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安住身心 02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八大人覺經》 隨筆

良因法師 2020年宣講於淨律寺女眾學苑

下面我們來分別學習這八個「覺」的內容。
第一、無常無我覺,這說到正見。
在佛法的修行中,一定要有正見,若一味盲修瞎練,只會事倍功半,甚至誤入歧途。如果沒有真正建立起佛法的正知見,即使很精進地念佛、拜佛、學習經論,我們的思想可能還是停留於世俗,甚至可能是外道的思想。
就像一輛車子,它可以開到任何地方,但如果方向錯誤,則開得越快,離目標越遠。車子本身並沒有對錯,對錯在於司機的認知。
修行也是如此,拜佛、念佛、種種用功的方法,本身並不是修行成功與否的關鍵,關鍵在於我們用什麼樣的智慧去行法,把這些修行引導到什麼方向,所以正見是非常重要
學佛的目的究竟是什麼?是為了尋求解脫!那就要先觀察,是誰綁住了我們?是誰讓我們不得解脫?
沒有學佛的人,往往都是跟著感覺走;即使是學佛之後,很多人依然還是跟著感覺走。什麼是「跟著感覺走」?譬如拜佛、念佛,覺得很好、很法喜,所以喜歡拜佛念佛;到佛寺參加法會,覺得很法喜,所以喜歡參加法會……至於怎樣得解脫?不清楚。這就是「跟著感覺走」。
但感覺永遠只是生滅法,今天有感覺,明天可能就沒感覺了;今天感覺很歡喜,明天可能會感覺很煩躁……當我們感到不相應、不歡喜時,修行如何繼續?所以追求「感覺」的修行,永遠無法得到真正的解脫。
要求解脫,首先要知道是誰在捆綁著我們?這樣才能將我們所學的法、用功加持到那個點上去,摧毀它。
修行,是要修正我們錯誤的行為。但是如果沒有佛法的正知見,我們又怎麼知道自己的行為偏差在哪裡呢?是什麼力量捆綁,使我們不自在?
世間人總是認為,是外境、是他人讓我們不快樂。外境種種不如意、他人種種壞脾氣…….如果這些都消失的話,我們就能快樂。若一個修行人,仍然是這樣的想法,那這樣的修行就還沒入門了。
因為真正使我們感到不快樂的,不是外境、不是他人,而是我們的執著。
為什麼呢?如果他人真的會讓人感到不快樂的話,它的本質是真實的痛苦,那麼應該所有接觸人都感到不快樂。可事實並非如此,依然會有人因為見到他而快樂,外境亦然。
可見,一切的煩惱都來自於我們內心的執著。表面上看,是因為他講的話、他的所作所為,使我們不快。但要知道,那只是助緣。語言和事情本身並不會傷人,真正傷害我們的,是我們的在乎、我們的執著。
所以我們總是錯認敵人,總覺得是這個人不對、這件事情不對,於是總想要去改變別人、改變外境。結果往往是人換了、外境變了,但自己的業沒變,習氣沒改,最後又出現新的人事,使我們不快樂,依舊是換湯不換藥。
就像有的世俗人,常常換工作;有的出家人,總是換道場,卻都是怎麼換,怎麼不對勁,要麼什麼人不對勁、要麼什麼事不對勁。他們心中期盼著、幻想著下一個地方會更好,在那裡將不再被人、事所困擾,將會是一個滿意的終點。
可是當他到達下一個地方時卻發現:不同的舞臺,演一樣的戲。依然障礙重重,只是換了不同的人、不同的環境而已。
為什麼會這樣?就是因為他的業沒有轉,帶著這樣的業力,就算全世界的道場都走遍,單位都換盡了,還是沒有一個道場、工作可以安住。
所以佛法的正見告訴我們,真正纏縛我們的,是自己的執著,而不是外境。只有破除執著,才會得到真正的解脫。
第一「無常無我覺」,就是告訴我們怎樣破除執著、得到解脫的正見。以此正見為基礎,一切的用功才算得上是真正的修行。否則,再怎麼努力學經論、拜佛念佛、做種種功課,往往只是隔靴搔癢,栽培來世解脫種子罷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5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鋼骨佛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八大人覺經》良因法師 隨筆 從今天開始,我們來談論一個主題:「如何安住身心」。 我們接觸佛法,最主要的目的之一,就是想安頓這念「不安」的心,它總是像猴子一樣四處攀緣、片刻不停,讓我們不堪其擾;唯有透過佛法的學習和修持,才能使它安住下來,乃至讓我們得到真正的解脫。
禪林寶訓 2014.6.8 良因法師 隨筆 遠公曰: 「夫天地之間,誠有易生之物,使一日暴之,十日寒之,亦未見有能生者。 無上妙道,昭昭然在於心目之間,故不難見。 要在志之堅,行之力,坐立可待。 其或一日信,而十日疑之,朝則勤而夕則憚之, 豈獨目前難見,予恐終其身而背之矣。」 《雲首座書》
