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常在詞窮、時常在幻想的《台北女子圖鑑》

2022/09/25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追夢女子實踐之路,路上免不了要說幾句:「哇~這裡好美噢~大家感覺好厲害喔~這裡好可怕喔~怎麼會這樣~我以為不是這樣~我以為是那樣~」
「我只是以為你們都很幸福......」
無限loop的我以為,讓人心好累。林怡姍,要我以為到何時?
《台北女子評鑑》好不好看?
女主角活在自己世界,中文又不好,像個外國人拼命說:哇這好美!哇這好大!哇台北!每一集80%如此循環,外加一堆台北地標特寫。
如果這設定你喜歡,請繼續快樂地追,不用讀完本文。
先說結論:無趣又不討喜。把台北拍得很無聊,把北漂族拍得很腦殘。
作為一個觀眾或觀光客,劇情都太無聊:
台北被拍得......美不如東京,亂不如香港。令人又氣又愛的紐約,精緻得像假的韓國,這部劇不能浪漫傻白甜到底,卻又不夠接地氣。
並不是台北不如這些城市,是台北沒被拍好。台北的髒亂沒拍,美景只有101、小巨蛋。這就是台北?
只有女主角活在幻想中的大驚小怪、唉聲嘆氣。而那「幻想」是什麼?不知道,只知道女主角覺得「台北好不一樣大家都好酷」。沒名牌?沒愛情?沒被騙?沒要幫家裡還債?具體說到底什麼很酷?出差很酷?夜店很酷?穿高跟鞋很酷?
觀眾唯一可能有的情緒,除了一點點寫實的感觸,有點想來台北玩(會嗎?),大概只剩下女主角未經社會歷練和白目,引發的生氣、尷尬。

