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三立教育思想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0 分鐘

 陳三立(1853-1937年),江西義寧人,是一位見證近代過渡歷程、深具代表性的知識份子,他將一生所觀所感寄託於詩文中,有令人感動之處。吳宓認為義寧陳氏在近代學術文化界中佔有重要地位──「握世運之樞軸;含時代之消息,而為中國文化與學術德教所托命者」。[1]

  傳統中國知識分子的命運,與「經世致用」密切相連。三立於〈與廖樹蘅書之四〉一文曾提及:

 

   現在用功,於經擬先治《禮記注疏》,於史擬先治《通鑑輯覽》[2],而以立乎其大達於世用為本。至於詞章考據,雖不汲汲,亦姑不舍置焉。(《散》集外文,頁1160)

 

三立以為用功讀書,重要目的是在於所學義理上,能夠關涉於「經世致用」(立乎其大達於「世用」);相對而言,詞章、考據則為次要之事。

  關於經世致用與知識分子的關係,余英時說:

 

   「士志於道」──這是孔子最早為「士」所立下的規定。用現代的話說,「道」相當於一套價值系統。但這套價值系統是必須通過社會實踐以求其實現的;唯有如此,「天下無道」才有可能變為「天下有道」。所以「士」在中國史初出現的時候便有了參與「治天下」的要求。這個要求是普遍的,並不限於儒家。司馬談告訴我們:「夫陰陽、儒、墨、名、法、道德,此務為治也。」[3]

 

余氏從「士」的起源加以詮說,文中闡明知識分子賦予自身「士志於道」使命感,並通過社會實踐、治理天下,如范仲淹一生憂國憂民,秉持「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岳陽樓記〉)心態,以天下為己任,來完成、證明所謂「道」之價值,此可謂「經世」之典型。

  有關經世意涵之界定,彭明輝認為:

 

   晚清的經世思想,上承宋明以來之意涵,具有下列三層含義:一、儒家入世的價值取向,此為各種型態經世思想的前提;二、相當於宋明儒所謂的治體與治道;三、晚清經世之學包含西方學者所謂官僚制度的治術(bureaucratic statecraft),但範圍較廣,而接近宋明儒所謂「治法」。綜合學者們的相關討論,整體而言,崇尚實學,不以空談為究竟,一切有益於世者,皆可以視為經世的內容或意涵;就傳統中國學術思想而論,經世資治是主要的命題,而以經學經世和史學經世為其主要內容。[4]

 

文中將經世思想意涵分列三點:「儒家入世價值」、「治體與治道」、「官僚制度之治術」,並以「經學」、「史學」作為「經世資治」的主要參照體系,此與三立在〈胡發琅肅藻遺書敘〉一文中闡述「法古為治」之思想可相互印證:

 

   古者道之與法,學之與治,皆出於一,先王垂之掌故,以建國垂統,義安萬民者也。士者民之秀,先王以為可使習掌故,佐人主建國垂統,義安萬民,士亦以掌故自進。故一代之道之法之學之治,皆一代掌故之所備也。先王所以造士,與士之所以盡心,如是而已。(《補編》,頁247)

 

三立將「道」、「法」、「學」、「治」,總源皆可歸於「先王垂之掌故」,此即「經學」、「史學」參照系統之建立,目的在於「建國垂統,義安萬民」;士的責任在於協助人主,從古聖先賢所學,應用於治理上,構成「先王所以造士,與士之所以盡心」之國家機器──政府治理系統。

  再者,彭明輝前文所提經世內涵有兩大原則:「一切有益於世」、「崇尚實學而不為空談」,為簡明判別定義。其中「崇尚實學而不為空談」屬消極性規範,於此原則,三立曾有感而發:「余嘗憤中國士大夫耽究空文,而廢實用,驟臨利害無鉅細。」[5] ;至於「一切有益於世」則具積極性開放空間,包羅萬象,今論述其教育思想如下:

 (一)教育的重要性與變通原則

  三立在〈劉古愚先生傳〉一文中,以種種意象譬喻,闡明「興學」的重要性:

 

   然則興學無救於國之貧弱乎?曰:救國之貧弱,孰有捷且大於興學者,特興學以化民成俗為主,而非僅造士成材也。風俗於人材,猶江河之蛟龍也,江河水積而蛟龍生,風俗醇美而人材出焉。無江河之水,即有蛟龍,亦與魚鱉同枯於肆,而安能顯興雲致雨,以潤天下之靈哉?故世界者,人材之江河,而學其水也。化民成俗,則胥納士吏兵農工商於學,厚積其水,以待蛟龍之生也。(《散》文卷十三,頁1016)

 

文中首先闡明興學救國的原理。三立認同劉古愚的看法,稱述欲救國家的貧弱,必須「興學」,亦即從教育做起,藉著學校教育培養各式人才,即所謂「造士成材」,達到治標效用;良善教育長久經營累積,上行下效,風行草偃,使仁德傳遍民間,風俗醇美,達到「化民成俗」理想,此即達到治本效果。文中意象譬喻可歸納如下表所示:

                    

      表4.2.1:〈劉古愚先生傳〉意象整理表                                           

喻依(意象詞彙)

江河(渠道)

蛟龍

喻體

世界(社會)

醇美

風俗

人材

概括詞彙

空間背景

教育學習

關鍵敘述對照

 

 

世界者,人材之江河

學其水也

 

士吏兵農工商

 

納士吏兵農工商於學

化民

成俗

厚積其水、

江河水積

(待)

蛟龍生

風俗醇美

人材出

 

對照表格來看,文中以蛟龍喻人才,以江河喻世界(社會),以水喻學、醇美風俗;換言之,即分別以「蛟龍」、「江河」、「水」三大意象為喻,構織「人才」、「空間背景」、「教育學習」三質素之關係:在「空間背景」中,隨著時間流動,逐漸厚積「教育學習」績效,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歷時長久經營,人才就能孕育於其中,後繼有人,源源不絕。

  另外,三立強調教育在實際應用上,宜把握因時制宜之變通原則:

 

   孔子之學,時習盡之矣。欲以學治萬世天下,必因時制宜,與世推移,而後不窮於用。故學於古者,必以身所值之時習之,習之而得古人立法之意,則以應當世之變,然後推行無窮。孔子為時中之聖,其道所以能治萬世之天下也。(〈劉古愚先生傳〉,《散》文卷十三,頁1016)

 

文中推舉至聖先師孔子為「時中之聖」,欲效法其「因時制宜,與世推移」的變通精神,認為學古應「以身所值」,感同身受去體會出古人「立法之意」──當時制訂課程內容、法規之精神、價值觀、考量所在,然後秉持其萬古長新,因應世變實際狀況而有所調整,推行無窮。得古人立法之「意」,與韓愈〈答劉正夫書〉所提「師其意」之說相彷彿:

 

   或問:為文宜何師?必謹對曰:宜師古聖賢人。曰:古聖賢人所為書俱存,辭皆不同,宜何師?必謹對曰:師其意,不師其辭。又問曰:文宜易,宜難?必謹對曰:無難易,惟其是爾。如是而已,非固開其為此,而禁其為彼也。[6]

 

韓愈在信中回覆後進請教古文寫作的要領,提出以古聖賢為師,學習儒家的經典,並強調創作時不拘泥於前人文辭上的表面規範,提出「師其意,不師其辭」及「無難易,惟其是爾」兩大原則。事實上,「師其意」、「惟其是」兩大原則除了是為文法則,它可引申為決策者作判斷時應具備的自由精神、道德良心,不拘泥死守外在形式而忽略內在精神,故亦可說是「為政學古」的重要原則。

