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靜心117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靜止而舒適滿意,稱為適中
不要過於緊繃或鬆弛,
要以自己的輕鬆舒適、心滿意足為要點。
這也就是所謂的恰好適中,
將可以讓我們證得內在法身。
静止而舒适满意,称为适中
不要过于紧绷或松弛,
要以自己的轻松舒适、心满意足为要点。
这也就是所谓的恰好适中,
将可以让我们证得内在法身。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4會員
    219內容數
    泰國法身寺是全世界最大的佛教寺院, 而法身寺的導師法勝大師是一位修行有成的長老, 他在知名佛教有線電視節目"夢中夢幼兒園''中自稱是不大老師, 而這個專題便是將法勝大師的禪修開示語錄翻譯成中文, 與全世界的華人分享. 翻譯來源取自於泰語書籍แด่นักรบกล้าแห่งกองทัพธรรม 第26-50的禪修開示卡片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mukmanee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恰好適中在於心滿意足 要做對方法,勿過於緊繃或鬆弛,找尋恰好之處,也就是感到滿意之點。 身體會發出訊息,神經系統、肌肉筋絡會告訴我們: 過於緊繃,會造成有壓迫感;過於鬆弛,則會引起昏沉、雜念叢生。 如果剛剛好,就會感到輕鬆舒適,想要持續保持這樣下去。 有沒有見到什麼,此時已無此欲望,已無所謂,
    若欲止,先止欲 如果想要能夠靜止下來,就先要能夠止息想要的欲望。 想要得到、想要擁有、想要成為、想要看見、想要心寂靜下來。 持續「靜、止、不動」。 唯有如此,僅是如此,如此而已。 若欲止,先止欲 如果想要能够静止下来,就先要能够止息想要的欲望。 持续“静、止、不动”。
    不必去找尋自己的方法 不需要再去找尋自己的方法了, 因為北欖寺祖師已經歸納出修行的要點了,只要拿來操作使用即可。 也就是「靜止不動」。內在黑暗一片也靜止不動,光亮也靜止不動。 有無內在畫面,都一樣保持靜止不動。 因為靜止乃成功之本。 不靜止,便無法修行有成。 不必去找寻自己的方法
    心念放於感覺舒適處 如果會一直擔心身體中心點的位置所在,或者習慣壓迫眼球, 可以假設身體中心點逐漸向外擴大,擴大直到整個天際、整個三界, 而我們的身體就坐在其中央處。 心念放在哪裡舒服,就放在哪裡,因為身體中心點已經向外擴大出去了。 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靜止下來,不必在意是否有見到內在畫面。
    唯有靜止,別無其他 持續靜靜地靜止下來,不必擔心能否得到怎樣的成果。 唯一要做的事情,唯有練習讓心靜止下來。 僅此而已,別無其他。 因為靜止乃成功之本,讓我們能夠證得內在三寶。 北欖寺祖師如此教授指導,並加以確認: 靜止乃成功之本,從一開始直至證得阿羅漢。 唯有静止,别无其他 仅此而已,别无其他。
    想見道、想證得,什麼都想要 想要得到的欲望,乃是諸苦之緣由。 多麽想要擁有,便會導致多大的失望,失望與欲望如影隨行。 如果一開始便以粗糙的心來靜坐,渴望成為、渴望擁有, 將會導致情緒激昂,無法安定,不能平穩下來。 因此,美好的修行經驗將不復發生。 想见道、想证得,什么都想要
    恰好適中在於心滿意足 要做對方法,勿過於緊繃或鬆弛,找尋恰好之處,也就是感到滿意之點。 身體會發出訊息,神經系統、肌肉筋絡會告訴我們: 過於緊繃,會造成有壓迫感;過於鬆弛,則會引起昏沉、雜念叢生。 如果剛剛好,就會感到輕鬆舒適,想要持續保持這樣下去。 有沒有見到什麼,此時已無此欲望,已無所謂,
    若欲止,先止欲 如果想要能夠靜止下來,就先要能夠止息想要的欲望。 想要得到、想要擁有、想要成為、想要看見、想要心寂靜下來。 持續「靜、止、不動」。 唯有如此,僅是如此,如此而已。 若欲止,先止欲 如果想要能够静止下来,就先要能够止息想要的欲望。 持续“静、止、不动”。
