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Sarah Frier的《Instagram崛起的內幕與代價》:一探濾鏡王國的霸業與秘辛

更新於 2022/10/28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原文作者:Sarah Frier
譯者: 余韋達
出版社:臉譜
每個月有超過十億人使用instagram。我們拍下食物、自己的面孔、最愛的風景、家族成員與個人嗜好的照片或影片,並在instagram上分享,希望能藉此映照出我們是誰,以及我們想要成為的模樣。我們透過與貼文互動,希望建立更緊密的關係與人脈,或者打造個人品牌。這就是現代生活的運作方式。我們很少有機會去反思我們是怎麼走到這地步,以及這所代表的意涵。

但我們應該要這樣做。instagram是最早充分利用我們和手機關係的應用程式之一,迫使我們透過鏡頭去體驗生活,以得到數位認可的獎勵。instagram的故事也是個震撼教育:讓我們了解到社群媒體公司的內部決策--包含傾聽哪些用戶、打造哪種產品以及衡量成功的方式--能如何劇烈地影響我們生活的模樣,以及什麼人能從中獲益。
-- 摘自《instagram崛起的內幕與代價》



📷📷📷
熱騰騰的火鍋剛上桌,第一個動作不是動筷子,而是拿起手機拍下美食的照片;蔚藍的大海廣闊無際,用手機多拍幾張風景照吧!以各種角度來拍攝,試著捕捉最美的畫面。我們從中精挑細選,然後一鍵上傳到ig或fb,這已成為許多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儀式。

起初,instagram只是一個為手機相片提供濾鏡和分享平台的應用程式,在智慧型手機普及的時代率先搶佔市場而快速成長,如今已經成為了社群媒體的主流,甚至改變了我們生活和看待世界的方式。短短十年左右的時間,智慧型手機飛躍似的進步,網路生態也隨之快速變化,最後反映到的還是我們每個人的生活,而這樣的演變真的是前無來者。

instagram是如何崛起、演變的,是如何成為主流社群的,是如何呈現出它今日的樣貌,這背後有個精采的故事,而這個故事也呈現出資本主義和數位科技的緊密聯結,以及這個時代對於真實性的重新定義。這就是我們今日所處的世界。

一.小國崛起
Instagram的創辦最初源自於一個簡單的想法:透過相片,讓人們可以分享各自的視覺體驗。而instagram所具有的簡潔性以及濾鏡功能,讓它在手機App市場中快速崛起,很快就因龐大的商業潛能而被臉書收購。instagram在被臉書買下後有一段時間是以相當獨立的方式在運作,同時運用了臉書的資源使自己更加茁壯,並努力營造出自身獨特的風格;而隨著自身網絡和影響力的擴大,商機更是源源不絕地到來,但置入行銷、廣告以及霸凌的問題也越來越明顯,不過對於instagram而言,它最大的問題也許是和臉書之間的權力鬥爭--究竟誰才是臉書產業的主導者?斯特羅姆(ig創辦者)、祖克柏之間既合作又競爭的關係,也主導了instagram的發展走向。

本書很詳盡的描述了instagram的發展過程以及它與其他社群產業的互動。因為instagram在創立後不久就被祖克柏高價收購,所以instagram的發展史也可以看作是臉書帝國的擴張史。instagram像是一個新興小王國,和推特、臉書形成了另一種「三國演義」,而最後臉書決定以收編來代替征服。從商業的角度來看,這是一樁成功的收購案,instagram為臉書帶來了豐富的營收成長,臉書也讓instagram在短期內快速茁壯,但祖克柏不太願意讓ig搶盡鋒頭,越來越干預、限制ig的發展,也導致了原來的兩位創辦人在2018年掛冠而去。社群媒體彼此之間的角力、為了營收和成長如何設法抓住人們的注意力,這深深影響了世界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以及生活在數位時代的每個人。

