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孤獨的冷漠:逃避型依戀障礙的分析與修復》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前言

  正式閱讀前先做了書末的測試,測試結果真是一言難盡 (冏...),但也解釋了我的性格與情緒為何如此。我是逃避型依戀與焦慮型依戀的混合體,特徵是敏感、容易受傷、疑心病重。
  書中不斷強調的一點是,形成這種性格的原因就基因來說占比不大,影響最深的是嬰幼兒時期來自父母的「同理回應」與關懷,再來是成長環境。作者真的很用心在蒐集分析病例,許多依戀行為都被歸納統整後展示出來。例如我真的很害怕面對人群、對他人的一言一行敏感無比、無止盡的被拋棄感(這兩年已經好很多)、容易焦慮、對世俗價值觀無感但可以假裝認同、容易成癮(囤積書籍與零食)、不安全感...。  

本書重點:努力活下去

  • 安全堡壘 (作者指出最好有一個能帶來安全感,穩定情緒的人,但我認為如果交際範圍很小、或者怕麻煩別人的個性,這很難。有沒有可能自己打造自己的安全堡壘?)
  • 藉由自身興趣與嗜好打開心門與他人接觸
  • 透過安全堡壘的恢復找到面對問題的勇氣
  • 找出根本原因與問題才能扭轉生命經驗
  • 面對過往創傷,找出束縛自己的源頭
  • 接受過去的所有創傷
  • 不要逃避

