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育兒談心理治療】愛的起點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記得大學剛聽到「客體關係」這個詞彙時覺得很奇怪,object不是物體的意思嗎? 如果是在探討母親跟嬰兒的關係,為何不叫做母嬰關係即可? 後來我比較明白,之所以叫做客體,是因為對嬰兒來說,爸媽根本就是生來伺候孩子(或者伺候不周時生氣用的)的工具,壓根兒沒把爸媽當作是有血有肉的人。
在當了爸爸後更加體認到確實如此,打從出生開始,小犬我行我素光明正大地行使自己身為嬰幼兒的特權,吃喝拉撒玩都跟爹娘要得理直氣壯,就算我手上拿一堆東西,走累了也是一樣要爸比抱抱。
最近,在他剛滿三歲之際,情況開始有些不同,他能說的話越來越多,我也比較有機會去揣摩他小小腦袋裡,那超乎我想像複雜的內心世界。
如同大多男性動物,我喜歡各式各樣的車子跟車子,有陣子著迷於敞篷車,有陣子則非常想要一台mini cooper,小犬有時候也會湊過來看我正在看的影片,我則跟他解釋什麼是敞篷車。
後來我的熱情逐漸退卻,回歸現實這些車子根本完全不適合小家庭,認命地接了家裡的老休旅車來開。但小犬並沒有忘記,走在路上看停在路邊經典two tone color塗裝的clubman,或是當有著Mazda魂動紅烤漆的MX5疾駛而過時,他就會大喊:「這是你喜歡的!」,然後默默地說:「好想買...」。
對媽媽也是一樣,他超級喜歡看電視,而媽媽洗澡就是他珍貴的電視時間,最近的新寵是<小狗汪汪隊>。有次媽咪隨口說,不知道汪汪隊有哪些角色,他就一直放在心上,等到下次看電視時,他堅持要暫停,等媽媽來了再一起看。
我知道這聽起來很普通,但要知道原本的他不是這樣的,如同多數的兩歲兒,之前他是什麼都要立即滿足,很難等待,更別說是為了他人而等待。
我在震驚之下得到了結論 : 小犬開始能體會,甚至想照顧我們的感覺了。也就是說,對他而言爸爸媽媽不再只是客體,他知道我們也是有感覺與需求的主體。
我自己最早的記憶之一,是約莫3歲多的時候,當時有個品牌的面紙,用的是藍色水滴型的吉祥物,如同勇者鬥惡龍裡的史萊姆,只是顏色不一樣。看到電視廣告裡,只要蒐集幾盒面紙,剪下某些標籤寄回就有機會得到這個藍色史萊姆娃娃,我的媽媽隨口說了一句:「好想要喔」,我便一直記在心上,一直掛念著媽媽沒有得到這個娃娃,但小小年紀的我不會表達,更不知道怎麼樣才能拿到這個娃娃送給媽媽。
當時心疼的感覺就這樣印在靈魂的一個角落,直到40年後我還能觸摸得到這個印記。
現在想來,或許身為幼兒的我和小犬,最常有的經驗就是渴望某個東西,然後被爸媽給予得到滿足了,或者因沒有被給予而難受著。因此孩子將自身的感覺投射到爸媽身上,希望爸媽也能得到滿足,或至少不要經歷痛苦。
或許,這就是愛的起點。
愛跟需要不同,很小的時候我就感受到小犬對我的需要,像是第一次搖搖晃晃地走過來討抱;而愛則是一種能力、是主動付出的表現,是能為對方感同身受、是為了另一個人心疼操煩。
我感受到了吾兒對我的愛,這感覺很複雜,我應該要快樂的,不是因為他懂得回報什麼的,而是這是孩子長大的證明;但同時我也為他心疼操煩,因為他不再是那隻可愛的小寵物了,他進入了人倫的世界,從今而後,愛也會讓他受苦,他會心疼爸媽的老邁、為了我們的離世而悲傷。
電影<星際效應>裡有句嚇人的台詞:「當成為父母,你就是孩子未來的鬼魂」。
是的,我應該要開心,並相信愛的能力不只會讓吾兒心痛,最終也會幫助他獨立成長,在茫茫人海裡去愛另一個,或者很多個人。愛最終會讓他不寂寞,即便在父母離開之後。
回到我的老本行,這提醒了我,除了照顧案主外,更要試著去激發案主愛的能力。
心理諮商的危險在於,這是單向的關係,案主會收到大量的關注與照顧,且不需要付出回報(除了費用之外,或許這也說明了收費的意義)。
