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破、放下、自在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看破、放下、自在(象山慶/原創’22.12.1)

當我們為了某種「違逆、變故、挫折、失敗」而悲傷、沮喪之際,最常聽到的慰勉之語,或許是:看破、放下、自在!因為,「人生不如意,十常八九」[1];人生八苦,不就是「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所謂「有求皆苦,無求乃樂」[2]?或「富貴欲求求不德,縱然求得又如何」[3]?或「人到無求品自高」[4]?類似的道理,我們或許聽了很多,平時也不放在心上,遇到不順、不常之事,卻又無力自拔,只能怨天尤人,或自惱自傷,既無濟於事,卻有損於心,甚至長期沉溺於情緒中,並永遠留下了陰影。因此,看破與放下,不是聽到就能做到的,也不宜隨口拿來勸人,以免於徒費脣舌,成了風涼話

在佛教界,這三詞連用,是有其深意,倓虛大師《影塵回憶錄》:

我在各處講經開示,常以六字勸人,就是:看破,放下,自在。看破是「般若」德;放下是「解脫」德;自在是「法身」德。

《佛說黑氏梵志經》:

時彼香山有諸善神,數詣佛所諮受經典,謂於梵志:「……佛為一切三界之救,度諸未度、脫未脫、安未安,皆濟危厄,令至永寂無為之道。何不詣佛,可脫憂患,長得恬怕,道德合同。」梵志聞之,欣然踊躍,如冥覩明,兩手各取梧桐合歡好色華樹,飛到佛所,……住虛空中,正向歸佛。佛告梵志謂黑氏曰:「放捨、放捨。」梵志應諾,如世尊教,即捨右手梧桐之樹,種佛右面;復謂梵志:「放捨,放捨。」梵志即捨左手所執合歡之樹,種佛左面;佛復重告「放捨,放捨」。梵志白曰:「適有兩樹,捨佛左右,空手而立,當復何捨?」佛告梵志:「佛不謂卿捨手中物,佛曰所捨,令捨其前,亦當捨後,復捨中間,使無處所,乃度生死眾患之難。」佛於是頌曰:「仁當捨其本,亦當捨其末,中間無處所,乃度生死原,內無有六入,外衰不得前,放置於六情,乃成無為疾。」黑氏梵志,聞佛所說,心自念言:「不見吾我,則了心無,心者本無,應病與藥,鄙心開解,如盲得目,聾者得聽,真為普見,審一切智,今已值佛,德不可訾。」尋即來下,稽首 佛足,退住一面。佛應心本,而分別說,顯示道場,演三脫門[5],於時輒住「不退轉」地,無一憂患。[6]

這是佛經中「放(下)捨(離)」的本意,從觀察內無六入、外無六塵,了悟「無我、無心」而放下(前.後.中)「三心」及(根.塵.識)「六情」[7]的攀緣與執著,以此為本,佛進而為他演說三解脫門:1.空,觀一切法因緣生,無自性。2.無相,既知一切法空,觀男女一異等相不可得。3.無願,知一切法無相,於三界無所願求,不造生死業。如此,則能分別「於諸法、離差別相、無果報之苦」而得自在,住於「不退轉」[8]。此經的典故傳到中國之後,被法師們承繼並改造,如《五燈會元》卷一

世尊因黑氏梵志運神力,以左右手擎合歡、梧桐花兩株,來供養佛。佛召仙人,梵志應諾。佛曰:「於下著。」梵志遂放下左手一株 花。佛又召仙人:「放下著。」梵志又放下右手一株花。佛又召仙人:「於下著。」 梵志曰:「世尊,我今兩手皆空,更教放下箇甚麼?」佛曰:「吾非教汝放捨其花,汝當放捨外六塵、內六根、中六識。一時捨却,無可捨處,是汝免生死處。」梵志於言下悟無生忍。

前經云「住不退轉地」,此記云「悟無生忍」,兩者的果位是同是異,或須再考察。從容錄》57,嚴陽尊者問趙州從諗禪師

一物不將來時如何?」趙州答:「放下著。」尊者問:「既是一物不將來,還放下個什麼?」趙州說:「放不下,擔取去。」尊者大悟。

大慧宗杲〈示智通居士〉:

