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發汗後,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2022/09/17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 桂枝甘草茯苓大棗湯方
桂枝3、炙甘草2、茯苓3、大棗15枚
注意:注意:漢制劑量八兩等於現今的六錢,一錢等於3.75公克。上方方劑內容的劑量單位為「錢」。
茯苓半斤、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五枚,劈、桂枝三兩,去皮。右四味,以甘瀾水一斗,先煮茯苓,減二升,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作甘瀾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內以杓揚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取用之。
解說:茯苓色白入肺,可以滋潤津液,除煩。甘瀾水就是把水弄出水泡,把水泡拿來用,實際上不用如此,水直接拿來用就可以了。為什麼用甘瀾水?因為取水的性,最輕飄飄的在上面的水,因為怕桂枝下去的時候,病人會再發汗,因為汗發太過了,希望這津液剛好發在皮膚表面上,不要再發出去了。
倪氏曰:六九條和七十條,這兩條都是發汗以後,但是發汗的力量不一樣,六九條是麻黃湯發汗以後,胸陽沒了(冷水梗在橫膈膜下方。),所以感覺到心下悸,七十條是桂枝湯發汗發太多,腸胃的津液沒了,水不夠,肚臍的地方就開始跳,就準備發奔豚了。中醫的心下悸,並不是臨床上看到的心臟在慌,而是「中脘」的地方在跳動,因為天陽在上面乾掉了,把水硬往上吸,所以梗在「中脘」的地方,這時候用「桂枝甘草湯」。「欲作奔豚」,實際上不是真的要發奔豚,只不過在肚臍下方附近會有跳動。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638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張仲景的中醫經方世界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經方,中醫行醫濟世的寶典,被歷代名醫尊為救世經典之方,傷寒與金匱是漢朝張仲景集大成之作。但由於時空背景的不同,導致這千年偉大的醫學知識,被世人所淡忘。倪海夏先生,本世紀最偉大的經方家,窮盡畢生精力,以淺顯易懂的文字將古代的智慧解密。而今師已仙逝,雖無法再見其風華典範,但傳承中醫的精神,卻永遠深留筆者內心,不斷前行。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