我時常聽到案主抱怨身邊的人如何讓自己失望,例如爸媽或者另一半是如何沒有做好他們的角色,有時我也是被針對的對象。當然我們做的不是去否定這些感覺,更不是靜思語似地要人們反哺知恩。治療師能做的,除了去理解反映案主的感受外,也應該幫助案主去理解,別人(包含照顧者)不只是提供滿足的客體,也是同樣脆弱不安、會受傷會心痛渴望被愛的主體。
那治療師該怎麼做呢? 從我跟小犬的例子可以得知,只要時間夠長,愛終究會引發愛。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34會員
37內容數
一個治療師的工作隨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方格正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在實務工作中我發現,許多人努力追求著成功,他們不確定自己究竟做得好不好,又或者更深層的,自己究竟是誰(通常這個問題也是被忽略的),只是每天兢兢業業,無論是在工作或是生活,擔心自己有所疏失,因此就算下班了,腦海也總是在想工作的事情。 讓我講一個故事吧。
有時候我覺得自己是驅魔的載體。來談的人們將各式各樣的東西投射附身于我,有時候是生命中的某些角色,常見的當然是父母親或老師,但如果我變成了爺爺奶奶也不奇怪;有時投射的是種模糊的感覺,像是莫名的恐懼、或者無可自拔的愛慾。
在圖書館裡借了這本書,單純因為喜歡書名(當然我也知道這個作者),如果剩下的人生都是休假該多好?說到圖書館,曾是我大學時常去的地方,並非是去用功,而是對年輕的我而言,那是近似庇護所般的存在。
雖然聽起來有些矯情,但我真的很珍惜個案給我的回饋,尤其是不好的那些,因為總可以幫助我看到自己的盲點。 我們希望案主能在治療中冒險,去形成、發現、創造新語言,超越日常的閒聊交談,說自己真的想說的話,這遠比表面上看起來的困難,因為這是在形成一個新的關係、甚至是新的自己。 P.S. 老師我想妳了
當你不小心發現世界其實覆蓋著一層輕薄的假象時,你會怎麼做? 是把它掀開? 還是假裝沒看到,把它給蓋回去? 從這個角度來看,精神官能症並非懦弱的表現,相反地,可視為是對於失去自我的一種抵抗。內心深處他們不想對外界屈服妥協,仍想保留某部分的獨特的自我,只是用的方法缺乏建設性。 那你呢?
被個案放鴿子是尷尬複雜的經驗,尤其是對那些還不熟的個案,我不知道失約原因,卻又忍不住瞎猜,是上次做錯了什麼嗎? 還是對方覺得沒有幫助? 或者只是睡過頭了? 有時心裡也會有些生氣,覺得對方就這樣失約並不負責任。 發現要回答這些問題其實很複雜,在此之前且讓我先講一個關於看牙醫故事。
在實務工作中我發現,許多人努力追求著成功,他們不確定自己究竟做得好不好,又或者更深層的,自己究竟是誰(通常這個問題也是被忽略的),只是每天兢兢業業,無論是在工作或是生活,擔心自己有所疏失,因此就算下班了,腦海也總是在想工作的事情。 讓我講一個故事吧。
有時候我覺得自己是驅魔的載體。來談的人們將各式各樣的東西投射附身于我,有時候是生命中的某些角色,常見的當然是父母親或老師,但如果我變成了爺爺奶奶也不奇怪;有時投射的是種模糊的感覺,像是莫名的恐懼、或者無可自拔的愛慾。
在圖書館裡借了這本書,單純因為喜歡書名(當然我也知道這個作者),如果剩下的人生都是休假該多好?說到圖書館,曾是我大學時常去的地方,並非是去用功,而是對年輕的我而言,那是近似庇護所般的存在。
雖然聽起來有些矯情,但我真的很珍惜個案給我的回饋,尤其是不好的那些,因為總可以幫助我看到自己的盲點。 我們希望案主能在治療中冒險,去形成、發現、創造新語言,超越日常的閒聊交談,說自己真的想說的話,這遠比表面上看起來的困難,因為這是在形成一個新的關係、甚至是新的自己。 P.S. 老師我想妳了
當你不小心發現世界其實覆蓋著一層輕薄的假象時,你會怎麼做? 是把它掀開? 還是假裝沒看到,把它給蓋回去? 從這個角度來看,精神官能症並非懦弱的表現,相反地,可視為是對於失去自我的一種抵抗。內心深處他們不想對外界屈服妥協,仍想保留某部分的獨特的自我,只是用的方法缺乏建設性。 那你呢?