知迷不悟,是大錯,執迷待悟,其錯益大。何以故?為不覺故迷,執迷待悟,乃不覺中又不覺,迷中又迷,決欲破此兩重關。請一時放下著,若放不下,迷迷悟悟,盡未來際何時休歇。

據前引資料,或可整理如下:

因位:看破世間(我所/無常)、放下身心(我見/無我)、自在利人(同理/仁慈)

果地:看破是般若德; 放下是解脫德; 自在是法身德。

念佛人的特色則是:看破(人世)、放下(自力)、自在(往生)[9]。所謂的捨.閉.擱.拋:源空《選擇本願念佛集》勸修淨土門與正行(念佛),而否定聖道門與雜行。捨,捨棄自力修行之心;閉,閉塞禪定修德之門;「擱」,擱置一切之功夫;拋,拋卻萬事智慧。源空以專修念佛法門為主,主張歸入稱名念佛一門。《選擇本願念佛集》綱要「選擇」有取捨、廢立之義,亦即往生彌陀淨土的正定之業,除了彌陀所選擇之本願的念佛一行以外,其他一切諸行都在廢捨之例,以強調「一向專念」:

道綽禪師立聖道.淨土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善導和尚立正.雜二行,而捨雜行,歸正行。須捨雜修專,豈捨百即百生,專修正行,而堅執千中無一雜修雜行乎!隨他之前,雖暫開定散門,隨自之後,還閉定散門,一開以後,永不閉者,唯是念佛一門。(付囑念佛章)

欲速離生死 二種勝法中 且擱聖道門 選入淨土門欲入淨土門 正雜二行中 且拋諸雜行 選應歸正行。

<看破,放下,提起─雪公題〈布袋和尚圖〉>云:

現在到了鬥諍堅固的時候,處身在這般時代,該怎麼辦呢?除了「看破」,還要「修學淨土法門」,謹以雪公題〈布袋和尚圖〉的文字來說看破、念佛。「開口笑少說話,布袋不如肚皮大。眼前時有福飛來,為他萬物容得下。」「放下布袋,提起葫蘆,並非顛倒。既不放下,又不提起,是真錯了。」「放下布袋,提起葫蘆,並非顛倒。既不放下,又不提起,是真錯了。」「直筒無心,回首如意,更不分別,善惡無記。」「六入自清淨,六塵空攪擾,群動戲狡童,乾坤無煩惱。」五幅圖編輯成「看破、放下、用功、自在」的次第;再提出我們修淨土法門有四修:一、恭敬修(尊重修),禮佛念佛,恭敬竭誠,不懈退。二、無餘修,福德智慧二資糧,具修無缺,《阿彌陀經》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三、無間修,勇猛精進無間斷。四、長時修,從初發心到形壽盡,不換題目,不圖近功。

總結如慧淨法師<眾生求彌陀 徒令彌陀悲>云:

一心歸命,徹底放下,全身靠倒於彌陀的救度,此後只要天性自然的專念這句彌陀名號,在專稱彌陀名號中,所謂「以無義為義」,不須其他的造作功行,自然然、天真、無我、全身心靈的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也無所謂「實相」念佛、「觀想/觀像」念佛,這些都不需要。

[1]《晉書·羊祜傳》:「天下不如意,恆十居七八,故有當斷不斷。」宋.方岳:「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語人無二三。

[2]〈菩提達磨大師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觀論〉:三名無所求行,世人長迷,處處貪著,名之為求。道士悟真,理與俗反,安心無為,形隨運轉,三界皆苦,誰而得安?經曰:有求皆苦,無求乃樂也。

[3] 煮雲法師《佛門異記—輪廻轉世篇》明.念菴禪師(羅洪先)<羅狀元醒世詩>:「與其十事九如夢,不若三平兩滿休。能自得時還自樂,到無求處便無憂。」「錦衣玉食風中燭,像簡金魚水上波。富貴欲求求不得,縱然求得待如何。」

