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成長的過程,不難發現生活中許多規律要做的事情是被塞進來的。
做著做著,在某些靜下來的時刻,會開始思考究竟為什麼要做這些事情?也許是為了某些人,但我做的事情他們真的在意嗎?
也許是為了自己,
但我真的能憑著努力就得到想要的結果嗎?
如果別人不一定在意,如果努力也不一定能得到想要的結果,
那麼規律的做這些事,意義在哪?
這些懷疑很真實,因為當努力沒有目標的時候,要一個人沒有方向、沒有盡頭傻傻的走,是會慌的。
所以,清楚地知道為何而做,確定目標在哪裡就很重要,這樣能幫助我們去合理化自己的努力,因為努力需要花心思、花體力,是會消耗能量,是會累的,而沒有人會甘願付出的心力被白白浪費。
可是,你有沒有遇過一種弔詭的情況:
就是你所做的事情,已經沒辦法再用環境給的誘因來說服自己,同時又感覺到自己做得好痛苦,在這種外在、內在都找不到動力的情況下,卻還是沒有停止去做同一件事?
我有。
小時候的我,曾經學了好長一段時間的鋼琴,現在想起來,我對學琴沒有太大的熱情,通過檢定、登台表演、隨興彈出流暢厲害的曲子,那些對我而言一點吸引力都沒有。
對我來說,彈琴就是應該做的事,即便如此,我還是做了10年,這是一個讓人很困惑的狀態,怎麼會有人在一件沒興趣的事情上還耗那麼久的時間?
一開始是因為年紀小很聽話,但隨著年紀增加,發現自己越來越不想練琴、上課前臨時抱佛腳的情況越來越多,才意識到這不是一件我喜歡的事,但怎麼辦呢?
那時候的我已經學琴好長的時間,也有一定的程度,要就此打住會覺得很可惜,但看著自己因為沒動力而怠惰練習、上課容易閃神,讓進展逐漸停滯的狀態,抱著這樣的心情繼續學下去也讓我不安。
所以,沒能因為意識到自己的不喜歡,而停下會讓自己感到痛苦的行為,主要來自兩個考量:
1、不甘心,不願把曾經的付出與累積的成果放水流
2、不想放棄,還想試試看
就在那個迷惘不安的時刻,我遇到新的鋼琴老師。
那時候的她在我眼裡是一個很酷的大學生,感覺很難相處,但意外的我們很聊得來,這讓我對鋼琴課重新燃起動力,我找到可以不那麼有壓力去上課的方法,那個方法就是我可以自己決定上課的步調,而我的老師在我的步調下看起來也樂在其中,這是我比較幸運的地方。
接著,在跟新老師學習的過程中,我慢慢感受到讓自己有動力的目標逐漸浮現,不是通過檢定、不是華麗的表演,也不是表現比別人好的優越感,而是我發覺不論做什麼事,我都是真的想進步,而當我感覺到自己在一件事情的耕耘上有持續進步的時候,我是滿足的。
是的,我們都好希望能在努力付出前確定好方向跟目標,然後只要火力全開的往前衝,就能如期達陣。
但有些時刻,那個會讓你感到滿足的目標,其實是在迷惘中做著做著跑出來的,也不是一開始就能夠想到的,而這樣的目標反而是幫助你持續往前走的推動力。
因為,在持續做同一件事的過程中,不是每次都可以展示成果,很多感受只有自己知道,而這些感受中包含只有你自己知道的進步,這種感覺值得被好好留著,因為光是自己能覺察到「我跟以前不太一樣,我在往前走」,這本身就會讓人有種受到肯定的鼓舞感,然後,累積一定的經驗,自然會出現能讓人看見的成果。
所以,有些時候目標沒那麼清楚不要緊,只要你確定自己還沒有要放棄,還想要再試試看,就用當下最能接受的方式去做,即便進度會比較慢,請相信,你還是會往前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