禪林寶訓 2014.6.7 良因法師 隨筆 浮山遠和尚曰: 「古人親師擇友。曉夕不敢自怠。 至於執爨負舂,陸沈賤役。未嘗憚勞。 予在葉縣,備曾試之。(注) 然一有顧利害、較得失之心,則依違姑息,靡所不至。 且身既不正。又安能學道乎。」 《岳侍者法語》 【演蓮法師譯文】 浮山・法遠禪師說: 良因贊曰:
禪林寶訓 2014.6.6 良因法師 隨筆 舜老夫謂浮山遠錄公曰: 「欲究無上妙道,窮則益堅。老當益壯,不可循俗。 苟竊聲利,自喪至德。 夫玉貴潔潤,故丹紫莫能渝其質。 松表歲寒,霜雪莫能凋其操,是故節義為天下之大。 惟公標緻可尚,得不自強。 古人云:『逸翮獨翔,孤風絕侶』宜其然矣。」 《廣錄》 良
禪林寶訓 2014.6.5 良因法師 隨筆 舜老夫曰: 「傳持此道,所貴一切真實。 別邪正,去妄情,乃治心之實。 識因果,明罪福,乃操履之實。 宏道德,接方來,乃住持之實。 量才能,請執事,乃用人之實。 察言行,定可否,乃求賢之實。 不存其實,徒炫虛名,無益於理。 《二事坦然菴集》 【演蓮法師譯文】
禪林寶訓 2014.6.1 良因法師 隨筆 大覺曰: 「舜老夫賦性簡直,不識權衡貨殖等事。 日有定課,曾不少易,雖炙燈掃地,皆躬為之。 嘗曰:『古人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戒,予何人也?』雖垂老其志益堅。 或曰:『何不使左右人?』老夫曰:『經涉寒暑,起坐不常,不欲勞之。』」 《二事坦然菴集》
《八大人覺經》良因法師 隨筆 從今天開始,我們來談論一個主題:「如何安住身心」。 我們接觸佛法,最主要的目的之一,就是想安頓這念「不安」的心,它總是像猴子一樣四處攀緣、片刻不停,讓我們不堪其擾;唯有透過佛法的學習和修持,才能使它安住下來,乃至讓我們得到真正的解脫。
禪林寶訓 2014.6.8 良因法師 隨筆 遠公曰: 「夫天地之間,誠有易生之物,使一日暴之,十日寒之,亦未見有能生者。 無上妙道,昭昭然在於心目之間,故不難見。 要在志之堅,行之力,坐立可待。 其或一日信,而十日疑之,朝則勤而夕則憚之, 豈獨目前難見,予恐終其身而背之矣。」 《雲首座書》
禪林寶訓 2014.6.7 良因法師 隨筆 浮山遠和尚曰: 「古人親師擇友。曉夕不敢自怠。 至於執爨負舂,陸沈賤役。未嘗憚勞。 予在葉縣,備曾試之。(注) 然一有顧利害、較得失之心,則依違姑息,靡所不至。 且身既不正。又安能學道乎。」 《岳侍者法語》 【演蓮法師譯文】 浮山・法遠禪師說: 良因贊曰:
禪林寶訓 2014.6.6 良因法師 隨筆 舜老夫謂浮山遠錄公曰: 「欲究無上妙道,窮則益堅。老當益壯,不可循俗。 苟竊聲利,自喪至德。 夫玉貴潔潤,故丹紫莫能渝其質。 松表歲寒,霜雪莫能凋其操,是故節義為天下之大。 惟公標緻可尚,得不自強。 古人云:『逸翮獨翔,孤風絕侶』宜其然矣。」 《廣錄》 良
禪林寶訓 2014.6.5 良因法師 隨筆 舜老夫曰: 「傳持此道,所貴一切真實。 別邪正,去妄情,乃治心之實。 識因果,明罪福,乃操履之實。 宏道德,接方來,乃住持之實。 量才能,請執事,乃用人之實。 察言行,定可否,乃求賢之實。 不存其實,徒炫虛名,無益於理。 《二事坦然菴集》 【演蓮法師譯文】
禪林寶訓 2014.6.1 良因法師 隨筆 大覺曰: 「舜老夫賦性簡直,不識權衡貨殖等事。 日有定課,曾不少易,雖炙燈掃地,皆躬為之。 嘗曰:『古人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戒,予何人也?』雖垂老其志益堅。 或曰:『何不使左右人?』老夫曰:『經涉寒暑,起坐不常,不欲勞之。』」 《二事坦然菴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在修行過程中面對健康渴望的掙扎,尤其是身體氣血阻塞與心病的相互影響。作者反思內觀經驗,提出健康的意象能幫助釋放執著、妄想及緊張。通過將佛的意象融入心身,能夠在修行中維持平靜與喜悅,強調正確的心態對於身心調理的重要性。這篇文章提倡藉由認識自性是佛,來達成全然健康與自在的生活。
學佛者生活要如法 法若不住心 即是空過人生 空過人生就會懈怠 懈怠則將墮落 若能以勇猛的精神 行於正法中 無有間歇就是精進 稱為「精進菩提分」 又名 「精進覺支」
