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要貼三伏貼嗎?解密三伏貼療法!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raw-image

簡介

一定很多人都聽過三伏貼,而每到夏天,許多中醫診所也開始張貼三伏貼的宣傳廣告,但其實多數人並不清楚三伏貼到底是什麼?有什麼功效?除此之外,更多的是好奇自己或身邊的家人、朋友究竟適不適合貼三伏貼?事實上,確實有不少人對這樣的貼敷療法有著錯誤的理解和不實際的期望喔!今天就讓我們來帶大家一起來認識什麼是三伏貼吧!

三伏貼的由來是什麼?何謂三伏?

所謂的三伏貼,是中醫特有的一種外治法,利用溫熱藥性的藥物做成一塊塊藥餅,貼敷在特定的穴位上來達到治療效果,其來源最早稱為天灸療法。天灸療法首見於南北朝時期,與艾灸使用火與熱為刺激來源不同,天灸療法使用性味辛溫走竄之藥物貼敷於穴位處,由於這類藥物通常具有皮膚的刺激性,所以就可以持續刺激穴位並藉由穴位將這些辛溫的藥性輸注體內,達到溫陽驅寒之效果。

除此之外,亦講求特定的治療時間,即三伏天!三伏天為一年二十四節氣中最炎熱、陽氣最旺的一段時間。農民曆中,小暑到立秋之間俗稱「伏夏」,其中把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稱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稱為中伏,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稱為末伏。在這段時間做天灸療法,可以補益陽氣,改善體內的陽虛狀態,以降低天氣寒冷的季節因外感風寒之邪而患病的情況發生。至於為何要在陽氣最旺之時進行呢?古書說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借天之陽氣來溫補身體,更能事半功倍!

這邊順便解釋一下何為庚日。古代使用天干與地支來計算日子,不論是年月日都可以用干支來表示,以下先列出天干與地支的順序:

  •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舉個例子:

  • 2022年7月28日表示為:壬寅年-丁未月-壬午日
  • 2022年7月29日表示為:壬寅年-丁未月-癸未日

可以看到每過一天,天干與地支都會往前一格(壬->癸;午->未)。所以如果日的天干剛好為庚,即為庚日。

至於為何以來稱之?這有許多說法,比如說由於此時天氣暑熱最盛,生活上應伏藏躲避,避免被暑熱所傷;又或者說夏日為氣主之,依五行來說火克金庚為金,所以金氣伏藏以免被傷。(這邊可以看到天干地支也各有五行屬性,但過於複雜離題暫且表過不提)

可以治療什麼樣的疾病?

嚴格來說,天灸療法本身不是用來治療疾病,而是改善中醫範疇中屬於陽虛和正氣不足的身體狀態,防止春秋與冬季遇到氣候寒冷變化時,因體質虛弱、陽氣不足而無法應付,而進一步引起疾病或症狀。常見因陽虛或正氣不足導致的病症如過敏性鼻炎、反覆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哮喘、畏寒怕冷、痰多、倦怠、水腫、濕疹、腰膝冷痛、腹痛泄瀉、陽痿、痛經、不孕不育等。要特別注意的是雖然這些症狀常與虛寒體質有關,但如果經醫師評估後屬於陰虛熱證體質的患者,便不建議使用三伏貼。

三伏貼效果如何呢?

根據近代文獻及台灣幾家中醫部門研究顯示,用三伏貼穴位貼敷治療氣喘過敏性鼻炎的臨床研究總有效率皆在70%以上。長庚紀念醫院也曾針對當年夏日接受過三伏貼的患者進行問卷調查,統計資料顯示患者接受三伏貼的原因主要為過敏性鼻炎、氣喘、異位性皮膚炎及反覆感冒等。研究結果發現75%以上患者認為症狀明顯獲得改善,其中以打噴嚏、流鼻水、鼻塞反覆感冒改善最為顯著,同時可以觀察到患者接受治療後到中醫求診次數減少,使用西藥次數也隨之減少。如能配合內服中藥進行體質調理,相信更能夠改善病情,減緩症狀反覆發生。

穴位貼敷須要注意什麼?

成人每次貼敷時間建議為2至4小時,兒童則建議0.5至2小時,但因為每個人膚質不同,只要局部出現灼熱感或疼痛時,便可提前取下藥餅,以免貼敷過久造成皮膚過度刺激引起紅疹及水泡。

孕婦、一歲以下嬰幼兒、年老體弱者、嚴重心肺功能不足者、曾對貼布或貼敷藥物皮膚嚴重過敏者(發紅發癢嚴重劇烈、起大量水泡等)、貼敷部位有局部皮膚疾患、感冒發燒和咽喉發炎者,則不建議使用。