彷彿是奧運城市影片般刻意:
刻意做為一項大忌,是所有讓人尷尬癌發作的瞬間,那些難以忽視的冷笑話、太過誇張但讓人不解的言行。本劇尷尬的雷點包含:
  1. 過多不明原因強調的「台北」
  2. 疏於包裝的刻板印象
  3. 把應該放在心裡的話全說了出來
  4. 太多內心小劇場反而沒有呈現
劇情雷一:過多不明原因強調的「台北」
生怕觀眾忘記這部劇跟台北有關,好,我知道了。
劇情雷二:刻板印象至少該好好包裝
哇~台北好大~好漂亮喔~噢~台北的物價真的好高喔~我什麼都買不起~台北人真怪~好冷漠喔~你們台北人都這樣嗎?真正的台北人是~而不是~
本劇想呈現的刻板印象,都算能起共鳴及討論。但,偏偏全是以直述句和景點特寫呈現!?(20幾歲的人整天「哇~好大喔」,really?)
劇情雷三:多怕觀眾看不懂?粗暴用力畫重點
以首圖為例,表姊衝進房間一幕,經過適當引導,觀眾應可自行猜測,感受當下:惱羞、嘲諷、傷心、驚訝、困惑。有共鳴者更能代入,表姐惱羞啦、表姐其實也很可憐我懂~、驚!原來台北人為了錢什麼都能做!?
過多的刻意強調的台詞,剝奪了觀眾遐想、共鳴和不同的心聲。也證明此劇在畫面上平乏,毫無技巧,生怕觀眾看不懂,一定要時不時用台詞或口白補充。
所謂台詞,只是丟出更多國文不好的:「我以為~~」「哇~~」「好幸福!」「蛤~?」簡單粗暴地用力著。這位同學是剛學中文沒多久嗎?
劇情雷四:該解釋的地方卻用內心劇場帶過
認識酒吧男後,對於更fancy的生活心生嚮往、想要的更多;鋪梗到最後,卻是巧遇表姐,因對方一句「你好適合舒適圈」「我要出差」(意指可以出差很酷、工作充滿挑戰性),就忽然悲從中來,決定跟男友分手。
從被言語刺激,到悲從中來,到決定分手過程中的劇情,幾乎沒有任何起伏⋯回過神來就哭著要分手了,觀眾必須自己很認真蒐集所有薄弱的線索,但這不是推理劇,而且暗示也太薄弱了。
以故事內涵本身而言,最大的敗筆就是女主角的人設。
故事雷一:作為一個台北女子,收起你那莫名其妙的多愁善感
本劇平淡得令人驚訝,為啥還要看?撐起這部劇的,不是灑狗血,而是女主角的個性。讓人很願意看下去,邊看邊罵。
不知道是不是故意,女主角的人設是沒經過社會歷練,不停大驚小怪的樣子。而這份大驚小怪,經歷漫長的兩集,亦沒有任何改變、不同的層次、不同的驚訝方式,完全沒有。大概是想做出剛進城的土氣感,怎麼變成傻子?完全不一樣吧!
整整兩集,全是女主角用一模一樣的姿勢,文青式抱怨一萬次。是不是到了後來,即使女主角不再菜逼八,仍要哎不停?
社會新鮮人,容易多愁善感擔心受怕,其實也正確(很多戲這樣拍、事實上也是),但戲劇呈現,真的太多,也就很膩。初來乍到的新鮮人,絕望、困惑、憂愁、憤怒,全部用「我以為~」「橫~」「原來~」以及一樣的哭法,輕輕帶過。
這是16歲的想法。
這是出了社會工作的想法。
有多詞窮?到底哪裡不一樣?
故事雷二:北漂族沒那麼無聊—活在自己世界中文又不好
真實的北漂女子,工作上沒日沒夜哭、不停加班、沒空交男友,或不小心愛上不該愛的人,甚至不小心當小三,莫名被騙,每天窮忙,接到家人電話憋哭......與同鄉聚餐用力痛罵台北、自己修水電、回南部給長輩酸一下,回家當媽寶,凸顯在台北多慘......這些都沒有,只是不斷很呆地說:「啊~好貴」、「啊~好窮~」
本戲一開始據說TA為30+的北漂女子,如果是真的,這部劇會讓人很痛苦。別的不說,光是無止盡的:「蛤~我以為~原來~我以為~原來~」讓人很難理解。
無病呻吟的風格,晦暗不明的內心戲,真的已經不流行了。
「歡迎來到台北市!在這裡,你有無限可能。」台北市政府一定出太多錢,去特寫小巨蛋、101,甚至是永康街的店面。
其他:後來的我們什麼都有了,卻沒有了我們。

睜開眼睛很驚喜,「哇!我在台北/紐約/東京!」這畫面,一次就夠了。《慾望城市》、《穿著Prada的惡魔》都有很棒的都會劇示範,如果不提好萊塢,那《我可能不會愛上你》甚至早期台劇《命中注定我愛你》縱使令人尷尬,至少不會無聊。
電影《我們》,經典台詞:「後來的我們什麼都有了,卻沒有了我們。」也許俗套,仍能激觀眾落淚,《La-la-land》講的也是類似的故事—為了夢想,迷惘、追尋、妥協,而後成長。

本劇像是北捷觀光宣傳片,短短幾分鐘之內,即使突兀,也死要讓「台北」兩個字不斷出現,充滿公家機關出資的質感,例如第一集小怡姍的啟蒙之旅,02:50-03:33,看完只想幫它配一句:歡迎來到台北市!在這裡,你有無限可能。
這是教育局青少年轉大人的宣導衛教片:「我以為長大是這樣......」「成長!跟你想的不一樣!」(搭配彈跳字)
或是北捷觀光廣告⋯「原來,台北這麼美!」「看見,不一樣的台北。」
「台北好好玩!」其實都剪得很不錯。
這部一開頭也在東門街頭驚慌失措......還有趣得多。
Well, welcome to Taipei, then.

延伸閱讀

greatsmallgirl
greatsmallgirl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