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誰家的嬰兒可以睡16小時?~回想起那些讓新手媽媽焦慮的育兒廢建議

到底是誰家的嬰兒可以睡16小時?~回想起那些讓新手媽媽焦慮的育兒廢建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無意間在某個醫生回覆了一則“不要看那些所謂的嬰兒睡眠專家建議”,沒想到得到幾十個網路媽媽的按讚,讓我知道,原來曾經在新手媽媽時期被一堆育嬰建議搞到焦慮的我並不孤單。


臉書原文是某醫生轉發新生媽媽私訊他2個月大的嬰兒無法睡16小時一事,我則回了(以下簡略重點):

少去看什麼自稱是嬰兒睡眠專家卻沒有醫學背景的好眠師、睡眠諮詢師(或其他聽起來很威的稱呼)的睡眠建議時數!徒增煩惱又沒有意義!

我的兒子在嬰兒時期一天就只睡12小時(包含2次白天小睡)

我也是曾被嬰兒就應該睡14小時或16小時以上觀念綁架的新手媽媽。

每天哄著就是不管怎麼搖,就是精神抖擻跟你大眼瞪小眼的嬰兒,我都很崩潰地表示疑惑,嬰兒不是要一天到晚都會好好睡覺嗎?每天都在算嬰兒總睡眠時間,就算是前幾個月大的嫩嬰,怎麼算就是一天最多睡12小時,偶爾不小心少一小時,我都會緊張到崩潰,深怕嬰兒睡不夠會影響腦部發育,憂鬱到自責不行。

我也曾經以為是哄睡技巧問題,但網路上教學的什麼招用在我家兒子身上也是無效,後來才發現,嬰兒不想睡時,什麼招都無效,嬰兒想睡時,不用招數也是能睡。

直到爬文發現有一篇文章,指示國外有研究嬰兒睡眠,常態發布在9~20小時之間,我一驚,原來還有別人家的嬰兒睡眠時間比我兒子還要少時,我瞬間豁然開朗以及解套了!

我就是反對嬰兒睡眠訓練

從此,我再也不管什麼睡眠專家的狗屁建議,甚至也對睡眠訓練感到嗤之以鼻,還在自己的部落格寫了一篇我為什麼反對嬰兒睡眠訓練,如今回想起來,什麼睡眠專家的建議都只是增加我新手媽媽的育嬰煎熬罷了。

舉凡:

  • 奶睡不好
  • 睡前一瓶配方奶包準嬰兒睡過夜
  • 嬰兒要訓練自主入睡

等等建議,我都視為缺乏嬰兒生理學和嬰兒心理學等知識背景的無效建議,也許有很多媽媽奉為聖經,但很抱歉,以上建議在我家兒子身上就是不成立,我的經驗讓我接受的教派就是嬰兒在培養安全感期就是抱好抱滿,母乳奶睡睡好睡滿。

參考個人整理資料彙整文章:母奶中的褪黑激素,是寶寶的睡過夜法寶。以及親餵母乳媽媽說,母嬰同床不是罪,是天性

育嬰,比起聽“專家”建議,更應該相信妳的嬰兒。

除非是醫生專業建議,其餘所謂的“專家”建議聽聽就好,如果實驗在你家寶寶就是不適用,也沒有醫學學理可以支撐,就不必堅持那些沒什麼用的育嬰建議。

Reading your baby then reading books.

在讀《聽寶寶說話:用愛塑腦,掌握0~6歳幼兒發展關键五力》一書,作者一句話很適合分享給所有被育兒建議所困惑的父母:

  • 心法1:個人經驗當“特例”(留意推論)
  • 心法2:研究結果視為“原則”(自我省思)

