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常在詞窮、時常在幻想的《台北女子圖鑑》

更新 發佈閱讀 7 分鐘
追夢女子實踐之路,路上免不了要說幾句:「哇~這裡好美噢~大家感覺好厲害喔~這裡好可怕喔~怎麼會這樣~我以為不是這樣~我以為是那樣~」

「我只是以為你們都很幸福......」

無限loop的我以為,讓人心好累。林怡姍,要我以為到何時?


《台北女子評鑑》好不好看?

女主角活在自己世界,中文又不好,像個外國人拼命說:哇這好美!哇這好大!哇台北!每一集80%如此循環,外加一堆台北地標特寫。

如果這設定你喜歡,請繼續快樂地追,不用讀完本文。

先說結論:無趣又不討喜。把台北拍得很無聊,把北漂族拍得很腦殘。

作為一個觀眾或觀光客,劇情都太無聊:

台北被拍得......美不如東京,亂不如香港。令人又氣又愛的紐約,精緻得像假的韓國,這部劇不能浪漫傻白甜到底,卻又不夠接地氣。

並不是台北不如這些城市,是台北沒被拍好。台北的髒亂沒拍,美景只有101、小巨蛋。這就是台北?

只有女主角活在幻想中的大驚小怪、唉聲嘆氣。而那「幻想」是什麼?不知道,只知道女主角覺得「台北好不一樣大家都好酷」。沒名牌?沒愛情?沒被騙?沒要幫家裡還債?具體說到底什麼很酷?出差很酷?夜店很酷?穿高跟鞋很酷?

觀眾唯一可能有的情緒,除了一點點寫實的感觸,有點想來台北玩(會嗎?),大概只剩下女主角未經社會歷練和白目,引發的生氣、尷尬。

彷彿是奧運城市影片般刻意:

刻意做為一項大忌,是所有讓人尷尬癌發作的瞬間,那些難以忽視的冷笑話、太過誇張但讓人不解的言行。本劇尷尬的雷點包含:

  1. 過多不明原因強調的「台北」
  2. 疏於包裝的刻板印象
  3. 把應該放在心裡的話全說了出來
  4. 太多內心小劇場反而沒有呈現


劇情雷一:過多不明原因強調的「台北」

生怕觀眾忘記這部劇跟台北有關,好,我知道了。

劇情雷二:刻板印象至少該好好包裝

哇~台北好大~好漂亮喔~噢~台北的物價真的好高喔~我什麼都買不起~台北人真怪~好冷漠喔~你們台北人都這樣嗎?真正的台北人是~而不是~

本劇想呈現的刻板印象,都算能起共鳴及討論。但,偏偏全是以直述句和景點特寫呈現!?(20幾歲的人整天「哇~好大喔」,really?)

劇情雷三:多怕觀眾看不懂?粗暴用力畫重點

以首圖為例,表姊衝進房間一幕,經過適當引導,觀眾應可自行猜測,感受當下:惱羞、嘲諷、傷心、驚訝、困惑。有共鳴者更能代入,表姐惱羞啦、表姐其實也很可憐我懂~、驚!原來台北人為了錢什麼都能做!?

過多的刻意強調的台詞,剝奪了觀眾遐想、共鳴和不同的心聲。也證明此劇在畫面上平乏,毫無技巧,生怕觀眾看不懂,一定要時不時用台詞或口白補充。

所謂台詞,只是丟出更多國文不好的:「我以為~~」「哇~~」「好幸福!」「蛤~?」簡單粗暴地用力著。這位同學是剛學中文沒多久嗎?

劇情雷四:該解釋的地方卻用內心劇場帶過

認識酒吧男後,對於更fancy的生活心生嚮往、想要的更多;鋪梗到最後,卻是巧遇表姐,因對方一句「你好適合舒適圈」「我要出差」(意指可以出差很酷、工作充滿挑戰性),就忽然悲從中來,決定跟男友分手。

從被言語刺激,到悲從中來,到決定分手過程中的劇情,幾乎沒有任何起伏⋯回過神來就哭著要分手了,觀眾必須自己很認真蒐集所有薄弱的線索,但這不是推理劇,而且暗示也太薄弱了。

以故事內涵本身而言,最大的敗筆就是女主角的人設。

故事雷一:作為一個台北女子,收起你那莫名其妙的多愁善感

本劇平淡得令人驚訝,為啥還要看?撐起這部劇的,不是灑狗血,而是女主角的個性。讓人很願意看下去,邊看邊罵。

不知道是不是故意,女主角的人設是沒經過社會歷練,不停大驚小怪的樣子。而這份大驚小怪,經歷漫長的兩集,亦沒有任何改變、不同的層次、不同的驚訝方式,完全沒有。大概是想做出剛進城的土氣感,怎麼變成傻子?完全不一樣吧!

整整兩集,全是女主角用一模一樣的姿勢,文青式抱怨一萬次。是不是到了後來,即使女主角不再菜逼八,仍要哎不停?

