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破、放下、自在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看破、放下、自在(象山慶/原創’22.12.1)
當我們為了某種「違逆、變故、挫折、失敗」而悲傷、沮喪之際,最常聽到的慰勉之語,或許是:看破、放下、自在!因為,「人生不如意,十常八九」[1];人生八苦,不就是「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所謂「有求皆苦,無求乃樂」[2]?或「富貴欲求求不德,縱然求得又如何」[3]?或「人到無求品自高」[4]?類似的道理,我們或許聽了很多,平時也不放在心上,遇到不順、不常之事,卻又無力自拔,只能怨天尤人,或自惱自傷,既無濟於事,卻有損於心,甚至長期沉溺於情緒中,並永遠留下了陰影。因此,看破與放下,不是聽到就能做到的,也不宜隨口拿來勸人,以免於徒費脣舌,成了風涼話
在佛教界,這三詞連用,是有其深意,倓虛大師《影塵回憶錄》:
我在各處講經開示,常以六字勸人,就是:看破,放下,自在。看破是「般若」德;放下是「解脫」德;自在是「法身」德。
《佛說黑氏梵志經》:
時彼香山有諸善神,數詣佛所諮受經典,謂於梵志:「……佛為一切三界之救,度諸未度、脫未脫、安未安,皆濟危厄,令至永寂無為之道。何不詣佛,可脫憂患,長得恬怕,道德合同。」梵志聞之,欣然踊躍,如冥覩明,兩手各取梧桐合歡好色華樹,飛到佛所,……住虛空中,正向歸佛。佛告梵志謂黑氏曰:「放捨、放捨。」梵志應諾,如世尊教,即捨右手梧桐之樹,種佛右面;復謂梵志:「放捨,放捨。」梵志即捨左手所執合歡之樹,種佛左面;佛復重告「放捨,放捨」。梵志白曰:「適有兩樹,捨佛左右,空手而立,當復何捨?」佛告梵志:「佛不謂卿捨手中物,佛曰所捨,令捨其前,亦當捨後,復捨中間,使無處所,乃度生死眾患之難。」佛於是頌曰:「仁當捨其本,亦當捨其末,中間無處所,乃度生死原,內無有六入,外衰不得前,放置於六情,乃成無為疾。」黑氏梵志,聞佛所說,心自念言:「不見吾我,則了心無,心者本無,應病與藥,鄙心開解,如盲得目,聾者得聽,真為普見,審一切智,今已值佛,德不可訾。」尋即來下,稽首 佛足,退住一面。佛應心本,而分別說,顯示道場,演三脫門[5],於時輒住「不退轉」地,無一憂患。[6]
這是佛經中「放(下)捨(離)」的本意,從觀察內無六入、外無六塵,了悟「無我、無心」而放下(前.後.中)「三心」及(根.塵.識)「六情」[7]的攀緣與執著,以此為本,佛進而為他演說三解脫門:1.空,觀一切法因緣生,無自性。2.無相,既知一切法空,觀男女一異等相不可得。3.無願,知一切法無相,於三界無所願求,不造生死業。如此,則能分別「於諸法、離差別相、無果報之苦」而得自在,住於「不退轉」[8]。此經的典故傳到中國之後,被法師們承繼並改造,如《五燈會元》卷一
世尊因黑氏梵志運神力,以左右手擎合歡、梧桐花兩株,來供養佛。佛召仙人,梵志應諾。佛曰:「於下著。」梵志遂放下左手一株 花。佛又召仙人:「放下著。」梵志又放下右手一株花。佛又召仙人:「於下著。」 梵志曰:「世尊,我今兩手皆空,更教放下箇甚麼?」佛曰:「吾非教汝放捨其花,汝當放捨外六塵、內六根、中六識。一時捨却,無可捨處,是汝免生死處。」梵志於言下悟無生忍。
前經云「住不退轉地」,此記云「悟無生忍」,兩者的果位是同是異,或須再考察。從容錄》57,嚴陽尊者問趙州從諗禪師
一物不將來時如何?」趙州答:「放下著。」尊者問:「既是一物不將來,還放下個什麼?」趙州說:「放不下,擔取去。」尊者大悟。
大慧宗杲〈示智通居士〉:
知迷不悟,是大錯,執迷待悟,其錯益大。何以故?為不覺故迷,執迷待悟,乃不覺中又不覺,迷中又迷,決欲破此兩重關。請一時放下著,若放不下,迷迷悟悟,盡未來際何時休歇。
據前引資料,或可整理如下:
因位:看破世間(我所/無常)、放下身心(我見/無我)、自在利人(同理/仁慈)
果地:看破是般若德; 放下是解脫德; 自在是法身德。
念佛人的特色則是:看破(人世)、放下(自力)、自在(往生)[9]。所謂的捨.閉.擱.拋:源空《選擇本願念佛集》勸修淨土門與正行(念佛),而否定聖道門與雜行。捨,捨棄自力修行之心;閉,閉塞禪定修德之門;「擱」,擱置一切之功夫;拋,拋卻萬事智慧。源空以專修念佛法門為主,主張歸入稱名念佛一門。《選擇本願念佛集》綱要「選擇」有取捨、廢立之義,亦即往生彌陀淨土的正定之業,除了彌陀所選擇之本願的念佛一行以外,其他一切諸行都在廢捨之例,以強調「一向專念」:
