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孩子停課、打疫苗等因素,已經好一段時間處於一打二的狀態,長時間打理與回應兩個孩子的需要,感覺為人母的愛心與耐心點數也快消耗殆盡。
這次想跟大家分享一個媽媽在透支狀態下,覺得很無助但被好好接住的故事:
那是一個艷陽高照的日子,為了避暑,我沒有帶孩子出去跑跳,但平靜的時光維持沒多久,老大便開始嚷嚷著無聊,拗不過他,我認命的整理東西準備出門。就在出發之前,發現感應卡不見了,而記憶中卡片不久前還在老二手上把玩著。所以,我請兩個孩子一起找卡片,結果卡片還沒找到,一個已經坐在沙發上發呆、另一個則跑去床上抱被子。
看到這個場景,即便知道對兩個幼兒不能要求太多,但理智線還是「啪」的一聲斷掉了,所以我提高了音量說:「明明不是我把卡片弄丟,可是為什麼只有我一個人在找?」
這時候老二持續抱被子,但老大似乎聽懂媽媽憤怒底下的挫折與無助:
-跳下沙發走過來
-先用堅定的眼神看著我
-再牽起我的手說:「好啦,我陪你一起找」。
雖然老大最終沒有幫我找到卡片,但煩躁的感受在他靠近我的當下瞬間消了一半,甚至在那之後開始能冷靜回想老二當時拿著卡片的動線...
然後卡片就找到了!
要面對一個展現憤怒的人,其實很有壓力
所以人們直覺的第一個反應常常是
「這件事沒什麼,你不要這麼生氣」
「你就...(給建議)就好了啊!」
人常常會想藉由降低事情的影響力,或提供解決方法來讓對方好過一點,但效果通常不太理想,因為這些作法會讓對方有種被輕忽的感覺,好像在說著:「你在意的事沒什麼大不了,比你慘的大有人在」。
所以,如果你在意的人正陷入苦惱,而你也很想幫忙,也許從透支媽媽故事中孩子的回應我們可以有些學習:
1、藉由拉近身體距離及眼神的接觸,讓對方知道他/她的處境被注意到,也被在意著:苦惱的人有時會呈現當機的狀態,感官的接觸是一種讓他/她回到當下的方法,提醒他/她有人在身邊。
2、讓他/她知道自己的苦惱被聽見了,倘若可以就回應當下你可以幫忙做到的事:當你能穩定的看見對方的苦惱並給予回應的時候,就傳達了一個重要的訊息:
即便我不一定能幫上忙,但我感受到你的難受,這讓我很在意,我想陪著你,你不是孤單一個人。
如果本身就是陷入苦惱的人,卻覺得沒人能好好接住自己怎麼辦?
這其實是個常見的困境,我們對於「可以接住自己的人」總有些限制,例如:
-必須是某個對象
-這個人不會因為我的分享有負擔
-這個人不會因為我的話感到擔心等
而這些限制也讓我們在苦惱的時候更顯得綁手綁腳。
可是從透支媽媽的故事裡,我們可以看見當媽媽說出內心真實的感受時,有個3歲的小孩是如此有能力且看起來毫不費力地接住她,而這個接住很令她驚訝,因為:
這個接住支撐她繼續完成那件令她沮喪的事
這個接住讓她意識到原有的框架:原來自己一直把孩子放在更需要幫忙的位置,這不僅低估孩子的能力,同時也承攬過多責任。
所以,那些累跟無助也許在提醒我們需要練習適時的說出真實的感受。唯有說出來,才有機會被接住,別人也比較知道可以怎麼幫。
在這裡也邀請你回顧目前的生活,能否想起那些曾經被認為不可能在他/她身上獲得幫助,但其實一直在旁邊等你伸出手讓他們扶一把的面孔呢?
在意你的人,就會努力跟你待在同個處境想辦法,即便你所在意的事情根本與他無關,但他會因為看見你的掙扎、在意你的痛苦,而願意選擇去陪伴與同在。
請記得,當一個人能接住你,不是因為經歷、也不是年紀,而是一份對你的在意。
喜歡我的文章嗎?給愛心、點追蹤會是我很大的寫作動力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