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散文寫讀書筆記不易。陳之藩這個年代的作者,十之八九具深厚文化底蘊,背景龐雜,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更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上鑽研甚深。何況《思與花開》算是陳老晚期作品,此時作家已有相當閱歷,旁徵博引,對他來說是信手拈來,對讀者而言卻要花上不少心力(甚至去查資料)才能讀懂的作品。
本書兩輯都是散文結集,浮想聯翩,姑且選幾篇深刻的文章紀錄之。
輯一《昨海今曲》由作家的目光梳理世事萬物:談民主與治國,談古巴危機,談他親身認識及不認識的名家。
第一篇《二十世紀的二十個人》「資訊量龐大」,羅列的20個偉人之中,我這種孤陋寡聞的人實在認不得一半,更遑論那些說得出名字的,也未必知道他們有甚麼成就;陳之藩將這二十個偉人分成兩類,一類是得過諾貝爾獎,由研究小東西開始,是「物理派」;另一類是沒有得獎,獻身於組織系統,是「工程派」。這種分法倒合符陳之藩的科學家背景。
《民主的究竟》寫於二零零五年,起源於趙紫陽逝世,回想八九六四與蘇聯解體,再往前推到五四、民主於雅典之起源與異化… …最後,作者為種種「民主」歸納出一個根本——民主就是要容納反對意見。在六四的陰霾下,更特別提及要對學生大量。這幾年香港天天有學生判刑,八大學生會解散,拍張紀念照還要罰錢… …陳先生如泉下有知,想必會激到返生。
輯二《思與花開》收錄千禧年間所作短篇,大部分成於香港,亦有部分於波士頓及台北撰寫。陳喜歡將兩種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事物放在一起思考,例如《推銷員之死》作者米勒與老舍、曾國藩與馬克思。天南地北,是他一貫的作風;也會集中一個概念說理,例如《背誦與認識》、《老嫗能解》。
我最喜歡《名言雋語》,可能因為這篇易讀,又一次摘錄了不少偉人名言,讀起來格外有得著。陳之藩從中想到玻爾和愛因斯坦對這些統計的態度,那是多麼熟悉兩位科學家的治學取向,才能作的想像!如陳老能活到今天,見證大數據時代,不知又有何感受?
書中最後收錄陳夫人童元方《我們都是看你的文章長大的》。一個小女孩由打書釘看陳老的書,到跟「偶像」訂忘年婚盟,奇幻而動人。文章中沒有提及他們相識相戀的經過,讀者卻能從夫人側寫先生其人其書的文字中,感受到二人相濡以沫,夫唱婦隨之愛,讓我想起剛渡過銀婚紀念日的董啟章、黃念欣夫婦。找到志同道合的伴侶已不容易,更遑論二人能夠互補不足,相扶持渡餘生,實在羡煞旁人。
我們都是看陳的美文長大,可是逝者已矣,這個年頭恐怕難以看到如斯全能的作家了。讀者也是寂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