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自然課。百景】其之六十五。密度。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今天做的是,和密度相關的,一點也不花俏但紮紮實實的動手實作。
雖然看似簡單,但仍需要判讀數據、精密操作儀器、理解探究目的並決定量測策略。這些都不是簡單的能力。

雖然去年做過相似的實作,但那時是由「力」的角度切入,而今天是從物質的「性質」切入。
如同我這學期一開始和少年們說過的:我們會越來越常把過去的經驗帶入,最終所有的經驗都會合在一起。

我們先談了關於密度的概念。
密度和速度、水流量......等等類似,都是由基礎物理量衍生來的衍生物理量。
因此要先理解它的概念,我們才知道要怎麼測量它。

以算式來看,密度非常單純,就是質量除以體積。
但這代表什麼意思呢?我們得先從這點開始談。
從這裡開始帶入數學除法的概念。若是只會計算而不懂其概念,在這裡就會卡住了。所以我們在這裡特別慢下來,好好地確認每個人都可以跟上。

雖然如此,密度這個概念才剛在少年們的腦海中新生,既懵懂又模糊,而且不知道它到底能做什麼?和這個世界的關係是什麼?
所以我們需要透過實作讓它固定下來,落地成為心智的一部份才行。

為了讓思考有方向可以依附,我給了少年們一個任務:
「實作結束後有一個挑戰,你們要一次就讓手中的小盒子懸浮在溶液中,不是浮出液面,也不是沉在底部。」
是的,不能有試誤過程,要有如打造一台潛艇;若是第一次下水就直接沉到海底,那可真是巨大的人力物力損失。

要能夠精確地一次到位,少年們需要從有限的實作中,盡可能找出「密度」的特性,理解「密度」如何影響物質之間的互動。而這裡面隱藏著達成任務的提示。

今天他們實作只做了一半。下星期,我們會換成飽和食鹽水,再做一次。
究竟這個世界會如他們所預測呢?還是會讓他們大吃一驚?
在與預測與失準之間擺盪並修正,正是這個不花俏但紮實的實作的醍醐味。