    不必去找尋自己的方法 不需要再去找尋自己的方法了, 因為北欖寺祖師已經歸納出修行的要點了,只要拿來操作使用即可。 也就是「靜止不動」。內在黑暗一片也靜止不動,光亮也靜止不動。 有無內在畫面,都一樣保持靜止不動。 因為靜止乃成功之本。 不靜止,便無法修行有成。 不必去找寻自己的方法
    心念放於感覺舒適處 如果會一直擔心身體中心點的位置所在,或者習慣壓迫眼球, 可以假設身體中心點逐漸向外擴大,擴大直到整個天際、整個三界, 而我們的身體就坐在其中央處。 心念放在哪裡舒服,就放在哪裡,因為身體中心點已經向外擴大出去了。 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靜止下來,不必在意是否有見到內在畫面。
    唯有靜止,別無其他 持續靜靜地靜止下來,不必擔心能否得到怎樣的成果。 唯一要做的事情,唯有練習讓心靜止下來。 僅此而已,別無其他。 因為靜止乃成功之本,讓我們能夠證得內在三寶。 北欖寺祖師如此教授指導,並加以確認: 靜止乃成功之本,從一開始直至證得阿羅漢。 唯有静止,别无其他 仅此而已,别无其他。
    想見道、想證得,什麼都想要 想要得到的欲望,乃是諸苦之緣由。 多麽想要擁有,便會導致多大的失望,失望與欲望如影隨行。 如果一開始便以粗糙的心來靜坐,渴望成為、渴望擁有, 將會導致情緒激昂,無法安定,不能平穩下來。 因此,美好的修行經驗將不復發生。 想见道、想证得,什么都想要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在我們身心健康的時候,努力讓我們的明瞭分、寂靜分不斷提升,隨著我們修行要不斷提升。你多提升一分,往生的時候就多一分的把握。 這是第一個正念,透過取相,讓所緣境在心中清楚分明地顯現。正念的所緣境可以是呼吸,可以是佛號、佛像等等。所緣境必須要有經論或者師長的教授,不能自己發明。
    Thumbnail
    25--念佛人自然流露的氣質是:悠閒從容、平心靜氣;生活中總是有足夠的時間念佛。能事不為相迫促,於念佛中行住坐臥、工作應酬、照顧家人、休閒娛樂,與人無爭,和光同塵;因地心修果地行,如印光大師所說「敦倫盡份,老實念佛」,不離俗諦而奉行真諦,不違真諦而圓滿俗諦,這才相應於本願念佛的宗風。我們都是是幸福的
    比如說我們觀察呼吸。觀呼吸的時候,隨著你的心越來越定,你呼吸的相狀從氣相到息相,綿綿密密,若有若無,若存若亡。這個息相會越來越細,但是同時你能觀照的心也更加敏銳,所以你這個息的所緣境應該還是非常清楚的。你可以看到它從粗到細,可以看得清楚。
    什麼叫好的所緣境?就是這個所緣境能夠讓你的心安住在這個境界上。你在緣著這個所緣境的時候,你的心能夠安定下來。 比如說你觀察呼吸,呼吸這個境界有節奏,單調,而且不會引起你的貪瞋癡,這就是個很好的所緣境;或者念佛,心中想著佛號,這個佛號就是個很好的所緣境。
    這裡所說的調息,不是說真的讓你去調,而是從息當中去看你的心。如果你心是這個狀態的話,那就是跟好的息相相應。如果還不是,但是也沒有粗重的妄想、昏沉,沒有風相,沒有喘相,這個時候就是氣相。所以從呼吸狀態,也可以去看你心的狀態。
    止觀從狹義來說,就是腿一盤,靜坐。但從廣義來說,在任何時刻,不管動不管靜,靜坐止觀的原理都是通用的。只是說靜坐的時候,正念正知比較好修,但是正念正知在任何時候都是相通的。 我們只是保持安住在當下,不要憶念過去,不要幻想未來,就安住在當下修止,乃至能夠觀察一切都是夢幻泡影,安住在般若波羅蜜當中。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這句古話出自《五燈會元》,意在說明真正的修行並非依賴外在的戒律和形式,而是內心的寧靜和平衡。佛教經典中常提到,心靜自然天地寬,一個人內心真正的平靜和清明,便無需刻意持戒,因為他們的行為自然合乎道德和正直。 從這一角度看,人其實並不需要刻意到道場去修持。道場的作用更