  再者,三立因應世界專業分工化潮流,更進一步地提出了「士農工商皆須學校」的趨勢:

 

   三立竊為吾族保聚於茲土,遠者數百年,近或百餘年,大抵託於農畝者眾耳,為士為商工差少矣。方今世變之大,匪徒士游於校,務通萬方之略以成其材,即為農工商,亦有賴於捐故技,受要道。否則,資生狹隘,智窮能索,將無以爭存於物競之世。大勢之所趨,無如何也。(《補編》,頁275)

 

隨著西學東漸,三立領會到世界潮流傾向於專業分工越趨細密,而其所衍生事務發展則越趨繁複,各自獨立發展而自成一門學問,故傳統仕途培養出的「士」(政務官僚)已不足以應付「事變之大」;諸多經濟活動、民生政策也須要具備專業知識的「農」、「工」、「商」等人員(技術官僚)參與改革,方可「爭存於物競之世」,避免自身落後而被時代潮流所淘汰,此為三立在教育實際應用上,因時制宜之例證,亦為三立接受「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觀念之佐證。

 (二)教育與國勢的關係

  三立於〈平江縣學生鄧君碑〉一文中強調「天下之亂」事出有因,而與「教育」失序有密切關連:

 

   君之言曰:「世衰,利祿之習勝,人趨華偽階進而已,獵文而遺行,逐末而忘本。故天下之亂,積於士不知學,而成於父兄師長苟偷謬誤。戕賊子弟,以為禍始,於戲!吾不忍為也。」……咸以三立觕知古今之統,習於師儒之說,請徵所聞。記之有曰:師道立則善人多。鄧君之教,應於舊典,無悖三代里黨庠塾之遺法,允宜砥礪浮漓,用革世惑。(《散》文卷三,頁808)

 

文中三立認同鄧君看法,以為人人獵文(鑽營科舉帖括)而遺行(輕視立身處世),捨本逐末而趨向「利祿」、「華偽」,造成諸多「天下世衰亂象」,追根究柢,亂因在於「士不知學」,加以父兄師長失職所造成。因此提出「師道立則善人多」理念,呼籲時人回歸理想中三代教育之榮盛景況。此外,三立在〈菱谿精舍記〉一文中,對於教育與國勢之關係也有類似看法:

 

   天下之變既亟矣,人材窳下,風俗之流失,寢以益甚,察其所由,自一人一家子弟之失職始也。天下之族,令皆如黃氏,有以善以教,納子弟於軌物,以底於成。上者道濟天下,智周萬物,輔世長民,經緯大業,次者澤躬爾雅,忠信務本,不失為良士。造俊茂之材,成純懿之俗,維理亂之數,遇禍敗之萌。天人之運未熄,而三代之猶有可復,其不可驗諸此歟?……嗜欲之氣清,則教易入;講習之功久,則學固而德益蓄。(《散》文卷二,頁782─783)

 

文中提到「天下之變既亟矣,人材窳下,風俗之流失」的原因,「自一人一家子弟之失職始也」,與前文〈平江縣學生鄧君碑〉「天下之亂,積於士不知學,而成於父兄師長苟偷謬誤。戕賊子弟,以為禍始」相呼應,並且也同樣「崇尚三代教育」;然而,此文特別之處,在於三立於文末提出教育經驗談:減低外在塵俗的慾望,則容易專心致志,接受教育薰陶(嗜欲之氣清,則教易入);持續長久,學生得以學而時習之,有足夠的時間探索,進而熟悉理論與應用,則學問、德行可愈穩健發展(講習之功久,則學固而德益蓄),此二觀念可謂融合了道家清心寡欲修養功夫,以及儒家「駑馬十駕,功在不捨」(〈荀子.勸學〉)之勤學精神。

  三立在〈珠泉草廬記〉一文中,提到教育的成敗,影響國家之運祚:

 

