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 The Good Project 」:在真實兩難的情境釐清價值觀

2022/08/29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官網首圖
廣播記者 Ray Suarez 陷入了一個兩難情境,當時電玩正夯,一個家庭起訴遊戲公司,要求鉅額賠償——他們的孩子玩遊戲以致癲癇發作——製作這個報導時,他發現其實這機率非常低,但電視台高層、觀眾期待或者認為的是「電玩很危險」,並且他們反覆播放這個故事,他花了一段時間戰鬥,但最終結果是「合約上寫著你必須遵守上級命令」。
良心告訴他應該要離職,銀行餘額告訴他應該要放下驕傲,做被分配到的工作就好,這個選擇其實非常困難,他反覆考慮自己的目標、新聞業核心價值、雇主需求、觀眾影響力⋯⋯
The Good Project 蒐集了各式各樣的情境,期待在人們遇到類似事件以前,透過不同情境充分討論與反思,漸漸發現問題本質,連結自己真實的經驗,做出最適合的決定。

「好計畫」介紹

哈佛 The Good Project 好計畫)由心理學家 Mihaly Csikszentmihalyi、William Damon 和 Howard Gardner 於1996年創立,前身是「The Humane Creativity Project」,迄今已26年。
他們訪問九個不同領域的工作者,包含新聞、戲劇、商業、中小學教育、高等教育、法律、醫學、慈善、遺傳學,這些人的經驗、年齡各有不同,他們試圖找到情境,以及一些原則——如何在面對巨大壓力時,既專業又對社會負責任地完成工作。
研究團隊在與不同年齡、不同職業階段的受訪者交談時,要求他們思考自己在成長過程中獲得的重要影響、信仰和價值觀、得到的支持、面臨的阻礙、承擔的責任、遵循的倫理標準等。
Doing things a new way is easy; we call this novelty. More challenging is a new way that gets accepted by others; we call this creativity. Even more challenging is a new way that is ethical & advances the human condition; we call this 'good work'- HOWARD GARDNER
(以新的方式做事很容易,我們稱之為新奇;更挑戰的是一種被他人接受的新方式,我們稱之為創造力;比前兩個更挑戰的則是一種新的道德、促進人類狀況的方式,我們稱之為「好工作」)
其實我覺得單看網站介紹實在是超模糊,在好計畫出版的第一本書《Good Work: When Excellence and Ethics Meet》裡,我們才可以稍微看見答案。
首先,好工作的定義應兼具 3E,excellent (卓越)、ethical (堅守道德)、 engaging (與興趣、使命契合),這三個要素互相交織且同等重要,但計畫中會側重介紹道德的部分。
另外人們可以持續向自己提問3M,讓自己在工作上更好,並且讓工作變得更好:
  1. What is the Mission that undergirds your work? (使命)
  2. Who are the role Models you admire and emulate and why? (榜樣)
  3. When you look at yourself in the Mirror as a worker, are you proud of whom you see? And if all of the workers in your profession were like you, would you want to live in a society like that? (鏡子)
這三個問題可以幫助人們度過難關,他們所訪問的專業人士亦是如此處理類似的情況。
以使命為例,醫學從業人員的使命應是治療病人,還有重視病人的需求;法律界的使命是透過前例和共同訂定的秩序來糾正錯誤、解決衝突;教師技傳授過去的知識,也幫助學生為未來做準備⋯⋯所有的工作都應該能夠說明自己這個領域的重要使命,在遭遇衝擊、挫折、困難時,澄清這個問題有助於看清眼前的迷霧。
以榜樣為例,每個職業都有相關規定與標準,有些是永久性的,有些會隨時間和地點變化,世界醫師會發布的醫生誓詞便是其一:「當我進入醫業時:我鄭重地保證要奉獻一切為人類服務,憑我的良心與尊嚴從事醫業;病人的健康應為我的首要顧念。」
最後則是鏡子,也就是「身份」,自己的背景、特徵、喜好、厭惡和價值觀,加起來的整體便是身份,你是誰、你在意什麼、作為一個工作者/公民/人類,最重要的是什麼,這也是這個計畫最希望協助人們釐清的事情。
關於身份,有一個書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德國駐倫敦大使得到了一個指令,為了紀念英國國王愛德華七世要舉辦一個慶祝活動,在這個活動上,他被要求提供一群性工作者來服務,最終他決定辭去這份工作,「早上刮鬍子的時候,我拒絕在鏡子裡看到皮條客。」
若社會中的其他人都和你一樣,生活在這個世界會是什麼樣子?
我想這就是第一段話所代表的涵意,我們如何在專業之外創新、負責,並且保持良善與道德。

優秀專業人士的標準

根據前述對於好工作的描述,需要先對於工作本身有一定的標準以及理解,可以請他們想出自己身邊有這樣特質的人,或者從歷史、時事新聞中選擇一個代表人物。
上圖可以看到在課程設計中,第一課便是讓學生辨別:在不同的領域中,誰是具有專業並且達到三要素的工作者,「為什麼」是這個活動中討論的關鍵,學生會分析他們有哪些共同的特質、為什麼他們有這樣的表現、特色。

價值觀排序

團隊教材中也提供價值觀排序的活動,他們列舉了30個價值觀,讓學生去排序,我覺得這個部分其實項目要更多也可以,但要注意這些項目都要提醒有相對應的生活事件去支撐自己選這個價值觀的原因。
五向度去分配這些價值觀,最重要和最不重要的選擇4項、比較重要和不太重要的選擇6項,那些不知道重不重要但總之被擺在中間的,大概會有10項。
教師可以統計全班同學選擇排名前四的價值觀,讓學生去討論這四個是不是自己期望排在前四的,或者和自己所選擇的差異很大,有沒有哪一些價值觀對於3E很重要,但是沒有在前四名?

