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裡的自然課。百景】其之四十九。省下的力到哪裡去了?(下)

2022/10/21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上回提到我和孩子們試圖找出在生活中我們聽說過的「力的種類」與「和力有關的現象」,並一一貼在白板上。
對孩子來說,「彈簧回復原狀」這個現象一開始不會直觀地只想到彈力。
接著我們用更進一步的方式來探討力:
選擇一個現象並找出和它相關的所有力,以及使用四方格概念象限
感覺對孩子們有些吃力了,但也因此有了更多的討論。此時,孩子們很容易就會發現描述得不夠精確的現象有很多不確定的空間;發現有些孩子會腦補在現象描述以外的現象,此時就需要將焦點拉回來。
概念象限的部分,就稍微有些困難。
「現象的特性」「力的類型」兩者不同的概念在現場操作的時候容易搞混。
概念象限希望透過分析「現象的特性」去歸納出力的概念,但操作時小孩會自動先把現象化約成「力的種類」,再希望從裡面去尋找差異點。
也許是在這個流程安排下,這部分不適合用概念象限這個教案;也可能是安排順序上的問題。
也許直接讓孩子們用文式圖幫「力的現象」和「力的種類」進行分類;又或是直接給定要孩子去著重觀察「力的作用距離」「力造成事物改變的方式」,或許都會好很多。
觀察到的孩子狀態和前半部分一致:
「接觸力」對孩子來講比較直觀,造成改變的方式也容易被察覺並分類;但「非接觸力」就比較困難,連帶造成改變的方式或途徑都難以理解
例:孩子知道指南針會指南北但不知道原理,知道月球會在太空中運行但同樣也不知該怎麼去認知與理解。
停留在「知道」但無法「理解」的層面,這一點和過去人類尚未進入科學發展的認知很類似。只是過去人們靠著生活經驗與觀察去知道事物,現在孩子靠的是閱讀與接收媒體資訊。
所以才會一直說,「知道」不等於「理解」啊。
於是他們的回家作業便是:
寫下五個和力有關的「現象」,並分析造成現象的「力」的
  1. 作用方式,是接觸還是不用接觸的力。
  2. 造成的改變,是「移動」、「轉動」還是「變形」。
經由今天的課程,我對這群孩子的先備知識有了更多理解,對於如何鋪墊通往理解的台階也更有頭緒。
接下來預計會在課程中放入比較多和非接觸力相關的內容吧。
之後就來玩玩磁鐵、磁場,以及電磁鐵吧!

記一個孩子在課程中突然覺察到的瞬間:
「我們今天做的事情,就是在探討力的概念嗎?」
啊,是的是的。感謝你能夠發現。
2022.10.12
同步發布於 Matters
若你喜歡我的教育行動,歡迎點擊下方綠色圈圈五次,便可給予我實質的回饋。
初次化讚為賞會需要你花幾秒鐘的時間(記得按下切換舊介面)用 FB 或是Google 帳號註冊 Liker ID,請放心,整體過程都不需花錢。
以輔自然教育工作室目前是傻剛的個人工作室。位於桃園,常態活動範圍以北部為主。關注自然領域與科學領域課程、野地教育,與自主學習。陪著孩子,開拓空間的廣度,理解時間的深度,並拓展自身的可能性。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