   天下惡乎而之亂耶?曰游士亂之。游士惡乎而之亂耶?游士者,天下之巨蠹,而亂之首也。三代之盛,士不失職,咸安其業,飭辟雍[7] 而嫻禮樂,澤詩書而歌先王,百官萬民,備得其理,故學校明而風俗美。及其衰也,上失其政,下喪其守,而游士萌芽其間,走利趨便,以干當世,始或苟饜其富貴室家之欲耳,而氣蠢蠢焉,而風靡靡焉。一世之士,奔命盡氣,狂逞浮游,迷不知止。極于窮餓流死而不悔,僑于巧偽詐變而不恤。傾擾四民,詿誤綱紀。而舉世良博醇龐之俗,熸焉澌盡,而禍變階焉。自三代漢唐以來,大亂之生未有不伺伏漸漬于游士之心者也。(《補編》,頁244)

 

文中認為教育的成功,影響了知識分子士風之塑造,而士風敗壞則導致天下國家動亂:

  1. 學校教育興,則社會風氣良善:三立接受傳統儒家所建構的夏商周三代理想景況,認為其成因是學校的正向影響力,促成社會風俗醇美,具備「舉世良博醇龐之俗」──由於學校教導人們遵循崇尚一切典範,包括自古流傳下來的典章制度與王政治理精神(嫻禮樂、澤詩書、歌先王),而知識分子各得其所而能發揮效用,人人安居樂業,別無所求而互不爭擾,使得社會風氣在潛移默化中趨向良善發展。

  2. 學校教育廢,則動搖國家社會:一旦「學校教育」的功能衰竭之時,其命運共同體系之「國家政治」、「社會風氣」也隨之動搖,亦即伴隨「上失其正,下失其守」現象,亦即思想史常謂「樂壞禮崩」、「周文疲弊」時期,士人為了生存而到處拚命鑽營,逞強展現才能,百家爭鳴以博取上位者、養士者的重視與支持,因而「士」鬆動而成了「游士」;三立將此鬆動的現象,用「氣蠢蠢,風靡靡」負面形容詞來描述,並且越陷越深──「奔命盡氣,狂逞浮游,迷不知止」、「窮餓流死而不悔,僑于巧偽詐變而不恤」,例如孟嘗君倚靠門士冒險拚命展現「雞鳴狗盜」等伎倆,得以從秦昭王手中脫逃(《史記.孟嘗君列傳》),有的如荊軻等人甚至願意受人雇用而成為刺客,諸如此類游士有被記載的固然僥倖存活,然而換個角度想,沒被記載到的──隱藏身份又不幸任務失敗而死於非命者──恐怕比「有史載者」佔更多的數量、比例。俗云「知識就是力量」,而知識一旦用錯用途,則其破壞力量也隨而危害甚鉅,所以說「大亂之生」是「伺伏」、「漸漬」于「游士之心」;換言之,游士若心術不正則埋伏亂源,其危害將逐漸擴大而動搖國本。

  游士既有動搖國本之虞,而國家該如何治理游士呢?三立提出其看法:

 

   然則治游士奈何?曰布政以安之,飾道以靖之,二者而已。政者,君相之事也;道者,儒生之守也。昔嚴光[8] 隱于披裘,仲長統[9] 志在一邱,二君皆當時雄傑。擾攘競功名之會,萬物之氣囂然不寧,乃欲以其廉靜寡欲之身風示海內,陰移一世之人心。而靖其氣,非世士之所識也。余友廖君蓀垓,通敏善識議,才智足以為世用。世之需廖君方甚深無窮,顧幡然退居于所謂珠泉草廬者,蒔花娛釣,養生盡年,曰率諸子耕讀其中,有終焉之志。廖君居湖湘之間,寇亂興,鄉人出死力興兵誅滅,勛位爵祿,爛然宇內矣。而游士浮動之氣,覬覦奔走之風,亦浸盛焉,不可不察也。今廖君遐歡玄覽,蕭然無營,謫願外之非,務反本之業,以督其躬,以課其子弟,其可謂守道之士。道者,導也。有道以自鎮其心,因而導人,人之心以俱鎮也。鄉鄙之中,四境之內,挹珠泉之餘清,緬廖君之高致。相與黜浮毗,獎純素,弦歌倘佯。重去其鄉,挽俗尚之流失,遏亂萌于無形,顧非廖君之隆指[10] 耶?廖君明機權而審于世變。得余言,當益充然自信而無疑也。(《補編》,頁244)

