這樣的測試雖然可以幫助青少年釐清自己的想法與感受,但卻可能讓使用者做出錯誤的診斷並延誤重要的治療。另一方面,藉由平台分享心理疾病經驗能增進大眾理解,然而透過觀看影片自我診斷,青少年可能認定自己有著特定診斷並產生強烈的執著,而對其之自我認同、性格及人際發展產生影響,此外,這些「自我診斷者」的發言、舉止,可能對於疾病當事人產生傷害,亦可能引致新的標籤及汙名化。
除了以上幾點,減少實際社交互動、長期處於社群媒體的回聲室與過濾氣泡、無所遁形的言語霸凌,及更強烈的同溫層效應對於心理健康帶來的影響亦不容小覷。網路作為一把影響心理健康的雙面刃,全面禁止絕非解方。針對網路霸凌,Tiktok即在去年11月與董氏基金會及諮商心理師公會合作,發起為自己發聲反霸凌活動;亦有愈來愈多諮商心理師設置粉絲專業,善用社群媒體直播平台的便利性、媒體豐富性、社會臨場感、社會支持性以及效益性,傳播心理健康知識,按讚與直播主的回覆給予觀看者不同需求的回應;在各界對於社群平台的疑慮之下,舊有的平台業者開始調整平台模式,例如設置兒童版本、不再顯示「倒讚」總數或者使用者可自行選擇隱藏按讚數量,新興的平台亦重新思索社交網路的本質以及人們的需求,嘗試改變目前社群平台的數據生態。如何在新的時代發展出新的適應模式,值得身處「網路時代」的我們持續深思及討論。
參考資料:
---
〈瘋靡雙週報〉是由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倡議小組策劃編輯,每兩週彙整推薦的報導與文章,讓小編告訴你為什麼值得一看。鎖定瘋靡雙週報,給你第一手的資訊~
---
〈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
▹服務對象:精神疾病經驗者的家人或朋友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13:30–20:30
▹電話專線:02-2230-8830
我們是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這是一個精神疾病家庭培力、找資源、學習與互相聯結的平台。如您是精神疾病經驗者、家屬、陪伴者或照顧者,或想了解我們的民眾,想諮詢相關問題,請看沙龍首頁中的「關於」。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瘋靡雙周報是由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倡議小組策劃編輯,每兩週彙整推薦的報導與文章,讓小編告訴你為什麼值得一看。鎖定瘋靡雙週報,給你第一手的資訊~ 本文摘要三則精神疾病相關新聞、書摘。
瘋靡雙周報 是由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倡議小組策劃編輯,每兩週彙整推薦的報導與文章,讓小編告訴你為什麼值得一看。鎖定瘋靡雙週報,給你第一手的資訊~ 本文摘要三則精神疾病相關報導與資訊。
本文談論團體家屋在日本與台灣的發展,以及精神疾病照顧推薦讀物
瘋靡雙周報 是由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倡議小組策劃編輯,每兩週彙整推薦的報導與文章,讓小編告訴你為什麼值得一看。鎖定瘋靡雙週報,給你第一手的資訊~ 本文摘要四則精神疾病相關新聞、書摘。
瘋靡雙周報是由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倡議小組策劃編輯,每兩週彙整推薦的報導與文章,讓小編告訴你為什麼值得一看。鎖定瘋靡雙週報,給你第一手的資訊~ 本文摘要三則精神疾病相關報導。
《都會區以外的精神醫療資源》專題 台灣的醫療資源不患寡而患不均,許多非都會區的資源依然匱乏,尤其精神醫療更是容易被忽略。本期《瘋靡雙週報》選錄了兩篇文章,討論關於都會區以外的精神醫療資源。
瘋靡雙周報是由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倡議小組策劃編輯,每兩週彙整推薦的報導與文章,讓小編告訴你為什麼值得一看。鎖定瘋靡雙週報,給你第一手的資訊~ 本文摘要三則精神疾病相關新聞、書摘。
