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潮=人才流失?鼓勵回流、輸入專才就有運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打緊風,有個阿婆打電話嚟話行道樹打爆個窗插咗入屋,要寫封英文信俾政府派人清理。哈,有樹插咗入屋,英文點寫呀?當年真是社會服務的黃金年代。」退休經理回憶他剛出道的1995年,當時社工和街坊鄰里關係密切。工作不到兩年,他經已高升部門副經理,替港島區居民籌謀,直至去年從退休。
經理一職,他坐了23年。
「我老細都只係廿七歲,幾時先等到佢退休坐佢個位?自然對升職無望,做好份內事換取滿足感更佳。」退休經理的上司,即現任副CEO只比他年長兩歲。趁着97大量英國人回英,高層職位大量空缺,組織內一批年輕人獲得提拔。未滿三十歲成為組織管理層者大有人在。
經理提早退休,他的老闆,廿七歲當上副CEO,兩年後轉正。任期8年,由另一位同期輪替,自己轉為副手。如此者從1998到2018年都是他們團隊負責組織管理。
如今大家已屆退休年齡,兒女多在英美澳加學有所成。一轉身人已在外國。退休金繳付的稅收比我一年年薪還要多50%。

廿年移民潮為何今次強調人才流失?

2022年施政報告指出香港流失14萬勞動人口,其中7.8萬為25至39歲青年,8.8萬是高技術人員。「人才流失」這個話題自國安法以後持續了一年多,實際數字直到今年秋季才成為現實。
這段日子我一直不懂,為何移民與人才流失會掛勾。香港都不是第一次爆發移民潮,84年中英聯合聲明一次,89年民運一次,97回歸前一次。我當中間零零星星的小動盪不算,送子女出國留學讀書順便移民不算。這兩年稱之為後疫情年代移民,為甚麼人才流失變成重點?
確實我中學同學之中,醫護老師社工幾乎都走乾走淨。然而正如退休經理所述,離去的人才造成職位空缺,一批原本要捱好多年才有機會升職的年輕人,一下子便填滿。
先別計算目前尚有的勞動力,香港每年培訓這麼多專業人才,難道兩三年之後,人才不會被填充嗎?又抑或這些職位早已預留給某些人才?又或⋯⋯以前移民潮後高升的全部是超人級別,才沒有造成人才缺失?又或連未來培訓的人才都已移走了?

留低的人在忙甚麼?

「係啊!啱啱又有一個電話到,2萬8請我做會計經理。唸唸先啦,依家到到都等人用。」看起來三十出頭四十不到的發福男,稀疏蕃茄頭,一身皮衣、高筒皮靴。走起路來咔咔有聲,甫落入星巴克柱邊位,拉低黑色口罩,高聲與電話另一側談話。
第五波疫情,春寒,在星巴克處理事務。沒料到身邊男人講了半小時電話,全部與新年後求職有關。
聽得出男人是一般會計從業員,過去半年兩度跳槽,人工水漲船高。好多人移民,好多公司忽然人手不足。疫情之前還可以委託公司,聘請海外合資格人員來港處理。我公司以前就專門請大灣區會計師來港核數,一年一次。
即使我所在的鳥不生蛋的出版業,前一陣子亦有些職位調高了25%至30%招聘。招聘而已,實際入職後從福利和開支扣減。藉口人力不足增加工時,想辦法補回來。好多行業過去三年因為經濟不景氣,大量裁員,本來的職位事隔兩年再次招聘,招是招了,聘不聘又是另一個反映不了的現實。
然而,看見蕃茄皮衣男,我一度懷疑、擔心人才流失是「事實」。我們默認有錢、有技術是移民必要條件,離開的全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技術人員,沒甚麼技能、專業、能力等等,則留在香港。
人才、資金、專業、信念、理想、法治、治安、社會秩序都因為這一波移民潮掏空了!
未必是事實,但我們需要它成為事實。不然哪來的人才輸入計劃?哪來的組織架構重整,哪來的水鬼升城隍?唯有讓香港不再是香港,變成亞洲絕望都巿,才顯得我們多麼有先見之明。

回流是否代表人才回流?

