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重新看待工作?跨開眼界,全情投入,細品江振誠的《工作美學》

2024/02/12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工作該如何成為一種享受,一種有美感的活動?」
「工作中有沒有一件事情,可以做得比任何人都好?」
「我是否全情投入工作,等待時間達到自成一格的境界呢?」

談到工作,不曉得你是否觀察到,近幾年出現很多新型態的工作職業,像是遊戲捏臉師、密室劇本設計師、哄睡師、網路自律監督師、AI詠唱師、盲盒設計者、上門餵貓師、寵物行為訓練師、頭皮養護師……。這些新興的職業,五花八門,卻都有一個特點,都只在為一小群人工作跟服務,也都跟美好生活主張有關,可見工作的意義已經不再是要賺錢、進大公司、求穩定,工作開始變成一種個性化的追求,年輕人慢慢覺醒,傾聽自己內在的聲音,不再被社會輿論影響自己的選擇。

根據國際勞工組織的報告顯示,目前全球有超過2.67億青年族群,處於「無工作、無學業、無訓練」的「三無狀態」。社會學家簡·特溫格將這代人稱為「Gerneration Me」(自我的一代),現代青年們有著超強的自我意識,每個人都認為自己生來就是要享受美好生活,但大環境經濟衰退、經驗過時、學歷保證跟鐵飯碗不再,年輕人該如何調校自己工作的定位呢?

André 江振誠的《工作美學》,其實正是一種重新定義工作的新主張,追求快樂跟儀式感,手藝跟人文管理的平衡,追求初心跟在完美時勇敢放手,這展顯出的是個人的工作哲學,只要找到自己合適的賽道,在一方小天地中依然可以過上幸福的生活。讀完書後,簡單整理書中讓我重新思考工作的 3 個啟發點,分享給大家,誠摯推薦大家一定要買書來看唷!(真心大推好看易讀)

如何在現代社會中發掘並定義自己的工作哲學?

同樣是在餐廳廚房工作,江振誠卻總在「換位思考」,他在《工作美學》中第 255 頁的故事讓我對於定義自己的工作哲學有全新的啟發。江振誠說:大多數的廚師在推出新菜時,是依照料理上的三元論 body→taste→aroma (食材→調味→香氣),首先找到好食材,接著再想如何調味烹煮,最後再思考擺盤呈現,但如果換位思考、調整順序一下,請問一個客人接觸到料理的第一個剎那是什麼?什麼會讓客人忍不住拿起刀叉?整個用餐體驗中又會有哪些細節?若是這樣思考就會發現,我們可以用氣味做引導,引爆一連串後續的用餐體驗,先讓顧客感受到「香氣」,之後注意到「擺盤」的美感,最後拿起刀叉來品嘗「味道」,這就是換位思考進行創作的新哲學。

我特別喜歡這段故事,尤其我自己現在在連鎖餐飲集團擔任主管工作,更可以體會江振誠在《工作美學》提出的疑問:

我們希望客人走出餐廳後所說的第一句話是什麼?
他會用什麼樣的形容詞來介紹我們這間餐廳?(第258頁)

這種對習以為常習慣的換位思考,給了我很大的啟示。「每個人都必須建構自己的工作美學,那是一種態度、一種姿態」,因為在江振誠眼中,工作不僅是技術的展現,更是對生活經驗和文化傳承的深刻理解。如果一位廚師一天到晚都在講食材有多好、多新鮮,那他充其量只是個農夫、而不是廚師;相反的,若是不斷展現自己的技法,不在乎材料,那他只是匠人或藝術家。​

江振誠認為:好的廚師具備了藝術家天馬行空的想像,也身懷職人高超完美的手藝工法,創作的料理必須要色香味俱全,讓食材各自展現出最好、最美的樣態,達到高度協調與美感的平衡,手藝是基本,但廚師的通識教育 (關於食安、環保、全球化、創業、社會責任等大主題) 更重要,只有透過對工作細節的關注和對自身價值的尊重,才能在不斷變化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為何時間的密度能夠留下更值得的東西?

工作與時間其實是密切相關的,有些工作剛好在風口浪尖,是有時效性的工作,例如:網路直播帶貨、電子競技產業等,這些工作發展很快,享受當下的紅利,但他的生命週期也短,收入大起大落,甚至可能會出現斷涯式下滑;有些工作需要時間來成就醍醐味,江振誠認為,放慢時間感受工作中的狀態,才能從時間中要回那些更值得的東西。

工作美學》書中第 94 頁有一則小故事讓我很有感觸,江振誠分享他曾發給餐廳每個廚師一人一塊陶土,要他們分別捏出自己最熟悉的食材,有人做出一條魚,有人揉出一根蘿蔔,有人捏洋蔥、馬鈴薯……,當他們在捏的時候,手指似乎有些遲疑,這時他們才發現,原來自己並不是這麼了解每天最常接觸、最熟悉的這些食材。到底魚的腮有幾層?洋蔥又疊合了幾瓣?蘿蔔葉子長什麼樣子?自己竟然想不起來。

江振誠親手讓廚師們體驗捏陶的目的,是希望他們藉以檢驗自己平時的觀察力有多深?手工的表現力是否到位?啟發他們思考,如果連最常見的食材都不見能能夠細心了解,我們身邊這些越是習以為常的事物,是否就愈會忽略其細節呢?食材的質地有精粗、軟硬、綿稠或稀疏,時間也有快、慢、濃淡、稠密的變化,只有沉澱改變時間的密度,轉換成有稠度的精神養分,我們才能用心體會的更清楚,因為料理最美的過程就在於時間,時間為勤勉的人帶來智慧,增進了可貴的觀察力,而人們往往忽略了在學習過程中投入時間的重要性。