[4]清.陳伯崖:「事能知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

[5] 三解脫門:「空、無相、無願」三種三昧,

[6] (黑指婆羅門)(迦羅) ;釋厚觀<放下!放下!>

[7] 《金光明經》:「心處六情,如鳥投網。常處諸根,隨逐諸塵。」嘉祥《中論/六情品.疏》:「六情亦名六根,五根能生五識,意根能生意識。六情亦名六依,為六識所依。」六根有「情識」,故名六情。

[8] 《大智度論》卷50:「於無生滅諸法實相中信受通達無礙不退,是名無生忍。」《大乘義章》12:「理寂不起,稱曰無生。慧安此理,名無生忍。」天台智顗《觀經疏》:「無生忍是初地初住。」

[9]淨空法師<看破,放下,自在,隨緣,清靜,念佛>;道的真相/十德:真誠 清淨 平等 正覺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隨緣 念佛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象山慶(淨慶,張火慶: 博士/教授) 的沙龍
13會員
330內容數
21世紀的淨土宗--回歸"善導"系
2025/04/24
弘願稱名-頓教菩薩藏(象山慶25.4.18)     善導師《般舟讚》: 聖道權實頓漸之法,通為漸教;淨土弘願稱名一行,別為頓教。 釋迦如來真報土,清淨莊嚴無勝是,為度娑婆分化入,八相成佛度眾生。或說人天二乘法,或說菩薩涅槃因;或漸或頓明空有,人法二障遣雙除;根性利者皆蒙益,鈍根無智難開悟;瓔
2025/04/24
弘願稱名-頓教菩薩藏(象山慶25.4.18)     善導師《般舟讚》: 聖道權實頓漸之法,通為漸教;淨土弘願稱名一行,別為頓教。 釋迦如來真報土,清淨莊嚴無勝是,為度娑婆分化入,八相成佛度眾生。或說人天二乘法,或說菩薩涅槃因;或漸或頓明空有,人法二障遣雙除;根性利者皆蒙益,鈍根無智難開悟;瓔
2025/04/20
平日發願,臨終如意(象山慶25.4.12)  《往生禮讚》於「禮懺已,歸敬三寶」之後,說「日沒無常偈」[1]已,心口發願云: 願弟子等,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心不錯亂,心不失念;身心無諸苦痛,身心快樂,如入禪定;聖眾現前,乘佛本願,上品往生阿彌陀佛國。到彼國已,得六神通,入十方界,救攝苦眾生。虛空
2025/04/20
平日發願,臨終如意(象山慶25.4.12)  《往生禮讚》於「禮懺已,歸敬三寶」之後,說「日沒無常偈」[1]已,心口發願云: 願弟子等,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心不錯亂,心不失念;身心無諸苦痛,身心快樂,如入禪定;聖眾現前,乘佛本願,上品往生阿彌陀佛國。到彼國已,得六神通,入十方界,救攝苦眾生。虛空
2025/04/14
念佛乃是菩薩行(象山慶25.4.12)         有人說,「菩薩」的含義是傾其心智、意志於「追求」覺悟的修行者。其核心在「發心」、「立志」,是「求覺」的動態歷程,而非「已證」的靜態結果(覺悟的眾生)。bodhi-sattva 與bodhi-citta(菩提心)本質上一脈相承,指向大乘佛教的根
2025/04/14
念佛乃是菩薩行(象山慶25.4.12)         有人說,「菩薩」的含義是傾其心智、意志於「追求」覺悟的修行者。其核心在「發心」、「立志」,是「求覺」的動態歷程,而非「已證」的靜態結果(覺悟的眾生)。bodhi-sattva 與bodhi-citta(菩提心)本質上一脈相承,指向大乘佛教的根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你想要擺脫痛苦煩惱,唯一的出路,就只有努力修佛,放下執著。
Thumbnail
你想要擺脫痛苦煩惱,唯一的出路,就只有努力修佛,放下執著。
Thumbnail
看破、放下、自在(象山慶/原創’22.12.1) 當我們為了某種「違逆、變故、挫折、失敗」而悲傷、沮喪之際,最常聽到的慰勉之語,或許是:看破、放下、自在!因為,「人生不如意,十常八九」[1];人生八苦,不就是「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所謂「有求皆苦,無求乃樂」[2]?或「富貴欲求求不德,縱然求
Thumbnail
看破、放下、自在(象山慶/原創’22.12.1) 當我們為了某種「違逆、變故、挫折、失敗」而悲傷、沮喪之際,最常聽到的慰勉之語,或許是:看破、放下、自在!因為,「人生不如意,十常八九」[1];人生八苦,不就是「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所謂「有求皆苦,無求乃樂」[2]?或「富貴欲求求不德,縱然求