03年後,香港出現回流潮。媒體人謝志峰等等⋯⋯這些耳熟能暢的人物均是當其時回流返港,各施其職在各行各業發光發亮,為香港繁榮穩定作出供獻。
香港樓價持續20年攀升,堅尼系數愈來愈高。老人院接二連二爆出虐待老人,年輕人感受不到社會活力和向上流動機會。最低工資調整追不上物價上升,最高工時和全民退保如夢想泡影⋯⋯這些全是回流菁英努力多年的成果。
我想表達的是,假如來來往往的人們都只求私利,不求公益。那麼走了多少,回來多少,需要在意嗎?如果社會整體沒有改善,來的走的只是數字,數字無法提升生活質感。
可惜我們只對數字有感。
或者我們換個角度,目前境況單單是新陳代謝周期。香港和香港人自有其個性,就算大換血,也未必能改善整體生活,重燃巿民希望 — – 就如同我們多麼渴望香港仆街一樣。

無必要為大家好

這幾年好多人說:香港以前唔係咁。
無論幾惹人討厭,我總是不厭其煩說:「香港不嬲都係咁,只不過那些以前只在窮人之間發生的事情,現在有錢人也會遇到。」
香港「變」成這個樣子,全部有跡可尋,可是我身邊每一個人都不覺得自己有責任。嘲諷、奚落是常態條件反射,冷言冷語或漠不關心經已是最正面的回應。
有時質問身邊的高技術人才,除了移民除了走,你們會如何面對目前。他們說,無需一個人承擔前途和責任;無核彈在手能改變甚麼?
話語或許無心,行動十分誠實。我想了好久這一大串抱怨、質疑、不滿,寫出來沒有人喜歡,到底該寫好呢?沉默是金好呢?抑或和議,結果聚會時每每說:
係囉係囉,你哋講得岩。
事實上好多年沒聽過香港人認真討論事情——講真心話。大約十年前?亞視有一套節目由胡恩威主持,粗略概括香港各方面社會問題。之後?就沒有類似節目再討論了,又回到光明頂萬年把時事當笑話來講。
新聞八卦化不是一兩天的事情,正經時事實驗試過好多回,由《陽光時務》到《端》。說句難聽的話,蘋果樹倒下,耳根清淨不少。鏡仔演唱會意外,大量網民感嘆如果蘋果還在,不消一兩日經已真相大白。現實是好多傳媒陸續挖掘資料,未必足夠,但不完全是「無做嘢」,包括紅色媒體,我們選擇性忽視。

如果你老細都係咁⋯⋯

現實中我們也極少「講真話」。可能是個人經歷影響了判斷,這些年工作場所,會議也好企劃也好,大部份人只是順着資源掌控方來做事和發表意見。裡面不包含「真實」和「客觀」評價,專業更提不上了。
專業職、證照和牌照,通常是出意外時,充當資方擋箭牌:單工程有問題嗎?向有牌照、簽名那個問責。
鉛水事件至今,哪一單違法行為,管理層需要責任?2000年港大民意調查風波的氣魄,香港人已經失去了。不,並不是失去。我們信奉巿場主義,巿場不愛聽,別講,那還用教嗎?
既然高層不需為事故負責,自然不會認真看待工作質素。下面的人也知道,自己是負責揹鑊,亦肯定不會認真做事。想辦法令到件事「run」到落去,今個月有糧出,小勝一仗。努力掩飾、裝飾、潤飾,提升大家對自己的好感和印象,趕快在爆煲前跳槽。
大家發現他經手的事情全部賴曬嘢的時候,他本人經已做咗你老細。

輸入專才,專才就要來?

總計過去一年公司經理級退休四人,原公司升一人,外聘職位一個,三個月四人辭職。原公司升職的經理,手底下的次級主管,新入職者一年內無人過試用期。隨着移民潮,愈來愈請不到人了。公司亦好像無心再請。新任經理的坐位則愈坐愈穩。行頭窄,外間聽見公司情況,也不敢再來。
這個不止是公司問題,是香港社會現象。近一星期新聞說醫護職專才走近四成。我是這樣理解:
一來香港的醫護壓力本來就冠絕全球,多年來沒有解決過人力資源分配。內部2019年年底已傳出要清算當日「罷工」員工。他們2020年初就已經走了。
二來在高壓力底下,人工帳面上很高。然而工作壓力,乃至於醫護人員的期望不止如此。我是親耳聽過不止一個醫護說,某些職位即使時薪計算已是一般工人五至六位,他們仍然覺得是「侮辱性工資」。
三來小圈子文化擋住外來者。朋友拉打2021年年底考獲證照,但五次進出HA,每次都因為不懂得埋堆被欺凌至辭職。當然部份是個性原因。向過來人求證,他們承認醫院內部文化如此,連實習醫生都會被欺負。
四來大家認為這是行業文化,既是文化則無分好壞。忍受不了轉職轉行是個人選擇,不是行業或公司的錯。世事總有好或不好,忍下去才是強者表現。
或許大家不願承認,但以上全是在職者親身「八卦」所得,認真採訪他們會:「呢嗰唔講啦。」的內容。舉這個例子我想說:
根本沒想過要留住人才,莫講話本身既人走得快,多卜人見到這個情況。大佬,我留在原居地不好嗎?

