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筆記第十章】蔬食計畫

更新 發佈閱讀 2 分鐘
raw-image


無意間聽到學員們的對話

A:你好厲害啊!把分配到的菜畦都種滿,和老師多要一畦也種滿了!
B:我這陣子一直去逛菜苗行,採買各式品項的菜苗,還有直播類的香菜、胡蘿蔔種子,已經種到不知道要種什麼了!
A:這樣你們全家就有吃不完的菜耶!不過如果同時採收的話,一次吃的完嗎?

文昌老師似乎聽到學員們心中的困擾,今天就來聊聊家庭菜園「計劃性種植」。如果把蔬菜類成長期分為短期以及長期。短期指種下之後大約45天至120天採收,那麼可以先以兩週內食用的量分批種植,假設一家四口來算,每天煮兩餐會需要用到1~2種短期葉菜類,那麼就要種下60~120株菜苗,不過還要考慮到天氣以及蟲害鳥害的干擾,要隨時做調整;長期蔬菜類以及辛香類大致上也是依照這樣的方法,來做計劃性種植。

raw-image


如果真的不小心種太多,收成後無法馬上吃完,那該怎麼辦呢?除了分送親朋好友之外,是不是能和當地支持小農餐廳做配合,縮短食物里程數,又能讓更多人吃到在地新鮮蔬菜,一想到這裡,腦海立刻浮現「一簞食- 蔬食x生活」,深溝村蔬食餐廳的首選!

一簞食的老闆李哲維,喜歡料理進而慢慢接觸到蔬食,摒棄市面上的加工素料,使用在地新鮮友善蔬菜,出餐的時候會分享食材來源、農夫種植方式,甚至於教客人如何挑選當季食材,品嚐到食物真正的好滋味,從短暫介紹中傳達飲食以及開啟五感的觀念

哲維說:「宜蘭是一座很慢的城市,所以可以專注在自己想做的事情上,享受生活以及接觸多方面事物,累積生命不同感受,也是發想新菜色的動力之一。」;有機會到宜蘭不妨來趟蔬食之旅,在老穀倉改建的用餐氛圍之下,讓人靜心打開味蕾,享用主人家用心準備的在地風土餐點,或許還會遇見提供一簞食稻米或者蔬菜的種植農夫呢!

