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筆記第十一章】彈性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宜蘭冬季連續降雨,露天種植蔬菜的農友們,辛苦種下的菜苗容易被雨水打爛,了解簡易溫室是在宜蘭冬季從事農耕的必修課。
還在當上班族的時候,每日花在通勤來回時間將近三個小時,長久以來一直習以為常,從來沒有想像過可以在住家附近工作,直到搬來宜蘭過著半X半農的日子。
你也厭煩花大把時間通勤上下班的日子嗎?
今日學堂共讀「給凡夫俗子的地方創生」心得分享,其中一項關於仰賴政府資金的地方創生,各自有不一樣的解讀,對於是為了拿到資金而產生的地方創生,還是為了地方創生而努力爭取資金,很明顯地是會產生兩種不同結果。像慢島公司是以專案式經營,集結在地有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工作,每個人負責自己想做的在地創生相關事情,結合產、地、人的分散式多核心,讓大家各自發揮所長,能夠永續發展活絡在地產業。
文全老師提到,賺錢是工具,目的是要好好過生活,不過現在大部份的人們剛好是相反,老師丟出一個問題,如何看待原來的公司以及這個世界?學員們認為要有一個「可以自由進、出的彈性空間」,進到自己想望的農村生活,有自己一小片菜園滿足耕作勞動所需,出門和外部的工作連結,平衡家庭生活及經濟來源。當自己跨出上班族舒適圈之後,才發現夢想中的生活離自己這麼近!
文全大哥帶的讀書會總是各種靈魂拷問......
對於喜愛種菜教學的文昌老師,會特別注意平常經過的農家菜園,觀察別人是如何安排種植、利用天然資材搭設棚架之類的小細節。下午的戶外教學,老師就帶著大家來到農友的菜園,入口處有一座簡易型的温室,裡面種了香菜、茼蒿、粉豆一些怕大雨淋的蔬菜,土壤是從堅硬的田土,每年加入粗糠、稻草之類的有機質,經過多年的改良,才變成蓬鬆富含有機質的土壤,老師用小鋤頭挖菜畦上以及走道上的土,兩者的鬆軟度果真差異很大!
農友的簡易型温室,裡面種了香菜、茼蒿、粉豆一些怕大雨淋的蔬菜,土壤是從堅硬的田土經過多年的改良,才變成蓬鬆富含有機質的土壤,老師用小鋤頭挖菜畦上以及走道上的土,兩者的鬆軟度果真差異很大!
接著介紹更簡易遮雨型菜畦,用粗鐵絲彎成半月狀,架設在菜畦的兩側,農夫種完菜苗之後,再用透明的防雨布覆蓋在上頭,可以降地宜蘭冬季下雨對菜苗的影響。還記得去年從九月份連續下雨到十二月份,露天種植蔬菜的農友們,辛苦種下的菜苗都被雨水打爛。想要在多雨宜蘭種植草莓的學員,就照著老師的建議用防雨布遮蔽,植株成長狀況相當健康,期待收成那一天的到來。
更簡易遮雨型菜畦,用粗鐵絲彎成半月狀,架設在菜畦的兩側,農夫種完菜苗之後,再用透明的防雨布覆蓋在上頭,可以降地宜蘭冬季下雨對菜苗的影響。
延伸閱讀
寫給凡夫俗子的地區再生入門,木下齊著
撰文攝影 陳慧鈞
編輯 宋若甄
慢島生活 Island Time
Service@islandtime.tw
宜蘭縣員山鄉尚深路84號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53會員
42內容數