瘋靡雙周報 是由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倡議小組策劃編輯,每兩週彙整推薦的報導與文章,讓小編告訴你為什麼值得一看。鎖定瘋靡雙週報,給你第一手的資訊~ 本文摘要三則精神疾病相關報導與資訊。
本文談論團體家屋在日本與台灣的發展,以及精神疾病照顧推薦讀物
瘋靡雙周報 是由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倡議小組策劃編輯,每兩週彙整推薦的報導與文章,讓小編告訴你為什麼值得一看。鎖定瘋靡雙週報,給你第一手的資訊~ 本文摘要四則精神疾病相關新聞、書摘。
瘋靡雙周報是由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倡議小組策劃編輯,每兩週彙整推薦的報導與文章,讓小編告訴你為什麼值得一看。鎖定瘋靡雙週報,給你第一手的資訊~ 本文摘要三則精神疾病相關報導。
《都會區以外的精神醫療資源》專題 台灣的醫療資源不患寡而患不均,許多非都會區的資源依然匱乏,尤其精神醫療更是容易被忽略。本期《瘋靡雙週報》選錄了兩篇文章,討論關於都會區以外的精神醫療資源。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數位時代,青少年面臨著巨大的網路壓力與競爭,流量與關注成為他們的價值指標。本文探討網路如何隱祕地影響青少年的情感需求,促使他們在社交媒體中追求認可,卻忽視了真實的情感交流。我們應改變觀念,重視與青少年的陪伴與溝通,並協助他們建立健康的自我價值觀。
Thumbnail
在數位時代,社群網路雖然帶來了便利,但也衍生了許多焦慮與比較心態的問題。本文探討了三種有效的方法以擺脫網路成癮,保持身心健康,並面對社交媒體帶來的挑戰,包括減少手機使用、提高自我覺察以及改變思維模式。這些策略不僅能降低負面情緒,還能幫助人們重新專注於現實生活和提升幸福感。
在現代社會,社交媒體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僅改變了我們獲取和分享資訊的方式,也深深影響了我們的人際關係。
社群,臉書,群組,現代人無法割捨使用網路,現實世界許多爆表壓力和傷痛,包袱,在個體資料的保護機制和虛擬世界中,心靈最脆弱或真實面得已盡情釋放;即時對話反饋和虛擬人設,初期的心裡缺損角落滿足感十足後,方便性和個人化,現代人沉溺網路成為鍵盤手,幾乎是日常與不可逃避的事了。 然而心存善良,沒有評估文字風
Thumbnail
二十年前,網路開始盛行,那時便有許多大專院校研究生開始研究青少年網路成癮,研究結論都與同儕影響正相關。二十年過去,網路成癮這個名詞已退流行,取而代之的是直播主、遊戲實況主等等,新興的網路職涯、網路人生。 網路遊戲盛行,青少年假日都沉迷線上遊戲,在網路世界打打殺殺逞威風當英雄,回到真實世界卻是不
Thumbnail
TikTok作為一個全球性的短視頻平臺,對人們的社交、心理和文化產生了多方面的影響。本文將從社交、心理和文化等方面分析TikTok對人們的影響。
社交恐懼症(英文 social phobia),對於跟他人接觸或社交行為感到恐懼。 你是社恐人嗎? 人與人的距離很遠嗎? 在自媒體的充斥下 很多人躲在網路的背後 有些人很活躍有些人很潛水 真實生活中是和網路相同tone調的人嗎? 也或許因為這樣社交恐懼越來越多 越來越害怕和真實的人說話 也越來越不
Thumbnail
社群媒體對人們的負面影響與操縱已成為矽谷巨頭公司前骨幹成員討論的焦點。透過這些平臺,使用者的時間與個人資料被轉化成商品販售給廠商,因此社群媒體平臺為了獲取更多商業利益,不惜一切手段搶佔使用者的注意力。此外,社群媒體的出現導致了青少年的自殺率上升,讓人更脆弱、焦慮、憂鬱。同時,社群媒體還無形中建立同溫層,讓人無法接受外面的世界,更容易被操縱。這些市場行為和效應不僅對個人,甚至可能對國家和世界產生深遠的影響。
