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閱讀教養書,是源於對自我的否定。

2023/10/28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這兩天在部落格《Ms. Leona 茹為人母》分享了一篇育兒書的閱讀筆記《聽寶寶說話:用愛塑腦,掌握0~6歳幼兒發展關键五力》,結尾心得提出了“我們可能都不太喜歡自己從小在原生家庭被對待的方式,所以才試著從外部尋找答案吧!”一段話。

書籍封面

書籍封面

我為什麼會想從書籍找尋教養的答案,而不是從自己的成長經驗呢?

別人閱讀育兒書,可能是自我要求高,但是,我的原因就是,我討厭自己,討厭被這樣子養育長大的自己

摸索

在閱讀育兒書之前,或是說生孩子之前,時常會在電視節目、網路平台看到各種育兒教養文,當時可能也只會認為教養要有方法,要有技巧等,沒有太多的想法。

直到臨近30歲前,人生遇到了重大挫折,情緒低落,我發現我人生最痛苦的煩惱,可能不是在當下遇到的難題,也可能不是我曾經在校園遇過人際難題(尤其是中學時期的被排擠,讓我困擾到30歲都不算走出來),反而可能是我在原生家庭的遭遇沒有被解決。

假性孤兒?

在我情緒低潮的那陣子,剛好看到網路書店寄到信箱的行銷信,讓我用沒思考過的角度走釐清我的情緒困境。

我才意識到,原來生長在看似正常的家庭,也有可能是孤兒處境。

即使我有愛我的父母,但我卻像個孤兒。

我知道他們愛我,但是我感受不到。

書封的一句話,敲中了我的心房。

育兒,是一段重新養好內在小孩的機會。

以依附關係的觀點重新回顧童年,我和媽媽的關係可以肯定不是安全依附關係。

我不怎麼信任自己的母親,即使我的母親是家庭主婦,在我成長的過程中是主要照顧者,但是,我卻不認為跟她之間存在有深厚的感情。

重男輕女、手足問題、教養問題等,我從各項議題重新剖析童年,大致瞭解了為什麼我的內在小孩受傷了。

我也曾經被視為應該要“懂事”、只有我被要求要做家事、強迫要提早獨立點、體諒父母的孩子,也是被偏心對待,只因為哥哥發展有狀況、弟弟年紀小,我是唯一被要求成熟點的。

同時,我也是媽媽眼裡永遠都比不上別人的孩子。

被比較的傷害

被要求成熟懂事的我反而變得自私、只為自己著想。

我一直都沒有長輩要求的“成熟懂事”,我反而會一直在期待“公平”,既然要不到公平,就不得不自私一點,只為自己著想。

如果我不自私,就沒有人為我著想,只會被當捏爛的軟柿子。

因為媽媽永遠只為哥哥弟弟著想,我的需求永遠都排在最後面。

這樣的我,想當然爾在人際關係也吃不開。

家,我不認為是避風港。

即使我的父母是善良的人,但是,我卻無法覺得家裡是避風港,每當委屈難過的時候,卻不認為家人是我可以傾訴的對象,即使曾經抱怨過,也只會被說“自己個性要改”、“外面就是這樣”等無關痛癢的話。

兄弟姊妹之間情感不和睦,和弟弟關係好轉,也是他上中學後的事。他變成熟了,才來感化了我。

也許,我們要重新學習愛人的方式。

媽媽教我的育兒方式,無非就是“孩子不要一直抱,容易寵壞”、“哭了也不要馬上抱”、“不能隨便稱讚小孩,會變得驕傲”……等。

在閱讀愈來愈多育兒相關文章後,才發現媽媽說的都是錯的。

媽媽以為好的育兒方法,滿是地雷。

這樣長大的孩子,沒有安全依附、沒有自信、自我價值感低落……我就是這樣的孩子。

父母不是不愛我們,只是他們以為那就是愛孩子的正確方式。

所有傷害,到此為止。

什麼是正確的愛人方式?

如果不能在原生家庭裡找到答案,也許育兒教養書籍裡可以找到。

這就是我會讀教養書的原因。

我會避開的教養書和建議有三種特點

90會員
306內容數
雖然才短短三十載的平順人生, 但確有許多煩惱。 如果的事,如果當年怎麼做,當年怎麼想, 可以造就今日不同的我嗎? 無論如何,明天依舊會吹著明日的風。過去的我,無論再細小的事,都形成今日的我。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