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 直到他們能夠發光

2022/10/06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文 / 微光盒子
「如果你不知道你的歸屬在哪
那就來我們這裡吧
這裡不是家
這裡不是學校
這裡是一個讓孩子
重新找到歸屬的地方」
微光盒子成立於2018年,是由政大USR計畫的學生團隊發起,我們從安康社區的街頭認識孩子,逐漸聚集一群在外遊蕩的兒少,並成立了兒少據點的雛型,安康大挑戰。透過遊戲和共餐,逐漸與大人口中充滿問題的孩子建立關係,並從陪伴中看見問題行為背後,是孩子們心理一道道的傷口,而帶刺的行為正是他們用來保護自己的一種方式。2020團隊成員相繼面臨到畢業即將離開的困境,但與孩子的感情以及為了遵守要陪著孩子一起長大的承諾,於是開始著手成立臺灣兒少玩心教育協會,期望以組織的方式深耕在地,繼續陪伴這一群相信著我們的孩子。
四年的時間,我們從最初的六位孩子,到現在共服務超過80位孩子,並將服務場域從安康社區擴大至附近的鄰里,並與學校合作,走入體制內推動多元適性教育與心理健康,同時串連在地組織成立文山兒少平台,期望能夠讓陪伴的種子,在文山區一點一滴的發芽。「我們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是一道道小小的微光,而我們希望成為盒子,一個能夠陪伴孩子、保護孩子,直到他們能夠發光發熱那一天的孩子。」
工作上的內外模式
團隊的目標,是將文山區打造成一個能夠接住每一位孩子的小鎮,四年的經驗讓我們看見孩子的創傷需要從關係中被好好療癒,同時也必須要與系統合作,為孩子創造一個溫柔的社會,在這樣的基礎下,我們打造了結合內在系統與外在系統的工作模式。
外在系統模式:根據生態系統理論,以兒少個體為中心,向外擴張分為小中外大四個系統,這四個系統都將直接、間接影響兒少的成長。因此我們透過內在系統與外在系統並進的方式,陪伴孩子療癒創傷、建立連結、長出力量、最後回歸社會;同時也從環境面著手,串聯社工、學校、社區、職場,不僅陪伴孩子的內心逐漸長出力量,期待環境也能變得更加理解與包容。
內在系統模式:以兒少為核心,透過工作者與孩子建立關係,提供脆弱兒少修復性的經驗以療癒兒少過去的創傷,並在真誠、無條件接納的環境中,進行有意識的陪伴,在處理事情前先照顧孩子的情緒,藉此增進孩子的情緒調節能力、建立正向連結,讓孩子有能力創造自己的支持系統,並以創傷知情為核心提出創傷知情的陪伴歷程:1.療癒創傷、2.建立連結、3.長出力量、4.回歸社會。
我們做了甚麼?
兒少陪伴與培力:透過陪伴與培力,賦能脆弱兒少。每週數十小時的陪伴時間,陪伴兒少從正面互動關係中療癒創傷,建立正向人際連結,慢慢找回安全感與自信心。其中九成兒少穩定參與據點活動、八成兒少情緒調節能力提升、八成改善人際關係。透過每週數十小時的駐點、據點,陪伴兒少從正面互動關係中療癒創傷,建立正向人際連結,找回安全感與自信心。其中九成兒少穩定參與據點活動、八成兒少情緒調節能力提升、八成改善人際關係。並以孩子為中心設計的課程,如:攝影課、社區導覽員、市集小老闆、遊戲設計師等培力課程,讓兒少重新找回學習動力,並提供不同的舞台展現自我,更在多元的課程中,期待兒少能探索自我興趣,並適性發展。
人才培育:建立培訓機制,將影響力擴及更多助人者。在人才培育上,我們致力於提升工作者自我照護能力,從志工到助人工作者、一般大眾,透過系統化課程與工作坊,推廣工作者在幫助他人的同時也好好照顧自己,才能永續服務,進而推廣創傷知情照護,擴大影響力。而人才培育也不僅限於兒少,我們發現在培力志工過程中,志工也能從中察覺自我並接納、照護自我,從而展現正向且溫柔的人際關係。因此從志工出發,團隊將助人工作者、照護者培訓內容系統化,並在文山區內積極開設培力課程與工作坊,擴大影響力。
資源連結:擴展橫向連結,打造在地支持性網絡。2020年開始與文山區十幾個社福單位串聯,討論在地議題與兒少家庭需求,也透過籌辦活動、共創工作坊,邀請社區居民、民間單位、在地店家職人,成為兒少工作的夥伴,在地資源的串聯也是我們打造溫柔小鎮的方法之一。我們與文山區十幾個社福單位串聯,討論在地議題與兒少家庭需求,也透過籌辦活動、共創工作坊,邀請社區居民、民間單位、在地店家職人,成為兒少工作的夥伴,將文山區打造成為溫柔小鎮。
議題推廣:引領社會大眾認識議題,並積極投入行動。除了經營社群平台,突破地域性的持續讓大眾認識議題外,2019年開始也推動實體策展及活動,讓在地兒少可以有自己發聲的機會,如:擔任「咱ㄟ安康」兒少紀實特展的展場導覽員、「永保安康」社區故事廊展的社區導覽員或擔任真人圖書館分享者與大眾敘說生命故事等,讓參與者得以翻轉刻板印象。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雜學校
雜學校
Learn To Be:打造交流與串連的舞台,讓各種學習想法能夠被看見,互相碰撞、激盪,讓學習者可以在這邊想像、學習,勇敢選擇自己想學。 官方網站:https://zashare.org/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