 

依三立之見解,治理游士需把握下列原則:

  1. 要解決游士問題,主要須從政治與教育兩大方針下手:「君相之事,布政以安之」,以及「儒生之守,飾道以靖之」;換言之,即指政治面上的政策施行,以及教育制度之推廣。不過在此文中,或基於「不在其位則不謀其政」立場,或基於推舉友人廖君率諸子耕讀於珠泉草廬的用意,三立對於「布政以安之」的政治面向並未多談,而是將重點鎖定在「飾道以靖之」的教育面向。

  2. 關於尚武重勇習氣,須在其過與不及之間取得平衡:由於「寇亂興,鄉人出死力興兵誅滅」──面對寇賊的威脅,湖湘鄉人為求自保而崇尚英雄氣力,原本無可厚非;而軍功又能迅速干求勛位爵祿,名利雙收;久而久之,湖湘鄉人的氣質與社會風俗崇尚軍武,其隱憂則是充滿暴戾剛烈風氣(游士浮動之氣,覬覦奔走之風),是其不可不察之處;於是三立讚許友人廖君能夠看出其中端倪(明機權而審于世變),見世風日下而勢不可為,深切體悟到教育足以導正風氣的重責大任,毅然決然放棄名利,從仕宦之途退隱,投身於教育事業,待於珠泉草廬率領諸子耕讀,為導正士風之紮根付出努力。

 小結

  三立經世觀重在學以致用:在教育上,強調教育的重要性──以「蛟龍」、「江河」、「水」三者為喻,構成「人才」、「空間背景」、「教育學習」。在「空間背景」中,隨著時間流動,逐漸厚積「教育學習」績效,人才就能孕育於其中,源源不絕;在因時制宜之變通原則上,因應世界專業分工化潮流,更進一步地提出了「士農工商皆須學校」的趨勢;教育與國勢之間存在著「學校教育興,則社會風氣良善;學校教育廢,則動搖國家社會」密切關係;在治理游士方面,須從政治上「布政以安之」,與教育上「飾道以靖之」兩大方針著手,並平衡過與不及之尚武重勇習氣。



[1]  吳宓:《吳宓詩話》(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年5 月),頁291。此為吳宓於1943 年2 月所做讀書筆記。右銘公即陳三立之父親──陳寶箴。

[2] 《通鑒輯覽》於乾隆三十三年敕撰,共一百一十六卷,編年記事,上起黃帝,下訖明代,清高宗親作御批又稱《御批通鑒輯覽》。此書事賅詞簡,條理井然,便於流覽,在清代為一般讀書人所常讀之書。

[3] 余英時:《知識人與中國文化的價值》(台北:時報出版社,2007年3月),頁221。   

[4] 彭明輝:《晚清的經世史學》(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7月),頁3─4。

[5] 語出〈廖笙陔詩序〉,《散》文卷五,頁832─833。

[6]  參見《中國歷代文學論著精選》(台北:華正書局,1991年3月),頁436─437。(原始出處:引自蟫隱廬影宋世綵堂本《昌黎先生集》卷十八)或見馬通伯校注:《韓昌黎文集校注》(台北:華正書局,1986年10月),頁121。

[7]  「辟雍」本為西周天子為教育貴族子弟設立的大學;當時大學有五,南為成均,北為上庠,東為東序,西為瞽宗,中為「辟雍」。其中以「辟雍」為最尊,借代為「大學」,亦即以部分代替全體之用法。

