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Ⅰ】失控的心靈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我不知道該怎麼解釋它對我的意義或價值,我只能說它很適合以下這些人群:迷茫的人、庸庸碌碌的人、心輔系的人、想了解心理疾病的人,乃至正在確立自我的青少年及全天下的母親,不論是準媽媽還是小孩已經蹦出來的......

一、心得

糟糕我覺得這本書實在有太多值得我們反思的地方了,我不知道該怎麼解釋它對我的意義或價值,我只能說它很適合以下這些人群:迷茫的人、庸庸碌碌的人、心輔系的人、想了解心理疾病的人,乃至正在確立自我的青少年及全天下的母親,不論是準媽媽還是小孩已經蹦出來的。我想我需要一點時間來整理思緒,並且從這本書擷取出來的金句實在太多,碼完後發現超過1000字了ww,因此為了忙碌的現代人著想,我決定將這本書分成兩篇讀書心得發。
以下先放金句,下篇文章將整理剩下的心得及心智圖。

二、金句

  • 有些人的完美主義和權力派頭後面,是追求認同的無助。仇恨的背後是屈辱,憤世嫉俗的後面是傷害,偏見的後面是自身的恐懼。
  • 憤怒、生氣、悲傷和絕望能通過這個連接直接影響心臟。沮喪和恐懼會像吸菸或是不健康飲食一樣提高罹患心臟疾病的風險。
  • 為了生存,情緒比思考來得重要。
  • 我們雖然認為情緒的存在就是為了讓我感覺到浪漫,但是它其實是世界上最堅固的危險防禦系統,能夠耍盡各種花招以貫徹自計的任務。
  • 純粹用理性來衡量決定的想法證明是錯的。我們所做的每一個決定都含有很大的情緒因素,甚至大多數時候由情緒佔上風。
  • 更仔細聆聽它們的聲音往往比壓抑更有意義,因為它們是非常可靠的探測器,知道我們正處於生命中哪個位置。
  • 有些心理問題很嚴重的人會下意識利用這個機制。他們故意製造身體疼痛來減輕心靈疼痛。
  • 但是如果負擔沉重的情況經常發生或持續很久,如果壓力變成了慢性,那皮質醇會變成我們的敵人。如果身體內一直有大量皮質醇,它會攻擊免疫系統,讓我們一直處於拉警報狀態。情況最糟糕的時候,它會阻止腦部特定區域的細胞更新或是破壞這些細胞。這在今天被視為憂鬱症與焦慮症的原因之一。
  • 在壓力情況下,去甲基腎上腺素認為思考不重要。
  • 人對環境反應的敏感程度不只藏在基因裡,也會在母體裡奠定基礎。我們一般認為壓力多半是折磨成年人,但是它也可能波及剛成形的胎兒。
  • 出生前不好的經驗可以透過出生後的關注來補救。如果沒有補救......例如母親不在身旁或是不能滿足孩子的需求,負面影響就會擴大。
  • 但是還有更多理由解釋為什麼與孩子建立穩固的依附關係會失敗:錯誤的觀念,過重的負擔,惡劣的社會條件或是罹患心理疾病的父母。
  • 早期有過不好經歷的孩子一生都有缺陷,不只在心理上,也會表現在免疫系統上,例如心血管疾病,慢性疼痛和容易上癮。
  • 觀察學習是人腦很高招的一步棋......最常供我們運用的模範就是父母。
  • 因為不僅我們心中有別人的故事,我們自己也創作一些故事給下一代。
  • 懷孕期間母親的情況,受到多大的壓力或是恐懼,會塑造孩子的基因,並留下一輩子的影響。科學家把這個過程也稱為「胎兒的程式設計」。
  • 有時候批判別人的特性與能力,只因為我們自己也想擁有,或是在別人身上看到不喜歡的特性,但是自己也有。可是我們只批評別人,這樣就不必檢視自己的行為。
  • 憂鬱症有很多不同面貌,重頭喪氣只是其中之一。
  • 輕鬱症常常持續好幾年或者好幾十年。
  • 身體有疾病的人可能心理也有疾病,而心理有疾病的人生裡可能也有疾病。
  • 我們的心靈不斷刺激器官,跟每一個器官都有個別的關係,但是跟一個器官的關係特別親密:心臟。
  • 如果想讓生命再度明亮起來,就必須面對自己最黑暗的一面。
點這個網址,跟我看同一本書:http://moo.im/a/17qFWY

