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作來自西班牙畫家Pedro Roldàn Molina(1954-)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油画世界"
這幾年我們常常聽到「躺平」一詞,不僅僅是兩岸,可以說是在全世界都流行起來的一種現象。其實「躺平」還分兩種,一種是基因裡的確就比較趨向享樂安逸的人,覺得人生就是用來享受美好,不應是來孜孜矻矻,只為了一份薪水就賣命工作,覺得那樣的人生太傻太不值;而另一種人,是本來對人生懷有遠大夢想,也很願意打拼,但被社會的很多無奈與不公平磨的越來越喪志、最後開始否定、嘲笑自己以前那種積極認真的人生態度,更甚者,還會變的敏感,常常覺得別人都在瞧不起他,因此一直想找翻身的捷徑來改變命運。
但其實第一種人,也是會慢慢演化成像第二款人這種很想翻身的心態的。
因為如果他不是金湯匙出生,又因為天性的確比較懶散沒有鬥志,沒有培養出紮實的一技之長,就不容易靠工作養活自己,如此一來,必然會歷經諸多生活的辛勞與困窘,不如意日子過久了,人就容易挺而走險,想走捷徑翻身,有的人去參加老鼠會(非法的多層次傳銷)就是這麼來的。
針對第一種人,基因裡流淌的要舒適要輕盈要無拘無束,其實已經跟著你輪迴很多很多世了。你很有可能一直在探討的生命議題就是「人生過的舒服不對嗎?為什麼一定要那麼拚?」但你的問號是充滿矛盾的,因為你的舒適生活,正是來自各行各業都沒有躺平、都有恪守職責,才能提供你需要的各項舒適服務。所以當你以某種偏安的姿態在那邊喊著:「我就胸無大志,我就想躺平阿!」你也會殘酷的發現:想躺平還躺不平,真痛苦!
為什麼?因為能力不到位,低薪局面難以突破,加上物價一直飛漲,生存焦慮感自然也越來越深了。
想要舒適、無憂無慮,最後卻總是不得不變得焦慮、被金錢追著跑,這就是你累世一直在纏鬥的生命困境。人生沒有絕對的對錯,喜歡舒服也沒有對錯,但重點是,你要有能力給你自己想要的。那第一步就是,你要先看到你其實真正需要補足的能量是什麼。
**
其實你最需要補足的能量是「
#士氣」與「
#紀律」。這很可能正是以前看別人認真工作時,心底就暗笑對方「奴性重」的你,最瞧不起的那種東西。
士氣與紀律,在日本二戰後的企業家們身上,展現的最為淋漓盡致。正是因為他們都有這樣一種孜孜矻矻,勤勉向上的精氣神,才能讓日本從二戰後的百業蕭條,逐步走向成長輝煌。可以說,「腳踏實地」、「極致的工匠精神」,就是對昭和時代(二戰後)企業家們的最具體寫照。今年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的病逝,則被稱為「至此,創造日本經濟奇蹟的企業家群體全部凋零,一個時代由此落幕」。斯人已逝,但其留下的諸多名言思想,皆足以讓人再三咀嚼深思,受益匪淺。
名言1:
「想度過一個充實的人生,只有兩種選擇。一種是「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另一種是「讓自己喜歡上工作」。能夠碰上自己喜歡的工作這種機率,恐怕不足幾千分之一、萬分之一。與其尋找自己喜歡的工作,不如先喜歡上自己已有的工作,從這裡開始。」
名言2:
「在勞動中獲得的喜悅是特別的,絕對不是遊玩和興趣可以代替的。認真、努力地工作,克服痛苦和辛苦後取得成功時的成就感,是人世間無可替代的喜悅。」
名言3:
「當你竭盡全力時,神靈將會現身。」
名言4:
「愚直地、認真地、專業地、誠實地投身於自己的工作,長此以往,人就能很自然地抑制自身的慾望。此外,熱衷於工作,還能鎮住憤怒之心,也會無暇發牢騷,而且日復一日努力工作,還能一點一點提升自己的人格。」
名言5:
「人真正的能力,應該包括抑制慾望、全力投入工作的克己心在內。不管你有多大的能力,但不能戰勝自己貪圖安逸之心,不肯努力奮鬥,不能發揮天賦之才,從這個意義上講,就是缺乏發揮自己能力的能力。人生如戲,所需要的能力不僅僅是腦細胞的多寡。」
