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係日記番外:Childhood means what 】

更新 發佈閱讀 7 分鐘

「童年到底有多長」是一個至今為止,學科與學科之間仍沒有互相妥協的問題。生物醫學可能會認為,童年隨著第二性徵出現而結束;心理學則認為,當人類已經可以用更加「理性」的邏輯來認知、指涉世界時,童年就結束;人類學多半遵從遠古師祖—心理學對童年的定義,但加入了各地不同的文化變因,認為孩童之於其成長環境和照護社會的位置,是「童年究竟多長」的關鍵。

然而學術的外在敘述可以歸納「童年」至怎樣的面目,在我看來還是相當困難。人類的主觀視角對自己的生命經歷握有一定不可撼動的詮釋權,其中一項是,童年具有的潛意識、情緒、甚至神話色彩,可以輕易的干擾以上奠基於所謂理性的社會科學定義。

好比有人遺忘童年、有人憎恨童年、有人懷念童年、有人永遠想停在童年。每個人所看見的幼小的自己有千百種樣子。但無論童年是什麼樣子的,大多數人類始終相信,童年正常的、正確的樣子,應該要是閃閃發光、充滿歡笑、沒有憂愁、人人快樂的伊甸園。這樣的想望某種程度上在後來成為成年人對自我的信仰,因為知道應該要充滿歡笑,所以受傷的童年需要醫治;因為知道應該要沒有憂愁,所以同理心極強的大人盡力為孩子打造不需憂慮的童年小屋。

不過童年畢竟不是靜止不動的斷裂時空,人的童年縱深可以延續至今、橫向可以追溯事件,只是人們的童年異質性極高,有時我甚至會想,當看見一個十六歲的高中生和一個十一歲的國小生在談話時,高中生或許仍在他的童年,和一個已經長大成人的孩子對話。童年與童年之間,很可能相距幾十百萬的光年,不能互相等量。


所以回過頭來問,童年到底什麼時候結束?會結束嗎?童年究竟是什麼?我們為什麼如此重視?

Let me begin from far away.

我認識一個案例,姑且稱她叫Crystal。Crystal說,她在六歲時,發生了許多事。那一年她跟著父母搬家,卻沒有太多搬家的印象,但她記得自己騎著時下流行的滑板車,跌破膝蓋跟下巴,再被母親責打的記憶;也記得自己關車門夾到弟弟手,被父親拎起後頸摔到地上,再被賞一巴掌的記憶。

「身體很痛很痛的時候,我們通常會哭嘛!可是很神奇,當心裡更痛的時候,就不會想哭了。」

「這是為什麼呢?」

「我不太確定欸!但我覺得可能是因為,心在痛的時候,那個痛苦放大了覺知,我看見了在我的痛苦以外,那個造就我痛苦的對象所擁有的悲傷、憤怒、不知所措...等等一切的一切。搞不好就是知道太多了,所以就哭不出來了。」

「嗯...聽起來好可怕喔...」

「為什麼?」

「那讓妳的距離跟造就妳痛苦對象的距離太近了,妳不會混淆嗎?」

「......我不知道,或許吧。」

擁有純淨無瑕的童年記憶是種恩賜,被忘卻的童年記憶也是種照拂,那裡一旦擁有痛苦,痛苦就會篡奪,成為記憶本身,強迫著述說與被述說。

Crystal的故事沒有結束,她說,在那之後一段時間,她忘記了如何說話,也沒有了任何表情和情緒,覺得那種狀態很舒服,好像自己靜止在某個當下。直到某一天,她在外婆家吃飯,坐在最靠近馬路一側的窗戶,聽到一聲彷彿從地心傳來的尖嚎,嚇得她回頭看,接著看見一隻身材中等的黃色土狗被機車輾過,躺在地上,嚎叫著一邊吐著血。

不知道是不是被那聲嚎叫所衝破的, Crystal覺得自己的心臟好像突然出現一個缺口,那個缺口讓原本藏在裡面的東西全部流了出來,她不知道為什麼突然感到想哭了,趕緊把吃飯的碗抬起,假裝在扒飯一樣遮住臉,筷子不停地擺動製造聲響。

