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媽媽不追蹤育兒臉書或粉絲團的理由

新手媽媽不追蹤育兒臉書或粉絲團的理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當了新手媽媽,深深覺得育兒是需要不斷學習很多知識,才能勝任父母的角色。關於如何教養孩子,無論是新生兒階段餵養、哄睡,脫離嫩嬰時期的成長發展,以及未來入學的學習狀況,的確有很多未知的領域等著探索。詢問過來人的經驗也是學習的方式。

然而,資訊來源太過於多又繁雜,在一邊帶著孩子,一邊上網查詢育兒攻略時,我決定,不追蹤大多數的育兒相關臉書或粉絲團。

原因如下:

寫手缺乏專業背景

許多定期出版的育兒雜誌期刊廣邀各界人士投稿,其中也有網紅身份,缺乏兒科、教育等專業背景,雖然有些網紅也有認真研讀資料,但是總有過於主觀,或是對資料研讀過於偏見等因素,提出過時觀點、不符嬰幼兒心理學等資訊。網紅提供的育兒建議,時常只適合她自己的孩子。

錯誤的資訊,只會增加新手媽媽的育兒焦慮,不看也罷。

多數為農場文章

許多臉書粉絲團時常轉錄對岸農場文章,無法判斷寫手的背景,還有硬塞、說教的價值觀,邏輯混亂相當多,佔據太多注意力,浪費時間又不知所云。

新手媽媽的時間相當寶貴,把注意力保留給重要的資訊即可。

時常推銷沒有必要的商品

父母的錢最好賺。這些臉書粉絲團多數吸收爸爸媽媽訂閱追蹤,最終都希望賣育兒商品,例如故事app、哄睡神物、玩具等。新手媽媽注意力有限,把過多時間放在對育兒沒有實質幫助的商品廣告,只會消耗精力。


