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實戰爭離我們很近,如果你住在台灣,卻天真的以為這一天不會來到。我只能說這樣子想,事情會單純許多。就跟去柬埔寨就能月入數十萬一樣。
無論你願不願意接受,但是現實就是在經過兩年多的多頭行情後,派對終於要結束了。
自行車銷售放緩的原因包括因為受疫情影響而造成的整體成本上漲。
俄烏戰爭引起的通膨所帶來的生活成本危機。與此同時,自行車的銷售可能因疫情而提前,因此大多數對於自行車有需求的人們,可能都在疫情期間提早購買,並影響到後來的購買。
但我們還是可以看到許多業外人士捧著錢想要進入這個自行車市場,畢竟自行車有太多好的題材可以發揮。
哦,正確的來說,是電動輔助自行車市場。
ESG, healthly, Green products, sustainabiblity.
聽起來很不錯,是吧?
這些業外人士、大多是來自汽車業、電子業。
然後隨便一家的規模,都不是傳統自行車業者所可以比擬的。
在過去的兩年多,我們看到更多的汽車業者進入了自行車的市場。
相信我,Porsche併購Fazua只是開端,他們絕對不會是最後一家。
改天我們如果聽到某德國電動大廠買下、入股某間美皮台骨的廠商,請不要太過於意外。
畢竟這也不是第一次聽到這個傳聞了。
而自行車業的rumor,通常都會在某個時機點變成fact。

Bosch 2021 FY的營業額為787億歐元。Shimano 2021的營收換算為歐元大概是39億歐元。而SRAM大概是7億多歐元。

買不起保時捷的汽車?那可以買有保時捷電機的電動輔助自行車啊~
汽車業積極想要搶食電動輔助自行車的市場,是有原因的。
因為電動輔助自行車在某些區塊,將會影響到汽車的銷售。
特別是"e-Cargo"這一塊。
而這樣子的佈局,在COVID之前就在動作了。
這兩年的Bike booming/Supply chain constraints/parts shortage可能或多或少會影響到其進程,但是不會影響到整體方向。


https://www.market-prospects.com/articles/popularity-of-cargo-bikes

https://www.specialized.com/us/en/globe/electric-cargo-bikes
千萬不以為那些fancy的高階自行車品牌不碰e-cargo bike,他們要思考的是branding的問題。
畢竟買S-works的消費者跟需要e-cargo的客戶。是不同的TA。
而我也預期,電動輔助自行車在接下來的發展,會逐漸走向兩個極端。
Utility & Performance
這畢竟是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向與產品考量。
介於中間,不上不下的產品,在接下來可能會慢慢的被市場所淘汱。
再加上會有更多的電動車電動系統可能被選擇。
我們可以預期看到的是,更多不同的電動輔助自行車會出現在市場上。
至少,大家都還是這樣子樂觀的預期到2030年。

https://www.precedenceresearch.com/e-bike-market
而在過去的兩年多以來,原本的自行車供應鏈無法滿足急速成長的需求,迫使更多品牌去接受與嘗試以前所沒有搭配過的零件。
這些都給了以往不在自行車品牌商考量中的零件供應商更多的機會。
但是接蹱而來的大幅度市場調整,也有可能會造成這些零件供應商在還沒有真正吃飽時,就出現了過度擴張的情況。
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會造成今天的局面,成車品牌,組車廠跟零件供應商之間都有其責任。
過度樂觀的市場預期,沒有節制的接單、不考慮實際產能的下單。
所有的問題始終也還是來自於人性的貪婪。
大家都認為自已有機會能搶佔先機。
大家都認為自已遇上了百年一遇的時機,此時不衝更待何時?
所以,大家就一起共同面對接下來的調整與復甦期吧。
在去年的11月,我認為今年會有大調整。
現在我只希望我認識的業界朋友們,都能安然的度過這一波。
我認為市場最快會在2024上半年才會見到轉機。
用度樽節,培養實力,想辨法撐過2022~2023年,並好好的思考產品的價值,而不是過度製造。
或許,也沒有那麼的悲觀吧。
也許,在這次派對後,大家會開始思考始終騎車的是人,而不是車。
作出騎士真的想要騎的車,而不是作出很多很好賣的車。
應該會是一個很好的省思。
Return to bas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