被個案放鴿子是尷尬複雜的經驗,尤其是對那些還不熟的個案,我不知道失約原因,卻又忍不住瞎猜,是上次做錯了什麼嗎? 還是對方覺得沒有幫助? 或者只是睡過頭了? 有時心裡也會有些生氣,覺得對方就這樣失約並不負責任。 發現要回答這些問題其實很複雜,在此之前且讓我先講一個關於看牙醫故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嬰兒期的失控 孩子失控時,都會歸罪於外部世界   筆者曾看過一部短影片,一隻叫做Buck的小小狗打了兩次嗝,之後牠開始吠叫,而且叫的時候似乎感覺外面世界有敵人,牠是在對那個敵人吠叫的。依照精神分析理論來看,在小動物、嬰幼兒,包括部分還停留在嬰兒期心理發展水準的成年人身上,可以看到以下現象...
Thumbnail
看這篇好累喔!需要點時間去想想,先節錄最後面的幾段:   「三個鍛鍊愛的途徑或指標 因此,我們要從「自愛」走向「成熟的愛自己」,同樣要有三個要素: (1)內在(主詞與受詞)自我的距離與獨立。我們能不能檢視那種認同父母的愛的方式,它到底是不是真實的愛,以及那個嬰兒自我(有些人稱為內在小孩)的需
Thumbnail
小孩一直被媽媽照顧,覺得媽媽愛我,這種習慣就這麼延續下來,什麼時候會改變,小孩反過來愛媽媽、照顧媽媽呢?這是個很奇妙的轉折點。   兒女對於媽媽的「愛」應該不是本系列定義的嚴格的、「真正」的「愛」,比較是: 「回報」—知道媽媽對我很好; 「分擔」—她很辛苦; 「憐惜」—覺得她需要人家的照顧
Thumbnail
「上一篇,我們試著去了解成熟的「愛」,是如何自「母愛」的早期關係中逐漸發展出來。換言之,它必須完成三個愛的前提:(1)二人心理的距離或獨立、(2)愛是一種對本能的教育與昇華結果、以及(3)對自己的不滿,即對方是我的理想、模範、是我所缺之物。(見【友情愛不清 Ch.1】)   但與此同時,因為母子
Thumbnail
養寵物與養育小孩的相似之處,人們願意花上大把金錢、精神、時間來陪伴和照顧。然而,有些大人卻希望小孩要代替自己實現夢想、有成就、回饋家庭、奉養父母。這引出了作者對寵物和小孩不同對待的疑問,並倡導好好享受彼此的陪伴及互動。文章表達了作者對於付出和生命意義的思考。
Thumbnail
愛 是一個抽象概念 即便家人因為我的出生感到快樂 他們並不懂如何去愛
Thumbnail
擔憂親密關係中的對方心煩、動怒,所以選擇不斷負荷,是我今天面見的你。 我相信,這樣的失衡踉蹌會越來越少,我願意與你一起學習相信親密關係裡的另一個人,他同樣也是願意負荷的,我願意和你一起學習放下心中的重擔,享受在親密關係裡共同面對酸甜苦辣,攜手並進構築一個有愛的家。
Thumbnail
貓咪是一種要就是要,不要就是不要的生物。貓咪教會了作者,你給的,別人不一定想要。但愛仍讓人願意付出,並且要保持平常心,因為這世界充滿愛。 探討養貓與人與人之間付出和給予的文章,以貓咪教會的觀點來探討愛與付出的價值。
Thumbnail
愛的源頭 是自己 愛,是心理上的一種感受,不是特定做著某件事就有愛,也不是不做哪些事就沒有愛,但就不禁想問最初的愛是誰給出來的,如果說愛是因為別人給予才會擁有的話,我寧願相信愛是一個人的本能,愛的源頭是自己。 原生家庭與自己的選擇 也許一開始的答案我會選擇家庭,但我想到並不是每一個人的家
Thumbnail
愛,是無條件的。 愛一個人,我們會自發地想要付出、想要給予,無條件的沒去預設會收到任何回報。 喜歡跟愛不太一樣。 喜歡,不一定要擁有。也可能不只有一個喜歡,所以失去或被取代,不那麼難受到久久不能自己。 就好比小男孩喜歡玩具車,他喜歡樂高玩具車、拼圖玩具車,也喜歡跑車款式、水泥預拌車款式。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嬰兒期的失控 孩子失控時,都會歸罪於外部世界   筆者曾看過一部短影片,一隻叫做Buck的小小狗打了兩次嗝,之後牠開始吠叫,而且叫的時候似乎感覺外面世界有敵人,牠是在對那個敵人吠叫的。依照精神分析理論來看,在小動物、嬰幼兒,包括部分還停留在嬰兒期心理發展水準的成年人身上,可以看到以下現象...
