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意思是,身為創作者我們該怎樣利用推廣自己的文章,包含最重要的賺錢?
什麼!你目的不是賺錢,喔,沒關係,你可以「轉台」了。而如果你想賺錢,請趕快往下。
下面會舉實例告訴你,忽略某個點就是在浪費時間做白工,連去社團貼文都顯得多餘!沒錯,去社團貼文都顯得多餘,應該把時間拿去創作或做其他事才對。
實例
第一篇貼文
來源 方格子vocus格友俱樂部臉書社團承熙的貼文
第二篇貼文
來源 方格子vocus格友俱樂部臉書社團承熙的貼文
你覺得問題出在哪裡?
我認為答案是「貼文 ( 文章 ) 與讀者有什麼關係?」有關係就會被按讚、沒關係就不會被按讚,更專業地說是「文章與目標受眾有什麼關係?」
解析
Step 1:在方格子社團目標受眾是誰?
答案是方格子的創作者,大約 90% 以上,其餘是對創作有興趣但還沒註冊方格子的人,以及極少部分的混水摸魚者,我就當全部 100% 是方格子作者。
Step 2:目標受眾在意什麼?
答案很多,但我認為離不開「如何透過創作賺錢?」、「怎樣順利地創作?( 不管是不是為了賺錢 )」、「個別興趣」以及「單純表達」這四種,比率分別約 85%、10%、3%、2%。這點最重要,所以多講一些。
- 如何透過創作賺錢?( 85% )
這正是本文第一篇貼文將近 100 人按讚的關鍵,沒有之一,那篇談的就是靠創作賺錢。受眾 ( 社團成員 ) 超級想知道全職寫作到底一整年可以賺多少錢?再進一步說是怎樣賺到這些錢?這些錢是不是夠多到可以只靠寫作不用再繼續原本的工作等等。
- 怎樣順利地創作?( 10% )
與上一點相比,差別在於這種是想突破寫作困境,好讓自己繼續寫下去,至於能不能因為創作賺到錢是其次;換句話說,有賺到錢很好,沒有也不在意。
- 個別興趣 ( 3% )
例如你貼了一篇〈國旅補助全台 20 大飯店推薦〉,團員中很多人有興趣所以點閱;又例如我貼了一篇〈論明朝皇權與相權之拉鋸與演變〉,團員中對歷史分析有興趣者不多,所以幾乎沒人點閱。
- 單純表達 ( 2% )
這種只想有個地方可以讓別人知道「嘿,大家!我寫了一篇文章了,請到方格子觀賞喔。」這 2% 可以放棄,因為他只在乎自己 ( 我沒說不好喔 )。
注意!以上的 85%、10%、3%、2% 並非單一的,也就是說會有同一個人既因為「如何透過創作賺錢?」也因為「個別興趣」而點閱貼文。
Step 3:本文兩篇貼文的結論
第一篇比較能打中社團受眾的心,因為很多人好奇「全職寫作」能賺多少錢、對賺錢有興趣;至於第二篇當然是因為對「留言重要性」感興趣的人很少 ( 雖然我自認它很重要 )。
結語
- 目標受眾很重要,不是只在方格子社團、也不是只在臉書,而是每個網路平台都是。再舉個例子,臉書有很多股票社團,團員 5 萬、10 萬人以上的不少,我今天在社團貼台積電與根基這兩支股票,你認為哪個比較能引起關注?答案肯定是台積電,因為它的股東高達 139 萬人,而根基很多人連聽都沒聽過。
- 知道目標受眾的屬性 ( 如興趣 ) 更重要,他們大多數人在意什麼?只要肯分析,絕對能找出線索,再據以調整自己的創作。
- 你可能會說,我寫的他們剛好不感興趣,或是他們感興趣的我不會寫。嗯,這是創作的事實與殘酷,創作畢竟是一個市場,沒有需求就不會有供應,供應給沒有需求的市場會很吃力,這是供需法則。
- 我們可以調整自己的創作,去迎合市場的主要需求。調整過程可能艱辛,因為必須跨領域、必須先輸入才能輸出還不保證能贏過新領域的競爭者。創作也是戰場,零和賽局是常態。
- 可以不迎合市場需求只專注在自己的領域嗎?當然也可以,但必須深耕,然後假以時日有了成果,那時可能「製造」出新的需求,只是這條路會比剛剛的跨領域還辛苦,至少我是這樣以為。
你可以不同意我看法,然後不理會本文說的繼續原本「創作-臉書社團貼文推廣」的節奏,我十分尊重。但如果你認為我的看法非常有道理,建議把本文「收藏」起來,偶爾拿出來提醒自己,因為「考慮目標受眾屬性」這件事我自己都會忘記呢!
訂閱【 承熙的個股觀察SOP、承熙的文字創作|實戰指引、承熙的享樂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