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剝奪前兩天我家太太傳給我一部影片,裡面提及太早接觸到宗教的小孩可能會有「情緒剝奪」的風險。
我太太跟我分享,她也是宗教家庭長大下的小孩,所以她小時候也不知道她怎麼表現情緒,而整個人顯得沒什麼生氣。
情緒剝奪指的是當我們在孩童時期,情感的需求被忽略、沒有被指認、鏡像並給予正確的回應,我們在長大之後也不容易辨認出自己與他人的情緒,常有時候會感到莫名的憤怒跟埋怨。當重要他人要靠近時,有種冷酷或拒絕的氛圍。
我看到「情緒剝奪」這個詞時很有感,我想起小時候當我母親與大姊罹患思覺失調症時,整個家庭陷入了混亂,我的生理與情感需求時常被忽略,有時候提出需求時還會被責備是破壞王或要求很多。
“童年時,父母可能無法照顧孩子、或教養太嚴,或暴力相向、冷漠疏離。孩子在無助沮喪中長大,只好自己照顧自己、甚至照顧父母,要不就切斷感覺、戴上面具,絕口不提家裡的祕密。”引自「親密無能:早熟童年的隱形代價」
這些傷其實是藏在內心看不見的,我因此也習慣了壓抑自己的需求與情感。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在我小四小五時,在街上遇到同學,他們看到我時就說:妳怎麼跟在學校的時候不一樣?總覺得妳好像板著一張臉、很冷漠。
那時候,我好像就知道我的家庭狀況跟別人很不一樣,我不希望自己的脆弱被看見或我也不知道怎麼接住這種無助的感受,只好麻木自己。
#榮格心理學 #父親的女兒過去曾經在文章提及我是過度認同父權體制的女性,我會用自己的一套規則去批判別人,也會很害怕失控而感到焦慮,所以不斷地追求完美的表現,尤其是在工作,這樣就可以證明我在這個社會是有價值的。
在這個社會氛圍中,是非常鼓勵人們有工作產能,所以這麼努力下的我沒有發現我透過工作在逃避任何可能的親密關係與深刻的連結。
直到我的第一隻貓離世,我才發現我一直在避免我太愛她、我太需要她,卻沒有跟她真正親密而崩潰了。
我花了不少時間去慢慢把自己拼湊回來,透過心理諮商、表達性書寫與伴侶及貓的陪伴,才能讓自己逐步讓靈魂感到較為完整的狀態。
我在想或許真是類似傷口的人會互相吸引,其實真的很感謝我跟我太太之間大量陪伴與試著理解彼此的情緒才能慢慢修復內在的傷痛,開始相信自己有愛人的能力與被愛的權利。
#內在小孩 #內在孩童在「親密無能:早熟童年的隱形代價」一書或「情緒剝奪」的文獻裡都提及我們需要關注我們內心的小孩,那是我們長期忽略且需要被好好滋養的。
在這裡邀請你,當你看到文章的哪一段時特別有感覺?是否有個感受正在浮現,或是讓你連結到某個孩童時期的畫面或類似的感受?
請你跟這個內在的感受或小孩說:謝謝你讓我看到你,讓我陪著你,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