我最近開始使用potato media,這是一個用發文、留言、分享等形式賺取虛擬貨幣的平台,之後可以出金提領成新台幣,我甚至看到有人提領出兩萬台幣!歡迎用我的推薦碼「6kjCJDT2K」註冊,成為戰友一起賺錢錢!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會員
23內容數
不管是脫離學生時代,或即將脫離學生時代,如何在社會上站穩腳跟都是至關重要的議題,我也是,自大三起就對將來是否能獨立自主憂憂慮慮,因此讀起相關書籍,因此,我想以即將出社會的身分撰寫這些讀後心得,將我對書中內容的理解,乃自個人經歷分享給大家,勉勵自己,也勉勵你們,希望能對大家有幫助囉~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riaranka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腦科醫生給出的解釋是,這樣頻繁地處理資訊,會讓腦部的運作受到影響,從而降低工作效率。事實上,無論從心理還是生理上看,早睡早起的習慣都是自然界賦予人類最能緩解壓力的方式之一,我們為什麼要放棄它呢?如果太過功利及並太過頻繁地社交,則只會招人反感。社會輿論都在說給孩子減負,但是真正減負的孩子又有幾個呢?.
人們經常有害羞不敢表達的時刻,坐在教室中,我們經常祈禱著老師不要點到自己,然而,當學生有社交恐懼症,他的身體反應包括手抖、臉脹紅、心跳加速......沒錯一般人也會有,但一旦遇上更嚴肅的場合、一旦自己忽視症狀許久、一旦壓力積累到100%......患者的心理反應會變得更
我自始自終都秉持著一個原則:你不理解我、不理解我的規則、不理解我的狀況那些什麼都無所謂,我只希望你能知道我有這樣的情形。而很幸運的,當問起一個朋友會不會覺得我有潔癖很奇怪時......
腦科醫生給出的解釋是,這樣頻繁地處理資訊,會讓腦部的運作受到影響,從而降低工作效率。事實上,無論從心理還是生理上看,早睡早起的習慣都是自然界賦予人類最能緩解壓力的方式之一,我們為什麼要放棄它呢?如果太過功利及並太過頻繁地社交,則只會招人反感。社會輿論都在說給孩子減負,但是真正減負的孩子又有幾個呢?.
人們經常有害羞不敢表達的時刻,坐在教室中,我們經常祈禱著老師不要點到自己,然而,當學生有社交恐懼症,他的身體反應包括手抖、臉脹紅、心跳加速......沒錯一般人也會有,但一旦遇上更嚴肅的場合、一旦自己忽視症狀許久、一旦壓力積累到100%......患者的心理反應會變得更
我自始自終都秉持著一個原則:你不理解我、不理解我的規則、不理解我的狀況那些什麼都無所謂,我只希望你能知道我有這樣的情形。而很幸運的,當問起一個朋友會不會覺得我有潔癖很奇怪時......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請允許自己的任何情緒,允許自己好好做自己』 前一陣子讀完了靈魂的出生前計畫這本書。自己有時還是會被情緒拉進低潮而陷在裡面,最近陷下去的時候往往會想到書裡的內容,再慢慢引導自己感受它們,讓自己接住它讓它好好發洩,那些情緒就能得到療癒。 「為什麼我會遭遇這樣的經歷呢?」 有時候也不知
人的情緒大略可分成喜怒哀懼憫。基本上,我的想法是人的一切行事動力,都是為解決自己的情緒反應而來,而人為了應付情緒產生的反應,表現出來的,就是我們的外在行為,一連串的行為累積,就是我們的人格表現。 情緒,而非理性,是帶動我們一切行為的動力,理性只是要滿足或解決情緒反應的必需工具。
Thumbnail
情緒勒索這個詞,從2017年開始在台灣火紅之後似乎就一直沒有停下過,我第一本說書就是在探討情緒勒索的主題,欸...等等...真的別回去看了...我不是做效果,拜託黑歷史就別回頭了。通常面對情緒勒索,大部分的書籍都是建議撕票或者溝通,但多數環境其實是不允許我們這麼做的,畢竟還是有人情壓力債對吧。
