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開二流推理之謎│看你往哪跑 See How They Run (2022)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約莫是2010年<新世紀福爾摩斯>的成功,掀起影視圈偵探推理的復興潮,只是熱潮中終究有人成功、有人失敗,2019<峰迴路轉>屬於前者,而2017<東方快車謀殺案>、2022<尼羅河謀殺案>則屬於後者,關鍵或許在於創作者是否忽視了「時代」之於類型片的考驗。

raw-image

相較於後起的影視媒體,此類型先是以文學形式贏得讀者青睞,藉由文字建構的空間感,讓讀者跟著主角一起抽絲剝繭,能在個人的想像之中撩撥出各種血腥、暴力的死亡場面,角色即使有著再怎麼幽微、曲折、變態的心理也將在文字中表露無遺。是文學,樹立了偵探推理類型古典、本格的姿態,初始轉換成影劇作品,還能吸引一大批渴望目睹實體化的書迷,卻隨著媒體演進、資訊流通,沒有怎樣的奇情、詭譎的犯罪手法能超乎人們的想像,也使得這個類型逐漸沒落,然而古典、本格派的偵探推理尚能因著文學的特質而屹立不搖,它所彰顯的意義或許已然超越「解謎」本身,而是由內而外對主角的細膩描繪、謎團之於主角的意義和帶來的成長。

因此,<東方快車謀殺案>、<尼羅河謀殺案>的敗筆便是礙於電影篇幅的限制,只能徒勞地將案件真的當成案件來處理,這才使得「大部分觀眾早已知道結局」成為了硬傷,沒有餘力呈現不同人物的個性、心境,眾星雲集的陣容也都成了碎片化的角色。而人物的魅力也正是<新世紀福爾摩斯>成功的原因,即使跟不上天才的腦內運算,觀眾對角色的喜愛遠遠超出了一同解謎的滿足;後來的<峰迴路轉>則巧妙於以原創性致敬類型,電影本身就是獻給推理迷的禮物,邀請眼尖的觀眾搜尋影像中各種經典元素藏匿的蛛絲馬跡,彷彿能以此證明自己是實打實的骨灰粉。

回到2022年的<看你往哪跑>,則是以不同的現代思索與傳統類型產生對話。首先,1小時38分鐘的精簡篇幅,有別當下電影動不動2小時起跳的莫名傾向,即或懸疑卻也不故弄玄虛、不為氣氛而氣氛,甚至在一開場就透過由安卓‧布洛迪(Adrien Brody)演出的電影導演為推理劇下了一句「就是在猜兇手」的便利貼式註解,還略帶輕蔑地說出「看過一齣就等於看了全部」,彷彿說出對推理無感的觀眾的心聲,順便又揭露典型的套路:冗長的開頭帶出主要角色與他們的處境>最不討喜的角色會第一個領便當>厭世的警探開始抽絲剝繭、與目擊者對談>搞錯幾次>召集所有嫌疑人到客廳>指控最不可能的傢伙就是兇手,只因為他繫鞋帶的方式不對…不到10分鐘就破梗又破梗,嘲諷一把對於既定模式的迷戀,卻也更令人期待編導接下來將如何突破開頭就畫下的死線,使本片不致於淪為「二流的推理劇」。

有意思的是,<看你往哪跑>的主線還真的就是照著這樣的套路往下發展,反而有點「該踩的坑就是得踩」的一派類型坦然,出格之處是在本片中一次展示了三層框架:1.<看你往哪跑>主線的推理情節2.故事中的故事:舞台劇<補鼠器>3.本片還刻意設定阿莎嘉‧克利斯蒂成為其中的角色,藉著推理女王的口表達出創作者的堅持。由此可見,本片思忖的並非真的是「猜兇手」這回事,框架2+3揭露了「以真人真事為靈感」的可拋、速食性,尤其前述現代人新鮮感的疲態,真實事件改編於今尚能填滿人們獵奇的心態,主線中的兇手提出自身的創傷被一遍一遍搬演成廣受歡迎的戲劇作品,「改編」的扁平化、娛樂化卻讓人再也不了解、更是不在乎事件「原型」背後的真相。