raw-image

網路上育兒資訊多又雜,若是初來乍到這塊領域,個人認為先以專家、學者所著文章為優先閱讀,有了基礎知識,再追蹤符合己身育兒觀點的臉書粉絲團也不遲。

avatar-img
MS. Leona(茹)
95會員
328內容數
雖然才短短三十載的平順人生, 但確有許多煩惱。 如果的事,如果當年怎麼做,當年怎麼想, 可以造就今日不同的我嗎? 無論如何,明天依舊會吹著明日的風。過去的我,無論再細小的事,都形成今日的我。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MS. Leona(茹) 的其他內容
近日,我家快滿3歲的兒子特別喜歡捷運,於是下班去接就讀幼幼班的兒子下課時,便嘗試多走了近十分鐘的路程,只為了讓兒子搭捷運。 上週,單純只是受不了公車塞車太久,有時候孩子會在公車上哭鬧,因此孩子提起要搭捷運,我便覺得無妨。 然而,通勤搭乘捷運路線剛好班次少,轉程等待時間過長,也需要走更多的路,搭了
無意間在某個醫生回覆了一則“不要看那些所謂的嬰兒睡眠專家建議”,沒想到得到幾十個網路媽媽的按讚,讓我知道,原來曾經在新手媽媽時期被一堆育嬰建議搞到焦慮的我並不孤單。 臉書原文是某醫生轉發新生媽媽私訊他2個月大的嬰兒無法睡16小時一事,我則回了(以下簡略重點): 少去看什麼自稱是嬰兒睡眠專家卻
這兩天在部落格《Ms. Leona 茹為人母》分享了一篇育兒書的閱讀筆記《聽寶寶說話:用愛塑腦,掌握0~6歳幼兒發展關键五力》,結尾心得提出了“我們可能都不太喜歡自己從小在原生家庭被對待的方式,所以才試著從外部尋找答案吧!”一段話。 我為什麼會想從書籍找尋教養的答案,而不是從自己的成長經驗呢?
近日,我家快滿3歲的兒子特別喜歡捷運,於是下班去接就讀幼幼班的兒子下課時,便嘗試多走了近十分鐘的路程,只為了讓兒子搭捷運。 上週,單純只是受不了公車塞車太久,有時候孩子會在公車上哭鬧,因此孩子提起要搭捷運,我便覺得無妨。 然而,通勤搭乘捷運路線剛好班次少,轉程等待時間過長,也需要走更多的路,搭了
無意間在某個醫生回覆了一則“不要看那些所謂的嬰兒睡眠專家建議”,沒想到得到幾十個網路媽媽的按讚,讓我知道,原來曾經在新手媽媽時期被一堆育嬰建議搞到焦慮的我並不孤單。 臉書原文是某醫生轉發新生媽媽私訊他2個月大的嬰兒無法睡16小時一事,我則回了(以下簡略重點): 少去看什麼自稱是嬰兒睡眠專家卻
這兩天在部落格《Ms. Leona 茹為人母》分享了一篇育兒書的閱讀筆記《聽寶寶說話:用愛塑腦,掌握0~6歳幼兒發展關键五力》,結尾心得提出了“我們可能都不太喜歡自己從小在原生家庭被對待的方式,所以才試著從外部尋找答案吧!”一段話。 我為什麼會想從書籍找尋教養的答案,而不是從自己的成長經驗呢?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教養孩子這條路並不容易,這條路上我們可能會跌倒,可能會犯錯,可能會哭泣,可能會不小心傷了人,也可能讓自己受了傷。每個父母都是當了父母之後,才學會如何為人父為人母,都是一路摸索著學習著,一路跌跌撞撞走過來的,在錯誤中學習成長,在別人的故事中看見自己,也從孩子身上,重新學會如何愛。
今天要談的主題主要是從育兒經驗所發想,也是專家在親子教養上提到面對孩子一些行為的時候,我們盡可能不要過度反應,為什麼呢? 當我們強調積極回應孩子的需求有助於建立孩子的安全感與愛的感受之餘,有時候過度反應反而會造成反效果,我們盡可能察覺自己的這些行為並且予以修正。 孩子遭遇挫折時,請保持冷靜
當爸媽最怕小孩在不順他意時,就開始大哭大鬧,哭聲勘比孟姜女哭倒長城那樣淒慘,我覺得有過之而不及,平時小孩是住在爺爺、奶奶家,小時候就因為愛關門,只要爺爺或奶奶出門,他一定要關門,如果沒有讓他關門就會大哭大鬧,要重複再來一次。 一、2-4歲秩序敏感高峰期 1、提供選擇,但如果錯過後就只能等下一次。
教養孩子這條路並不容易,這條路上我們可能會跌倒,可能會犯錯,可能會哭泣,可能會不小心傷了人,也可能讓自己受了傷。每個父母都是當了父母之後,才學會如何為人父為人母,都是一路摸索著學習著,一路跌跌撞撞走過來的,在錯誤中學習成長,在別人的故事中看見自己,也從孩子身上,重新學會如何愛。
今天要談的主題主要是從育兒經驗所發想,也是專家在親子教養上提到面對孩子一些行為的時候,我們盡可能不要過度反應,為什麼呢? 當我們強調積極回應孩子的需求有助於建立孩子的安全感與愛的感受之餘,有時候過度反應反而會造成反效果,我們盡可能察覺自己的這些行為並且予以修正。 孩子遭遇挫折時,請保持冷靜
當爸媽最怕小孩在不順他意時,就開始大哭大鬧,哭聲勘比孟姜女哭倒長城那樣淒慘,我覺得有過之而不及,平時小孩是住在爺爺、奶奶家,小時候就因為愛關門,只要爺爺或奶奶出門,他一定要關門,如果沒有讓他關門就會大哭大鬧,要重複再來一次。 一、2-4歲秩序敏感高峰期 1、提供選擇,但如果錯過後就只能等下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