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結企業與運動員,找出共識、共創價值 - 運動員生涯讀書會紀實(下)

2022/10/23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Part2 : 閱讀經驗分享(足球選手程昊、運動心理師夏顯詠、跆拳金牌朱木炎)】(接續上篇)

  • 奧運金牌跆拳選手朱木炎,現在也還在國體任教。他特別提到,書中的很多事都經歷過,也因為書中都是以運動員舉例,讓他特別有共鳴。
奧運金牌跆拳選手朱木炎分享
閱讀佈局力篇章,木炎委員說選手常常不知道要如何讓自己變強,但透過故事,從他人的失敗中找到自己的成長,就能少走許多錯路。
閱讀意志力篇章,特別是延遲誘惑的步驟,木炎委員特別提到他念大學時,就是同儕眼中的怪咖 : 不出去玩、不熬夜、生活作息規律…,這哪像大學生呢?
但木炎委員依舊做好當下該做的事,直到遇見頂尖運動員才發現 : 原來我們都一樣。木炎委員的這段故事,也讓我意識到環境與朋友的重要性
閱讀影響力篇章,木炎委員說,通常進了國訓中心,未當選國手前是陪練,但陪練是幫助頂尖選手成功的重要角色,這也是一個影響力的展現。
除了三位選手分享,老師也讓今天的與會者體驗平時在台體與運動員上課的模式,搭配《場外人生》這本書,將擷取訊息、統整解釋、省思評鑑融入問題當中,讓大家反思並互相分享。

【Part3 : 與奧運金牌 – 郭婞淳對話】

很可惜的是,今天郭婞淳未能到場,但她與荃鈺老師預錄了一段影片,談及努力的意義、運動對人格的影響、運動員在社會的價值,也聊聊關於運動員看書、有影響力的條件、企業如何與選手搭配這幾個問題做分享。
  • 努力的意義
婞淳分享 : 拿到金牌後,並不代表就不需要繼續努力,努力的意義是成為學生與學弟妹的榜樣、也是為了讓企業能有更多資源投入運動產業。
  • 運動對於人格的影響
以舉重為例,無論舉起多大的重量,其實到最後,都要放下。都要重新找回重心、都要從地面重新啟動、重新開始。運動,其實就很像人生,要學會放下。
運動員有個特質是 : 他們不會先懷疑自己是否能做到,而是直接以行動來證明他們能做到。要讓運動員走出社會,跨領域很重要,婞淳也非常謙虛的說,她透過跨領域,明白別人的不容易、看見每個領域的人都很努力,也因此更能走出舒適圈。
  • 運動員閱讀
過去大家常有個刻板印象 : 「運動員就是頭腦簡單四肢發達」。而關於運動員讀書,婞淳自己就是最真實的案例。她分享 : 最一開始看書,是教練要求。但後來慢慢學著從書中思考、能夠延伸與對照自身經驗在與他人對話時也更能抓到重點。
閱讀的好處,除了思考,對情緒也有很大的幫助。婞淳舉例,過去教練生氣時,她會直接硬碰硬、惹得教練更生氣,然後學弟妹就遭殃XD
但開始閱讀後,會比較以開玩笑的方式跟教練相處,在教練生氣時,用比較和緩的情緒應對,教練的怒火也會漸漸平息下來,所以她現在是學弟妹在訓練場上的小天使XD
她也從閱讀中發現 : 不是只有一味給自己壓力才能進步,原來放鬆跟休息,也能幫助前進。
  • 有影響力的條件
談及有影響力的條件,婞淳說「做好該做的事,就能成為有影響力的人」。要有影響力,要先夠想要、要願意承擔責任,也必須要有自己相信的信念與價值觀
婞淳的分享,真的都與今天讀書會《場外人生》一書當中〈影響力〉篇章所說,是一樣的。
.
  • 以選手的角度來看 : 企業該如何與選手搭配
在這個部份,婞淳分享 : 理念不可能完全相同,但最重要的是企業理念至少要與運動員接近。她也分享,以往不覺得跟運動有相關的企業,其實也都能與運動員互相合作,只要有心,任何事都有可能。只是要連結企業與運動員,確實很需要一個平台、也要社會大眾、要運動員自己夠相信「運動員有無限可能」

【後記】

回想今天短短3小時的讀書會,從自我介紹、到討論環節聆聽企業家、退役選手以及現役選手的想法,對我個人在與人互動上有2個啟發 :
你持續在做的事,就是你的身分。與夠不夠好無關,與你對自己的認同有關。講話先講重點,把自己定位好,才補充過去經驗及細節
回想一開始自我介紹,人家一問「你是企業家代表還是運動員代表?」當時卡在二選一,我只說我還是學生,人家的回應就是「哦~學生」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因為人家不認識我,自然也沒有交集。
我想要突破窘境,於是快速地想過一遍自己身上的亮點,直到再下一part的討論,我們這組剛好提到跨領域的學習,我把握機會、結合活動討論重新自我介紹一遍 :

說出自己「現在是防護員,過去跟專長隊練過、看到各個面向的問題,才想說藉由防護員身分,先從處理運動傷害的角度切入去陪伴運動員;又因為有持續書寫課程紀錄,才有機會接到媒體的邀請撰寫賽事新聞稿、目前也接選手人物專訪。跨滿多領域的,還找不到特定的主線,但目前就且戰且走。」
沒想到這番話竟讓企業家認真聆聽、給予建議、也很願意跟我分享她的個人故事,這真是太讓我意外了!因為再次嘗試為自己定位,才開始有了交集,也在後續把握機會,向不同企業家代表請教像是「現在的企業究竟是如何看待運動員?」、「運動員對於社會的價值在哪裡」,得到寶貴的想法。
說「我要」,而不是「我做不到」。但說「要」之後,然後呢? 把握機會,就是持續做出行動。
今天與一位退役選手聊天時,提到競技運動的環境很殘酷,只有成績夠好才會被看見。要贊助要代言要各種資源,一定都是先看你的運動表現,才有後續與人連結的機會。
這倒是讓我連結到個人的生活經驗,我總是一直「想」要,對,就是想,只是向他人提要求,卻沒有在行動上做出相符合承諾的事
比如說我想要實習資格、想要有幫忙課程活動的機會,但我卻沒有讓人看見作品集、沒有在每次的接觸中努力證明我能克服怕生的弱點,人家當然就會對我打個問號。
因為人生是道證明題,做得好不好都沒關係,你只有證明你的積極與企圖心 : 用夠快速的行動持續產出持續進步,才會有後續的機會。
主動承擔,就是把該做的事做到最好,無論好壞,先端出成品,才有提出下一個要求的籌碼。
短短3小時的活動,讓我寫了滿滿的筆記,一回到家馬上寫了超過4000字的心得,就可以得知今天能參與其中,是一件多幸運的事。
我一直認為,參與活動的目的,不是一直汲汲營營的到處去認識厲害的人(因為每個人身上都有我值得學習的點),而是從與人連結的過程當中,看見不同的想法、拓展自己的視野、也增加自己的信心。而身分,只是你說話的立足點。
每次的實體參與,都有不同的體會,這也是我一直很喜歡參與實體活動、聽演講的原因之一。
(感謝荃鈺老師、佑希、子安、主辦單位攝影師提供照片,場地跟食物都超美!!
期待之後還能有機會參與活動
全文完)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盧郁婷
盧郁婷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