在推理的世界中,有(不只一個)人死了才是樂趣的開始,也因此有人調侃柯南、金田一是行動的殺人暗器,不論走到哪都會碰上命案;事實上「推理」本身並沒有問題,而是推理要追的究竟是怎樣的真相?僅僅只是兇手是誰、手法破解嗎?那些不論是原型中或虛構下的死亡,竟難以在這些文本之中與之外,呈現出對主角或帶給觀眾除了破解謎團之外的影響和意義。面對主線中兇手的傷痛,框架3的阿莎嘉卻表明基於創作者的堅持不容任何修改,甚至她的剛愎自用還促使了管家免洗式的死亡,只為了創造出可預期卻早已無效果的笑料,又是怎樣的權威和驕傲對「人命」如此不當回事?這正是對於「偵探推理類型」復興潮的疑問,只是復刻過往的公式、執著於推理而推理,而未能使類型蛻變為當代的樣式,恐怕創作者與觀眾都在共謀類型的死亡。

是以,主線中的電影導演絕對是第一個該死的人,他的討厭不只是做人失敗更是在於他「太誠實」,戳破了賣座的套路、說穿了舞台劇、電影甚至真實人生的不同。這個刺死的選擇也是本片導演的一種自嘲,如果就是照本宣科、如果無法提出新的思索,成為一個二流推理劇的創作者還不如去死一死?

導演與編劇著重兩位主角在框架1中的份量,正是他們挖坑給自己跳之後另闢的逃生口。由山姆·洛克威爾(Sam Rockwell)、瑟夏·羅南(Saoirse Ronan)出演的老鳥警探和菜鳥員警搭檔仍是套路之一,然而兩名演員之間產生的火花逐步加溫這兩個角色彼此有愛的程度,由案件帶來的角色成長形成本片最動人之處:對老鳥警探來說,他從被婚姻背叛、職場慣性中,重新找回了對人的信任,看來天經地義的「信任」卻與「於不疑處有疑」的偵探本質相悖,只是案件歸案件,怎麼活成仍對人性抱持希望更是「自己」值得在必然的迷茫中持續追尋的答案,不因此而失去的信念,也是對所有推理創作者、類型迷們溫柔的提醒。

對菜鳥員警而言,顯而易見除了「不要輕易下定論」之外,她更是從完全仰賴自己的直覺與機伶、以破案為優先的草率逐漸成熟,她彷彿代表著每一個「普通讀者/觀眾」,將眼光從發現線索轉而發現案件之於自己的改變,這樣的自覺也開啟了對人性的洞察,也才奠定了她成為優秀警探的特質。

人生這個謎團,只有懷抱著溫柔、善意同時抱持各種開放性,才能在太多的錯解、歧途中,找到屬於我們自己的真相。

同場加映:

自由,需要徹底覺悟<那一夜> #舞台劇改編 #謀殺

一代惡女的誕生<熱淚傷痕>#家暴 #謀殺

真相,總無人知曉<碧爐冤孽> #文學改編 #死亡

我們是自己的反義詞<守護者> #偵探 #陰謀

電影片頭設計師:索爾巴斯 #電影藝術 #類型電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影論寫作
143會員
289內容數
看電影的人 / 讀字的人 / 寫字的人。作為一個記憶力極差的人,以書寫,留下此刻。
影論寫作的其他內容
2025/04/28
本片以一種鬆散而自由的方式,梳理長久以來的傷痕與糾葛。這種「鬆」,體現在類型的混用、群像的鋪陳,以及敘事節奏的變換─這些在其他作品中可能被視為缺點,在此卻轉化為一種力量。瑞恩·庫格勒選擇點到即止地觸碰族群的沈痛,而透過一日敘事承載漫長歷史,不過度交代角色們的來龍去脈,自然舒展對他們的深刻影響,如此一
Thumbnail
2025/04/28
本片以一種鬆散而自由的方式,梳理長久以來的傷痕與糾葛。這種「鬆」,體現在類型的混用、群像的鋪陳,以及敘事節奏的變換─這些在其他作品中可能被視為缺點,在此卻轉化為一種力量。瑞恩·庫格勒選擇點到即止地觸碰族群的沈痛,而透過一日敘事承載漫長歷史,不過度交代角色們的來龍去脈,自然舒展對他們的深刻影響,如此一
Thumbnail
2025/04/23
既然植入的回憶是假的,誰會願意選擇這樣的服務?但如果虛構的記憶真實到連自己都無法辨別,那麼假的是否就等同於真的?這裡出現了一種啣尾蛇般的邏輯:「我」的選擇塑造了記憶,而人類又是透過記憶來定義「我」是誰;如果「我」選擇了一段精心設計的假記憶,那這段記憶中究竟哪一部分才是真正的「我」
Thumbnail
2025/04/23
既然植入的回憶是假的,誰會願意選擇這樣的服務?但如果虛構的記憶真實到連自己都無法辨別,那麼假的是否就等同於真的?這裡出現了一種啣尾蛇般的邏輯:「我」的選擇塑造了記憶,而人類又是透過記憶來定義「我」是誰;如果「我」選擇了一段精心設計的假記憶,那這段記憶中究竟哪一部分才是真正的「我」
Thumbnail
2025/04/16
本片的慧黠之處在於:選擇性略過訊息,像是沒有交代Ellias的過往、沒讓觀眾和他同時直擊暗門後究竟是什麼、他的父親是連續犯罪還是僅犯下一起案件、受害者Jenny又為何在Ellias想「解救」她時反倒驚恐呼喚Ellias父親的名字……甚至也不讓觀眾目睹Ellias片尾的命運。如同<紅色房間>沒有說明女
Thumbnail
2025/04/16
本片的慧黠之處在於:選擇性略過訊息,像是沒有交代Ellias的過往、沒讓觀眾和他同時直擊暗門後究竟是什麼、他的父親是連續犯罪還是僅犯下一起案件、受害者Jenny又為何在Ellias想「解救」她時反倒驚恐呼喚Ellias父親的名字……甚至也不讓觀眾目睹Ellias片尾的命運。如同<紅色房間>沒有說明女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這部一開場快速讓人認為是驚悚劇情類型片,但中間又轉到為另一種懸疑偵探類型片風格,在你最後以為會進入動作類型時,又以極為符合現實的劇情做結束。總之這片的編劇兼導演,很明顯地在劇情部分不停翻轉觀眾的期待,意圖讓觀眾無法想像到底結局如何,或許結尾不符合所有人的希望,但卻十分真實地反應出真正的現實。
Thumbnail
這部一開場快速讓人認為是驚悚劇情類型片,但中間又轉到為另一種懸疑偵探類型片風格,在你最後以為會進入動作類型時,又以極為符合現實的劇情做結束。總之這片的編劇兼導演,很明顯地在劇情部分不停翻轉觀眾的期待,意圖讓觀眾無法想像到底結局如何,或許結尾不符合所有人的希望,但卻十分真實地反應出真正的現實。
Thumbnail
40年前大多生活可以接受慢慢看小說漫畫>瓊瑤劇 慢慢地變成偶像劇>網路小說 再慢慢地變成看網紅頻道跟連續劇每季16集內的作品 到現在變成抖音不用30秒就可以享受的快樂 ### 40年前科技需要驗證的時間軸10年 電腦網路時代發展後縮短為7年 智慧型手機發展後縮短為3年 現在看到AI更
Thumbnail