二.加上濾鏡
智慧型手機以及instagram這類社群平台的崛起,伴隨了視覺經驗以及真實性的再定義。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攝影師,都能夠分享自己的所見並看到他人的世界,而且是透過非常簡便快速的方式,這大大地改變了我們對世界的體驗。人們可以經營自己的「數位形象」,打造出一個與真實生活很不一樣的網路自我,並透過按讚、追蹤數來評價彼此。這背後帶著新的機會,有心者可以加以利用來進行宣傳並營利,讓自己成為有辦法帶風向的網紅(influencer);這背後也帶著壓力,因為永遠有比自己的體驗來得更美、更吸睛的照片,如何拍出好照片、說出一套好故事也形成了一種心理負擔。

而且更重要的是,創意和行銷、真實和虛假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一切都上了濾鏡,經過精心的修改和挑選,人們也已經慢慢接受了這個世界應該是長這樣子。在這樣的世界,謊言顯得真實,真實反而像是說謊了。假訊息容易快速傳遞,演算法更是投使用者所好,在這個如此吸引人也可以「放下現實」的地方,我們卻很難找到要負起責任的人。成長和獲利仍是科技產業的主要目的,臉書帝國畢竟不是衛福事業。

三.作為一個使用者
我在2018年夏天開始使用instagram,最初是用來整理旅行的照片,之後開始放上自己的讀書記錄,對我而言,這裡算是一個整理、記錄生活有趣之事的地方,當然我也只是呈現出很小的一部分罷了,不過也讓一些很久沒見面的朋友以為我很常旅行或人正在國外。閱讀這本書,也讓我回憶當初怎麼會想用ig,自己的生活有沒有因為ig而改變?也許我和年輕人間變得更有話題可聊,更會用手機拍下生活點滴,當然,也知道了如何使用濾鏡和修圖軟體。別人的照片、經驗和文字吸引我,有時也讓我很羨慕,我自己在有意無意之間也許正在網路上形塑某種形象,而那總是比現實來得美好一點。

我繼續使用它,試著了解它,但很多的改變是潛移默化的、連我自己也沒有覺察的,而演算法恐怕比我自己還要來得瞭解我。《美麗新世界》不只是小說,但置身其中的人可能可能越來越記不起大自然的原始和樸素。

