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大人大小事Podcast 『小大人大小事』|EP010
我相信各位朋友一定有寫過一篇作文『我的志願』,那張作文紙一定已經不知去向,但那個寫在紙上的志願卻還烙印在你的心理,現在的你是當時作文裡那個人嗎?這個落差對你來說是慶幸還是遺憾呢?讓我們進入學會自信的前置的最後一個問題:孩子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記得小時候不管是作文課還是美勞課都一定有一個主題叫做『我的志願』,從一年級到六年級都有這個題目,感覺老師沒靈感了就來一下『我的志願』,雖然說是個陳腔濫調的題目,但是永遠都是小大人們最夯的話題,記得每次題目發下來開始,『你的志願』是什麼的話題都會延續好多天,在學校還聊不夠,回到家拉著表弟們一起延續這個話題。
醫生和老師這兩個基本款聽到不想再聽,隨著慢慢長大,大家的志願越來越多,有主播、有記者、有建築師,志願越來越五花八門,聽著大家分享的作文內容,述說著對於各行各業的熱情,有的是想跟爸爸一樣,有的是想跟媽媽一樣,也有的是立定了自己的偶像和目標。
印象最深刻的是想當主播的同學,他的目標是李艷秋,然後開始滔滔不絕地分享主播的工作,甚至還聊到他希望的職涯發展,想從記者開始歷練在挑戰主播台,而且還規劃了小學它可以做什麼?中學他可以做什麼?未來要上哪所大學?這段分享真的讓我大開眼界,原來我的志願這個主題可以這麼細緻,我也第一次體會到別人的志願和我的差異,不只是職業的不同,更是行動的不同。
孩子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每次我想到小時候這段故事,我都忍不住拿起畢業紀念冊,上網搜尋了一下同學的名字,我只有查到一位想當醫生的真的做到了,這命中率也太低了,會不會其實小大人的志願一點也不重要?
我想應該是小大人的志願比你我想像的更重要,而大人們的忽略造成了小大人的軌跡偏離了他們的志願,回想從小到大同學們的分享,有太多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志願是什麼,接觸最多的可能是老師,得到最多關愛的可能是老師,自然而然小時候一狗票同學想當老師,但隨著課業變重,對老師的崇拜可能開始扭曲,慢慢地就沒了方向。
就像我一樣,曾經有過志願是想到爸爸工作的公司上班,其實原因是附近有百貨公司可以看玩具,路邊還有路邊攤在賣熱狗,更重要的是每次去都看到爸爸同事橫躺在沙發睡覺,其他也都在看報紙,感覺爽爽的,殊不知我以前去的時段其實都是午休時間,我還幻想整天都可以這樣躺。
對於職業的認知太少,造成小大人根本無從選擇,自然很多人長大後根本不是當年『我的志願』裡面的那個人,因為那個志願是為了應付功課在有限的選擇中挑出來比較能接受的。如果真的過了這個門檻,了解每個志願在做什麼,甚至有體驗過這個志願,真的知道這個職業的真諦,這樣其實也還不夠,因為我那位想當主播的同學可能也迷失在人生的洪流中,我沒找到跟她同名同姓的主播或記者。
那位主播同學志向很明確,父母也很用心的陪伴她去體驗和規劃他的志向,我覺得他的那篇作文是全班最好的,而且這個目標還符合S.M.A.R.T.原則(Specific明確的、Measurable可衡量的、Achievable可達成的、Relevant相關的和Time-bound有時限的),怎麼看都是完整的行動方案,我不確定是不是我沒找到他的訊息,還是他已經從事其他行業了,但是和當醫生的同學相比,他有一個劣勢,那就是他父母並不是相關的職業。
那位當醫生的同學,從小就天資聰穎,甚至還跳級就讀,除了有很好的天賦以外,對於當醫生這個志向他有更萬中選一的優勢,那就是他有一對醫生父母,可以引導他體驗醫生生活,可以當他未來邁向醫生的人生導師,可以培養他當醫生應該有的醫師精神,從內在到外在,從內功到拳腳都是浸淫在醫生的世界裡,或許過程有他的痛苦,但是看到他依然穿著醫師袍展現自信的笑容,可以感覺得出他的自信和快樂。
從我同學的故事告訴我們,不是小大人的志向沒有用,而是我們大人沒有用,沒辦法幫小大人一步步地去邁向他的志向,所以今天要介紹學會自信的前置的最後一個問題:孩子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希望未來我們都可以看到小大人的自信和快樂。
找到孩子的熱情所在
記得之前分享過小大人運用核心資產的後會展現出TALENT特質,
T-毅力(Tenacity):展現決心毅力,運用優勢取得成功
A-注意力(Attention):全神貫注,專注時間比其他活動久
L-學習力(Learning):學得更快、更輕鬆
E-渴望(Eagerness):主動積極參與任務或活動,不需要大人刺激或獎勵
N-需求力(Need):表現出所有權,「這是我的事」
T-語調(Tone):談論自己的優點聽起來很興奮、自豪或快樂
我們可以利用這些特性去找出小大人的熱情所在,或許你覺得他專注的事情根本就是難登大雅之堂,這些小打小鬧的玩意怎麼可能當成志向,但我想會不會是我們眼界太低了?