治療要有效果,生活上的注意保養也很重要!首先飲食上應偏清淡,並盡量避免或減少冰飲、生冷瓜果、菸酒類發物。所謂的發物,包含易上火的食物,像是芒果、荔枝、榴槤、桂圓、蝦蟹類、堅果類、辛香料、麻油等;或是過去個人經驗上會誘發或加重病情的食物。此外貼敷期間也應避免風吹、雨淋及受寒(包含電風扇、過冷的冷氣、洗澡後不吹乾頭髮等)。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魚中醫的沙龍
136會員
54內容數
針灸相關的教學內容,對象主要是有興趣的醫師與醫學生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探索中國傳統醫學的深奧智慧!本文深入解析三伏天與三九天的起源、飲食宜忌、與特殊治療方法。從歷史背景、氣候特徵到實用的健康建議,這篇部落格帶你了解如何在這些關鍵季節中保持健康和活力。同時,我們還介紹了三伏貼治療的療效和適應症,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來理解中國古老的自然醫學傳統。加入我們,一起探索中國傳統
Thumbnail
探索中國傳統醫學的深奧智慧!本文深入解析三伏天與三九天的起源、飲食宜忌、與特殊治療方法。從歷史背景、氣候特徵到實用的健康建議,這篇部落格帶你了解如何在這些關鍵季節中保持健康和活力。同時,我們還介紹了三伏貼治療的療效和適應症,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來理解中國古老的自然醫學傳統。加入我們,一起探索中國傳統
Thumbnail
身邊有些朋友,談到去中醫診所體驗「三伏灸」,在今年 7/12 已書文介紹。每一年,在重新引薦「三伏灸」時,都必須先做一件事,就是畫出今年的三伏日期,雖然,網路上很多相關資訊可以搜尋,但是,每年還是親自確認並且畫出「三伏天」,有興趣瞭解計算方法和原理的,可以回到本版的 7/12......
Thumbnail
身邊有些朋友,談到去中醫診所體驗「三伏灸」,在今年 7/12 已書文介紹。每一年,在重新引薦「三伏灸」時,都必須先做一件事,就是畫出今年的三伏日期,雖然,網路上很多相關資訊可以搜尋,但是,每年還是親自確認並且畫出「三伏天」,有興趣瞭解計算方法和原理的,可以回到本版的 7/12......
Thumbnail
夏天炎熱天氣帶有強大的『火氣』,而有三種人容易吸引暑熱之氣,可以藉由玉帶環腰起元術來調理經絡!玉帶環腰起元術是一套打通帶脈的按摩手法,很多人嘗試過後,都意外發現可以消肚喃~芳療師媽媽在此分享兩個版本給大家參考😊
Thumbnail
夏天炎熱天氣帶有強大的『火氣』,而有三種人容易吸引暑熱之氣,可以藉由玉帶環腰起元術來調理經絡!玉帶環腰起元術是一套打通帶脈的按摩手法,很多人嘗試過後,都意外發現可以消肚喃~芳療師媽媽在此分享兩個版本給大家參考😊
Thumbnail
★自然界的興衰枯榮與人的生理、 心理機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 順應四時的養生之道讓你呷百二, 反之減壽又殃及後代?! ●據《易·繫辭》記載,伏羲氏仰觀府察,觀河圖、洛書而畫卦。河圖、洛書中已明確提出四時五方、八卦九宮概念內含二至(冬至、夏至),二分(春分、秋分)及八節(二至、二分和四立,即立春、立
Thumbnail
★自然界的興衰枯榮與人的生理、 心理機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 順應四時的養生之道讓你呷百二, 反之減壽又殃及後代?! ●據《易·繫辭》記載,伏羲氏仰觀府察,觀河圖、洛書而畫卦。河圖、洛書中已明確提出四時五方、八卦九宮概念內含二至(冬至、夏至),二分(春分、秋分)及八節(二至、二分和四立,即立春、立
Thumbnail
簡介三伏貼。其由來是什麼?何謂三伏?有甚麼作用呢?
Thumbnail
簡介三伏貼。其由來是什麼?何謂三伏?有甚麼作用呢?
Thumbnail
最近看胡希恕經方體系的東西,像追劇一樣欲罷不能。黃老師教《傷寒論》強在病理解說與觀天地氣候變化的能力,民國彭子益先生的則是古中醫圓運動升散斂藏一氣周流的觀點很系統化,而馬家駒老師教胡希恕經方體系,不只很系統化,還很簡單,傷寒條文歸納在一起,而且反覆說明強調陰陽兩病性表裏半表半裏三病位的方證辨證與
Thumbnail
最近看胡希恕經方體系的東西,像追劇一樣欲罷不能。黃老師教《傷寒論》強在病理解說與觀天地氣候變化的能力,民國彭子益先生的則是古中醫圓運動升散斂藏一氣周流的觀點很系統化,而馬家駒老師教胡希恕經方體系,不只很系統化,還很簡單,傷寒條文歸納在一起,而且反覆說明強調陰陽兩病性表裏半表半裏三病位的方證辨證與
Thumbnail
由此可知,病之初始就開始下手去治療,病邪就不會繼續往陰證走,復原的速度是很快的,如果忽略不去治療,或是用錯方法,病情就會越來越嚴重,治療上也更加困難。中醫的五運六氣,就是利用五行相生相剋的原理,加上六經辨證,判斷病情目前正處於哪一個階段,配合相應的治療準則,來達到正氣順轉、陰陽平衡的狀態。
Thumbnail
由此可知,病之初始就開始下手去治療,病邪就不會繼續往陰證走,復原的速度是很快的,如果忽略不去治療,或是用錯方法,病情就會越來越嚴重,治療上也更加困難。中醫的五運六氣,就是利用五行相生相剋的原理,加上六經辨證,判斷病情目前正處於哪一個階段,配合相應的治療準則,來達到正氣順轉、陰陽平衡的狀態。
Thumbnail
  三九貼是一種傳統中醫的治療方法,結合針灸、經絡與中藥學理,以溫熱藥物直接貼敷於穴位,進而對穴位產生熱性刺激,提振體內陽氣並驅除寒氣,以達到治病、防病的效果。而三九貼在每年的三九天進行治療。
Thumbnail
  三九貼是一種傳統中醫的治療方法,結合針灸、經絡與中藥學理,以溫熱藥物直接貼敷於穴位,進而對穴位產生熱性刺激,提振體內陽氣並驅除寒氣,以達到治病、防病的效果。而三九貼在每年的三九天進行治療。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