要走也有很多考量

「你話我好唔好去上海?」
公司總部幾年前已搬去上海(大中華區),新加坡則是亞太區總部。任職國際廣告公司的舊同事L,獲上司推薦升職。她單身一人,肯搏肯捱,也沒差。再升一職,就要到上海工作。
她考慮良久。後來有熟行情的人告訴她,上海兩邊分兩個幫派,一派是土炮上海幫,一派是2010年前往的香港人。她去到雖然名義是大中華區叉叉部經理,實際沒有空間發展。更會因為空降而來,部下不服從處處受阻。
拒絕升職,留在香港領着相同薪水,日子仍然過得下去。可是,放眼社會環境,物流業是歐美公司、服飾零售是日本公司、3C產業是美日韓⋯⋯這些公司去到某些職位,小則店鋪經理,大則分區經理,必定是外國人。你,接不接受?
輸入的專才難道願意補充你們缺乏的基層、前線勞動力?他們下來便當管理層,我們又願不願意在他們手底下打工?能否適應不同管理文化?
別猜想那麼遠,近一點,一位朋友移民到加拿大,上司變了大陸人的紀實故事。長年幫美國人打工到獲總公司表揚的他,講述完自己經歷後,沮喪到:「大不了咪炒我囉,呢到公會勢力大,咪由得佢。」
也許是個人際遇問題吧!他的故事,趁他遠在天邊打不到我,趕緊說一說。