    止語,是上等智慧; 止心,是上等修行, 人生的修行就是不斷調整自己。 心若浮躁,浮生皆亂; 心若菩提,舉世皆安。 靜,不是耳邊無聲,而是內心無爭。 人生在世,學會沉默是一種高級的智慧, 讓心平靜下來是一種高級的修行, 人生其實就是一個不斷地調整自己的心態和行為的過程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靜心的幾種方式,以及靜心對身心健康的好處,並引用了幾本相關的書籍。讀者將瞭解如何通過靜心放鬆身心,並提升自我意識。
    Thumbnail
    靜心,不是對治的處理,是超越性的恢復。 靜心,不是往外再找ㄧ個依持,是清楚「回家就好」 當能不為消滅痛苦而抗拒離開, 也不為渴求快樂而貪戀追求 這清清淡淡、寧靜平安的境地 即是無限的愛  無盡的喜悅。 過去,靜坐似乎只是修行者的領域,被視為宗教性的聯想,一種神秘而超自然的活動。然而,現在,靜
    在我們身心健康的時候,努力讓我們的明瞭分、寂靜分不斷提升,隨著我們修行要不斷提升。你多提升一分,往生的時候就多一分的把握。 這是第一個正念,透過取相,讓所緣境在心中清楚分明地顯現。正念的所緣境可以是呼吸,可以是佛號、佛像等等。所緣境必須要有經論或者師長的教授,不能自己發明。
    Thumbnail
    25--念佛人自然流露的氣質是:悠閒從容、平心靜氣;生活中總是有足夠的時間念佛。能事不為相迫促,於念佛中行住坐臥、工作應酬、照顧家人、休閒娛樂,與人無爭,和光同塵;因地心修果地行,如印光大師所說「敦倫盡份,老實念佛」,不離俗諦而奉行真諦,不違真諦而圓滿俗諦,這才相應於本願念佛的宗風。我們都是是幸福的
    比如說我們觀察呼吸。觀呼吸的時候,隨著你的心越來越定,你呼吸的相狀從氣相到息相,綿綿密密,若有若無,若存若亡。這個息相會越來越細,但是同時你能觀照的心也更加敏銳,所以你這個息的所緣境應該還是非常清楚的。你可以看到它從粗到細,可以看得清楚。
    什麼叫好的所緣境?就是這個所緣境能夠讓你的心安住在這個境界上。你在緣著這個所緣境的時候,你的心能夠安定下來。 比如說你觀察呼吸,呼吸這個境界有節奏,單調,而且不會引起你的貪瞋癡,這就是個很好的所緣境;或者念佛,心中想著佛號,這個佛號就是個很好的所緣境。
    這裡所說的調息,不是說真的讓你去調,而是從息當中去看你的心。如果你心是這個狀態的話,那就是跟好的息相相應。如果還不是,但是也沒有粗重的妄想、昏沉,沒有風相,沒有喘相,這個時候就是氣相。所以從呼吸狀態,也可以去看你心的狀態。
    止觀從狹義來說,就是腿一盤,靜坐。但從廣義來說,在任何時刻,不管動不管靜,靜坐止觀的原理都是通用的。只是說靜坐的時候,正念正知比較好修,但是正念正知在任何時候都是相通的。 我們只是保持安住在當下,不要憶念過去,不要幻想未來,就安住在當下修止,乃至能夠觀察一切都是夢幻泡影,安住在般若波羅蜜當中。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這句古話出自《五燈會元》,意在說明真正的修行並非依賴外在的戒律和形式,而是內心的寧靜和平衡。佛教經典中常提到,心靜自然天地寬,一個人內心真正的平靜和清明,便無需刻意持戒,因為他們的行為自然合乎道德和正直。 從這一角度看,人其實並不需要刻意到道場去修持。道場的作用更
    止語,是上等智慧; 止心,是上等修行, 人生的修行就是不斷調整自己。 心若浮躁,浮生皆亂; 心若菩提,舉世皆安。 靜,不是耳邊無聲,而是內心無爭。 人生在世,學會沉默是一種高級的智慧, 讓心平靜下來是一種高級的修行, 人生其實就是一個不斷地調整自己的心態和行為的過程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靜心的幾種方式,以及靜心對身心健康的好處,並引用了幾本相關的書籍。讀者將瞭解如何通過靜心放鬆身心,並提升自我意識。
    Thumbnail
    靜心,不是對治的處理,是超越性的恢復。 靜心,不是往外再找ㄧ個依持,是清楚「回家就好」 當能不為消滅痛苦而抗拒離開, 也不為渴求快樂而貪戀追求 這清清淡淡、寧靜平安的境地 即是無限的愛  無盡的喜悅。 過去,靜坐似乎只是修行者的領域,被視為宗教性的聯想,一種神秘而超自然的活動。然而,現在,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