道綽禪師立聖道.淨土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善導和尚立正.雜二行,而捨雜行,歸正行。須捨雜修專,豈捨百即百生,專修正行,而堅執千中無一雜修雜行乎!隨他之前,雖暫開定散門,隨自之後,還閉定散門,一開以後,永不閉者,唯是念佛一門。(付囑念佛章)
欲速離生死 二種勝法中 且擱聖道門 選入淨土門欲入淨土門 正雜二行中 且拋諸雜行 選應歸正行。
<看破,放下,提起─雪公題〈布袋和尚圖〉>云:
現在到了鬥諍堅固的時候,處身在這般時代,該怎麼辦呢?除了「看破」,還要「修學淨土法門」,謹以雪公題〈布袋和尚圖〉的文字來說看破、念佛。「開口笑少說話,布袋不如肚皮大。眼前時有福飛來,為他萬物容得下。」「放下布袋,提起葫蘆,並非顛倒。既不放下,又不提起,是真錯了。」「放下布袋,提起葫蘆,並非顛倒。既不放下,又不提起,是真錯了。」「直筒無心,回首如意,更不分別,善惡無記。」「六入自清淨,六塵空攪擾,群動戲狡童,乾坤無煩惱。」五幅圖編輯成「看破、放下、用功、自在」的次第;再提出我們修淨土法門有四修:一、恭敬修(尊重修),禮佛念佛,恭敬竭誠,不懈退。二、無餘修,福德智慧二資糧,具修無缺,《阿彌陀經》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三、無間修,勇猛精進無間斷。四、長時修,從初發心到形壽盡,不換題目,不圖近功。
總結如慧淨法師<眾生求彌陀 徒令彌陀悲>云:
一心歸命,徹底放下,全身靠倒於彌陀的救度,此後只要天性自然的專念這句彌陀名號,在專稱彌陀名號中,所謂「以無義為義」,不須其他的造作功行,自然然、天真、無我、全身心靈的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也無所謂「實相」念佛、「觀想/觀像」念佛,這些都不需要。
[2]〈菩提達磨大師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觀論〉:三名無所求行,世人長迷,處處貪著,名之為求。道士悟真,理與俗反,安心無為,形隨運轉,三界皆苦,誰而得安?經曰:有求皆苦,無求乃樂也。
[3] 煮雲法師《佛門異記—輪廻轉世篇》明.念菴禪師(羅洪先)<羅狀元醒世詩>:「與其十事九如夢,不若三平兩滿休。能自得時還自樂,到無求處便無憂。」「錦衣玉食風中燭,像簡金魚水上波。富貴欲求求不得,縱然求得待如何。」
[4]清.陳伯崖:「事能知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
[5] 三解脫門:「空、無相、無願」三種三昧,
[7] 《金光明經》:「心處六情,如鳥投網。常處諸根,隨逐諸塵。」嘉祥《中論/六情品.疏》:「六情亦名六根,五根能生五識,意根能生意識。六情亦名六依,為六識所依。」六根有「情識」,故名六情。
[8] 《大智度論》卷50:「於無生滅諸法實相中信受通達無礙不退,是名無生忍。」《大乘義章》12:「理寂不起,稱曰無生。慧安此理,名無生忍。」天台智顗《觀經疏》:「無生忍是初地初住。」
[9]淨空法師<看破,放下,自在,隨緣,清靜,念佛>;道的真相/十德:真誠 清淨 平等 正覺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隨緣 念佛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21世紀的淨土宗--回歸"善導"系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雖修餘行,不能滅罪?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兔年春聯-略說
    閱讀時間約 15 分鐘
    《往生論註》英譯本-序
    閱讀時間約 22 分鐘
    慶.讚.彌陀誕~飲水思源
    閱讀時間約 20 分鐘