每周一則城巿故事。突破點對點生活模式。
邁開腳步,劃出舒適的平面。
喜歡原地遊的內容,請接續以下方關注更多動向:
FacebookInstagramPatreonGunroadPinkoi500PX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6會員
227內容數
在點與線之間建立幸福的平面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Let'Off 的其他內容
船泊岸,鐘聲響起,沿著防滑加工過的紅橋,落船倉,扳動雙向椅背。強風之時,小輪的煤油味特別明顯,若從碼頭上房俯瞰,能看到頂上煙囪冒出自19世紀以來未曾休止的裊裊烏煙。 「篤篤篤篤」的引撆聲是電車以外,維城的聲音記憶。最近人流稀落,平常那些斥喝孩子的家長、英文人普通話人靜了音,才忽然發覺引撆聲這麼令人安
行文時恰巧遇上「陶大才子」評論香港人氣男團Mirror,並與蕭大燈神網上交鋒,鬧得江湖上滿滿笑話,人人抽水為樂。各中年KOL爭相引用二才子觀點,嘲弄有之、解話有之、以示體諒的、引為自嘲的⋯⋯卻,甚少認真評論,甚至連Fans的反感也沒怎麼讀到(可能因為演算法關係吧)。 然而,整件事情好笑嗎?幽默嗎?值
「唓,等如多了一個蘭桂芳,只不過下班不用上山囉。」音音送我到香港站,住西環的她第一次到復化重啟的中環街巿,一副與我無關,無法左右的態度,斷言下了評語。 PMQ:創意藝術放蚊中心 大館:藝文蘭桂芳 事實證明中高檔藝術展有價有巿,只要引爆話題,門票輕易賣清光。 新聞館:少做少錯博物館
我沒去過,所以不想它倒閉。去過的話,覺得不怎麼樣,就可能無所謂。 廣州朋友脆魚很老實。海洋公園倒閉,她發現不論地區,不論政見,大家好像都挺開心的。藍方說,即使那隻海馬是藍色,但海洋公園老闆是黃,倒了不可惜;港人說公園長年只做大陸人生意,欠中銀錢,與港人無關,倒了不可惜。 脆魚說微博上面,不希望海洋
「過去兩個月我不斷向國內朋友解釋香港的事情,跟香港人站在一起。可是昨天晚上的事情,讓我兩個月的努力白廢了!」 813機場一夜過後,港漂同事擦了胭脂的臉,從一顆可愛的水蜜桃轉成像一隻爛橘子。她重提727機場阿伯被圍,回顧813付國豪及公安被襲。兩次暴力事件令她覺得自己被背叛了!六月以來,徹夜與內地同
船泊岸,鐘聲響起,沿著防滑加工過的紅橋,落船倉,扳動雙向椅背。強風之時,小輪的煤油味特別明顯,若從碼頭上房俯瞰,能看到頂上煙囪冒出自19世紀以來未曾休止的裊裊烏煙。 「篤篤篤篤」的引撆聲是電車以外,維城的聲音記憶。最近人流稀落,平常那些斥喝孩子的家長、英文人普通話人靜了音,才忽然發覺引撆聲這麼令人安
行文時恰巧遇上「陶大才子」評論香港人氣男團Mirror,並與蕭大燈神網上交鋒,鬧得江湖上滿滿笑話,人人抽水為樂。各中年KOL爭相引用二才子觀點,嘲弄有之、解話有之、以示體諒的、引為自嘲的⋯⋯卻,甚少認真評論,甚至連Fans的反感也沒怎麼讀到(可能因為演算法關係吧)。 然而,整件事情好笑嗎?幽默嗎?值
「唓,等如多了一個蘭桂芳,只不過下班不用上山囉。」音音送我到香港站,住西環的她第一次到復化重啟的中環街巿,一副與我無關,無法左右的態度,斷言下了評語。 PMQ:創意藝術放蚊中心 大館:藝文蘭桂芳 事實證明中高檔藝術展有價有巿,只要引爆話題,門票輕易賣清光。 新聞館:少做少錯博物館
我沒去過,所以不想它倒閉。去過的話,覺得不怎麼樣,就可能無所謂。 廣州朋友脆魚很老實。海洋公園倒閉,她發現不論地區,不論政見,大家好像都挺開心的。藍方說,即使那隻海馬是藍色,但海洋公園老闆是黃,倒了不可惜;港人說公園長年只做大陸人生意,欠中銀錢,與港人無關,倒了不可惜。 脆魚說微博上面,不希望海洋
「過去兩個月我不斷向國內朋友解釋香港的事情,跟香港人站在一起。可是昨天晚上的事情,讓我兩個月的努力白廢了!」 813機場一夜過後,港漂同事擦了胭脂的臉,從一顆可愛的水蜜桃轉成像一隻爛橘子。她重提727機場阿伯被圍,回顧813付國豪及公安被襲。兩次暴力事件令她覺得自己被背叛了!六月以來,徹夜與內地同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嬰兒潮,戰後年輕人數量激增,冷戰壁壘分明到高牆頹圮,無論是對體制的反抗或享受全球化過程的經濟紅利,如今這一代逐漸退休。 童年時經歷貧窮,青少年時看到富裕,成年創業機會很多。他們親身經歷台灣經濟的快速成長,卻也在壯年要跨進中年時,又必須面對台灣經濟進入高原期,體驗產業結構快速變遷。
Thumbnail
醫院管理局今日(27日)就人手流失及招聘計劃進行了詳細說明。根據截至四月底的數據,過去12個月內,醫生的流失率保持在5.1%,而護士的流失率則為8.2%,較今年一月下降了0.4個百分點。醫管局主席範鴻齡表示,目前已在英國和澳洲等地進行招聘,並計劃在下半年前往新加坡和馬來西亞開展大規模招聘活動。
Thumbnail
