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佛教之展望-1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象山慶/整理2022.9.12)

吕建福<百年中國佛教之回顧與展望—評陳兵、鄧子美《二十世紀中國佛教》>

宋以後隨中國封建王權加強及儒學主導,佛教在社會中漸失生機,僅「禪、淨」二宗。延至清末,更衰之極矣。清末民初,佛教在楊仁山居士、太虛大師等緇素精英的努力下,出現了“近代復興”,惜乎30年代後的戰亂,嚴重干擾了佛教發展的進程;……近20年來,佛教復蘇,而佛教界「信仰」淡化、「戒律」鬆馳、追求「名利享樂」等現象也嚴重,……21世紀是一個以「和平、發展、生態」為主調的嶄新世紀。”物質生活的普遍提高,精神需求(宗教)也將增長。傳統宗教須應時契機,調整改革。中國佛教,明清以來“國家限制、寺院中心、僧尼主導的舊模式”及“經懺佛事為主的民俗佛教”也必改變。關鍵乃在於“發揚唐宋佛教大德「應時契機、大膽改革」的傳統,探本溯源於「原始」佛教及「大乘」思想,適應未來社會之機,在「教團、教義、社會功能」三面徹底改革,現代轉型”。未來社會的寺廟,應發揮「佛學院、佛學講習所、禪定中心」等功能,而不是神祠、僧尼之家和失意人的避難所”;教義“佛學充分人間化、現代化、脫去古代「經院」佛學之煩瑣玄奧,提取三藏教典中的精華,歸納成「理路清晰、簡明易曉」的理論、修證體系,恢復釋迦教法「簡潔明朗」的面目”;社會功能,佛教「文化參與,淨化人心」,革除「社會、文化」之弊病,關懷「社會、現實、人心」,揭露和批判「世俗」的弊端和偏失,對「物質、精神」文明的建設與社會問題的解決,提出方案和意見,促進「世界和平、環境保護、友好團結」及促成「自然、人文」科學的統合、「東西」文化的融會。這也是太虛法師的宏願:「在現今世界文化大交通的趨勢下,卻應將此超脫一切方土、時代、人種、民族等拘蔽,而又能融匯貫通東西各民族文化,的佛學,明白宣揚,使之普及群眾,以作人類思想行為的指南。」(《佛學源流及其新運動》)

近現代中國佛教兩大趨勢:(釋太虛)人間佛教vs(釋印光)淨土信仰

1928年後,印光、太虛為新舊兩派對峙。20年後為圓瑛vs太虛。抗日戰爭,政府西撤,兩派對立,乃漸消失。太虛大師不獨譽滿全球,國內一致尊為佛教新星。其聲望之高,德譽之隆,不僅圓瑛自慚不如,老一輩之諦閑、印光亦不得不退避以讓。

釋慧嚴,<太虛、圓瑛二大師與臺灣佛教界>:近代中國佛教改革派太虛與保守派圓瑛,分別於1917、1923來臺。《太虛自傳》:「我為新派,而舊派以諦閑為首,附從以印光、冶開等。但我直心而行,對諦閑法師仍尊以前輩,初未嘗意識及此種的分派。……十七年後,似乎諦閑隱退了,由印光與我來對峙,二十年後,似乎印光隱退了,由圓瑛與我來對峙。」太虛大師十六歲在天童寺受戒,時任糾察師的圓瑛法師曾鼓勵並幫他到慈谿汶溪西方寺閱藏,又於天童御書樓結盟為兄弟,之後為近代中國佛教新舊陣營的代表,應是接觸的環境,吸收的知識不同所致!