raw-image


撰文攝影 陳慧鈞
編輯 宋若甄


慢島生活 Island Time
Service@islandtime.tw
宜蘭縣員山鄉尚深路84號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慢島生活的沙龍
53會員
42內容數
慢島生活自2021年春天開辦慢島學堂 為嚮往鄉村生活的人們 開一條更寬廣平坦的路 留一條更可追尋的路 學堂筆記紀錄這個入門過程的點滴
慢島生活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01/24
最後一堂課,學堂邀請一簞食主廚哲維,教大家從洗菜、切菜、到搭配料理煮食方式,每個細節毫不馬虎。其實在課前一天,哲維已經先到學員們的菜園,看看有哪些菜預計被採收,再依照每種蔬菜特性,大致列出教學食譜。 學員從種菜新手變成生菜大富翁,這種富足感,只有自己走一遭才能體會。
Thumbnail
2023/01/24
最後一堂課,學堂邀請一簞食主廚哲維,教大家從洗菜、切菜、到搭配料理煮食方式,每個細節毫不馬虎。其實在課前一天,哲維已經先到學員們的菜園,看看有哪些菜預計被採收,再依照每種蔬菜特性,大致列出教學食譜。 學員從種菜新手變成生菜大富翁,這種富足感,只有自己走一遭才能體會。
Thumbnail
2023/01/24
蔬菜班課程進入倒數第二週,學員們把大部份的冬季蔬菜品項種了一輪之後,直說種菜真的要花很多時間,而且種了不保證會收成,要看老天爺的臉色以及蟲害嚴不嚴重。 而自己種的菜不管多小或者被蟲咬一個一個洞,都是心頭寶貝。但是,如果產出過多要寄賣或者提供給使用小農食材的餐廳,會遇到什麼樣的問題呢?
Thumbnail
2023/01/24
蔬菜班課程進入倒數第二週,學員們把大部份的冬季蔬菜品項種了一輪之後,直說種菜真的要花很多時間,而且種了不保證會收成,要看老天爺的臉色以及蟲害嚴不嚴重。 而自己種的菜不管多小或者被蟲咬一個一個洞,都是心頭寶貝。但是,如果產出過多要寄賣或者提供給使用小農食材的餐廳,會遇到什麼樣的問題呢?
Thumbnail
2023/01/24
課前清早在蔬菜班的LINE群組裡,收到文昌老師發出一份土壤檢驗報告,上頭寫著酸鹼度、電導度、有機質加上一堆數字,實在讓人摸不著頭緒。 快到菜園的時候,遠遠地就看到文昌老師和幾位學員圍在一起,文昌老師神秘兮兮從貨車上拿出一袋黑土,以及土壤檢驗報告,同學們好奇地打開袋子,不就是一包土而已?
Thumbnail
2023/01/24
課前清早在蔬菜班的LINE群組裡,收到文昌老師發出一份土壤檢驗報告,上頭寫著酸鹼度、電導度、有機質加上一堆數字,實在讓人摸不著頭緒。 快到菜園的時候,遠遠地就看到文昌老師和幾位學員圍在一起,文昌老師神秘兮兮從貨車上拿出一袋黑土,以及土壤檢驗報告,同學們好奇地打開袋子,不就是一包土而已?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某天在菜園澆水時,政仁老師問:「你覺得現在學校的食農還缺什麼?」 我:「時間!」
Thumbnail
某天在菜園澆水時,政仁老師問:「你覺得現在學校的食農還缺什麼?」 我:「時間!」
Thumbnail
雖然取了個好聽的名字──「希望農莊」,但其實只是一塊亂種各樣蔬菜和果樹、想要自耕自食的農地而已。大多數時候雜草叢生,往往要等到草長到讓人受不了,才會設法挪出時間來砍草。務農的生活,永遠忙得團團轉,一刻不得閒,更別說我們還需要工作賺錢養家、還債,四個孩子還要在家自學! 最近看到一段話說: Farmin
Thumbnail
雖然取了個好聽的名字──「希望農莊」,但其實只是一塊亂種各樣蔬菜和果樹、想要自耕自食的農地而已。大多數時候雜草叢生,往往要等到草長到讓人受不了,才會設法挪出時間來砍草。務農的生活,永遠忙得團團轉,一刻不得閒,更別說我們還需要工作賺錢養家、還債,四個孩子還要在家自學! 最近看到一段話說: Farmin
Thumbnail
文全老師提到,賺錢是工具,目的是要好好過生活,不過現在大部份的人們剛好是相反,老師丟出一個問題,如何看待原來的公司以及這個世界?學員們認為要有一個「可以自由進、出的彈性空間」,進到自己想望的農村生活,有自己一小片菜園滿足耕作勞動所需;出門和外部的工作連結,平衡家庭生活及經濟來源。
Thumbnail
文全老師提到,賺錢是工具,目的是要好好過生活,不過現在大部份的人們剛好是相反,老師丟出一個問題,如何看待原來的公司以及這個世界?學員們認為要有一個「可以自由進、出的彈性空間」,進到自己想望的農村生活,有自己一小片菜園滿足耕作勞動所需;出門和外部的工作連結,平衡家庭生活及經濟來源。
Thumbnail
家庭菜園「計劃性種植」,把蔬菜類成長期分為短期以及長期。短期指種下之後大約45天至120天採收,那麼可以先以兩週內食用的量分批種植,假設一家四口來算,每天煮兩餐會需要用到1~2種短期葉菜類,那麼就要種下60~120株菜苗,考慮到天氣以及蟲害鳥害的干擾,要隨時做調整。
Thumbnail
家庭菜園「計劃性種植」,把蔬菜類成長期分為短期以及長期。短期指種下之後大約45天至120天採收,那麼可以先以兩週內食用的量分批種植,假設一家四口來算,每天煮兩餐會需要用到1~2種短期葉菜類,那麼就要種下60~120株菜苗,考慮到天氣以及蟲害鳥害的干擾,要隨時做調整。
Thumbnail
果食生活練習了21天,之後又變成半水果、半熟食的飲食生活,沒想到我們竟然會開始想自己種菜了? 可能是因為我們更喜歡吃原味蔬果了,疫情之後好像也更想要多接近大自然,後來又有機會到媽媽朋友在山上的農場體驗,又更加深了跟種植的緣分,也愈希望增加一點除了坐著(寫作、剪片、看片、閱讀)以外的活動,於是不知不
Thumbnail
果食生活練習了21天,之後又變成半水果、半熟食的飲食生活,沒想到我們竟然會開始想自己種菜了? 可能是因為我們更喜歡吃原味蔬果了,疫情之後好像也更想要多接近大自然,後來又有機會到媽媽朋友在山上的農場體驗,又更加深了跟種植的緣分,也愈希望增加一點除了坐著(寫作、剪片、看片、閱讀)以外的活動,於是不知不
Thumbnail
打從六月開始,我們進行了小型的陽台種植蔬菜計畫,種些小白菜,空心菜和地瓜葉,但是無奈夏季的陽光實在是太強烈,最後只有地瓜葉有辦法採收
Thumbnail
打從六月開始,我們進行了小型的陽台種植蔬菜計畫,種些小白菜,空心菜和地瓜葉,但是無奈夏季的陽光實在是太強烈,最後只有地瓜葉有辦法採收
Thumbnail
這一個月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拉開陽台的窗簾,用期待的心來觀望我們的小菜園。看看空心菜是不是又長高了? 小白菜有沒有稍微長大一些 ? 玉米葉長的還真是高啊 ! 羅勒長的還真是美麗啊 ! 不過最讓我們訝異的是,生長最快速的竟然是四季豆,一夜就長高了7-8公分,連架好的支架長度都不夠它攀爬了,趕緊夜晚
Thumbnail
這一個月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拉開陽台的窗簾,用期待的心來觀望我們的小菜園。看看空心菜是不是又長高了? 小白菜有沒有稍微長大一些 ? 玉米葉長的還真是高啊 ! 羅勒長的還真是美麗啊 ! 不過最讓我們訝異的是,生長最快速的竟然是四季豆,一夜就長高了7-8公分,連架好的支架長度都不夠它攀爬了,趕緊夜晚
Thumbnail
陽台的種植計畫終於動工了。 一直惦記在心的陽台蔬菜種植其實老早就在心中啟動,原定在環島回來後就準備要開始進行,但似乎又被許多事給推延,就這樣來到了疫情宅在家的日子,心想或許現在就是最好的時間點了,竟然都在家,就乾脆趁這段時日來採購種子,盆栽,好好的研究一下該如何種植吧 ! 空蕩蕩的陽台,原本只有九
Thumbnail
陽台的種植計畫終於動工了。 一直惦記在心的陽台蔬菜種植其實老早就在心中啟動,原定在環島回來後就準備要開始進行,但似乎又被許多事給推延,就這樣來到了疫情宅在家的日子,心想或許現在就是最好的時間點了,竟然都在家,就乾脆趁這段時日來採購種子,盆栽,好好的研究一下該如何種植吧 ! 空蕩蕩的陽台,原本只有九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