那隻黃狗躺在那裡,吐著血緩慢的斷氣,屋子裡的人說,待會會有警察來的。

六歲的Crystal把眼淚和著米飯吃完,轉過頭跪著搭在窗戶上,她想要走過去,但是她不敢,於是她開始希望輾過狗狗的人回來,向狗狗說對不起,然後帶他去看醫生。

大人們比較理解世界的規則,所以Crystal和狗狗等來的是警察,還有一個麻袋。警察把狗狗從兩隻後腿抓起,狗狗已經不再叫也不再吐血了,它軟軟的滑進了麻袋裡,地上它吐的血也被後來的清洗車洗了乾淨,就這樣什麼都不在了。

「我始終覺得,那隻黃狗可能其實沒有消失,它住進我心裡,填補了當初那個心裡的缺口。」

「什麼意思?」

「以前想不通,後來我慢慢感覺到,只要我像當時一樣,沒有情緒、忘記要哭的時候,那隻黃狗的聲音就會出現,不是嚎叫喔!是用語言告訴我,『好痛啊!像我一樣叫出來吧!』好像它當時的死去只是為了幫我上一課,又或者它用生命幫我換回了什麼。」

「講得好像它是祭品一樣。」

「喔對,真的很像祭品,如果不是它,可能就是我了,或者是很久以後的我。」

Crystal的第一個童年在六歲結束,跟著黃狗一起成為過去,那比所有快樂和幸福的瞬間都印象深刻,以致於「童年」還有什麼值得開心的事,她已經有些記憶模糊。

raw-image





後來我想,在Crystal身上,童年和長大是一個相互的概念,就像即使法律規定18歲刑法成人、民法20歲成人,但不是所有人的年歲量尺都是等長一樣,童年是奠基在主觀感受和客觀事件的發生之上。

亦即,即使時間在流逝,年歲在增長,人們也很難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會長大、自己是否「成熟」,只有在客觀事件累積到主觀感受察覺「長大了」,童年才會被相應形成,是一個只會被動結束,同時也不斷開始的經歷。

用樂譜形容的話,大概就是休止符號出現前的音符,都叫做童年吧?下一段旋律可能相似可能不相似,可能升可能降,只有休止符號的出現是必然。至於旋律是快樂還是悲傷,前一段後一段是否重複,還是在彈的雙手怎麼進行。


當人被餵養以自身為度,適當情況下的苦難,就能更具有實踐快樂的動力,但超過該適當,成為常態後,人建構出來的價值觀會脫離某條能夠維繫自身生存的準則,反噬自身,或許也是「童年會吃人」一句的由來。

在認同生命存在本身的前提下,觀望童年是否會反噬自身就相當重要,畢竟能夠成為潛意識的情緒錯綜複雜,可能並不只有現有語言能指認的情緒狀態,同時人人的快樂悲傷不盡相通,甚至不能共享同個定義。