隨著戰後嬰兒潮一代逐漸走向退休,對工作熱愛的長者與年輕人的創新思維共同合作,尋找社會共識是當前的重要議題。臺灣積極推動老中青世代融合,但仍面臨溝通障礙等問題。建議透過教育和培訓促進瞭解與溝通。此外,共讀活動如'金色職涯煉金術'和'我的野蠻同事'可以為退休者和年輕人提供實用建議。
Thumbnail
本文分析了臺灣熟齡求職者在就業市場中面臨的障礙,包括社會文化偏見、技術與能力障礙以及經濟與成本考量。提出熟齡求職者應持續學習、調整薪資預期、展示長期價值、維持健康和體能、展示適應力和創新能力等應對策略,並通過實例展示這些策略的作用。
Thumbnail
在香港,外傭跳工和借錢不還的問題正在帶來困擾和風險。民建聯提出限制外傭借貸金額、成立監管機構和加強執法行動等建議,以解決這些問題。
Thumbnail
在最近的特別財會中,公務員辭職人數呈現上升趨勢。根據2021-2022年度及2022-2023年度的統計數字,兩年間共有7597名公務員辭職,而這些辭職人數以年輕的20至40歲青壯年群體為主。在各個部門中,警務處的辭職人數最多,兩年合計超過六百人辭職,
Thumbnail
日本政府由過去的「排外」心態大刀闊斧,除了放寬外國創業者的日本在留資格條件,由停留1年,只要符合條件亦可無限期停留外,去年新增年收入2000萬日圓以上的技術人員在日本停留1年,即可以申請永住權的制度。未來擬允許海外大學畢業生日本求職時可停留2年等。
少子化、高齡議題日益擴大 回想剛出社會的正義凜然 到今日外籍移工的整體處境
Thumbnail
團隊因優秀同仁離職後出現職缺,而離職同仁透過關係積極求職。文章談論外商工作的高薪低壓情況,以及職務天花板的困境,並鼓勵個人明確自身需求與目標。透過此篇文章,作者分享了對現況的反思,並期望讀者梳理自己的想法,做出最合適的決策。
Thumbnail
一位70幾歲的長者,回到老家臺灣度過晚年,思考著孩子們各自的生活選擇。他分享了生活態度與心得,包括對孤獨的打敗與對健康的重視。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嬰兒潮,戰後年輕人數量激增,冷戰壁壘分明到高牆頹圮,無論是對體制的反抗或享受全球化過程的經濟紅利,如今這一代逐漸退休。 童年時經歷貧窮,青少年時看到富裕,成年創業機會很多。他們親身經歷台灣經濟的快速成長,卻也在壯年要跨進中年時,又必須面對台灣經濟進入高原期,體驗產業結構快速變遷。
Thumbnail
醫院管理局今日(27日)就人手流失及招聘計劃進行了詳細說明。根據截至四月底的數據,過去12個月內,醫生的流失率保持在5.1%,而護士的流失率則為8.2%,較今年一月下降了0.4個百分點。醫管局主席範鴻齡表示,目前已在英國和澳洲等地進行招聘,並計劃在下半年前往新加坡和馬來西亞開展大規模招聘活動。
Thumbnail
隨著戰後嬰兒潮一代逐漸走向退休,對工作熱愛的長者與年輕人的創新思維共同合作,尋找社會共識是當前的重要議題。臺灣積極推動老中青世代融合,但仍面臨溝通障礙等問題。建議透過教育和培訓促進瞭解與溝通。此外,共讀活動如'金色職涯煉金術'和'我的野蠻同事'可以為退休者和年輕人提供實用建議。
Thumbnail
本文分析了臺灣熟齡求職者在就業市場中面臨的障礙,包括社會文化偏見、技術與能力障礙以及經濟與成本考量。提出熟齡求職者應持續學習、調整薪資預期、展示長期價值、維持健康和體能、展示適應力和創新能力等應對策略,並通過實例展示這些策略的作用。
Thumbnail
在香港,外傭跳工和借錢不還的問題正在帶來困擾和風險。民建聯提出限制外傭借貸金額、成立監管機構和加強執法行動等建議,以解決這些問題。
Thumbnail
在最近的特別財會中,公務員辭職人數呈現上升趨勢。根據2021-2022年度及2022-2023年度的統計數字,兩年間共有7597名公務員辭職,而這些辭職人數以年輕的20至40歲青壯年群體為主。在各個部門中,警務處的辭職人數最多,兩年合計超過六百人辭職,
Thumbnail
日本政府由過去的「排外」心態大刀闊斧,除了放寬外國創業者的日本在留資格條件,由停留1年,只要符合條件亦可無限期停留外,去年新增年收入2000萬日圓以上的技術人員在日本停留1年,即可以申請永住權的制度。未來擬允許海外大學畢業生日本求職時可停留2年等。
少子化、高齡議題日益擴大 回想剛出社會的正義凜然 到今日外籍移工的整體處境
Thumbnail
團隊因優秀同仁離職後出現職缺,而離職同仁透過關係積極求職。文章談論外商工作的高薪低壓情況,以及職務天花板的困境,並鼓勵個人明確自身需求與目標。透過此篇文章,作者分享了對現況的反思,並期望讀者梳理自己的想法,做出最合適的決策。
Thumbnail
一位70幾歲的長者,回到老家臺灣度過晚年,思考著孩子們各自的生活選擇。他分享了生活態度與心得,包括對孤獨的打敗與對健康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