結語

  回顧本書,我覺得想探索自我又不排斥界受測驗結果的同類人可以試試看。閱讀的過程中心底一直出現一個聲音,會不會就是嬰幼兒時期的我幾乎是被忽略丟棄的那一個,所以直到現在對父母親都還有隱隱的敵意?或者應該說是一種莫名不諒解的情緒,而現在的我想放下它。
  因為年紀的關係,許多年長的親戚一遇到就會開啟關懷模式。開始闡述人就是要結婚傳宗接代等等等...。可是,人的一生就是這樣了嗎?有這麼理所當然?每當我直白的跟他們說我不想結婚,就會開始被詢問性向 ( 無性戀 )、舅舅他們也會有意無意地讓表弟表妹遠離我 ( 當我病毒?),說不難過是不可能的,但也只能笑笑算了。
  這麼多年來沒有任何一個人嘗試關心我個人的心智發展過程。許多事情真的只有自己經歷過才會明瞭,情緒風暴輪迴似的登門報到,卻又不被周遭人尤其是養育我們的人理解,那種情況真是雪上加霜。可以理解周遭人的不耐煩,但有沒有想過當事人更不想要一直重複這個。 
  有時候會想,連自己都還沒有"安頓"好的前提下,如果是為了結婚而結婚,那是不是一個坑跳入另外一個坑而已?如果只是為了傳宗接代或其他什麼的原因而生了孩子,能百分之百對這個生命負起完全的責任,好好養育他、引導他、栽培他、關懷他、愛他嗎?那是一個活生生的個體,未來會經歷各種酸甜苦辣,要怎麼養成他面對困難挫折、自信勇敢、做一個正直善良尊重別人的人,真的有那麼容易嗎?只要生下來就好?
  看完這本書,反而更不想生小孩,在還沒有自信可以完全負起責任前,我寧願不要辜負這一條生命;因為我們都無法代替他所承受苦難,這是閱讀完後的最大體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川流大海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前言   前陣子又迎來新一輪的"心理低潮",開啟了自我否定及頹喪的模式。這種輪迴模式持續多久了呢? 似乎從幼稚園、國小、國中...出了社會,直到現在快35歲了,模式仍然持續著。每次只要一但開啟這個模式,迎面而來的就是不可自控的焦慮、惶恐、絕望、失落、無望,連呼吸都覺得費力。 讓感覺變成指引。 結語
前言   前陣子又迎來新一輪的"心理低潮",開啟了自我否定及頹喪的模式。這種輪迴模式持續多久了呢? 似乎從幼稚園、國小、國中...出了社會,直到現在快35歲了,模式仍然持續著。每次只要一但開啟這個模式,迎面而來的就是不可自控的焦慮、惶恐、絕望、失落、無望,連呼吸都覺得費力。 讓感覺變成指引。 結語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迴避型依戀的心理特徵,作者分享了自己在成長過程中對情感的掙扎與反思。作者揭示了由於過去的情緒被壓抑,導致自己無法真實面對親密關係。透過回憶與自我對話,作者學會了接納自己的脆弱和情緒釋放的必要性,並反思愛與成長之間的關係,最終強調了自我接納的重要性。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Pooh分享了她最近閱讀的書籍《對自己也當個好人》。這本書以輕鬆的語調探討了孤獨、自我接納和追求真實自我的重要性。作者通過自身經歷,分析了與他人分享脆弱的感受,並強調在生活的每個階段都應學會接受失敗和孤獨,進而成長。Pooh的感想也鼓勵讀者勇敢嘗試新事物,讓人生更加充實。
略舉自認各種無法戀愛和不利婚生的條件: 1.原生家庭因素 2.性傾向 3.迴避性依戀人格 4.INFJ 5.無法完全信任他人,害怕被背叛 無法談戀愛甚至婚生的我,主因還是在於自己,要說是自己的缺陷缺點也可以,這些我自己很清楚,因為最了解自己的人,也只有自己,所以不用給我建議、告訴我該怎麼做。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人們對依賴的恐懼,以及現代社會中對獨立的追求。文中提到這種對獨立的追求其實源於人們對依賴的恐懼,這種恐懼來自於對脆弱的害怕以及過去依賴失敗的創傷。文章主張重新學習依賴的重要性,並引用精神分析理論中退行、依賴、成長的概念。
建議先閱讀上一篇文章,我的愛情為什麼不像童話故事?—介紹《親密恐懼》 1.辨別親密恐懼 2.療癒自己
Thumbnail
從我推薦了上一本《女醫師》的性愛書籍之後,就很多人再問我說到底還有沒有推薦其他兩性的書籍,後來我關注不少床笫之間技巧的說明書,覺得真的大同小異,反倒是戀愛相關的書有不少可以討論。
Thumbnail
把你推向他人的,究竟是想與人建立聯繫的渴望,還是那種害怕落單的恐懼? 我從來不知道如何與人拉開距離,對自己沒有信心,追隨他們,朋友笑稱我有『關係收集癖』——有的人無法扔掉任何東西,而我則是無法離開任何人。 你是慣性討好者嗎?你身邊有這樣的朋友嗎?
Thumbnail
每個人在回溯原生家庭時,都能從中爬梳出負面的影響。本文探討如何通過自我覺察與療癒,打破慣性的迴圈,活出更好版本的自己。作者以自身經驗分享了對選擇性緘默症的體驗,並提出了辨認情緒以及面對憤怒的方式。同時,呼籲讀者成為自己的父母,覺察與療癒自己,讓悲劇在自己身上劃下句點,成為一個真正自由的靈魂。
Thumbnail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療癒童年。" 依附關係,分為四種「安全依附」「焦慮依附 」「逃避依附」「混亂依附」,記得「自我覺察」,與自我對話,和自己和解;論自我分化-父母何時與孩子分房睡,避免女孩長大產生依賴性,男孩產生戀母情結,訓練孩子自我分化,培養獨立自主性。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迴避型依戀的心理特徵,作者分享了自己在成長過程中對情感的掙扎與反思。作者揭示了由於過去的情緒被壓抑,導致自己無法真實面對親密關係。透過回憶與自我對話,作者學會了接納自己的脆弱和情緒釋放的必要性,並反思愛與成長之間的關係,最終強調了自我接納的重要性。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Pooh分享了她最近閱讀的書籍《對自己也當個好人》。這本書以輕鬆的語調探討了孤獨、自我接納和追求真實自我的重要性。作者通過自身經歷,分析了與他人分享脆弱的感受,並強調在生活的每個階段都應學會接受失敗和孤獨,進而成長。Pooh的感想也鼓勵讀者勇敢嘗試新事物,讓人生更加充實。
略舉自認各種無法戀愛和不利婚生的條件: 1.原生家庭因素 2.性傾向 3.迴避性依戀人格 4.INFJ 5.無法完全信任他人,害怕被背叛 無法談戀愛甚至婚生的我,主因還是在於自己,要說是自己的缺陷缺點也可以,這些我自己很清楚,因為最了解自己的人,也只有自己,所以不用給我建議、告訴我該怎麼做。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人們對依賴的恐懼,以及現代社會中對獨立的追求。文中提到這種對獨立的追求其實源於人們對依賴的恐懼,這種恐懼來自於對脆弱的害怕以及過去依賴失敗的創傷。文章主張重新學習依賴的重要性,並引用精神分析理論中退行、依賴、成長的概念。
建議先閱讀上一篇文章,我的愛情為什麼不像童話故事?—介紹《親密恐懼》 1.辨別親密恐懼 2.療癒自己
Thumbnail
從我推薦了上一本《女醫師》的性愛書籍之後,就很多人再問我說到底還有沒有推薦其他兩性的書籍,後來我關注不少床笫之間技巧的說明書,覺得真的大同小異,反倒是戀愛相關的書有不少可以討論。
Thumbnail
把你推向他人的,究竟是想與人建立聯繫的渴望,還是那種害怕落單的恐懼? 我從來不知道如何與人拉開距離,對自己沒有信心,追隨他們,朋友笑稱我有『關係收集癖』——有的人無法扔掉任何東西,而我則是無法離開任何人。 你是慣性討好者嗎?你身邊有這樣的朋友嗎?
Thumbnail
每個人在回溯原生家庭時,都能從中爬梳出負面的影響。本文探討如何通過自我覺察與療癒,打破慣性的迴圈,活出更好版本的自己。作者以自身經驗分享了對選擇性緘默症的體驗,並提出了辨認情緒以及面對憤怒的方式。同時,呼籲讀者成為自己的父母,覺察與療癒自己,讓悲劇在自己身上劃下句點,成為一個真正自由的靈魂。
Thumbnail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療癒童年。" 依附關係,分為四種「安全依附」「焦慮依附 」「逃避依附」「混亂依附」,記得「自我覺察」,與自我對話,和自己和解;論自我分化-父母何時與孩子分房睡,避免女孩長大產生依賴性,男孩產生戀母情結,訓練孩子自我分化,培養獨立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