    2022彌陀聖誕暨皈依法會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放下」或「放棄」?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你可能也想看
    命盤上看破財、來財與金額多寡及原因(財帛宮)紫微鬥數命盤中包含時間概念,可分析運限,影響力及財富。透過個人收入水準評斷來財破財,並以作者命盤的進財和破財跡象解析。運限盤可判斷發生時間、影響力和嚴重程度,以及得知賺錢花錢的原因。文章探討作者命盤並提供預約算命或諮詢連結。
    Thumbnail
    avatar
    鄭書羽
    2024-05-06
    「既想戀愛,又想看破紅塵。」王菲與林夕的歌單推薦。她就像個永遠的少女,心中的情感再怎麼炙烈又純粹,卻只能用彆扭迂迴的方式表達,而她的天性又如此不羈,即使再愛著也不願被關係束縛。「既想戀愛,又想看破紅塵。」是她在感情中的矛盾心態,王菲純真、空靈又個性的形象和歌喉,搭配林夕的詞可謂是天作之合,難怪林夕要說他和王菲是「無名份的夫妻」
    Thumbnail
    avatar
    希文樂見
    2024-03-07
    看破不說破人的直覺很神奇。我們從很小的時候,其實就可以察覺出別人的敵意,這都不用人家教的。即使對方沒有明確的惡言相向,但我們與生俱來就是可以察覺出這個人不喜歡我。 我們也可以察覺出人與人之間的角力,這也都不用特別說的,直覺會告訴我們局勢的變化。 但跟小時候的差別在於,現在的我,看破,不說破。心領神會之後,
    Thumbnail
    avatar
    有貓跟著我
    2023-09-01
    《看破紅塵》無常是生命的沃土。
 流動是萬物的常態。
    Thumbnail
    avatar
    行歌
    2023-07-30
    5. 看破凡間皆孽債,及早覺路拜悟真 要怎麼修行?筆者以為,我們必須要確切明白五蘊和六識的運行是怎麼一回事,然後練習,不斷的練習,去除我們多生累劫以來染濁的習氣,脫落身心幻垢,直至本無身心幻垢可脫落;法尚應捨,直至無有一法可得。怎麼練習?筆者推薦「一相三昧」和「一行三昧」。《六祖壇經》付囑品第十云:「若人具二三昧,如……
    Thumbnail
    avatar
    Koeln Walker
    2023-07-25
    心情筆記....放下自在 心情筆記 ◎放下自在 好友回台檢查、治療,症狀和我相似。上次專程北上和他聊聊,請他放心,放下,面對,接受,聽醫生的話,該如何處理就如何處理,不必有太多的擔憂和悲觀想法。 老、病、死,是每個人必須面對的問題,也是必經的過程。一輩子的努力,最終還是要回歸自然。生病了,就是提醒我們,我們不可能永遠都
    avatar
    美利古拉
    2022-11-23
    放下之後換來從容與自在在這個講求效率的時代,一味求快,反而可能變成欲速則不達,甚至於最後也迷失了自己,適時的慢才能看見生活中美好風景。
    Thumbnail
    avatar
    文亭硯
    2022-04-03
    讀|寫吧!為了抵達自己:放下自卑與恐懼,重新認識自己的寫作練習 這本書敘述如何透過寫作的練習,以剖析自己的內心深處,不論在好的面向亦或是壞的面向上,一開始即探討寫作的本質是什麼?這個行為是傾聽也是表達,透過寫作的過程理解自己、認識自己,最重要的是找回自己的感覺。 艾賓浩斯遺忘曲線(Ebbinghaus' Forgetting Curve) 艾賓浩斯透過科學
    Thumbnail
    avatar
    小綠
    2021-12-06
    《尚氣與十環傳奇》:放下「英雄」的定義,才能看見自己是誰。英雄和惡龍可能是與深淵互相凝視的關係,而公主則是英雄的阿尼瑪。 英雄之旅,其實就是英雄本人通往自我的內在旅程。因此或許可以把英雄,當成一個踏上冒險旅途的人來看待,是個生命的冒險者。 而《尚氣與十環傳氣》,從亞洲的家庭與親屬觀切入,講述了一篇繼往開來,且極可能開創新局的英雄故事。
    Thumbnail
    avatar
    寓居女子辭典
    2021-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