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專屬的手作溫度|Indo玩皮工坊

2022/10/24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文字/李家媛、圖片/楊芷瑜、圖文版權/旅人書店
「Indo玩皮工坊」的創辦人柯淑英來自台東,結婚後隨著先生回到蘇澳,至今在蘇澳生活已逾24年。起初到宜蘭時先隨著夫家賣傳統剉冰,在先生的推薦下參與了白米木屐村的多元就業課程,因緣際會開始接觸皮件,也就此與這門工藝結下了不解之緣。

當興趣融進生活

跟隨老師歷經一段時間的學習,學成後的柯淑英先在社區帶教學,同時一邊做手工藝,待了六年後由於她深知皮革具備著極大的發展性,因此向理事長請辭,決定親身到外面走一走獲取更多知識。為了能更了解消費者的習性與想法,她陸續考取師資認證、街頭藝人證,於羅東夜市、幾米公園、中興文創園區都有著她擺攤的足跡。
經歷四年市集的磨練後,柯淑英決定租下蘇澳鎮上的一間復古老屋,於2015年正式開設「Indo玩皮工坊」的實體店面。當問及一開始開店是否曾感到猶豫時,柯淑英提到,雖然做文創不容易,尤其是做老闆,但她始終抱持著「如果不做怎麼會知道?」的想法,因此即便當下也會擔心虧錢、入不敷出等現實面的問題,她還是毅然決然順從內心想法。
「皮件帶給我的影響非常巨大。」
如今的她,早上一起床便開始準備材料、至店面補貨、加工作品、設計圖案款式、接訂單等等,柯淑英笑道和皮革的關係是24小時密切相處。不只是生活型態的轉變,她的身分也不斷成長變化,由一開始純粹做興趣的,到成為老師、工作室負責人、老闆,期間亦累積許多參加比賽的經驗,因而認識不少文創業者,最感謝的是擁有身邊親友的支持,皮件在一路走來的過程中帶給她無數收穫。

結合部落圖騰,找尋品牌獨有樣貌

由於工作本身就是興趣,時至今日柯淑英仍然樂在其中,不斷有新的想法出現。今年她參加原民會的比賽,運用樹皮與皮革結合,也將泰雅族的編織透過皮件呈現,讓傳統技法融入到現代皮革上,將皮革工藝的創新力及變化性展現的淋漓盡致。 
「文創業者最大的關鍵就是要建立自己的品牌、找到自己的樣子。」
在思考相較與其他業者,自身有什麼與別人不同的獨特性時,身為魯凱族的柯淑英決定將媽媽製作的十字繡重新設計後壓上皮件,設計好的圖案經堆疊產生的花紋與原住民的菱格紋有著相似的樣貌,建立品牌形象的同時,也將自身與皮件的關係串聯的更加緊密。「Indo玩皮工坊」也有和蘇澳珊瑚法界博物館合作,巧妙的在皮件中加入珊瑚的圖案,打造具有在地元素的商品。
在眾多皮革商品中,讓人一眼望去便能認出這是來自蘇澳「Indo玩皮工坊」的作品。

傳遞作品的背後價值

柯淑英談到,她認為文創店和工藝品店,不僅僅只是販售產品而已,更重要的是傳承工藝上的理念和技術、學習上的交流。平時柯淑英除了在店內授課,也有到社區、國小進行教學,她希望讓越來越多人認識這項工藝技術,感受皮件的製作過程。每一件作品都含有作者投入的時間與心血,手作的商品之所以獨特,在於人們一步步踏實溫暖的製作程序,在看似昂貴價格的背後,蘊藏的是獨一無二的匠心和故事面。
「品牌是要讓人理解背後故事跟過程的,沒有這些產品就沒有溫度了。」
雖然疫情之下店面營收多少有受影響,但柯淑英的學習卻從來沒有斷過,趁著疫情她反而得以至花蓮、部落大學學習更多不同工藝技法,目前她仍然持續進修,期望透過提升自身能力來為品牌加分。未來柯淑瑛預計逐步提升品牌的精緻度,將店裡形式由手作教室轉為皮革工藝品店。
創作本身就是一條長遠的路,在行過10來年後仍持續傳遞皮革工藝的價值,同時於技術上求新求變,探索多樣化的結合形式。「Indo玩皮工坊」如同保存良好的皮革製品,在柯淑英的手作溫度下愈趨閃耀。
◆ 店家資訊
indo玩皮工坊
地址:宜蘭縣蘇澳鎮冷泉路2號
營業時間:疫情期間採預約制
電話:0910-145-233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61會員
77內容數
宜蘭文化俱樂部,讓你用耳朵採集地方文化知識! 本節目由旅人書店企劃製作,特別邀請蔡明志老師雲端開講!從蘭陽大橋建築史到地方宗教信仰圈等不同面向,為聽眾解答宜蘭日常中熟悉卻又陌生的文史空間秘辛與故事! 指導|文化部.協力|佛光大學文化資產與創意學系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