許多人常說電腦手機發展,使人與人之間的彼此的感情變得冷漠,但事實上人們從網路千禧年爆發以來,就有不少熱門的社群軟體,主軸仍然是社交。例如:PTT、奇摩即時通、台灣論壇、無名小站等,直到現在大家熟知的FB、IG、推特,甚至最新的抖音和小紅書短影片為首的社群。這些經過好幾十年,仍然是3C發展不可或缺的一
Thumbnail
社會媒體的興起在某種程度上加劇了青少年之間的容貌焦慮問題。本文探討了身體畸形恐懼症對青少年的影響,並提供了幾種建立自我肯定的方法。同時呼籲家庭、學校和社交媒體平臺共同努力,提供心理健康支持,減少對青少年的負面影響,營造積極健康的網絡環境。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數位時代,青少年面臨著巨大的網路壓力與競爭,流量與關注成為他們的價值指標。本文探討網路如何隱祕地影響青少年的情感需求,促使他們在社交媒體中追求認可,卻忽視了真實的情感交流。我們應改變觀念,重視與青少年的陪伴與溝通,並協助他們建立健康的自我價值觀。
Thumbnail
在數位時代,社群網路雖然帶來了便利,但也衍生了許多焦慮與比較心態的問題。本文探討了三種有效的方法以擺脫網路成癮,保持身心健康,並面對社交媒體帶來的挑戰,包括減少手機使用、提高自我覺察以及改變思維模式。這些策略不僅能降低負面情緒,還能幫助人們重新專注於現實生活和提升幸福感。
在現代社會,社交媒體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僅改變了我們獲取和分享資訊的方式,也深深影響了我們的人際關係。
社群,臉書,群組,現代人無法割捨使用網路,現實世界許多爆表壓力和傷痛,包袱,在個體資料的保護機制和虛擬世界中,心靈最脆弱或真實面得已盡情釋放;即時對話反饋和虛擬人設,初期的心裡缺損角落滿足感十足後,方便性和個人化,現代人沉溺網路成為鍵盤手,幾乎是日常與不可逃避的事了。 然而心存善良,沒有評估文字風
Thumbnail
二十年前,網路開始盛行,那時便有許多大專院校研究生開始研究青少年網路成癮,研究結論都與同儕影響正相關。二十年過去,網路成癮這個名詞已退流行,取而代之的是直播主、遊戲實況主等等,新興的網路職涯、網路人生。 網路遊戲盛行,青少年假日都沉迷線上遊戲,在網路世界打打殺殺逞威風當英雄,回到真實世界卻是不
Thumbnail
TikTok作為一個全球性的短視頻平臺,對人們的社交、心理和文化產生了多方面的影響。本文將從社交、心理和文化等方面分析TikTok對人們的影響。
社交恐懼症(英文 social phobia),對於跟他人接觸或社交行為感到恐懼。 你是社恐人嗎? 人與人的距離很遠嗎? 在自媒體的充斥下 很多人躲在網路的背後 有些人很活躍有些人很潛水 真實生活中是和網路相同tone調的人嗎? 也或許因為這樣社交恐懼越來越多 越來越害怕和真實的人說話 也越來越不
Thumbnail
社群媒體對人們的負面影響與操縱已成為矽谷巨頭公司前骨幹成員討論的焦點。透過這些平臺,使用者的時間與個人資料被轉化成商品販售給廠商,因此社群媒體平臺為了獲取更多商業利益,不惜一切手段搶佔使用者的注意力。此外,社群媒體的出現導致了青少年的自殺率上升,讓人更脆弱、焦慮、憂鬱。同時,社群媒體還無形中建立同溫層,讓人無法接受外面的世界,更容易被操縱。這些市場行為和效應不僅對個人,甚至可能對國家和世界產生深遠的影響。
許多人常說電腦手機發展,使人與人之間的彼此的感情變得冷漠,但事實上人們從網路千禧年爆發以來,就有不少熱門的社群軟體,主軸仍然是社交。例如:PTT、奇摩即時通、台灣論壇、無名小站等,直到現在大家熟知的FB、IG、推特,甚至最新的抖音和小紅書短影片為首的社群。這些經過好幾十年,仍然是3C發展不可或缺的一
Thumbnail
社會媒體的興起在某種程度上加劇了青少年之間的容貌焦慮問題。本文探討了身體畸形恐懼症對青少年的影響,並提供了幾種建立自我肯定的方法。同時呼籲家庭、學校和社交媒體平臺共同努力,提供心理健康支持,減少對青少年的負面影響,營造積極健康的網絡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