2023.11.15

全文同步發於部落格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傻剛的胡思亂想
37會員
71內容數
以輔自然教育工作室目前是傻剛的個人工作室。位於桃園,常態活動範圍以北部為主。關注自然領域與科學領域課程、野地教育,與自主學習。陪著孩子,開拓空間的廣度,理解時間的深度,並拓展自身的可能性。
傻剛的胡思亂想的其他內容
2024/08/12
大湳森林暑期營第一週順利結束了! 每次活動結束都覺得靈魂被用光了,但看了活動照片又漸漸回復起來。 我好喜歡《從前從前有一座池塘》這個故事,喜歡你們專注聆聽的眼神,跟著老爺爺一起煩惱、一起無奈,一起經歷旅程;喜歡你們真的試著去把池塘捲起來看看。
Thumbnail
2024/08/12
大湳森林暑期營第一週順利結束了! 每次活動結束都覺得靈魂被用光了,但看了活動照片又漸漸回復起來。 我好喜歡《從前從前有一座池塘》這個故事,喜歡你們專注聆聽的眼神,跟著老爺爺一起煩惱、一起無奈,一起經歷旅程;喜歡你們真的試著去把池塘捲起來看看。
Thumbnail
2024/07/26
旅程的一開始,我問孩子們:「你們聽說過博物學嗎?有在哪些地方聽過?」 四面傳來疑惑的眼光。 於是我再問:「那有聽過博物館嗎?」 這次得到的回應就肯定許多。
Thumbnail
2024/07/26
旅程的一開始,我問孩子們:「你們聽說過博物學嗎?有在哪些地方聽過?」 四面傳來疑惑的眼光。 於是我再問:「那有聽過博物館嗎?」 這次得到的回應就肯定許多。
Thumbnail
2024/06/13
紀錄下在山上曾經發生的事情。 這批孩子在山上的狀態很好,雖然有著正值青春期的紛紛擾擾,但也有著青春期所具有的無限精力。這些精力從內在迸發,滿溢至每一吋身體,如同強力的馬達推動著他們,是一幅美好的畫面。
Thumbnail
2024/06/13
紀錄下在山上曾經發生的事情。 這批孩子在山上的狀態很好,雖然有著正值青春期的紛紛擾擾,但也有著青春期所具有的無限精力。這些精力從內在迸發,滿溢至每一吋身體,如同強力的馬達推動著他們,是一幅美好的畫面。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今天做的是,和密度相關的,一點也不花俏但紮紮實實的動手實作。 雖然看似簡單,但仍需要判讀數據、精密操作儀器、理解探究目的並決定量測策略。這些都不是簡單的能力。 雖然去年做過相似的實作,但那時是由「力」的角度切入,而今天是從物質的「性質」切入。 如同我這學期一開始和少年們說過的......
Thumbnail
今天做的是,和密度相關的,一點也不花俏但紮紮實實的動手實作。 雖然看似簡單,但仍需要判讀數據、精密操作儀器、理解探究目的並決定量測策略。這些都不是簡單的能力。 雖然去年做過相似的實作,但那時是由「力」的角度切入,而今天是從物質的「性質」切入。 如同我這學期一開始和少年們說過的......
Thumbnail
今天的第一個任務是「設計一種測量磁力大小的方法」。 上學期我們曾經針對「力」這個主題進行探討。於是我請少年們把相關的學習單帶來,回顧之前的經驗,再開始進行這個任務......
Thumbnail
今天的第一個任務是「設計一種測量磁力大小的方法」。 上學期我們曾經針對「力」這個主題進行探討。於是我請少年們把相關的學習單帶來,回顧之前的經驗,再開始進行這個任務......
Thumbnail
從上次課程,我們知道生活中到處都是力的存在,人們用各種方式去使用力,小到手提重物,大到火箭升空。 藉由精準的測量力,人們得以較精準地預測物體會怎麼被改變、被移動,也因此我們可以做出各式各樣的模擬,減少實際測驗時產生的錯誤......
Thumbnail
從上次課程,我們知道生活中到處都是力的存在,人們用各種方式去使用力,小到手提重物,大到火箭升空。 藉由精準的測量力,人們得以較精準地預測物體會怎麼被改變、被移動,也因此我們可以做出各式各樣的模擬,減少實際測驗時產生的錯誤......
Thumbnail
停留在「知道」但無法「理解」的層面,這一點和過去人類尚未進入科學發展的認知很類似。只是過去人們靠著生活經驗與觀察去知道事物,現在孩子靠的是閱讀與接收媒體資訊。 所以才會一直說,「知道」不等於「理解」啊。
Thumbnail
停留在「知道」但無法「理解」的層面,這一點和過去人類尚未進入科學發展的認知很類似。只是過去人們靠著生活經驗與觀察去知道事物,現在孩子靠的是閱讀與接收媒體資訊。 所以才會一直說,「知道」不等於「理解」啊。
Thumbnail
呼,今天教學設計有個突破,自己感覺像是終於能從深深的海底回到海面換氣,突破那層分界從海回到空氣中的感受真實地不可思議,有種鬆一口氣的感覺。 這次在力學單元的概念確立上,花的時間可是數以月計(還只是第一部分而已)。但只要概念確立,教學活動就只是繞著它運作而已了,一切都是值得的。
Thumbnail
呼,今天教學設計有個突破,自己感覺像是終於能從深深的海底回到海面換氣,突破那層分界從海回到空氣中的感受真實地不可思議,有種鬆一口氣的感覺。 這次在力學單元的概念確立上,花的時間可是數以月計(還只是第一部分而已)。但只要概念確立,教學活動就只是繞著它運作而已了,一切都是值得的。
Thumbnail
每篇都要再次說明,所有的教學方法與手段,完全要看: 個人因素 社經背景 對應教材與年齡 沒有百分百適用,也不會有一招行天下的密技,最大差異在於針對個人或是多人數上課。而且不管多好的教材,只要學生本身完全沒有學習的意願,都是沒有用的,這時候就得要換其他方式,不能只看教材與方式。 壓力 浮力
Thumbnail
每篇都要再次說明,所有的教學方法與手段,完全要看: 個人因素 社經背景 對應教材與年齡 沒有百分百適用,也不會有一招行天下的密技,最大差異在於針對個人或是多人數上課。而且不管多好的教材,只要學生本身完全沒有學習的意願,都是沒有用的,這時候就得要換其他方式,不能只看教材與方式。 壓力 浮力
Thumbnail
國二下自然最後,也是國中最大的關卡,沒有之一。就是第六章:力。因為,這關通過的人,大部分國三的牛頓運動學也就還好。過不了的人,筆者沒見過國三的運動學能活得下去。物理到這邊開始有累積的效應出現,力學入門沒弄好,直接讓國三接上的運動學倒掉,功與能就甭談。
Thumbnail
國二下自然最後,也是國中最大的關卡,沒有之一。就是第六章:力。因為,這關通過的人,大部分國三的牛頓運動學也就還好。過不了的人,筆者沒見過國三的運動學能活得下去。物理到這邊開始有累積的效應出現,力學入門沒弄好,直接讓國三接上的運動學倒掉,功與能就甭談。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