[8]  相傳嚴光與劉秀為舊友,劉秀做了皇帝以後屢次徵召嚴光入朝;然而嚴光不慕富貴,仍在富春江七裏灘垂釣,表現了「隱居樂道」的思想。《後漢書》卷八十三〈逸民列傳〉第七十三云:嚴光字子陵,一名遵,會稽余姚人也。少有高名,與光武同遊學。及光武即位,乃變名姓,隱身不見。帝思其賢,乃令以物色訪之。後齊國上言:「有一男子,披羊裘釣澤中。」帝疑其光,乃備安車玄纁,遣使聘之。三反而後至。舍於北軍。給床褥,太官朝夕進膳。司徒侯霸與光素舊,遣使奉書。使人因謂光曰:「公聞先生至,區區欲即詣造。迫于典司,是以不獲。願因日暮,自屈語言。」光不答,乃投劄與之,口授曰:「君房足下:位至鼎足,甚善。懷仁輔義天下悅,阿諛順旨要領絕。」霸得書,封奏之。帝笑曰:「狂奴故態也。」車駕即日幸其館。光臥不起,帝即其臥所,撫光腹曰:「咄咄子陵,不可相助為理邪?」光又眠不應,良久,乃張目熟視,曰:「昔唐堯著德,巢父洗耳。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帝曰:「子陵,我竟不能下汝邪?」於是升輿歎息而去。複引光入,論道舊故,相對累日。帝從容問光曰:「朕何如昔時?」對曰:「陛下差增于往。」因共偃臥,光以足加帝腹上。明日,太史奏客星犯禦坐甚急。帝笑曰:「朕故人嚴子陵共臥耳。」除為諫議大夫,不屈,乃耕于富春山,後人名其釣處為嚴陵瀨焉。建武十七年,複特徵,不至。年八十,終於家。帝傷惜之,詔下郡縣賜錢百萬、穀千斛。

[9]  仲長統(西元180~220年),東漢末期思想家。字公理,山陽高平(今山東鄒縣)人。博學而善文辭,敢於諷刺時政,批評傳統思想,時人稱為「狂」。官尚書郎,曾參與丞相曹操主持的軍務。著有《昌言》34篇,已散佚,部分保存於《後漢書》卷四十九〈王充王符仲長統列傳〉第三十九、《群書治要》以及《齊民要術》等文獻中。

[10] 隆指,對天子或上司的旨意的敬稱。指,通「恉」。《漢書.東方朔傳》:「糞土愚臣,忘生觸死,逆盛意,犯隆指,罪當萬死。」[漢]蔡邕〈太尉喬玄碑陰〉:「辟大將軍梁公幕府,屢以救正,幹其隆指,將軍嘉之,無言不讎。」[宋]葉適〈湖南運判到任謝表〉:「載馳袢暑,綿涉修程;既達置司,奉將隆指。」