我們家小大人很熱衷剪紙,一開始他總是把紙剪的碎碎的,每次大人還要協助他掃地善後,有的時候掃到火都上來了,有一次我們家小大人很興奮的說:「你看你看!」,小大人把圖畫紙剪成像蚊香一樣一圈圈不斷像蛇一樣的紙條,過幾天又剪出有翅膀的蛇,後來又剪出流蘇等等的變化。
這些東西能幹什麼?難道是長大做紙雕過年可以出去做生意嗎?這也是一條路,但我想到另一條路,我想到以前我在建築系也有過類似的訓練,題目是運用一張紙條剪出空間的變化,每個同學從一開始只能想像用紙條當牆營造出平面空間,經過老師的引導,慢慢的3D發展,最後大家都變化出各式建築爭奇鬥艷。
小大人的世界還很小,大人要從小地方去發掘小大人熱情所在,進而發揮我們的眼界引導小大人找出要當什麼樣的人。
注意親子之間的互動模式
這點其實從一開始在聊自信主題到現在,已經不知道說過多少次,放手!把主控權交給小大人。
既然之前說過了,我就再從另一個觀點切入,那就是『失敗』。當我們對小大人的目標和夢想涉入太多的時候,小大人人生就會失去目的,如果日子還過得去頂多只是懵懵懂懂沒有目標,但是如果人生失敗了以後,你就會常常聽到:「都是你當初要我唸研究所,都是你當年逼我學財經」,連失敗都是怪罪別人的是侯,除了失敗更是悲哀。
我們應該當小大人的啦啦隊,是由小大人帶領我們他想走的路,不要耍浪漫的默默支持,愛就是讓小大人知道,我們在背後大張旗鼓的支持他!
問『為什麼?』
『媽媽!我長大要當漫畫家!』,我媽聽到這句白了我一眼『我看你漫畫看太多』,『阿祖,我想去華視演員訓練班』,阿祖說:『不要當演員啦!』
大家有沒有像這樣還沒開始就被打槍的經驗?不要跟我說你是在考驗小大人的決心,我想正向一點思考,你可能只是不會聊天,當你想評估小大人的興趣的時候,不妨用『為什麼?』這句話開始吧。
『為什麼?』可以引導小大人反思自己的動機,如果我說我想當漫畫家,是因為我喜歡看漫畫,這可能不是很好的動機,大人就可以引導我去了解漫畫家的生活,創作和欣賞作品是不一樣的事情;而果我說我想當漫畫家是因為喜歡畫畫,那也可以引導深入除了畫畫漫畫家還需要什麼創作技能,要具備什麼知識,或是朝更廣泛的有什麼其他職業是跟畫畫有關?例如美術、美工、工程繪圖以及建築繪圖,甚至平面設計、視覺設計、建築設計等不同領域。
所以不要急著打槍,或許只是小大人的世界還不夠大,先學會問『為什麼?』開啟對話。
提供多元體驗
就像剛剛說的,小大人的世界可能還太小,那我們就可安排小大人進行多元的體驗,只要是正向的就可以去接觸,這不僅僅是才藝班,可能是他自己發展的興趣,甚至自己經營一個PODCAST頻道也是個不錯的方向,但是漸漸的就需要安排更具體更有計畫性的假期活動,藉由一段時間結合生活的體驗,更能深入的去了解一項興趣溶入生活的感受。
我記得小時候我也上過這樣的才藝班,有參加作文班、書法班還有讀經班,我一直以為我媽要把我培養成江南四大才子,好吧國畫也是種畫畫我接受這條路,所以我就跟我媽說我大學要念『中文系』,我媽甩門把自己關在房間裡和我冷戰了一陣子,所以經過了認真體驗以後,小大人提出了他的志向時,我們記得要開啟正向的對話,從『為什麼?』開始,如果你做不到接受小大人可能的發展,那你就準備萬貫家財夠他生活一輩子也是可以的。
找到孩子潛在導師
就像我醫師同學的經驗,他的醫師父母就是他最好的導師,引導他走向專業的道路。如果你是一個出色專業人士,而你家小大人也希望能夠承襲你的專業,那恭喜你,有你的陪伴你的孩子很容易成功。但是像我們做一般上班族,人生都是在別人指揮監督下運作,甚至很難定義自己的專業是什麼,那我們也不要硬去當小大人的導師了,放手讓專業的來吧。
我們可以透過其他大人來指引小大人,讓他知道未來應該怎麼發展,就像我那位想當主播的同學,很明顯的有人協助他規劃了一條捷徑,但是過程中很多的干擾會讓目標失焦,如果有位導師能時時指引方向和激勵,就能夠讓小大人更專注的朝向他想成為的人去發展。
培養企業家精神
真正的走到職業現場,看大人們怎麼經營自己的職業,或許小大人會看到熱情,或許小大人會看到專注,或許小大人會看到能力,之前的紙上談兵能夠了解到片面的外表,但是真的要走入專業就要從職業現場開始培養,經由小大人的職業現場觀察培養出專業精神。
前置作業準備好了嗎?
學會自信的前置三個問題:你怎麼看待孩子?孩子怎麼看自己?孩子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們大致上已經介紹完畢了,有些觀念有些習慣和現在的我們有些出入,所以會覺得講述內容很難掌握系統,不過重點就是當我們能回答出這三個問題,才算是做完教導小大人『自信』的前置作業,讓我們回看文章再複習一次吧。
『你怎麼看待孩子?』
『孩子怎麼看自己?』
『孩子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就是本篇文章啦。
『讓我們一起陪伴小大人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