慢島生活自2021年春天開辦慢島學堂 為嚮往鄉村生活的人們 開一條更寬廣平坦的路 留一條更可追尋的路 學堂筆記紀錄這個入門過程的點滴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慢島生活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家庭菜園「計劃性種植」,把蔬菜類成長期分為短期以及長期。短期指種下之後大約45天至120天採收,那麼可以先以兩週內食用的量分批種植,假設一家四口來算,每天煮兩餐會需要用到1~2種短期葉菜類,那麼就要種下60~120株菜苗,考慮到天氣以及蟲害鳥害的干擾,要隨時做調整。
願意花一天的時間,搭車從台北到宜蘭學種菜,起心動念是什麼呢?從W學員幫自己的菜畦取名為「田 ME ME」,大約略知一二。 就像下午要參訪的康富友善農場,主人家康富厚老師曾經說:「菜園裡選擇種的菜色,都是依照老婆愛吃的菜類來做規劃」,農場氛圍充滿著愛與能量。
移居到宜蘭幾年之後,才慢慢適應綿綿細雨的冬日氣候,在下雨天需要外出巡視菜園,最速配的裝備,則是一套雨衣褲搭配長筒雨鞋,外加一頂斗笠帽,就像在地老農一般。 如果說,宜蘭水稻田除了生產優質稻米之外,赤殼茭白筍則是我心目中第二順位的代表作物,在盛產的季節裡,美虹廚房風土料理會選用赤殼茭白筍作為本日主角。
老師先用除草機把菜畦上的草割平之後,接著發動小牛奔馳在菜畦上,來回一趟之後,草的根部被捲起來,土壤也被打鬆了,學員們輪流實習如何操作,靠著雙手左右輕輕晃動,讓小牛持續前進翻耕,如果太用力壓的話,反而會在原地深翻不好操控,老師提點要「借力使力不靠蠻力!」
一直耳聞陳榮昌阿公有自己獨門的種菜絕活兒,今天終於有機會和蔬菜班學員們,跟著阿公的腳步走在深溝村,沿著水田小路彎進菜園裡。進到菜園,第一眼看到的是地瓜葉,阿公和大家解釋,吃地瓜和吃地瓜葉的品種是不同的,種植管理的方式也不同,眼前是吃地瓜品種,說完阿公馬上挖出一條大地瓜!
秋天,是蓮藕的盛產期,蔬菜班課程安排半天讓學員們體驗當藕農。 穿著青蛙裝,雙腿泡在泥水裡的專任講師鄭永昇,示範用高壓水柱沖開水面下的泥塊,讓田土變成細軟鬆動後,再用雙手探索泥水裡,把完整一節一節的蓮藕挖出來;學員們著上青蛙裝,一組人馬負責沖水,另一組則是負責挖蓮藕,大家分工合作。
家庭菜園「計劃性種植」,把蔬菜類成長期分為短期以及長期。短期指種下之後大約45天至120天採收,那麼可以先以兩週內食用的量分批種植,假設一家四口來算,每天煮兩餐會需要用到1~2種短期葉菜類,那麼就要種下60~120株菜苗,考慮到天氣以及蟲害鳥害的干擾,要隨時做調整。
願意花一天的時間,搭車從台北到宜蘭學種菜,起心動念是什麼呢?從W學員幫自己的菜畦取名為「田 ME ME」,大約略知一二。 就像下午要參訪的康富友善農場,主人家康富厚老師曾經說:「菜園裡選擇種的菜色,都是依照老婆愛吃的菜類來做規劃」,農場氛圍充滿著愛與能量。
移居到宜蘭幾年之後,才慢慢適應綿綿細雨的冬日氣候,在下雨天需要外出巡視菜園,最速配的裝備,則是一套雨衣褲搭配長筒雨鞋,外加一頂斗笠帽,就像在地老農一般。 如果說,宜蘭水稻田除了生產優質稻米之外,赤殼茭白筍則是我心目中第二順位的代表作物,在盛產的季節裡,美虹廚房風土料理會選用赤殼茭白筍作為本日主角。
老師先用除草機把菜畦上的草割平之後,接著發動小牛奔馳在菜畦上,來回一趟之後,草的根部被捲起來,土壤也被打鬆了,學員們輪流實習如何操作,靠著雙手左右輕輕晃動,讓小牛持續前進翻耕,如果太用力壓的話,反而會在原地深翻不好操控,老師提點要「借力使力不靠蠻力!」
一直耳聞陳榮昌阿公有自己獨門的種菜絕活兒,今天終於有機會和蔬菜班學員們,跟著阿公的腳步走在深溝村,沿著水田小路彎進菜園裡。進到菜園,第一眼看到的是地瓜葉,阿公和大家解釋,吃地瓜和吃地瓜葉的品種是不同的,種植管理的方式也不同,眼前是吃地瓜品種,說完阿公馬上挖出一條大地瓜!