沒有臉書和ig前、沒有網路之前,日子是怎麼過的呢?如果可以,我想為自己保留一些「非祖克柏時光」,面對自己應該是不能加濾鏡的。
🌼🌼🌼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這是普通讀者的閱讀心得、閱讀隨筆,簡單來講就是閱讀後腦袋產生的那些東西。歡迎您有空來坐坐、來聊聊,讀讀我的心!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剝除依附在疾病的想像與汙名化,努力走出隱喻迷宮,我們都有好好生病的權利。
想了解等在我們前方的東西,就像要了解我們過去所經歷的東西般,絕對不能忽視傳染病所扮演的角色。傳染病在歷史上出現的年代早於人類,未來也將和人類天長地久地共存,而且,它也一定會和從前一樣,是人類歷史中的一項基本參數和決定因子。
我們也許都在忠實與背叛文本的邊界而活,都在不同的程度上背叛遺囑,這也是閱讀一本小說、聆聽一首樂曲、欣賞一件藝術品時,那迷人有趣的魅力之源吧!
處於美中台三角關係核心的中華民國台灣,可能要面對台灣海峽長期的起伏波濤與洶湧暗潮。我們要把不沉的航空母艦開向何方,才能挺立於世界?
作者:托瑪斯‧曼 原文作者:Thomas Mann 譯者: 姬健梅 出版社:木馬文化 出版日期:2021/02/03 一.旅行的意義 上一次異地旅行的驚奇悸動是什麼時候了?上一次的陶醉迷戀於某個容顏、某道晚霞、某種香氣,又是多久以前的事了? 二.無盡的痴迷 三.深淵與重生
要瞭解1918年的感冒大流行,瞭解它是如何散播、如何造成恐懼、傷亡和後遺症,我們不可能忽略那個帝國主義的年代,那個世界秩序重整的時代。就在美國悄悄成為世界霸權之際,瘟疫也於斯開始燎原。
剝除依附在疾病的想像與汙名化,努力走出隱喻迷宮,我們都有好好生病的權利。
想了解等在我們前方的東西,就像要了解我們過去所經歷的東西般,絕對不能忽視傳染病所扮演的角色。傳染病在歷史上出現的年代早於人類,未來也將和人類天長地久地共存,而且,它也一定會和從前一樣,是人類歷史中的一項基本參數和決定因子。
我們也許都在忠實與背叛文本的邊界而活,都在不同的程度上背叛遺囑,這也是閱讀一本小說、聆聽一首樂曲、欣賞一件藝術品時,那迷人有趣的魅力之源吧!
處於美中台三角關係核心的中華民國台灣,可能要面對台灣海峽長期的起伏波濤與洶湧暗潮。我們要把不沉的航空母艦開向何方,才能挺立於世界?
作者:托瑪斯‧曼 原文作者:Thomas Mann 譯者: 姬健梅 出版社:木馬文化 出版日期:2021/02/03 一.旅行的意義 上一次異地旅行的驚奇悸動是什麼時候了?上一次的陶醉迷戀於某個容顏、某道晚霞、某種香氣,又是多久以前的事了? 二.無盡的痴迷 三.深淵與重生
要瞭解1918年的感冒大流行,瞭解它是如何散播、如何造成恐懼、傷亡和後遺症,我們不可能忽略那個帝國主義的年代,那個世界秩序重整的時代。就在美國悄悄成為世界霸權之際,瘟疫也於斯開始燎原。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你可也曾向河流學到一個秘密:其實根本沒有時間?」 對這河而言只有當下,沒有過去的陰霾,沒有未來的遮掩。 初讀流浪者之歌時是高中尾聲,那個倒數著畢業的時刻,當時的我們有些早已因繁星上了科系而放鬆渡日或加入畢聯會,有些在準備著被審資料、練習面試,而有些還泡在書裡準備著指考。 記得當時我每日中午都會
Thumbnail
▓看夕陽   小王子在他的星球上,只要走幾步就可以看到夕陽,隨時都可以看,在地球的話,要等,他體會到在不同的地方有不一樣的情形,有時候會忘記,以為還在家裏。   ▓什麼才是「重要」的事情?   「我」忙著要鬆開一顆卡在引擎上的螺絲時,小王子正跟他講話,他表示那不重要,他「在忙重要的事」,
Thumbnail
 會去讀《向光植物》這本書的理由滿好笑的,是在滑手機的日常中隨機看到一篇八卦新聞,是我覺得很有氣質的台灣演員連俞涵被拍到和女作家李屏瑤在路邊約會接送情。點進去看內文,"已出櫃女作家"頓時讓我覺得很好奇他到底寫了什麼書記者需要這樣下標,查完之後動心起念決定去圖書館借來讀讀XDD
Thumbnail
▓誇獎某個孩子,是在引起其他孩子的妒忌嗎?   這篇看到最後,我想到一件事情。小時候,還有我的孩子小的時候,會聽到老師或當爸媽的人誇獎某人,或是主張小孩是需要誇獎的。有的在班上公開誇獎某人,或選他為「模範生」,說他好,要大家跟他看齊、學習,或是在孩子群中誇獎某個小孩。大人以為這麼做,其他的孩子就
Thumbnail