成慶<民國佛教新舊兩派,為何分道揚鑣>:稱太虛為「新派」,印光大師等為「舊派」,是後來的敘事。早期「新」與「舊」區別在於是否革新,捨棄傳統利益,培養年輕僧才,多數名僧都屬於「新派」。太虛大師「金山寺事件」後,在普陀山閉關,吸取了大量的西學。運用現代的知識和思維,和傳統僧侶不同的風格,知識背景的新舊,是革新派和保守派的不同。文化上新舊之分。諦閒大師與印光大師,仍以儒家接引信眾,「敦倫盡分、子孝妻賢」,對西洋文化也多微詞,太虛大師有較廣博的新知,影響的多是一些大學生或年輕人,印光大師這樣的長老,影響一些舊軍閥、工商人士和舊式文人。「科玄論戰」,太虛大師寫了那篇「人生佛教」。「新舊派」的衝突是知識背景和面對受眾的不同,在中國佛教發展策略、改革力度上分歧。1936年,兩派分裂,太虛大師雖名義上勝利,但圓瑛法師的江浙派退出,中國佛教會名存實亡。總體上,如何重建「佛教修學」體系,與「社會弘法」,是,新舊,兩派的核心,太虛大師與印光大師等之間並沒公開對立,在佛教發展的大方向並沒分別,只在具體方式上有歧。太虛大師之列入四大高僧,不僅因倡「人間佛教」,且既能把握佛教的傳統,又能適應時代的變化。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象山慶(淨慶,張火慶: 博士/教授) 的沙龍
12會員
328內容數
21世紀的淨土宗--回歸"善導"系
2025/04/24
行苦—捨受(象山慶25.4.23) 佛法之「行」,乃無常遷流的「有為」法;依其範圍之廣狹為:「諸行無常」之行→「五蘊」之行蘊→「十二緣起」之行(業)→「五遍行」之思(心所) 1.「諸行無常」的「行」,總括一切法(現象、五蘊) 2.「五蘊」之行蘊:於《百法明門》中,乃(受、想之外)49個心所法+
2025/04/24
行苦—捨受(象山慶25.4.23) 佛法之「行」,乃無常遷流的「有為」法;依其範圍之廣狹為:「諸行無常」之行→「五蘊」之行蘊→「十二緣起」之行(業)→「五遍行」之思(心所) 1.「諸行無常」的「行」,總括一切法(現象、五蘊) 2.「五蘊」之行蘊:於《百法明門》中,乃(受、想之外)49個心所法+
2025/04/16
捨自歸他→非自非他(象山慶25.4.6)       他力之信,乃阿彌陀佛與諸佛之所加持,力大無窮;不能以聖道門之(弱小)自力的「信-解-行-證」相比擬;淨土門但憑「念佛」唯一正行,從始至終,皆由信之他力為根本與支撐,一行到底,一信徹入,無次第,無轉折。        信(聞/教)-->願(思/
2025/04/16
捨自歸他→非自非他(象山慶25.4.6)       他力之信,乃阿彌陀佛與諸佛之所加持,力大無窮;不能以聖道門之(弱小)自力的「信-解-行-證」相比擬;淨土門但憑「念佛」唯一正行,從始至終,皆由信之他力為根本與支撐,一行到底,一信徹入,無次第,無轉折。        信(聞/教)-->願(思/
2025/03/30
可加則加-天助自助?(象山慶25.3.29)    《十地論.義疏》卷一: 蒙佛加故己智增,智增由加所成,此他力義;自力者,今對佛宣辨,雖自力勘能,要須待加故,自力亦云加也。不闇加者,加必加於可加,加則己辨釋他力。 釋印順《淨土與禪》: 佛法中,如聲聞乘特重自力,但也不能不依靠他力。如歸依三
2025/03/30
可加則加-天助自助?(象山慶25.3.29)    《十地論.義疏》卷一: 蒙佛加故己智增,智增由加所成,此他力義;自力者,今對佛宣辨,雖自力勘能,要須待加故,自力亦云加也。不闇加者,加必加於可加,加則己辨釋他力。 釋印順《淨土與禪》: 佛法中,如聲聞乘特重自力,但也不能不依靠他力。如歸依三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2022年10月「日本史」課堂關鍵字報告,選定關鍵字:隋煬帝、聖德太子、蘇我氏、佛教文化。 主旨:簡略探討生在相同時代、同樣出身皇室的隋煬帝楊廣(569~618)和聖德太子(574~622)兩者接觸佛教文化之淵源,以及兩者對於佛教之建樹。 楊廣與佛教的關係 佛教自東西漢之際傳入中國,至魏晉南北
Thumbnail
2022年10月「日本史」課堂關鍵字報告,選定關鍵字:隋煬帝、聖德太子、蘇我氏、佛教文化。 主旨:簡略探討生在相同時代、同樣出身皇室的隋煬帝楊廣(569~618)和聖德太子(574~622)兩者接觸佛教文化之淵源,以及兩者對於佛教之建樹。 楊廣與佛教的關係 佛教自東西漢之際傳入中國,至魏晉南北
Thumbnail
就教理而言,星雲模式的最大特點在於導正、歸正,即把對人間佛教教義教理的闡釋回歸到佛陀的本懷,回歸到佛法的真實義趣。
Thumbnail
就教理而言,星雲模式的最大特點在於導正、歸正,即把對人間佛教教義教理的闡釋回歸到佛陀的本懷,回歸到佛法的真實義趣。
Thumbnail
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攜帶著幾乎中國傳統文學藝術風俗的全部風格。
Thumbnail
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攜帶著幾乎中國傳統文學藝術風俗的全部風格。
Thumbnail
星雲大師定義人間佛教所言:「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
Thumbnail
星雲大師定義人間佛教所言:「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
Thumbnail
認識佛聖道兼容之千年古佛 佛 聖 主 菩 薩〈廬山慧遠大師〉 淡水佛聖堂總堂供奉的佛聖主菩薩就是廬山慧遠大師。慧遠大師乃東晉時代之佛教領袖,涅槃成佛千年後,聖脈牽引,再興寶島弘揚佛法,新佛轉世,大轉法輪,當今佛號--佛聖主菩薩。 一位曾經真實存在這個世界的佛僧,曾在烽火雜踏中穩固佛教淨土的風雲人物。
Thumbnail
認識佛聖道兼容之千年古佛 佛 聖 主 菩 薩〈廬山慧遠大師〉 淡水佛聖堂總堂供奉的佛聖主菩薩就是廬山慧遠大師。慧遠大師乃東晉時代之佛教領袖,涅槃成佛千年後,聖脈牽引,再興寶島弘揚佛法,新佛轉世,大轉法輪,當今佛號--佛聖主菩薩。 一位曾經真實存在這個世界的佛僧,曾在烽火雜踏中穩固佛教淨土的風雲人物。
Thumbnail
(象山慶/整理2022.9.12) 吕建福<百年中國佛教之回顧與展望—評陳兵、鄧子美《二十世紀中國佛教》>: 近現代中國佛教兩大趨勢:(釋太虛)人間佛教vs(釋印光)淨土信仰
Thumbnail
(象山慶/整理2022.9.12) 吕建福<百年中國佛教之回顧與展望—評陳兵、鄧子美《二十世紀中國佛教》>: 近現代中國佛教兩大趨勢:(釋太虛)人間佛教vs(釋印光)淨土信仰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