社會新鮮人,容易多愁善感擔心受怕,其實也正確(很多戲這樣拍、事實上也是),但戲劇呈現,真的太多,也就很膩。初來乍到的新鮮人,絕望、困惑、憂愁、憤怒,全部用「我以為~」「橫~」「原來~」以及一樣的哭法,輕輕帶過。

raw-image
raw-image

有多詞窮?到底哪裡不一樣?

故事雷二:北漂族沒那麼無聊—活在自己世界中文又不好

真實的北漂女子,工作上沒日沒夜哭、不停加班、沒空交男友,或不小心愛上不該愛的人,甚至不小心當小三,莫名被騙,每天窮忙,接到家人電話憋哭......與同鄉聚餐用力痛罵台北、自己修水電、回南部給長輩酸一下,回家當媽寶,凸顯在台北多慘......這些都沒有,只是不斷很呆地說:「啊~好貴」、「啊~好窮~」

本戲一開始據說TA為30+的北漂女子,如果是真的,這部劇會讓人很痛苦。別的不說,光是無止盡的:「蛤~我以為~原來~我以為~原來~」讓人很難理解。

無病呻吟的風格,晦暗不明的內心戲,真的已經不流行了。


「歡迎來到台北市!在這裡,你有無限可能。」台北市政府一定出太多錢,去特寫小巨蛋、101,甚至是永康街的店面。

其他:後來的我們什麼都有了,卻沒有了我們。


睜開眼睛很驚喜,「哇!我在台北/紐約/東京!」這畫面,一次就夠了。《慾望城市》、《穿著Prada的惡魔》都有很棒的都會劇示範,如果不提好萊塢,那《我可能不會愛上你》甚至早期台劇《命中注定我愛你》縱使令人尷尬,至少不會無聊。

電影《我們》,經典台詞:「後來的我們什麼都有了,卻沒有了我們。」也許俗套,仍能激觀眾落淚,《La-la-land》講的也是類似的故事—為了夢想,迷惘、追尋、妥協,而後成長。

本劇像是北捷觀光宣傳片,短短幾分鐘之內,即使突兀,也死要讓「台北」兩個字不斷出現,充滿公家機關出資的質感,例如第一集小怡姍的啟蒙之旅,02:50-03:33,看完只想幫它配一句:歡迎來到台北市!在這裡,你有無限可能。

這是教育局青少年轉大人的宣導衛教片:「我以為長大是這樣......」「成長!跟你想的不一樣!」(搭配彈跳字)

或是北捷觀光廣告⋯「原來,台北這麼美!」「看見,不一樣的台北。」

「台北好好玩!」其實都剪得很不錯。


這部一開頭也在東門街頭驚慌失措......還有趣得多。



Well, welcome to Taipei, then.


