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討厭的勇氣》讀後感

2022/09/02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被討厭的勇氣
本書透過哲學家與一名年輕人的對話,在一來一往的提問與應答之間,闡述阿德勒心理學的觀點。用對話的形式,能讓我們很自然的帶入年輕人的立場。書中的提問,也幾乎都是最日常的人際關係問題。
阿德勒心理學對這些疑惑所提出的答案,或許乍聽之下很像老生常談的「不要在意就好了」,然而這般豁達大度的態度,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阿德勒心理學提供了一套完整並能適用於各種情況的思考邏輯,讓我們可以應用在生活中,慢慢練習如何分離課題,讓自己能夠積累面對問題的勇氣。
之所以想閱讀這本書,除了因為它在暢銷書榜上的名氣,書名也確實非常吸引人。「被討厭的勇氣」,我們心知肚明討好身邊的所有人是不可能的,卻在得知自己被討厭時仍然無法克制自己的難過,甚至不停地檢討自己,使自己陷入負面糾結的情緒當中。我想透過這本書,學習以更豁達的心態,去面對身邊的惡意。
其實看完這本書,我並沒有獲得自己一開始渴望找尋的答案。應該說,阿德勒心理學是從另一個層次去看待人生,不只是被討厭的勇氣,任何生命中可能會碰到的難關,都需要我們鼓起勇氣去面對。

目的論:無論我們身處何種處境,都是我們自己的選擇

阿德勒心理學有很多觀點都顛覆了我以往的看法,其中一個便是「目的論」,阿德勒否定了心理創傷的存在,並認為比起「經驗本身」,真正對我們產生影響甚至決定自我的其實是「賦予經驗的意義」。這點對我來說其實是有點難以接受的,因為我一直以來都把自己的性格和不好的習慣歸咎於過去的經驗。甚至時不時地就會把那些記憶翻出來自怨自艾,所以我時至今日,仍然為過去發生的事物感到痛苦,並因此害怕與人相處。阿德勒心理學卻指出,這些都只是我自己的選擇、甚至是我用來逃避現實,給自己一個更順理成章的理由去失敗的台階。
乍聽之下會令人有點惱羞成怒,但深入思考卻又不無道理。我們對現狀感到不滿,同時也對未來感到無所適從。但相比於去面對未知的困境,我們至少了解並稍微適應了現狀。因為「缺乏變得幸福的勇氣」,所以我們為自己找了不改變的藉口,為自己保留可能性來安慰自己。
每次看到自己的考卷上面低的要命的分數,雖然很難過,但我總會告訴自己:我只是沒有像其他人那樣努力讀書。每一次、每一次往復循環,我給自己的藉口或許短時間內避免了自己的情緒崩潰,但長久以往,我與身邊的人的差距越拉越大,而後來我必須付出的沉重代價更是難以承受。
如果討厭著現在的自己,那就應該要付出行動改變。如果無法踏出舒適圈(雖然根本也不是那麼舒適),長久下來便可能陷入自卑的泥沼。書中指出「自卑感」和「自卑情結」並不相同。阿德勒認為自卑感可以成為努力或成長的動機,因為認清自己與他人的差距,而想辦法去弭平這樣的差距。自卑感能驅動我們更努力的向前奔跑。然而,自卑情結則是把自卑當成藉口,甚至發展成優越情結或是炫耀不幸。
之所以非常震驚,是因為我發現自己的行為模式完全符合書中的「炫耀不幸」。雖然我的本意並不是為了成為特別的存在,對我來說也並不是以炫耀為出發點去說出自己過去的遭遇,但我或許是想要從家人、朋友或是身邊的人身上索取安慰和同情。也因為我在扮演受害者的過程中,的確獲得了關注和同情,或許也獲得了扭曲的特別。久而久ㄓ,我習慣了讓自己一直處於不幸的狀態,並常常用「你這樣的人是無法體會我的感受的」,將他人拒於門外。回到了一開始的目的論,我用過去束縛著自己,也用自卑束縛著身邊的人。

他人對我們看法,是屬於他人的課題

我是個很害怕被討厭的人,在得知自己被某人討厭之後,我會瘋狂檢討自己做過的事和說過的話,彷彿自己好像真的罪大惡極,更害怕討厭的連鎖效應,從一個人對我的不滿演變成一群人對我的嘲笑或厭惡。
然而,我們並不是為了他人的期望而活,阿德勒心力學中有所謂「課題的分離」,我們不應該介入別人的課題、也不應該讓他人介入我們的課題。別人對我們看法是他人的課題,我們不應該加以干涉,或許這就跟「不要過度在意他人的想法」之類的老生常談聽起來差不多,但是課題的分離可以應用於更廣大的範疇,從人際關係的根本性結構去改變我們看待人際關係的方式。
這本書給了讀者一些新的思考方向,更深入的思考要由我們自己去體會並試圖應用在生活中。我還是會對生活有很多的不滿和怨懟,但也開始認知到這些情緒的產生是沒有必要的,也開始思考並決定鼓起勇氣,踏出現在我所處的這個充滿毒氣的泡泡。專注面對屬於我的課題,不再糾結於他人的課題,緩慢地往自由的方向前進。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日暖生煙
日暖生煙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