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你在縱容記者隨性發揮品牌的至關重要資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拿回屬於你的媒體話語權
多一點品牌議題掌握,多一份議題規劃,帶進100萬善款,一解書屋即時困境,如降甘霖....是誰說公關效應不能換實際產值

《免費索取新聞聖經》

raw-image

我是BILL,今年是我進入公關產業的第十八年,我所接觸到的不論是國際品牌或是本土企業,在面對媒體邀約時,百分之九十五都是因品牌經營被動邀約成為受訪者,您也是嗎?

為什麼會說是被動?因為面對媒體邀約時,企業其實是非常自然的接受訪問,可以說被動的等待記者提出的訪題,再憑己經驗質,順口的回答。對媒體產業、媒體別,露出版面,計畫書寫的議題也許完全不會多問,不懂的媒體的屬性與媒體生態,只能跟著先說話的人做行動,企業也在不知不覺中失去了媒體話語權、選擇權。

大多數的企業主都選擇『看媒體給的訪綱、提問內容,想著該怎麼回答。』當媒體進行提問,企業做回答時,話語權就掌握在媒體手中。但是所有的企業主,其實是沒有察覺到這樣的次序其實是犯了經營品牌的忌諱,是相當危險的因為一旦露出才發現錯誤,再來咎責,ㄧ切都來不及了。

基本上『網路世代中,你的品牌的錯誤資訊,將永遠烙印在網海中,我們稱呼這個叫『數位足跡』,也就是『目前還難以擁有自主的被遺忘權』截至目前為止,在台灣是刪不掉網路錯誤資訊的』就是永遠存在了品牌的錯誤資訊!為什麼媒體在訪問我們的專業時,主導權卻交到記者手中?


*關於數位足跡、被遺忘權可以參考志祺七七的影片,裡面更深的解釋及舉例:

  • 43秒開始介紹『數位足跡』 / 2分45秒開始介紹『被遺忘權』

raw-image

再來窺探一下記者媒體記者每天需要採訪1-3則新聞不等,以媒體的角度,是不會去琢磨在貴公司未來發展與規廣產品的媒體所關注的焦點是收視率,新聞梗。有沒有畫面或好的照片,而你在乎的是想宣傳公司品牌或商品基本上兩位所關心的重點是沒有重疊,也沒有交集 ,但最終開始受訪時,你卻回答記者想問的問題,你完全被記者牽著鼻子走,有沒有一語驚醒夢中人...

最後產生出來的新聞,一但有錯誤率、議題方向不對、斷章取義、字體寫錯、內容有誤,而這些錯誤的資訊,早已在網路上形成數位足跡,想刪也刪不掉。企業主再去責怪記者媒體『少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這個其實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是誰縱容記者隨機發揮的呢?但是這樣的問題到現在大部分的企業是沒有覺察到的

我也了解新聞公關的知識以及媒體溝通方式,其實非常抽象,但透過我和讀者進行案例探討,將案子執行的細節進行傳承給我的讀者,相信對你們在新聞公關操作會非常有益!


下一篇文章我將和你分享我之前做過的案子:台東<孩子的書屋>的新聞公關案例。

raw-image

台東<孩子的書屋>是由陳俊朗所創辦的偏鄉的非營利機構,讓偏鄉的孩子能夠『無償』到書屋裡面去學習、吃飯,進行課後活動。經過這十幾年的新聞媒體露出,<<孩子的書屋>>早已在非營利機構中佔有一席之地。

在看下篇文章前,我希望你先看過這些資料,會讓你更了解我們案子的進行,也會更有感~

►關於台東的書屋:

台東<孩子的書屋>的新聞露出

  • TVBS【看板人物】「陳爸」陳俊朗 一碗麵催生「孩子的書屋」燒光積蓄顧貧童

我的IG:

我的FB: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BILL的沙龍
3會員
5內容數
BILL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9/13
許多企業也因應趨勢,創立自己的社群網站、新媒體平台,擁有屬於的內容產出管道。在自己的平台,說出自己的故事、自己的價值,但卻沒有意識到第三方媒體報導最終影響力之關鍵!
Thumbnail
2022/09/13
許多企業也因應趨勢,創立自己的社群網站、新媒體平台,擁有屬於的內容產出管道。在自己的平台,說出自己的故事、自己的價值,但卻沒有意識到第三方媒體報導最終影響力之關鍵!
Thumbnail
2022/09/13
有八成的人,都覺得Dyson很好用。但是!這八成的人,大概都沒有真正使用過Dyson。 為什麼你明明沒有使用過Dyson,卻仍會覺得Dyson好用?
Thumbnail
2022/09/13
有八成的人,都覺得Dyson很好用。但是!這八成的人,大概都沒有真正使用過Dyson。 為什麼你明明沒有使用過Dyson,卻仍會覺得Dyson好用?
Thumbnail
2022/09/13
在議題掌握時,就必須確認想要倡議的目標是什麼,接者掌握自己的『媒體話語權』。 公關操作時,必須面面俱到,不能偏頗任何一方 從事新聞公關工作超過15年,在無數個案件中,有過用盡心思、賣命奔波卻毫無收穫的案子,也有充滿溫暖、將會享永遠留存在我心中的案子。 東森<一千零一個故事>
Thumbnail
2022/09/13
在議題掌握時,就必須確認想要倡議的目標是什麼,接者掌握自己的『媒體話語權』。 公關操作時,必須面面俱到,不能偏頗任何一方 從事新聞公關工作超過15年,在無數個案件中,有過用盡心思、賣命奔波卻毫無收穫的案子,也有充滿溫暖、將會享永遠留存在我心中的案子。 東森<一千零一個故事>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算是想要跟那些經營自媒體的人說的一些話,我也是想要整理一下跟一些對媒體表演形式的基本教義派說些話,順便戒掉自己指導廚的習慣,把些想對自己愛看的網紅們說的話作一個整理,希望如果你正在經營自媒體的人有多一點的思考吧。
Thumbnail
算是想要跟那些經營自媒體的人說的一些話,我也是想要整理一下跟一些對媒體表演形式的基本教義派說些話,順便戒掉自己指導廚的習慣,把些想對自己愛看的網紅們說的話作一個整理,希望如果你正在經營自媒體的人有多一點的思考吧。
Thumbnail
最終反璞歸真的思考媒體是什麼? 上次我有說與一個人的認知或人格靈魂是由記憶與時間軌跡構成的,進而說到了媒體識讀不能的問題,那麼媒體識讀中的媒體又是什麼? 如果無形的訊息與資訊是看不到又存在的描述也就是軟體,那麼媒體如果從字面描述,就是搭載訊息資訊的媒介物體與實體,因此可以從此訊息推導出來媒體其實就是
Thumbnail
最終反璞歸真的思考媒體是什麼? 上次我有說與一個人的認知或人格靈魂是由記憶與時間軌跡構成的,進而說到了媒體識讀不能的問題,那麼媒體識讀中的媒體又是什麼? 如果無形的訊息與資訊是看不到又存在的描述也就是軟體,那麼媒體如果從字面描述,就是搭載訊息資訊的媒介物體與實體,因此可以從此訊息推導出來媒體其實就是
Thumbnail
產生出來的新聞,一但有錯誤率、議題方向不對、斷章取義、字體寫錯、內容有誤,而這些錯誤的資訊,早已在網路上形成數位足跡,想刪也刪不掉!<企業主再去責怪記者媒體『少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已經來來不及了...
Thumbnail
產生出來的新聞,一但有錯誤率、議題方向不對、斷章取義、字體寫錯、內容有誤,而這些錯誤的資訊,早已在網路上形成數位足跡,想刪也刪不掉!<企業主再去責怪記者媒體『少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已經來來不及了...
Thumbnail
【顛覆所有你對新聞媒體的定義】 自從喜歡上新聞這個行業後,常常閱讀記者經驗談相關的書,書中內容每次都能燃起我對這行業的尊敬與使命感,記者是個非常偉大的行業,但它同時也充滿爭議、需要克服很多難關,對此我有很多提問,包含: 「真相的定義甚麼?它是主觀還是客觀?」 「大家都說報導要保持客觀,但要如
Thumbnail
【顛覆所有你對新聞媒體的定義】 自從喜歡上新聞這個行業後,常常閱讀記者經驗談相關的書,書中內容每次都能燃起我對這行業的尊敬與使命感,記者是個非常偉大的行業,但它同時也充滿爭議、需要克服很多難關,對此我有很多提問,包含: 「真相的定義甚麼?它是主觀還是客觀?」 「大家都說報導要保持客觀,但要如
Thumbnail
如今這個社會中,因為網路的發達,媒體製造議題及傳播的能力範圍越來越大,但是近年來無論是台灣媒體還是全球,由於媒體第四權的權利,許多人開始批評對於新聞未經查證,不負責任的態度感到不信任甚至憤怒,那麽是什麽造成媒體的問題呢?
Thumbnail
如今這個社會中,因為網路的發達,媒體製造議題及傳播的能力範圍越來越大,但是近年來無論是台灣媒體還是全球,由於媒體第四權的權利,許多人開始批評對於新聞未經查證,不負責任的態度感到不信任甚至憤怒,那麽是什麽造成媒體的問題呢?
Thumbnail
為什麼我會寫這篇呢?這一年多來我陸陸續續地寫了些影評。而影評就是利用大眾媒體的內容來創作延伸作品,也是一種媒體識讀後的產出。所以算是梳理一下這些書寫的心得,並且拿來用在更大範圍的媒體識讀上。
Thumbnail
為什麼我會寫這篇呢?這一年多來我陸陸續續地寫了些影評。而影評就是利用大眾媒體的內容來創作延伸作品,也是一種媒體識讀後的產出。所以算是梳理一下這些書寫的心得,並且拿來用在更大範圍的媒體識讀上。
Thumbnail
隨著報禁解除、科技進步,各家媒體如雨後春筍出現,求快不求的媒體心態,不只破壞了新聞的本質,更賠上了媒體的社會地位。當網路興起之後,資訊流通速度加倍,但媒體的處境卻更加窘迫。面對廣告縮減、社群平台瓜分大餅,媒體難道就只能就此消亡?
Thumbnail
隨著報禁解除、科技進步,各家媒體如雨後春筍出現,求快不求的媒體心態,不只破壞了新聞的本質,更賠上了媒體的社會地位。當網路興起之後,資訊流通速度加倍,但媒體的處境卻更加窘迫。面對廣告縮減、社群平台瓜分大餅,媒體難道就只能就此消亡?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