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主題是前一陣子跟高中老同學一起出遊,聊天時聊了很多以前的回憶,聊到很多事以前年輕時都沒人告訴我們,都是長大後繞了一大圈才知道原來應該要這樣思考、這樣去抉擇會稍微比較好一點。我這個老同學剛好在母校當老師,他聽完我說的這些想法,覺得這些蠻適合分享給學生知道,我也就順便把這些寫下來,當做一個紀錄,然後因為還沒想好會寫幾個,就先用N個吧。
寫在前面的警語:每個人都做不出認知範圍以外的決策,這個系列的各種建議也是基於我個人的認知,雖然以我目前的認知認為這些是相對正確的,但在不同時空背景之下也可能會是錯的,更可能因為每個人的情況不同而有差異,我覺得每個人都應該養成對事情抱持懷疑態度的精神,自己思考求證後再決定是否認同別人所說的,這才是比較適當的思考方式。
建議一:選擇比努力重要
假如以後出社會要留在台灣工作的前提,如果是家無恆產的人,未來需要以找工作上班餬口作為累積資產的方式的話,在高中時的選組會很大程度的左右了未來的發展,直接講結論就是高中請盡量選擇「自然組」,因為台灣產業結構跟薪資環境的關係,讀自然組找到的工作會比社會組畢業的薪水相對好很多。
若選了社會組,不管是念文法商哪個領域,未來容易達成相對好一點的收入的出路大概就是老師跟公職,再來可能念商學院相關科系到金融業或會計師事務所等工作。
如果是選自然組,頂尖的學生能選擇高收入的醫牙相關科系,如果有決心一點,假如應屆差一點可以考上醫科,願意多花一年重考來拼醫科牙醫我認為都是值得的。另外如果是讀電資或理工相關的科系,未來到科技業工作的薪水,要勝過公職跟老師應該都不難,而且如果想當老師一樣可以選師範大學裡面的理工相關科系,再來就是自然組的科系,大部分都還有念研究所再提昇(洗)學歷的機會,但文組的科系大部分來說念研究所對未來工作薪水的CP值就相對低很多。舉例來說,即使大學念的是師範體系的理工科系,唸完不想當老師,或是覺得老師太難考,想去科技業界工作的話,還是能再考個研究所,回頭念適合去科技業工作的科系。
總結一下,大學科系的選擇,所要追求的應該是給人生越多不同的可能性越好,所以我認為盡量不要在大學時選擇除了特定工作沒什麼其他可能性的學校,最明顯的就是軍警院校,大部分的人在唸了軍警院校後,未來就業方向的可能性就已經被限制住了,但要一個十幾歲的高中生直接決定未來人生的方向,如果沒有很透徹的想過,是很困難的事,我覺得大學時還是先讀一些有多樣可能性的科系,邊走邊看邊想會是比較好的選擇。
當然上述的建議是給還不知道自己對什麼有興趣的人,純粹以長大後需要找工作上班餬口的角度切入,如果你在高中時就已經立定自己的志向,有找到以後長大很想很想做的事,那就勇敢往那個方向努力吧,畢竟要找到自己想要的,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使這個工作或許很難賺大錢,也可能過程辛苦一點,但這本來就是追求喜歡的事情的必經之路跟必要之惡。
最後摘錄一段《躍遷》書中我覺得很棒的內容:「過去我常常勸大家一定要找到自己的夢想後再全力投入,現在我會告訴迷茫的人,如果實在不知道要幹嘛,不如投身熱門行業,參與大城市的競爭,並且讓自己獲勝,讓自己賺錢。這雖然是人生的彎路,但是至少不會停滯不前。在大城市或熱門行業,你有機會遇到最大挑戰,積累最多資源,看到最多可能性,在過程中你的夢想也許就會慢慢浮現,然後你就會有能力和經濟實力去實現夢想。否則即使有一天你發現了自己的夢想,卻沒有什麽能力,也沒有什麼積蓄,那樣比不知道夢想還慘。」
謝謝看到最後,希望文章內容對你有幫助。你的追蹤、愛心,對我都是很重要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