Thumbnail
2016.8.8 良因法師 隨筆 死心曰: 「節儉放下①,最為入道捷徑。 多見學者,心憤憤,口悱悱,孰不欲繼踵古人。 及觀其放下節儉,萬中無一。 恰似世俗之家子弟,不肯讀書,要做官人,雖三尺孺子,知其必不能為也。」 《廣錄》 【注釋】 【演蓮法師譯文】 死心悟新和尚說: 良因贊曰:
Thumbnail
2016.8.8 良因法師 隨筆 死心曰: 「節儉放下①,最為入道捷徑。 多見學者,心憤憤,口悱悱,孰不欲繼踵古人。 及觀其放下節儉,萬中無一。 恰似世俗之家子弟,不肯讀書,要做官人,雖三尺孺子,知其必不能為也。」 《廣錄》 【注釋】 【演蓮法師譯文】 死心悟新和尚說: 良因贊曰: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六祖壇經》:「佛為一切迷人認五蘊和合為自體相。分別一切法為外塵相。好生惡死。念念遷流。不知夢幻虛假。枉受輪迴。以常樂涅槃。翻為苦相。終日馳求。佛愍此故。乃示涅槃真樂。剎那無有生相。剎那無有滅相。更無生滅可滅。」   自從依照精舍佛菩薩開示的修行法門誦經修行後,身心靈越趨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六祖壇經》:「佛為一切迷人認五蘊和合為自體相。分別一切法為外塵相。好生惡死。念念遷流。不知夢幻虛假。枉受輪迴。以常樂涅槃。翻為苦相。終日馳求。佛愍此故。乃示涅槃真樂。剎那無有生相。剎那無有滅相。更無生滅可滅。」   自從依照精舍佛菩薩開示的修行法門誦經修行後,身心靈越趨
Thumbnail
以下文章為兩位有緣人分享:   分享一
Thumbnail
以下文章為兩位有緣人分享:   分享一
Thumbnail
六祖法寶壇經淺釋 蔡師兄:《六祖法寶壇經》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大家要勤加薰習,必有所獲。汝得人身不修道,如入寶山空手歸。 《金剛經》指示目標,《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為施行細則,日讀兩品,時時內省,配合實踐,日久功深。
Thumbnail
六祖法寶壇經淺釋 蔡師兄:《六祖法寶壇經》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大家要勤加薰習,必有所獲。汝得人身不修道,如入寶山空手歸。 《金剛經》指示目標,《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為施行細則,日讀兩品,時時內省,配合實踐,日久功深。
Thumbnail
六祖法寶壇經淺釋 蔡師兄:《六祖法寶壇經》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大家要勤加薰習,必有所獲。汝得人身不修道,如入寶山空手歸。 《金剛經》指示目標,《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為施行細則,日讀兩品,時時內省,配合實踐,日久功深。
Thumbnail
六祖法寶壇經淺釋 蔡師兄:《六祖法寶壇經》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大家要勤加薰習,必有所獲。汝得人身不修道,如入寶山空手歸。 《金剛經》指示目標,《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為施行細則,日讀兩品,時時內省,配合實踐,日久功深。
Thumbnail
六祖法寶壇經淺釋 蔡師兄:《六祖法寶壇經》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大家要勤加薰習,必有所獲。汝得人身不修道,如入寶山空手歸。 《金剛經》指示目標,《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為施行細則,日讀兩品,時時內省,配合實踐,日久功深。
Thumbnail
六祖法寶壇經淺釋 蔡師兄:《六祖法寶壇經》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大家要勤加薰習,必有所獲。汝得人身不修道,如入寶山空手歸。 《金剛經》指示目標,《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為施行細則,日讀兩品,時時內省,配合實踐,日久功深。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