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心態,帶來工作效能質變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作家黃麗群在「抱住那個問題」中提出一個問題:「職業這件事,是一個人成立自我景觀最重要的根系嗎?」

不久以前,我回答「是」。2020年創業以來,我奔著「卓越的企業教練」這個目標而去,卓越的企業教練,可以一邊工作一邊環遊世界,在世界各地提供線上或線下的服務。想像很美好、現實很骨感。每年結算盈餘時,總是非常窘迫、心理壓力很大,年底都得跟夥伴討論「我們是否繼續經營工作室?」

我有一個心態(mindset):「我的職業是企業教練,企業教練的價值來自於他能夠賺到多少錢」。那個畫面就像「我身上穿著企業教練的衣服,頭上有一個隱形的牌子,牌子上有一個數字,數字顯示截至目前為止的營業額,每當交易發生時,牌子會發出叮鈴叮鈴的聲音,營業額跟著跳動。」工作室的營業額很低,我的自我價值感也跟著低落,我奔著理想而創業,但我的理想不賣錢。


我的自我價值奠基於職業的市場價值。實在很荒謬,但卻又如此真實。

我試著改變心態,如果職業不再是成立自我景觀的根系,那我的自我景觀奠基於什麼?


奠基於由內而外對自己滿意的平靜狀態,奠基於做什麼事能讓我自然湧現出持續耕耘的力量,而不再需要一個菁英形象的目標來鞭策我。

我需要錢來支付生活與工作室的基本開銷,但錢是手段而不是目標。

我成為教練,是因為在每一次深入的對話中,引導客戶看見真實的自己,總能給我滿滿的能量。盡可能在每一次對話中精進提問技巧,是我對這個職業的尊重。

我喜歡旅遊,跟我喜歡深入的對話有著相同的原因,因為這兩者都能帶給我美麗且豐富的風景,內心的風景、自然風景、人文風景。

當我的心態從「成為風光無限的菁英」變成「成為快樂的自己」,一切都變得不太一樣,生活竟然多了點餘裕,讓我在育有兩寶的夾縫中,繼續創業、偶而可以做做喜歡的事、甚至提高了工作效能。


我的工作室把「看見自己心態、心態決定行為、行為產生結果的流程」設計成一系列工作坊,歡迎對「改變心態,帶來工作效能質變」有興趣的朋友,洽詢學習劇場官網學習劇場 Learning Theatre或來信洽詢 [email protected]

我是學習劇場創辦人Hansha/如因,我們提供透過自我覺察提升工作效能的系列工作坊與一對一教練服務。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