以上這樣的一股能量,這樣的一顆大力丸,第一款人有去補充了,就會感受到自己的精氣神真的逐漸抬升起來,而且不只是心境,因緣成熟之際,連外境都一定會跟著變好。這就是稻盛和夫強調的:「
#人生就是命運加上因果法則。」你一生下來是什麼樣的命底,什麼樣的生活環境,的確是註定的,但我們可以一點一滴去改變自己的因果。藉由全力以赴的工作,在裏頭渾然忘了自己,一心為你服務的對象著想,如此能砥礪心性,培養出一個更樂觀堅強的靈魂,而這樣的心性,講出來的話做出來的事情,都會是更正向、更利己利他的。「因果」在此開始消長,而一個人的命運也是由此一點一滴被改變的。
相反的,如果你不是這麼做,還是想繼續過著輕鬆無負擔的生活就好,那「想躺平,又躺不平」這個生命課題會一直跟著你纏繞到下輩子,例如又再度投胎到一個低薪時代,你還是會繼續覺得很懶,討厭工作,然後還是得面臨生存議題,無限循環,無限鬼打牆。
有人看到這,可能會覺得不服,心想:「但難道我就是要重複我父母、祖父母那一代賣力打拼、刻苦節儉的生活,才叫做人生嗎?我就是不想活的跟他們一樣,到老了都不會享受生活,把錢守的死死的,這樣的人生我一點都不羨慕;現在不是也有很多文章,是在檢討上一代那種只是一直在工作,都不懂得平衡家庭與職場的嗎?怎麼這篇又叫我要去跟我的祖父輩學習了呢?」
#其實凡事都是中庸之道,走的太偏了就要調整回來,如此而已。所以年輕一代所謂的「躺平」,的確也不是全無是處,的確也是對於上一代過度重視工作的一種平衡。只是人類的視角常常是只看到一個點,就一直往前走去,所以不自覺又會走到另一個極端,輪迴就是這麼來的。因此,如果你發現自己的確比較像本文談的第一款人,而你又不想繼續重複這樣的困境,那就要願意去看到更大的那一塊拼圖(這裡指的就是士氣與紀律),從這個地方去調整加強,那你會發現,真的有另一個更好的平行時空,開始為你展開。
**
親子教養也是如此,如果你發現自己的小孩天性的確比較懶散,無法集中注意力,偏愛舒適享受,那你反而要加強他體力上的勞動(例如讓他多做家事)與生活作息的規律性,且在金錢上也不能予取予求,要讓孩子清楚知道「金錢是要所付出,才能獲得的;它是珍貴且值得被尊重的。」而這跟現在流行的要「富養」小孩,要讓小孩覺得「他是不匱乏,是值得擁有美好事物的」,其實並不衝突。
因為「富養」其實指的更多是一種精神上的富養,指的是父母自己本身培養出來的一種達觀的人生態度與氣質,對小孩起到的潛移默化作用,而物質上,只要給予相稱自己現階段生活條件所能給予的就好了,並不是要自己含辛茹苦、咬著牙也要給孩子最好的東西的這種態度,這樣反而會讓孩子的金錢觀累積出一層辛苦又悲情的底色。(因為這樣的給予反而是出於恐懼與匱乏,常常是過度了,自己卻沒有察覺)。
古人云:「一枝草一點露。」又說:「孩子會自己帶財來,自有他的食祿。」其實是挺有道理的。所以為人父母者,不須一直焦慮自己能不能在物質上「富養」孩子,因為孩子先天帶下來有多少食祿福份,的確也是註定好的,如果往後他們想要更多,那也要靠他們自己去努力了。而其實更緊要的,且也是父母真正可以給予孩子的:是父母本身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花更多心思在學習智慧上,
#將自己的生活真正過出意義與光彩,那樣的一份精氣神、活生生的典範,才是你能留給孩子最寶貴的資產,而這也才是真正「富養」的意義。
第二款躺平族,明天待續。
-----------------------------
*課程資訊*
《放過自己,正能量就來了》讀書會
因應疫情,全面採用遠距視訊
隔週一上課(19:00~21:00)
一個月一次的單堂課《花若盛開,小人也來---搞對你的吸引力法則》
10/28(五)19:00~20:30
一對一個人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