於是對自己進行考古,回望童年歷史,其實是為了尋找現在和未來的自己,每個人都是一首還沒寫完的歌。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寓居女子辭典的沙龍
21會員
21內容數
紀錄人際連結裡層的流動、情緒與感受,以日記的形式建立內在心靈的自我指引,或許也能成為人們向內行走的一盞微弱光源。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我大概兩、三歲的時候,就住進我現在的家了,因為我以前不會開門,所以每進一個房間,就只能一直待在那個房間裡。當我學會開門後,就天天在整個家裡亂闖,看到死路就往回跑,然後還跑出家門,下樓梯的時候,還知道要用倒著爬下去的,全家人都拿我沒輒,只好整天跟在我屁股後面。
Thumbnail
我大概兩、三歲的時候,就住進我現在的家了,因為我以前不會開門,所以每進一個房間,就只能一直待在那個房間裡。當我學會開門後,就天天在整個家裡亂闖,看到死路就往回跑,然後還跑出家門,下樓梯的時候,還知道要用倒著爬下去的,全家人都拿我沒輒,只好整天跟在我屁股後面。
Thumbnail
「遺忘不會使人幸福,是那些將傷害他人與被他人傷害的、痛苦難受的、深感懊悔的、被拋棄的記憶藏在內心深處過活的人,才能變得更有韌性、更熱情、更加強大,唯有那樣的人才能獲得幸福。」魔女這麼和少年說。
Thumbnail
「遺忘不會使人幸福,是那些將傷害他人與被他人傷害的、痛苦難受的、深感懊悔的、被拋棄的記憶藏在內心深處過活的人,才能變得更有韌性、更熱情、更加強大,唯有那樣的人才能獲得幸福。」魔女這麼和少年說。
Thumbnail
如果達爾文進化論是透過動物來研究出現的,那一個人的成長會是用什麼理論來解釋呢? 純真的樣子卻有著惡魔的行為 如果一路是平坦的青青草原,是不是就可以邊往前進,邊看美景讓自己眼睛都是艷麗的;又或是一路平坦,附近風景卻是歪七扭八,還無美感可言。 課本寫著人人平等,公民老師也說了許多正義,實質正義、轉型正義
Thumbnail
如果達爾文進化論是透過動物來研究出現的,那一個人的成長會是用什麼理論來解釋呢? 純真的樣子卻有著惡魔的行為 如果一路是平坦的青青草原,是不是就可以邊往前進,邊看美景讓自己眼睛都是艷麗的;又或是一路平坦,附近風景卻是歪七扭八,還無美感可言。 課本寫著人人平等,公民老師也說了許多正義,實質正義、轉型正義
Thumbnail
「童年到底有多長」是一個至今為止,學科與學科之間仍沒有互相妥協的問題。 然而學術的外在敘述可以歸納「童年」至怎樣的面目,在我看來還是相當困難。人類的主觀視角對自己的生命經歷握有一定不可撼動的詮釋權,其中一項是,童年具有的潛意識、情緒、甚至神話色彩,可以輕易的干擾以上奠基於所謂理性的社會科學定義。
Thumbnail
「童年到底有多長」是一個至今為止,學科與學科之間仍沒有互相妥協的問題。 然而學術的外在敘述可以歸納「童年」至怎樣的面目,在我看來還是相當困難。人類的主觀視角對自己的生命經歷握有一定不可撼動的詮釋權,其中一項是,童年具有的潛意識、情緒、甚至神話色彩,可以輕易的干擾以上奠基於所謂理性的社會科學定義。
Thumbnail
與美國語伴 D 的對話中,她如電影般還原了幼時記憶,那份清晰與生動令我震撼,也喚起我對「遺忘的童年」的深深悵然。從記憶的模糊、身體的抗議,到逐漸願意轉向內在與傷痛共處,這是一段關於失去、也關於釋懷的旅程。或許不需要每個人都找回童年,但我們都可以學會溫柔地轉身,擁抱此刻的自己。
Thumbnail
與美國語伴 D 的對話中,她如電影般還原了幼時記憶,那份清晰與生動令我震撼,也喚起我對「遺忘的童年」的深深悵然。從記憶的模糊、身體的抗議,到逐漸願意轉向內在與傷痛共處,這是一段關於失去、也關於釋懷的旅程。或許不需要每個人都找回童年,但我們都可以學會溫柔地轉身,擁抱此刻的自己。
Thumbnail
第一次聽到「想要擁有一個幸福的童年,永遠不會太晚。」覺得有點扯淡,但後來慢慢理解其中的深意:童年經驗多如牛毛,你可以挑選不同的回憶,改變對它們的看法,重新理解與塑造你的童年,那你就可以即時擁有「一個幸福的童年」。當然,如果你想要擁有一個不幸的童年,那也永遠不會嫌太遲,只要依同樣的方法炮製即可。
Thumbnail
第一次聽到「想要擁有一個幸福的童年,永遠不會太晚。」覺得有點扯淡,但後來慢慢理解其中的深意:童年經驗多如牛毛,你可以挑選不同的回憶,改變對它們的看法,重新理解與塑造你的童年,那你就可以即時擁有「一個幸福的童年」。當然,如果你想要擁有一個不幸的童年,那也永遠不會嫌太遲,只要依同樣的方法炮製即可。
Thumbnail
和解 是進入到自己過往時空的細胞記憶 我們以為忘記的,卻在潛意識中成為現在的種種框架 近期播放的「四樓的天堂」 完全就是講述著細胞記憶對我們造成的影響 從事件反映著內在恐懼 內在恐懼拉扯著深層情緒 深層情緒成為細胞記憶 我們以為長大了 卻無法跳脫過往的行為模式 是時候轉身回頭 把過往的恐懼慢慢挖
Thumbnail
和解 是進入到自己過往時空的細胞記憶 我們以為忘記的,卻在潛意識中成為現在的種種框架 近期播放的「四樓的天堂」 完全就是講述著細胞記憶對我們造成的影響 從事件反映著內在恐懼 內在恐懼拉扯著深層情緒 深層情緒成為細胞記憶 我們以為長大了 卻無法跳脫過往的行為模式 是時候轉身回頭 把過往的恐懼慢慢挖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