avatar-img
3會員
116內容數
希望能將善知識加以彙整, 舉凡慈心善行義舉, 生活新知, 勵志怡情詩文, 願有助善知識流通而廣為人知, 互勉見賢思齊, 希冀有助益於捨妄施福濟祥和, 迎向人間好願景.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sanli che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再至會稽 北宋 · 鄭獬 自憐多病趁朝稀hi,合引朱轓東路歸kui。 名姓未通丹陛下,夢魂已過浙江飛hui。 人生如意即爲樂,世事驚心漸覺非hui。 正是春風催酒熟,蝤蛑霜飽蛤蜊肥hui5。 這是功成名就,急流勇退之明志詩。知所進退,才能人生圓滿,不留遺憾啊! 而如今這個世道,歐洲烏
Thumbnail
  陳霞林是陳維英弟子,大稻埕頭人,曾高中舉人,因熱心公務,捐了不少錢協助公家建設,清廷稱他「豪俠可用」。   恩......確實可用,陳霞林大概會說:   「你以為我容易嗎?」
Thumbnail
陳生:天心,有個文哲所座談會:「經學史學化的反省與開展」。 天心:有興趣,聽范XX講空話反省反省。范就是文哲所裡大力主張經學不應該史學化的人,但是她自己研究出土文獻為主,美其名古文經。
Thumbnail
陳生:天心,你看:劉怡君的《援經入律——《唐律疏議》立法樞軸與詮釋進路》,這就是我上次和你說的經學具體運用的研究之一。
Thumbnail
昔,容才瀚、陳美章、李奮晉、黃動熟、康許章為訓導⋯⋯
Thumbnail
國淵,是青州黃巾大盛時,逃往海外遼東的一名學者。青州黃巾,就是魏書十一最重要的舞台之一。 同時,這些逃難學者的人脈,也指向了曹丕好友中第一名,魏初實權更在司馬懿之上的那個大臣。 很多東西,開始慢慢浮出檯面了。
Thumbnail
陳生:歷史系的人就是笑我們在做讀書心得,他們說我們就是翻譯,寫一下說什麼罷了。
Thumbnail
陳生:汪應辰《桐源書院記》說:「是心即書室也。吾能潔修神明之舍以讀吾書,則《論》、《孟》、《庸》、《學》之四書不在方冊,在吾丹府之中矣;六經子史之旨趣不在篇簡,在吾靈臺之內矣。」經學有沒有死,看你的表現咯。
Thumbnail
本書作者是台灣的歷史學家呂世浩,以下為書中部分內容,以及我的感想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再至會稽 北宋 · 鄭獬 自憐多病趁朝稀hi,合引朱轓東路歸kui。 名姓未通丹陛下,夢魂已過浙江飛hui。 人生如意即爲樂,世事驚心漸覺非hui。 正是春風催酒熟,蝤蛑霜飽蛤蜊肥hui5。 這是功成名就,急流勇退之明志詩。知所進退,才能人生圓滿,不留遺憾啊! 而如今這個世道,歐洲烏
Thumbnail
  陳霞林是陳維英弟子,大稻埕頭人,曾高中舉人,因熱心公務,捐了不少錢協助公家建設,清廷稱他「豪俠可用」。   恩......確實可用,陳霞林大概會說:   「你以為我容易嗎?」
Thumbnail
陳生:天心,有個文哲所座談會:「經學史學化的反省與開展」。 天心:有興趣,聽范XX講空話反省反省。范就是文哲所裡大力主張經學不應該史學化的人,但是她自己研究出土文獻為主,美其名古文經。
Thumbnail
陳生:天心,你看:劉怡君的《援經入律——《唐律疏議》立法樞軸與詮釋進路》,這就是我上次和你說的經學具體運用的研究之一。
Thumbnail
昔,容才瀚、陳美章、李奮晉、黃動熟、康許章為訓導⋯⋯
Thumbnail
國淵,是青州黃巾大盛時,逃往海外遼東的一名學者。青州黃巾,就是魏書十一最重要的舞台之一。 同時,這些逃難學者的人脈,也指向了曹丕好友中第一名,魏初實權更在司馬懿之上的那個大臣。 很多東西,開始慢慢浮出檯面了。
Thumbnail
陳生:歷史系的人就是笑我們在做讀書心得,他們說我們就是翻譯,寫一下說什麼罷了。
Thumbnail
陳生:汪應辰《桐源書院記》說:「是心即書室也。吾能潔修神明之舍以讀吾書,則《論》、《孟》、《庸》、《學》之四書不在方冊,在吾丹府之中矣;六經子史之旨趣不在篇簡,在吾靈臺之內矣。」經學有沒有死,看你的表現咯。
Thumbnail
本書作者是台灣的歷史學家呂世浩,以下為書中部分內容,以及我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