在法國料理中有一種觀點:即使食材一樣、配方相同,煮的時間愈長,食物就愈好吃。肉品熟成、酵母發酵都需要時間,那種「緩慢」暗示著我們可以期待更好的結果。​我們無法讓時間變快、變慢或變多,但可以透過放慢腳步與專注來改變時間的質感,向時間要回更重要的東西,像是準備開始一天的儀式感、梳理工作的脈絡、沉澱自己進入深入思考,以及放空思緒、結束一天的工作。

這是整本書中最觸動我的一段,反觀現代社會,年輕人流行在工作的試用期後就立刻跳槽、盲目約會、速食或是租借伴侶,這種風氣,反映出生活的快速變動,讓我們看似經歷了很多,卻又什麼都沒有留下,甚至還會因頻繁的跳槽,收入跟社經地位也比較低,甚至難以再找到下一份工作。

其實,《工作美學》提醒我們,​學會刻意的緩慢,就能找回專注。你可能會反駁說:但是工作就是很無聊呀,該怎麼專注?或許可以想像一下,自己就像是一個新聞記者在採訪自已的公司跟工作,你的任務是採訪這個工作中的種種細節流程,用稍微跳脫的局外人視角,看待自己所處的位置,煩惱跟焦慮或許會變得比較少,也可以看得比較清楚,透過一段時間的醞釀,也許能找到自己值得留下來的理由。

勇敢擁抱改變,有連結、被需要,才不會被取代

「廚師工作不就是料理食材,把菜做好就可以了嗎?」
「如何讓自己可以跨界看得更廣?」

台灣首位米其林主廚江振誠,以推廣台灣味為使命,十多年來打造了八間餐廳,他的身分不只是主廚,更將自己歸類為「策展人」,他認為:從策展角度來看,策展一道菜,可就不僅僅是一道料理,從盤子、桌椅、餐廳裝潢、空間氣味、拍照燈光等,都是用餐體驗的一部份,看似是跨界學習,其實全部都是同一件事。

工作美學》中第 336 頁舉了一個很生活化的故事,有位名廚在 RAW 開幕時前來用餐,問江振誠:「你怎麼看待現在很多客人上餐後,都讓手機先吃?拍照了半天,菜都冷了,錯過了最好的用餐時機這件事呢。」確實在新聞上也曾聽聞過,幾位國際大廚聯合宣布在他們的餐廳不許拍照,菜單上甚至還加上了禁止拍照的警語,就是擔心一道菜有趣的創意,前一個客人在社群上分享後,下一個客人來,驚喜不再,好的創意被提前「破哽」,就像是看電影被暴雷一樣,讓很多廚師覺得很悶、很氣惱。

但江振誠的處理方式,我真心覺得跟他把自己視作「策展人」的角色有關,因為拍照已經是無法避免的趨勢,與其嚴格禁止不如擁抱改變,用最好的燈光打在盤子上,像劇場安排一樣搭配美麗的背景,甚至主動提醒跟協助拍照,讓客人迅速的拍好照片後可以好好的用餐吃飯,在江振誠眼中,「策展人」不僅是創意的創造者,更重要的是提供解決方案的人。江振誠積極迎合消費者的需求,創造新的連結,他不是單純地複製過去的成功,而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勇於跳出框架、尋找新方法。這個過程對他來說既刺激又有趣,不僅讓他享受其中,也幫助他建立了更強大的自我。

在一個瞬息萬變的世界裡,高效工作不是為了做更多工作,而是有更多時間去做想做的事,甚至保留時間讓自己有機會去試錯。江振誠提醒我,只要打開眼界,用策展人更高的視角看待工作,其實沒有所謂的跨界,眼界打開看到的都是同一件事,把每一個細節做到最好,站在他人的角度創作跟調整這一切,工作可以是經驗的加總,是智慧的累積,是自我的發掘與沉澱,我們不僅能從工作中保持自己的專業地位,還能在工作中找到更大的樂趣和成就感,一切都源自我們敢勇敢擁抱改變。 

所謂工作,其實就是全心、全情,投入所愛之事

我真的好喜歡這本書,拿下書衣,觸摸著封面《工作美學》英文字樣,看著封面文字隨著手觸摸的溫度而改變顏色,就像工作也會隨著我們投入的時間、喜愛程度跟定義方式而改變一樣。《工作美學》指的是全心、全情投入所愛之事,是實踐自我之後的證明,是追求所愛永不放手的完美境地,這本揉合了江振誠 30 年工作心得的硬殼平裝裸背穿線的好書,值得你購買實體書籍好好收藏,更值得你翻閱細讀,感動提筆寫下簡短心情紀錄,誠摯推薦。

與江振誠「策展人」合影

與江振誠「策展人」合影

羅斯福每天早餐前都會看一本書。卡特進了白宮後開始學速讀,兩次訓練後,閱讀速度提升了四倍。鈴木治雄勸商務人士多看一些古典名著,正因為處於這物質豐富的享樂時代,才更應該深入地探討人類活著的價值。關於生命,很多答案無法親身經歷,但閱讀,可以累積力量,甚至改變你我的人生。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