放下成見,用心學習_禪七開示節錄9v3_方丈開仁長老 一、我們是為了「修行」而來 學習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在調伏煩惱、習氣的過程。瞭解嗎?我們來這裡不是為了享受,不是為了度假,我們是為了修行。 二、凡夫都是被無明及身見主宰著自己
Thumbnail
  原文:若心不能住一所緣,於一所緣,為令如欲,勘能住故,修止等時,若數觀察,住心不生,故於爾時則須止修,於止觀時以此當說。   心不能住一所緣,當我們關注一件事的時候,非常專心,不為所動。反之,當我們心不能專注在善緣上,容易胡思亂想,亂想的時候就煩惱所在的根源。   從踏入社會工作開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修心修行中遠離惡習、行善道的重要性,介紹了不隨轉善心要定住的重要性,分析了在善事中潛藏的一些意念和習性。最後,提出在生活中,要遠離惡習,不斷修心修行的重要性。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很多時候人面對生活環境,遇上困境,沒有頭緒或是千頭萬緒,情緒糾結,使心不安痛苦。求道成為一種想打開心、找到可以安定心神,或是重新安定自己,找一條出路的方式。
Thumbnail
智諭法師:【什麼是念佛中的聞而不聞】  念佛的人,心要注意到「平」。所謂心平,就是心清淨,心清淨,就是心無所住,樂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苦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大家要注意到。  樂的時候,要不忘一個「捨」字;苦的時候,要不忘記一個「忍」字。苦樂是平常的事,凡聖都要遭受到的。不要說是凡夫,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在修行過程中面對健康渴望的掙扎,尤其是身體氣血阻塞與心病的相互影響。作者反思內觀經驗,提出健康的意象能幫助釋放執著、妄想及緊張。通過將佛的意象融入心身,能夠在修行中維持平靜與喜悅,強調正確的心態對於身心調理的重要性。這篇文章提倡藉由認識自性是佛,來達成全然健康與自在的生活。
學佛者生活要如法 法若不住心 即是空過人生 空過人生就會懈怠 懈怠則將墮落 若能以勇猛的精神 行於正法中 無有間歇就是精進 稱為「精進菩提分」 又名 「精進覺支」
放下成見,用心學習_禪七開示節錄9v3_方丈開仁長老 一、我們是為了「修行」而來 學習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在調伏煩惱、習氣的過程。瞭解嗎?我們來這裡不是為了享受,不是為了度假,我們是為了修行。 二、凡夫都是被無明及身見主宰著自己
Thumbnail
  原文:若心不能住一所緣,於一所緣,為令如欲,勘能住故,修止等時,若數觀察,住心不生,故於爾時則須止修,於止觀時以此當說。   心不能住一所緣,當我們關注一件事的時候,非常專心,不為所動。反之,當我們心不能專注在善緣上,容易胡思亂想,亂想的時候就煩惱所在的根源。   從踏入社會工作開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修心修行中遠離惡習、行善道的重要性,介紹了不隨轉善心要定住的重要性,分析了在善事中潛藏的一些意念和習性。最後,提出在生活中,要遠離惡習,不斷修心修行的重要性。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很多時候人面對生活環境,遇上困境,沒有頭緒或是千頭萬緒,情緒糾結,使心不安痛苦。求道成為一種想打開心、找到可以安定心神,或是重新安定自己,找一條出路的方式。
Thumbnail
智諭法師:【什麼是念佛中的聞而不聞】  念佛的人,心要注意到「平」。所謂心平,就是心清淨,心清淨,就是心無所住,樂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苦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大家要注意到。  樂的時候,要不忘一個「捨」字;苦的時候,要不忘記一個「忍」字。苦樂是平常的事,凡聖都要遭受到的。不要說是凡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