延伸閱讀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greatsmallgirl的沙龍
0會員
1內容數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身為北漂八年的台北女生,深感於《台北女子圖鑑》所探討的離鄉命題,試圖從自我生命經驗出發,兼以理性和感性角度,講述人在城市中的飄搖渺小之感。 犀利針砭此劇的好文自開播以來不計其數,然在大眾一面倒的抨擊情勢下,更欲反向切入全新觀點,提供別於他文的思索。 只希望在這座城市裡,我們有所共感,有所陪伴。
Thumbnail
身為北漂八年的台北女生,深感於《台北女子圖鑑》所探討的離鄉命題,試圖從自我生命經驗出發,兼以理性和感性角度,講述人在城市中的飄搖渺小之感。 犀利針砭此劇的好文自開播以來不計其數,然在大眾一面倒的抨擊情勢下,更欲反向切入全新觀點,提供別於他文的思索。 只希望在這座城市裡,我們有所共感,有所陪伴。
Thumbnail
最近引發討論熱潮的《台北女子圖鑑》,主要是描述出生台南永康的女主角來到台北後的職場跟感情生活,自首播後即受到台南人猛烈地批評,認為劇中充滿了對台南人錯誤的刻板印象。相反的,面對劇中台北人展現的虛榮、現實、交友複雜、自我中心等等負面特質,台北人大多是一笑置之。我們不但習慣被這樣描述,也接受這樣的側寫
Thumbnail
最近引發討論熱潮的《台北女子圖鑑》,主要是描述出生台南永康的女主角來到台北後的職場跟感情生活,自首播後即受到台南人猛烈地批評,認為劇中充滿了對台南人錯誤的刻板印象。相反的,面對劇中台北人展現的虛榮、現實、交友複雜、自我中心等等負面特質,台北人大多是一笑置之。我們不但習慣被這樣描述,也接受這樣的側寫
Thumbnail
最近網路上引發高度討論的「女子圖鑑」系列電視劇,除了正在上演的「台北女子圖鑑」外,我已經將其它三部看完了。有些心得想跟大家分享,一起來看看吧!
Thumbnail
最近網路上引發高度討論的「女子圖鑑」系列電視劇,除了正在上演的「台北女子圖鑑」外,我已經將其它三部看完了。有些心得想跟大家分享,一起來看看吧!
Thumbnail
而在<<台北女子圖鑑>>中的台北女生,是我不熟悉的那種。在看這部劇有種感覺,它呈現的觀點如對台北的感覺(台北令人心碎、台北人很冷漠)、街景的呈現(台北101、西門町)、愛情關係的處理(一個又一個男性伴侶),不像是以台北女生的視角出發,而是以「一個非台北女生的角色」在看台北女生。
Thumbnail
而在<<台北女子圖鑑>>中的台北女生,是我不熟悉的那種。在看這部劇有種感覺,它呈現的觀點如對台北的感覺(台北令人心碎、台北人很冷漠)、街景的呈現(台北101、西門町)、愛情關係的處理(一個又一個男性伴侶),不像是以台北女生的視角出發,而是以「一個非台北女生的角色」在看台北女生。
Thumbnail
這禮拜看到第五集,我可以說我是喜歡這部劇的。撇除掉是否失真、帶有偏見,這裡我想引用老高講過的一段話:「我覺得不需要太去介意影片本身是真是假,關鍵在於內容本身是否能帶來啟發性。」作為一個從有記憶以來就沒離開過台北的女子,我在《台北女子圖鑑》中,看到了我作為一個台北女子成長至今經歷過的各種面貌⋯⋯
Thumbnail
這禮拜看到第五集,我可以說我是喜歡這部劇的。撇除掉是否失真、帶有偏見,這裡我想引用老高講過的一段話:「我覺得不需要太去介意影片本身是真是假,關鍵在於內容本身是否能帶來啟發性。」作為一個從有記憶以來就沒離開過台北的女子,我在《台北女子圖鑑》中,看到了我作為一個台北女子成長至今經歷過的各種面貌⋯⋯
Thumbnail
《台北女子圖鑑》這陣子真的是狠狠的賺了一波流量,讓我忍不住在看完後,去翻了原著來了解到底為何整部作品會與質感兩個字相差甚遠。我才了解,有些東西,真的是《台北女子圖鑑》學不來的。 1.城鄉差距 2. 強調地區特色 3. 推翻刻板印象 4.不刻意凸顯鄉下人的自卑 5.孤獨感 6.合理的尊重性
Thumbnail
《台北女子圖鑑》這陣子真的是狠狠的賺了一波流量,讓我忍不住在看完後,去翻了原著來了解到底為何整部作品會與質感兩個字相差甚遠。我才了解,有些東西,真的是《台北女子圖鑑》學不來的。 1.城鄉差距 2. 強調地區特色 3. 推翻刻板印象 4.不刻意凸顯鄉下人的自卑 5.孤獨感 6.合理的尊重性
Thumbnail
網路聲量實在太大的《台北女子圖鑑》,忍不住想加入流行話題,嗑完三集後不覺得有像網友嚴重反感的城鄉差距,這麼多《台南永康到台北永康》批評韃伐而掀起的論戰,我真的不懂這有什麼必要?
Thumbnail
網路聲量實在太大的《台北女子圖鑑》,忍不住想加入流行話題,嗑完三集後不覺得有像網友嚴重反感的城鄉差距,這麼多《台南永康到台北永康》批評韃伐而掀起的論戰,我真的不懂這有什麼必要?
Thumbnail
最近一直被《台北女子圖鑑》的負評言論洗版,看到各種嘲諷梗圖與酸文火力全開,想說大家都說了那麼多缺點,我也沒打算去追看。不過今天公司剛好同事在討論這部戲的負評時,有個同事出面幫這齣戲說話,認為或許有人真的是這樣八拉八拉,覺得這些評價對這齣戲不公平。
Thumbnail
最近一直被《台北女子圖鑑》的負評言論洗版,看到各種嘲諷梗圖與酸文火力全開,想說大家都說了那麼多缺點,我也沒打算去追看。不過今天公司剛好同事在討論這部戲的負評時,有個同事出面幫這齣戲說話,認為或許有人真的是這樣八拉八拉,覺得這些評價對這齣戲不公平。
Thumbnail
每個北漂族心中都有一位林怡珊? 在點開串流影片之前我對於這部劇集有這樣的期待,能透過林怡珊闖蕩台北的閱歷,說出像我這樣的北漂族們共同的故事。
Thumbnail
每個北漂族心中都有一位林怡珊? 在點開串流影片之前我對於這部劇集有這樣的期待,能透過林怡珊闖蕩台北的閱歷,說出像我這樣的北漂族們共同的故事。
Thumbnail
追夢女子實踐之路,路上免不了要說幾句:「哇~這裡好美噢~這裡的人感覺好厲害喔~嗚嗚~這裡好可怕喔~怎麼會這樣~我以為不是這樣~我以為是那樣~」 《台北女子評鑑》好不好看?女主角活在自己世界裡,中文又不好,像個外國人只會說:哇這好美!哇這好大!哇這是台北!每一集80%循環,外加一堆台北地標特寫。
Thumbnail
追夢女子實踐之路,路上免不了要說幾句:「哇~這裡好美噢~這裡的人感覺好厲害喔~嗚嗚~這裡好可怕喔~怎麼會這樣~我以為不是這樣~我以為是那樣~」 《台北女子評鑑》好不好看?女主角活在自己世界裡,中文又不好,像個外國人只會說:哇這好美!哇這好大!哇這是台北!每一集80%循環,外加一堆台北地標特寫。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