兩難情境

我們常說價值觀沒有對錯,那價值觀可以被引導嗎?或者我們應該如何發現自己的價值觀?又要如何了解他人的價值觀並且共同合作?
在計畫中心的網頁中,提供了全部免費的課程、教材、活動給人們參考,相關課程也有中文版本。
可以透過標籤找到成人/青少年、作弊/誠實、歧視、健康等不同類型的情境,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情境不是簡化、單薄的電車難題,而是真實的,有蠻長的背景描述以及對於角色、情境的細節描繪,根據研究團隊的觀察,學生通常喜歡討論故事的細節,教師需要注意讓課堂中的對話不致偏離主題。

Tell or not? When friends break the rules

(微改編)在新冠肺炎期間,Jonah是一名快要畢業的大四生,學校最終決定只允許大肆生在最後一年回到校園,且要遵守嚴格的健康、安全協議,他擔心回學校的潛在風險,但他的朋友讓他相信回學校是好的決定、也是完全安全的。
回到學校之後,他意識到他的朋友跟他對「小心」的理解不太一樣,他的朋友常常不戴口罩聚集在彼此的宿舍,儘管學校明確禁止這樣做,雖然他總是被邀請,但他總是拒絕,不想把自己置於危險中,幾周後,他決定跟朋友們談談他的擔心,以及他覺得這樣並不安全,他朋友認為他想太多也太偏執,不覺得有必要嚴格遵守學校政策。
後來朋友們不再邀請他參加,且他注意到這些行為變本加厲,他們參加更大的聚會、派對,最後他決定匿名向學校舉報,希望讓學校來處理,可以保護自己、朋友跟學校裡的其他人不要確診,但他還是對舉報猶豫不決,他不想害大家被送回家、也不想毀掉他們的最後一年。
如果你是Jonah,你會怎麼做?有其他選項嗎?在這種情況下,Jonah 虧欠他的朋友或其他人什麼嗎?

The protest

Anna 是一名中學教師,最近參加了一次社會運動集會,以支持LGBT社群,包含變性人的權益,在集會上,有一小群反對者聚集並高呼對LGBT社群的仇恨,他發現其中一名反對者是他學校的同事老師Claire,他們不太熟,但立刻認出來。
他拍了一張包括Claire在內的反對者照片,並把他的照片放在IG上,第二天,有他IG的其他老師對這張照片留言,有些人和他一樣對Claire出席這類抗議感到震驚,但其他人批評Anna上傳了這張照片。
Anna應該上傳照片嗎?他現在應該怎麼做?人們是否有權期望,未經他人同意,即使在公共場合,也不應在社交媒體上分享他們的行為?
如果情況改變,你的決定會有所不同嗎?
  • 如果你看到了你的學生?
  • 如果是其他的抗議事件,例如槍枝權利?
左圖是面對這些兩難情境時的「責任圈」,做決定時,應該考慮多重責任,考慮自己是否會影響到更多人,期待在情境、課程的引導之下,能夠協助青少年提早接觸現實世界的困境,為工作及生活做準備。
我自己在看這些情境的時候,有聯想到更多台灣社會的新聞事件可以代入、套用,也覺得有些情境,尤其職場上的,真的不好做決定,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據時代和文化背景來改編材料,亦可以用在不同規模的教學活動,無論是一對一或者全校共同討論。

使命宣言

  • 你認為對你而言最中意的是什麼?你最重視的人或物是什麼?
  • 你的人生目標是什麼?可以是你選擇的工作、想做的事情、想去的地方、想擁有的情感
  • 你如何理解「最好」這個詞?你的夢想是什麼?
  • 你想採許什麼樣的行動方式?你希望其他人怎麼描述你?
  • 你想留下什麼樣的遺產?當你的「好工作」使命已完成,你希望100年後的人們如何評價你?
使命宣言也是「七個習慣」所說「以終為始」最重要的終點,當我們不知道終點在哪裡,當然不知道應該為什麼而努力、應該如何努力、應該如何判斷對錯,此處的使命宣言比較是指工作層面的目標,很推薦這個部分可以跟人生的其他角色結合一起做。

善良是一種選擇

「聰明是一種天賦,善良是一種選擇。」
可是純粹的善良可能會「好心辦壞事」,在不同情境中,一定都有更好的那個選擇,要怎麼找到那個「更好」,一直都是我想知道的事情,或者說,應該怎麼教?
無論是什麼時代,人們都追求好工作,但每個工作總會有它的職業困境,我們也知道,有些人工作很專業,但並沒有對社會負責任,圖利自身、選擇最簡單的道路;有些人很敬業,亦期待對工作、對社會道德,可是如果這是來自上司的指令、來自受眾的期待,人們又該怎麼做?
我想好計畫的3E和3M給出了一種答案,無論是新進職場的後輩或者學生,甚至是自己,能夠有一個大致遵從的方向去思考,又能夠走出一條自己的路,找到自己的價值觀,不至於停留在被灌輸的價值觀,或者似是而非卻無法延展的品格框架當中,能夠去面對快速變化的挑戰,同時保持善良與符合該領域的使命。
無論前方道路是怎樣充滿荊棘,希望我們都能問心無愧地披荊斬棘,並在多年以後慶幸自己當時做了這樣那樣的選擇。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玫臻
    玫臻
    既安靜又跳脫的性子,喜歡找到複雜事物的規則,或者探究娛樂消遣的意義。關心的議題很多,想一一研究透徹,追蹤後可能有驚喜也有驚嚇。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