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這一年經常被病人詢問有關抽筋的問題,一方面表示他們並沒有做什麼還是容易抽筋,尤其在晚上睡覺的時候,抽起筋來痛的要命。
那在本篇,我整理了對於抽筋較新的看法與簡單的處置。當然建議如果很常抽筋的話還是要立即就診喔(不知道看什麼科請看家醫科)。
說明
肌肉抽筋是一種突然、伴隨劇烈疼痛的不自主肌肉收縮,會導致抽筋的肢體暫時無法活動,像癱瘓一樣。
在健康的人群中約有一半以上的人發生過抽筋,在孕婦則比較少發生過。在老年人或運動員,發生的比例更高。
雖然有很多專家提出假說,但真正的確切原因還是沒有確定下來。以下會介紹現在主流的假說,供大家參考。
常見的假說
1.脫水和電解質耗竭假說(Dehydration and electrolyte depletion hypothesis)
這一假說最初被大多數研究人員接受,但由於缺乏合適的生理機制撐腰,所以現在此假說較少人使用。
抽筋發生在大量出汗後,因大量補充水分或運動飲料,使體內電解質失衡。 出汗導致細胞外液的滲透壓增加,促使組織液向細胞外移動。 因此,細胞間隙逐漸擴大,導致特定神經通路上的壓力增加,最終導致變形,從而改變神經興奮程度。所以如果處在太熱的環境時,會更容易促成抽筋。
但在研究後發現,患有經常抽筋的運動員與一般人比較後,發現血液電解質濃度沒有顯著差異。代表抽筋與電解質的變化無關。
除非同時鈉損失過多及發生嚴重脫水,才有可能造成抽筋。但這很難解釋為什麼抽筋的時候只有單塊肌肉發作,而不是全身。
2.神經肌肉假說(Neuromuscular hypothesis)
此假說分為中樞神經引起抽筋及周邊神經引起抽筋。
中樞神經的問題:
由於肌肉疲勞能夠引起 α-運動神經元的反射興奮時,就會發生不自主收縮。如果肌肉一直處在疲勞狀況下,會對脊髓運動神經元產生影響。
周邊神經的問題:
肌肉抽筋是因為運動神經元的自發性放電或異常興奮引起的。為什麼會自發性放電?可能是有機械作用力在神經末梢或肌肉縮短過程中神經外膜和終板周圍的細胞外液產生體積或電解質濃度的變化引起的。
此假說就比較有證據可言。如果肌肉處在疲勞狀況下,此時肌肉大多是縮短的,在縮短下對於預防抽筋的能力就會比較差。
也有解釋說,常發生抽筋的人,與沒有抽筋的人相比似乎表現出更高的肌電位。
3.肌肉病理性抽筋(Pathological muscle cramps)
經常有夜間性抽筋的,或是神經病變的患者,就比較屬於這一類。容易在肢體遠端抽筋。
常見的疾病有:良性肌纖維自發性收縮症候群(Benign fasciculation syndrome)、神經性肌強直(Isaac syndrome)、周邊神經病變(Peripheral neuropathy)、肌萎縮側索硬化症(ALS)或一些代謝性疾病,例如:肝病、糖尿病。
為何肝硬化患者會容易抽筋?主要分成三個原因
(1) 神經功能障礙:肝病患者的特徵是細髓鞘神經纖維和軸突受損,會使神經興奮性增加。
(2) 能量代謝障礙:肝臟合成為蛋白質中起重要作用。 在患有肝硬化的患者中,氨基酸的調節發生了改變,會影響許多離子通道。
且肝硬化患者在ATP 生產方面會有問題,這可能會減少肌動蛋白-肌球蛋白交叉橋接的循環過程,導致肌肉處在收縮的狀況(肌肉較緊繃)。
(3) 血漿/體積電解質:電解質改變(低鈉血症、低鉀血症等)可能導致肌肉抽筋。
處理方式:
這邊我就提供一些常見的處理方式。當然再次提醒若經常抽筋的話還是立即就診會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