Thumbnail
看這篇好累喔!需要點時間去想想,先節錄最後面的幾段:   「三個鍛鍊愛的途徑或指標 因此,我們要從「自愛」走向「成熟的愛自己」,同樣要有三個要素: (1)內在(主詞與受詞)自我的距離與獨立。我們能不能檢視那種認同父母的愛的方式,它到底是不是真實的愛,以及那個嬰兒自我(有些人稱為內在小孩)的需
Thumbnail
小孩一直被媽媽照顧,覺得媽媽愛我,這種習慣就這麼延續下來,什麼時候會改變,小孩反過來愛媽媽、照顧媽媽呢?這是個很奇妙的轉折點。   兒女對於媽媽的「愛」應該不是本系列定義的嚴格的、「真正」的「愛」,比較是: 「回報」—知道媽媽對我很好; 「分擔」—她很辛苦; 「憐惜」—覺得她需要人家的照顧
Thumbnail
「上一篇,我們試著去了解成熟的「愛」,是如何自「母愛」的早期關係中逐漸發展出來。換言之,它必須完成三個愛的前提:(1)二人心理的距離或獨立、(2)愛是一種對本能的教育與昇華結果、以及(3)對自己的不滿,即對方是我的理想、模範、是我所缺之物。(見【友情愛不清 Ch.1】)   但與此同時,因為母子
Thumbnail
養寵物與養育小孩的相似之處,人們願意花上大把金錢、精神、時間來陪伴和照顧。然而,有些大人卻希望小孩要代替自己實現夢想、有成就、回饋家庭、奉養父母。這引出了作者對寵物和小孩不同對待的疑問,並倡導好好享受彼此的陪伴及互動。文章表達了作者對於付出和生命意義的思考。
Thumbnail
愛 是一個抽象概念 即便家人因為我的出生感到快樂 他們並不懂如何去愛
Thumbnail
擔憂親密關係中的對方心煩、動怒,所以選擇不斷負荷,是我今天面見的你。 我相信,這樣的失衡踉蹌會越來越少,我願意與你一起學習相信親密關係裡的另一個人,他同樣也是願意負荷的,我願意和你一起學習放下心中的重擔,享受在親密關係裡共同面對酸甜苦辣,攜手並進構築一個有愛的家。
Thumbnail
貓咪是一種要就是要,不要就是不要的生物。貓咪教會了作者,你給的,別人不一定想要。但愛仍讓人願意付出,並且要保持平常心,因為這世界充滿愛。 探討養貓與人與人之間付出和給予的文章,以貓咪教會的觀點來探討愛與付出的價值。
Thumbnail
愛的源頭 是自己 愛,是心理上的一種感受,不是特定做著某件事就有愛,也不是不做哪些事就沒有愛,但就不禁想問最初的愛是誰給出來的,如果說愛是因為別人給予才會擁有的話,我寧願相信愛是一個人的本能,愛的源頭是自己。 原生家庭與自己的選擇 也許一開始的答案我會選擇家庭,但我想到並不是每一個人的家
Thumbnail
愛,是無條件的。 愛一個人,我們會自發地想要付出、想要給予,無條件的沒去預設會收到任何回報。 喜歡跟愛不太一樣。 喜歡,不一定要擁有。也可能不只有一個喜歡,所以失去或被取代,不那麼難受到久久不能自己。 就好比小男孩喜歡玩具車,他喜歡樂高玩具車、拼圖玩具車,也喜歡跑車款式、水泥預拌車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