秋天,是蓮藕的盛產期,蔬菜班課程安排半天讓學員們體驗當藕農。 穿著青蛙裝,雙腿泡在泥水裡的專任講師鄭永昇,示範用高壓水柱沖開水面下的泥塊,讓田土變成細軟鬆動後,再用雙手探索泥水裡,把完整一節一節的蓮藕挖出來;學員們著上青蛙裝,一組人馬負責沖水,另一組則是負責挖蓮藕,大家分工合作。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今日看到網友在line群裡po麻豆文旦要整箱便宜賣。 南台灣蔬果需要大家齊心幫助農民建立家園。 不要相信媒體說菜價上揚亂買太貴的蔬菜水果。 颱風打爛蔬菜,菜商不要而已因為賣相不好擺在超市。。 請你們不要挑菜色了,這樣沒有幫助到農民,反而傷害農民。助長菜商圖利自己,賤價農民。。 現在是什
Thumbnail
最近驚覺到十指變形疼痛,應是移居台東務農八年多來,天天徒手拔雜草所致。腳趾也因為天天穿雨鞋用力,跟著變形。這真是務農的大代價呀。
Thumbnail
一群有趣的人們帶著一股熱忱來學習省水菜箱製作,在接下來的培訓課程中,大家要一起實作完成這個都會共耕綠點,屆時一個可以讓沒有土地的都市居民自耕自食,可以讓都市昆蟲躲藏棲息及生活的都市綠洲,將會帶給這個街角新的氣象!✨️✨
Thumbnail
雖然事發突然,但我開始務農了。 正確來說是從偶爾幫忙的「假日農夫」,進化成一週有三、四天會去田裡的「半週農夫」。 位於新北市樹林大棟山上有一塊小田地,是滋養我成長的地方。以前阿公阿媽種菜,每個週末家人在此團聚,一起摘菜、用現採的青菜煮飯、分享佳餚,度過幸福療癒的時光。
Thumbnail
踩在不同的田裡,和背景迥異的農友或地主說話,逐漸意識到外人以為單純的農村,或許早已是截然不同、由更多追求「生活」、「自然」的人們,所刻意組成的集合。他們以各自的方式耕作幾塊田,將理念與生命經驗種進土壤,在夏日收穫稻穗。
Thumbnail
最近因為媽媽來台中住一段時間,我興起要為她在陽台開闢小農場,讓她有時可以隨手摘採新鮮的生菜、香料(蔥、九層塔)及香草入菜泡茶,同時沒事看看菜菜的成長、享受收成的快樂,這美好的小確幸在繁雜的都市中也是一種療癒吧!🌻 📝我成了自耕農😄~以下是陽台小農場的記錄
Thumbnail
從整地、除草、土質培育、翻土到播種、澆水,這樣還沒有完,還要天天巡視、看田水,一遍又一遍的除草,灑肥料、農藥,最後收割,聽起來很複雜吧,對!它就真的滿難的且大多都是體力活,但好玩也是真的好玩,能夠勇不同的心態、角度去看世界,去學習種田這門深奧的學問。
Thumbnail
入行前我以為務農使人健康,畢竟成天晒著太陽吸收維生素D,光想像就覺得骨質疏鬆要改善了!再來就是體力活,每天動來動去想胖也難,我的蝴蝶袖會不會就這樣緊實了呢?投入農業轉眼已過六年,一半以上農友入行第二年就退出,還在農業裡的個個喊腰痛…當小農,有些職業傷害真的很容易上身。
Thumbnail
極端氣候越來越嚴重,冬季暖化對農民生產造成影響。本文以觀葉秋海棠為例,探討冬季暖化對作物生產的影響,及作物如何應對乾旱及高溫逆境。提出針對高溫或乾旱造成災損的目標,並舉出三項可能策略,包括育種、推廣植物工廠系統和調整作物種植策略。
Thumbnail