40年前大多生活可以接受慢慢看小說漫畫>瓊瑤劇 慢慢地變成偶像劇>網路小說 再慢慢地變成看網紅頻道跟連續劇每季16集內的作品 到現在變成抖音不用30秒就可以享受的快樂 ### 40年前科技需要驗證的時間軸10年 電腦網路時代發展後縮短為7年 智慧型手機發展後縮短為3年 現在看到AI更
Thumbnail
只要是一定年資的日本推理小說讀者,對戰後日本推理小說發展的「三時期」說法總是耳熟能詳:自戰後40年代開始以橫溝正史《本陣殺人事件》為代表作的本格推理黃金時代、60年代以松本清張的《點與線》為代表作的社會派推理全盛時期,以及80年代以綾辻行人《殺人十角館》代表的「新本格浪潮」……
Thumbnail
只要是一定年資的日本推理小說讀者,對戰後日本推理小說發展的「三時期」說法總是耳熟能詳:自戰後40年代開始以橫溝正史《本陣殺人事件》為代表作的本格推理黃金時代、60年代以松本清張的《點與線》為代表作的社會派推理全盛時期,以及80年代以綾辻行人《殺人十角館》代表的「新本格浪潮」……
Thumbnail
本章主要針對現代與後現代進行探討,兩者的時間分野不那麼明確,但後現代學者普遍認為會是1968,作為晚期現代主義+資本主義的發展與社會經濟變遷等所催生的產物。然兩者並非一個結束接續下一個,而是以"即和諧又緊張"的方式同時並存(p.341)。
Thumbnail
本章主要針對現代與後現代進行探討,兩者的時間分野不那麼明確,但後現代學者普遍認為會是1968,作為晚期現代主義+資本主義的發展與社會經濟變遷等所催生的產物。然兩者並非一個結束接續下一個,而是以"即和諧又緊張"的方式同時並存(p.341)。
Thumbnail
不知道有沒有人曾經納悶:「新本格推理」究竟和「本格推理」有什麼不同? 「本格推理」是指以古典解謎為主的推理小說,其中日文詞彙「本格」一般直接對應英語的「Classical」。然而在「新本格」一詞出現之後,「本格推理」曾有一段時間被添上時間性的限制,只包括80年代以前的本格推理小說或作家。
Thumbnail
不知道有沒有人曾經納悶:「新本格推理」究竟和「本格推理」有什麼不同? 「本格推理」是指以古典解謎為主的推理小說,其中日文詞彙「本格」一般直接對應英語的「Classical」。然而在「新本格」一詞出現之後,「本格推理」曾有一段時間被添上時間性的限制,只包括80年代以前的本格推理小說或作家。
Thumbnail
在一個充滿謎團和陰謀的世界裡,著名偵探福爾摩斯與他的好友華生攜手解決一宗宗神秘案件,展開一段扣人心弦的冒險旅程。推理、懸疑與刺激交織,令人著迷。
Thumbnail
在一個充滿謎團和陰謀的世界裡,著名偵探福爾摩斯與他的好友華生攜手解決一宗宗神秘案件,展開一段扣人心弦的冒險旅程。推理、懸疑與刺激交織,令人著迷。
Thumbnail
照理來說世界上可能不會有那麼完美的密室,可是在偵探小說裡可能就會有,或是照理來說,應該不會大富豪、州長、大明星大家都是好朋友,然後大家都因為一張餐巾紙雞犬升天,可是在本格派裡面,你可能就會看到這種比較幻想式的情節,因為它的重點在於解謎。
Thumbnail
照理來說世界上可能不會有那麼完美的密室,可是在偵探小說裡可能就會有,或是照理來說,應該不會大富豪、州長、大明星大家都是好朋友,然後大家都因為一張餐巾紙雞犬升天,可是在本格派裡面,你可能就會看到這種比較幻想式的情節,因為它的重點在於解謎。
Thumbnail
約莫是2010年<新世紀福爾摩斯>的成功,掀起影視圈偵探推理的復興潮,只是熱潮中終究有人成功、有人失敗,2019<峰迴路轉>屬於前者,而2017<東方快車謀殺案>、2022<尼羅河謀殺案>則屬於後者,關鍵或許在於創作者是否忽視了「時代」之於類型片的考驗。 相較於後起的影視媒體,此類型先是以文學形式.
Thumbnail
約莫是2010年<新世紀福爾摩斯>的成功,掀起影視圈偵探推理的復興潮,只是熱潮中終究有人成功、有人失敗,2019<峰迴路轉>屬於前者,而2017<東方快車謀殺案>、2022<尼羅河謀殺案>則屬於後者,關鍵或許在於創作者是否忽視了「時代」之於類型片的考驗。 相較於後起的影視媒體,此類型先是以文學形式.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