致謝 微批 Paratext 刊登本文:https://paratext.hk/?p=3528 二十世紀初韋伯的兩場演講被整理成文字,分別是以「學術」與「政治」為不同主題,而這也映襯到這場《以學術為志業》的演講中的內容:「政治不屬於課堂...不過就講師方面而言,政治肯定也不是屬於他們的
Thumbnail
  從90年代起,就有不少關於AI人工智慧的小說或是電影,當中最負盛名當屬大導史蒂芬.史匹柏於2001年上映的《A.I. 人工智慧》。在彼時我對於人工智能的發展,仍覺得是一種遙遠的未來。直到2016年的Alpha GO擊敗了韓國的職業頂尖棋士李世乭,我才驚覺那電影中的未來或許已經不再遙遠……    
Thumbnail
離開Brixton之後常惦念在那裡發生的零星對話與交流,與人接觸的機會在疫情期間尤其稀有,於是想記錄下來,心裡有點自以為是的,想記錄這裡不如人口中的可怕,反而因著文化差異偶爾閃現出獨特的耀眼,用我們都看過的那種口吻。但幾乎是敲下鍵盤的同一天,我看到Sarah Everard的名字出現在新聞上
Thumbnail
語言接觸並非混亂、不可分析的。陳氏此書便精細地分析了語言接觸的過程。
Thumbnail
辯護之餘 ------------------------------------------------------------- 前先讀了柏楊的《醜陋的中國人》甚感驚駭,當然這些文字放在今天的台灣語境中會覺得不過是批評時政,已經享受著言論自由的我們當然會覺得稀鬆平常,但是只要放回到三十年前,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你可也曾向河流學到一個秘密:其實根本沒有時間?」 對這河而言只有當下,沒有過去的陰霾,沒有未來的遮掩。 初讀流浪者之歌時是高中尾聲,那個倒數著畢業的時刻,當時的我們有些早已因繁星上了科系而放鬆渡日或加入畢聯會,有些在準備著被審資料、練習面試,而有些還泡在書裡準備著指考。 記得當時我每日中午都會
Thumbnail
▓看夕陽   小王子在他的星球上,只要走幾步就可以看到夕陽,隨時都可以看,在地球的話,要等,他體會到在不同的地方有不一樣的情形,有時候會忘記,以為還在家裏。   ▓什麼才是「重要」的事情?   「我」忙著要鬆開一顆卡在引擎上的螺絲時,小王子正跟他講話,他表示那不重要,他「在忙重要的事」,
Thumbnail
 會去讀《向光植物》這本書的理由滿好笑的,是在滑手機的日常中隨機看到一篇八卦新聞,是我覺得很有氣質的台灣演員連俞涵被拍到和女作家李屏瑤在路邊約會接送情。點進去看內文,"已出櫃女作家"頓時讓我覺得很好奇他到底寫了什麼書記者需要這樣下標,查完之後動心起念決定去圖書館借來讀讀XDD
Thumbnail
▓誇獎某個孩子,是在引起其他孩子的妒忌嗎?   這篇看到最後,我想到一件事情。小時候,還有我的孩子小的時候,會聽到老師或當爸媽的人誇獎某人,或是主張小孩是需要誇獎的。有的在班上公開誇獎某人,或選他為「模範生」,說他好,要大家跟他看齊、學習,或是在孩子群中誇獎某個小孩。大人以為這麼做,其他的孩子就
Thumbnail
致謝 微批 Paratext 刊登本文:https://paratext.hk/?p=3528 二十世紀初韋伯的兩場演講被整理成文字,分別是以「學術」與「政治」為不同主題,而這也映襯到這場《以學術為志業》的演講中的內容:「政治不屬於課堂...不過就講師方面而言,政治肯定也不是屬於他們的
Thumbnail
  從90年代起,就有不少關於AI人工智慧的小說或是電影,當中最負盛名當屬大導史蒂芬.史匹柏於2001年上映的《A.I. 人工智慧》。在彼時我對於人工智能的發展,仍覺得是一種遙遠的未來。直到2016年的Alpha GO擊敗了韓國的職業頂尖棋士李世乭,我才驚覺那電影中的未來或許已經不再遙遠……    
Thumbnail
離開Brixton之後常惦念在那裡發生的零星對話與交流,與人接觸的機會在疫情期間尤其稀有,於是想記錄下來,心裡有點自以為是的,想記錄這裡不如人口中的可怕,反而因著文化差異偶爾閃現出獨特的耀眼,用我們都看過的那種口吻。但幾乎是敲下鍵盤的同一天,我看到Sarah Everard的名字出現在新聞上
Thumbnail
語言接觸並非混亂、不可分析的。陳氏此書便精細地分析了語言接觸的過程。
Thumbnail
辯護之餘 ------------------------------------------------------------- 前先讀了柏楊的《醜陋的中國人》甚感驚駭,當然這些文字放在今天的台灣語境中會覺得不過是批評時政,已經享受著言論自由的我們當然會覺得稀鬆平常,但是只要放回到三十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