都市生活的擁擠空間和緊湊步調,讓我們一家六口在2015年底,像逃難似的逃到台東海岸偏鄉,打算永久定居在此。有太多人質疑,在缺乏各樣資源的偏鄉,如何能謀生、孩子如何受到良好的教育、醫療需要如何顧及......習慣都市生活的人,對鄉居生活有種種疑慮和不安。對這些疑問,我沒有標準答案,只有親身體驗的歷程。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今日看到網友在line群裡po麻豆文旦要整箱便宜賣。 南台灣蔬果需要大家齊心幫助農民建立家園。 不要相信媒體說菜價上揚亂買太貴的蔬菜水果。 颱風打爛蔬菜,菜商不要而已因為賣相不好擺在超市。。 請你們不要挑菜色了,這樣沒有幫助到農民,反而傷害農民。助長菜商圖利自己,賤價農民。。 現在是什
Thumbnail
最近驚覺到十指變形疼痛,應是移居台東務農八年多來,天天徒手拔雜草所致。腳趾也因為天天穿雨鞋用力,跟著變形。這真是務農的大代價呀。
Thumbnail
一群有趣的人們帶著一股熱忱來學習省水菜箱製作,在接下來的培訓課程中,大家要一起實作完成這個都會共耕綠點,屆時一個可以讓沒有土地的都市居民自耕自食,可以讓都市昆蟲躲藏棲息及生活的都市綠洲,將會帶給這個街角新的氣象!✨️✨
Thumbnail
雖然事發突然,但我開始務農了。 正確來說是從偶爾幫忙的「假日農夫」,進化成一週有三、四天會去田裡的「半週農夫」。 位於新北市樹林大棟山上有一塊小田地,是滋養我成長的地方。以前阿公阿媽種菜,每個週末家人在此團聚,一起摘菜、用現採的青菜煮飯、分享佳餚,度過幸福療癒的時光。
Thumbnail
踩在不同的田裡,和背景迥異的農友或地主說話,逐漸意識到外人以為單純的農村,或許早已是截然不同、由更多追求「生活」、「自然」的人們,所刻意組成的集合。他們以各自的方式耕作幾塊田,將理念與生命經驗種進土壤,在夏日收穫稻穗。
Thumbnail
最近因為媽媽來台中住一段時間,我興起要為她在陽台開闢小農場,讓她有時可以隨手摘採新鮮的生菜、香料(蔥、九層塔)及香草入菜泡茶,同時沒事看看菜菜的成長、享受收成的快樂,這美好的小確幸在繁雜的都市中也是一種療癒吧!🌻 📝我成了自耕農😄~以下是陽台小農場的記錄
Thumbnail
從整地、除草、土質培育、翻土到播種、澆水,這樣還沒有完,還要天天巡視、看田水,一遍又一遍的除草,灑肥料、農藥,最後收割,聽起來很複雜吧,對!它就真的滿難的且大多都是體力活,但好玩也是真的好玩,能夠勇不同的心態、角度去看世界,去學習種田這門深奧的學問。
Thumbnail
入行前我以為務農使人健康,畢竟成天晒著太陽吸收維生素D,光想像就覺得骨質疏鬆要改善了!再來就是體力活,每天動來動去想胖也難,我的蝴蝶袖會不會就這樣緊實了呢?投入農業轉眼已過六年,一半以上農友入行第二年就退出,還在農業裡的個個喊腰痛…當小農,有些職業傷害真的很容易上身。
Thumbnail
極端氣候越來越嚴重,冬季暖化對農民生產造成影響。本文以觀葉秋海棠為例,探討冬季暖化對作物生產的影響,及作物如何應對乾旱及高溫逆境。提出針對高溫或乾旱造成災損的目標,並舉出三項可能策略,包括育種、推廣植物工廠系統和調整作物種植策略。
Thumbnail
都市生活的擁擠空間和緊湊步調,讓我們一家六口在2015年底,像逃難似的逃到台東海岸偏鄉,打算永久定居在此。有太多人質疑,在缺乏各樣資源的偏鄉,如何能謀生、孩子如何受到良好的教育、醫療需要如何顧及......習慣都市生活的人,對鄉居生活有種種疑慮和不安。對這些疑問,我沒有標準答案,只有親身體驗的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