不要把別人家的“特例”當作圭臬來折磨自己,一樣米養百樣人(包括嬰兒),每個父母都可能是教育自己孩子的專家,但不見得用在別家孩子也有效。

avatar-img
MS. Leona(茹)
95會員
328內容數
雖然才短短三十載的平順人生, 但確有許多煩惱。 如果的事,如果當年怎麼做,當年怎麼想, 可以造就今日不同的我嗎? 無論如何,明天依舊會吹著明日的風。過去的我,無論再細小的事,都形成今日的我。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MS. Leona(茹) 的其他內容
近日,我家快滿3歲的兒子特別喜歡捷運,於是下班去接就讀幼幼班的兒子下課時,便嘗試多走了近十分鐘的路程,只為了讓兒子搭捷運。 上週,單純只是受不了公車塞車太久,有時候孩子會在公車上哭鬧,因此孩子提起要搭捷運,我便覺得無妨。 然而,通勤搭乘捷運路線剛好班次少,轉程等待時間過長,也需要走更多的路,搭了
這兩天在部落格《Ms. Leona 茹為人母》分享了一篇育兒書的閱讀筆記《聽寶寶說話:用愛塑腦,掌握0~6歳幼兒發展關键五力》,結尾心得提出了“我們可能都不太喜歡自己從小在原生家庭被對待的方式,所以才試著從外部尋找答案吧!”一段話。 我為什麼會想從書籍找尋教養的答案,而不是從自己的成長經驗呢?
剛在Blog新增一篇嬰兒趴睡顧頭型?先顧好寶寶的命再說吧!一文,起源於我真的被問到很煩了。 連去全聯,我兒子貪吃多喝幾口鮮奶試飲品,都要被推銷阿姨問是不是有在趴睡顧頭型。 這怨念真的是發一篇文抱怨都不夠。 教人怎麼帶孩子前,先充實育兒知識吧! 順便抱怨,當媽後,真的不缺認為你不懂怎麼當媽的路
近日,我家快滿3歲的兒子特別喜歡捷運,於是下班去接就讀幼幼班的兒子下課時,便嘗試多走了近十分鐘的路程,只為了讓兒子搭捷運。 上週,單純只是受不了公車塞車太久,有時候孩子會在公車上哭鬧,因此孩子提起要搭捷運,我便覺得無妨。 然而,通勤搭乘捷運路線剛好班次少,轉程等待時間過長,也需要走更多的路,搭了
這兩天在部落格《Ms. Leona 茹為人母》分享了一篇育兒書的閱讀筆記《聽寶寶說話:用愛塑腦,掌握0~6歳幼兒發展關键五力》,結尾心得提出了“我們可能都不太喜歡自己從小在原生家庭被對待的方式,所以才試著從外部尋找答案吧!”一段話。 我為什麼會想從書籍找尋教養的答案,而不是從自己的成長經驗呢?
剛在Blog新增一篇嬰兒趴睡顧頭型?先顧好寶寶的命再說吧!一文,起源於我真的被問到很煩了。 連去全聯,我兒子貪吃多喝幾口鮮奶試飲品,都要被推銷阿姨問是不是有在趴睡顧頭型。 這怨念真的是發一篇文抱怨都不夠。 教人怎麼帶孩子前,先充實育兒知識吧! 順便抱怨,當媽後,真的不缺認為你不懂怎麼當媽的路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對我來說,開始整理就是「有意識活著」的開始,特別是在育兒階段的家長們,總是感覺時間匆匆溜過,不知道自己在忙什麼、累什麼。如果你覺得自己總是在「瞎忙」,那麼適當的停下腳步,整理自己、整理時間、整理想法是很重要的,整理之後再出發,或許就能找到忙碌的方向與意義。
教養孩子這條路並不容易,這條路上我們可能會跌倒,可能會犯錯,可能會哭泣,可能會不小心傷了人,也可能讓自己受了傷。每個父母都是當了父母之後,才學會如何為人父為人母,都是一路摸索著學習著,一路跌跌撞撞走過來的,在錯誤中學習成長,在別人的故事中看見自己,也從孩子身上,重新學會如何愛。
今天要談的主題主要是從育兒經驗所發想,也是專家在親子教養上提到面對孩子一些行為的時候,我們盡可能不要過度反應,為什麼呢? 當我們強調積極回應孩子的需求有助於建立孩子的安全感與愛的感受之餘,有時候過度反應反而會造成反效果,我們盡可能察覺自己的這些行為並且予以修正。 孩子遭遇挫折時,請保持冷靜
對我來說,開始整理就是「有意識活著」的開始,特別是在育兒階段的家長們,總是感覺時間匆匆溜過,不知道自己在忙什麼、累什麼。如果你覺得自己總是在「瞎忙」,那麼適當的停下腳步,整理自己、整理時間、整理想法是很重要的,整理之後再出發,或許就能找到忙碌的方向與意義。
教養孩子這條路並不容易,這條路上我們可能會跌倒,可能會犯錯,可能會哭泣,可能會不小心傷了人,也可能讓自己受了傷。每個父母都是當了父母之後,才學會如何為人父為人母,都是一路摸索著學習著,一路跌跌撞撞走過來的,在錯誤中學習成長,在別人的故事中看見自己,也從孩子身上,重新學會如何愛。
今天要談的主題主要是從育兒經驗所發想,也是專家在親子教養上提到面對孩子一些行為的時候,我們盡可能不要過度反應,為什麼呢? 當我們強調積極回應孩子的需求有助於建立孩子的安全感與愛的感受之餘,有時候過度反應反而會造成反效果,我們盡可能察覺自己的這些行為並且予以修正。 孩子遭遇挫折時,請保持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