Thumbnail
聽到「情緒化」一詞,相信多數人都會認為是偏向負面的形容詞,而我們不僅對於情緒化的人避而遠之,也極力克制自己成為一個情緒化的人,深怕因為這項特質而影響人際關係,進而讓自己陷入孤立的狀態。 然而,對於養育小孩的父母而言,肯定都經歷過孩子情緒激烈起伏的時期,也深深為此感到惱怒及煩心不已,但《情緒
Thumbnail
覺得這本書對負面情緒的解釋有點過於狹隘,好像所有的憂鬱都是童年不好的經驗所導致,而且一切都是父母的錯。但現實中會影響情緒的因素太多,我並不認為都像書中的諮商過程那樣,只要請每一個個案(真的是每一個)好好回想童年時的創傷,並感受自己的「核心情緒」,就可以豁然開朗。
Thumbnail
很多身體的病症其實都源自於不舒服的心理,有時候我們需要的不一定是醫師的配方,而是好好觀照自己的那顆心。
Thumbnail
這篇文章旨在探討人們如何面對自己的情緒,並從中學習和成長。深入探討了恐懼、憤怒、生命力量的某種紊亂失調以及人類心臟的相關議題。
Thumbnail
在生活中,情緒與思維方式對人們的行為和目標達成有著深遠的影響。本文探討瞭如何分析情緒、不同的情緒反應和錯誤的思維方式,並提供了走出情緒迷宮的方法。透過正確的思考方式,我們能夠更健康地面對生活的挑戰。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請允許自己的任何情緒,允許自己好好做自己』 前一陣子讀完了靈魂的出生前計畫這本書。自己有時還是會被情緒拉進低潮而陷在裡面,最近陷下去的時候往往會想到書裡的內容,再慢慢引導自己感受它們,讓自己接住它讓它好好發洩,那些情緒就能得到療癒。 「為什麼我會遭遇這樣的經歷呢?」 有時候也不知
人的情緒大略可分成喜怒哀懼憫。基本上,我的想法是人的一切行事動力,都是為解決自己的情緒反應而來,而人為了應付情緒產生的反應,表現出來的,就是我們的外在行為,一連串的行為累積,就是我們的人格表現。 情緒,而非理性,是帶動我們一切行為的動力,理性只是要滿足或解決情緒反應的必需工具。
Thumbnail
情緒勒索這個詞,從2017年開始在台灣火紅之後似乎就一直沒有停下過,我第一本說書就是在探討情緒勒索的主題,欸...等等...真的別回去看了...我不是做效果,拜託黑歷史就別回頭了。通常面對情緒勒索,大部分的書籍都是建議撕票或者溝通,但多數環境其實是不允許我們這麼做的,畢竟還是有人情壓力債對吧。
Thumbnail
聽到「情緒化」一詞,相信多數人都會認為是偏向負面的形容詞,而我們不僅對於情緒化的人避而遠之,也極力克制自己成為一個情緒化的人,深怕因為這項特質而影響人際關係,進而讓自己陷入孤立的狀態。 然而,對於養育小孩的父母而言,肯定都經歷過孩子情緒激烈起伏的時期,也深深為此感到惱怒及煩心不已,但《情緒
Thumbnail
覺得這本書對負面情緒的解釋有點過於狹隘,好像所有的憂鬱都是童年不好的經驗所導致,而且一切都是父母的錯。但現實中會影響情緒的因素太多,我並不認為都像書中的諮商過程那樣,只要請每一個個案(真的是每一個)好好回想童年時的創傷,並感受自己的「核心情緒」,就可以豁然開朗。
Thumbnail
很多身體的病症其實都源自於不舒服的心理,有時候我們需要的不一定是醫師的配方,而是好好觀照自己的那顆心。
Thumbnail
這篇文章旨在探討人們如何面對自己的情緒,並從中學習和成長。深入探討了恐懼、憤怒、生命力量的某種紊亂失調以及人類心臟的相關議題。
Thumbnail
在生活中,情緒與思維方式對人們的行為和目標達成有著深遠的影響。本文探討瞭如何分析情緒、不同的情緒反應和錯誤的思維方式,並提供了走出情緒迷宮的方法。透過正確的思考方式,我們能夠更健康地面對生活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