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姐一家從美國返台過暑假,看到另一家人間的親子相處,弟弟好奇詢問他們家的弟弟(二表哥)與父母的互動模式。他覺得二表哥個性很好,面對父母的要求,即使第一時間不願意,但如果父母再次提出,還是會妥協。
據我的了解,我這個姪兒性格比較溫和,比他的哥哥對人有更多的包容。我說,一般看法是老二比較會看臉色,或許是天生個性,也或許是見過哥哥和父母爭執不下的火爆場面,所以選擇了包容或忍耐。我們家弟弟說,如果是他會選擇忍耐,因為畢竟吃的用的都是父母包辦,有不同意見時也應該聽話。
我說,不是這樣的,極力的對抗和無聲的忍耐都不是好的溝通方式,我們可以學習如何表達自己的想法又同理對方的要求,在不被情緒干擾下,最終取得雙方的平衡點,而家人就是讓我們學習和練習溝通的夥伴,如果我們現在能學會和父母溝通,出社會後也能和同事、主管溝通。
回想以前的我,也多會選擇忍耐,或者陽奉陰違,結果就是阻斷了自己的許多感受,或者許多事懶得溝通就選擇不告知或直接放棄,但是慢慢的會變成沒有感受或習慣放棄。
一樣排行老二,弟弟個性跟我有某些程度的相似,不願意他莫名其妙就變得跟我一樣事事都不敢或不想,我跟弟弟說,感受常是激勵我們行動的重要元素,阻斷感受會容易變得沒有行動力,要覺察自己的感受,然後學習溝通,當你選擇放棄時,也要覺察到這是我們權衡得失後自己的選擇,不是別人逼迫你的,不要當受害者。
對照我們兩家哥哥的做法,卻常是極力爭取自己所想要的,缺乏對對方的同理,結果未必能達成目的,長期卻破壞了家人間的感情,也是一種極端。
關於健康的溝通,我在餐桌上跟他們練習"我訊息",另一種說法是"非暴力溝通",這溝通流程的四個階段悖離於直覺的反應,所以是需要練習並養成習慣,才能真正上手。
"我訊息"或"非暴力溝通"網路上資訊都很多,可以自行Google。跟大家分享這個,主要是提醒父母,非暴力溝通也應該是父母、夫妻間相處的必修課,強迫孩子或另一半聽命行事,或許可能破壞感情,更糟的可能會剝奪對方的感受和行動力,不可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