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自己,在大人輕率的擁抱中,經歷無數次的痛苦。(初篇)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這沒什麼」的防衛機制,使他否認了童年創傷。
很諷刺的,對言語或情緒虐待來說,身體虐待有時是一種恩賜。明顯的虐待方式,讓我們無法壓抑、否認或忽略它的存在。大多數人認為身體虐待比較嚴重性,因此,總是忽略言語或情緒對他們的傷害,甚至不覺得那會影響著他們。因為從表面上來看,我們過得還不錯,擁有所有的物質,如衣服、食物或任何想要的。但是我們的內在感受並不如外表所描繪的豐盛,因此,有著我是在幸福家庭長大的幻想。
身體虐待就這麼直白地在面前,可以明顯感到身體疼痛,等到長大了,有機會說「不」,又或是一種說服自己反抗的實質證明,而被忽略、遺棄、矛盾或在無法控制或逃脫的情況引起的傷痛,感受不到實質的疼痛,對此感到困惑,其喪失了說「不」的機會。
「雖然從小我有情緒的時候,爸爸總是叫我去旁邊自己解決,等情緒好了再回來。但我覺得這讓我成長很多。現在我不會受到情緒影響,而能把事情處理好」他說。
Jackson Simmer on Unsplash
隱性創傷,不僅破壞了他們的心理,還破壞了他們的神經與情感發展。
筆者將這類隱性的心理虐待統稱為「遺棄性情緒」,就像溫水煮青蛙般,持續性地忽略、輕視話語、眼神、舉止,都在扼殺我們的自尊,內化為鄙視自己、仇視自己、覺得自己沒有價值、不值得被愛,最後,制約著,他們會不斷地避免被關注、不會尋求協助、不與人連結...等拒絕。他們很少真誠地表露自己,甚至很少跟親密他人表達脆弱,以展現他們獨特的完美主義。
我是一個有瑕疵的人」他們總是這樣跟筆者說。
每個夜晚,非理性的「自我感知」啃噬著自己,這些信念通常伴隨著羞恥感。通常會感到自己不屬於自己,或者可能錯誤地認為他人總是批評自己。這樣的信念會使得關係發生相互依賴,形成過於固著或模糊的人際界線。
有越來越多研究發現,遺棄性情緒有其神經生理機制,如觀察到海馬迴右側,前扣帶皮層 (ACC)和右眶額皮質(OFC)中的灰質濃度降低(Thomaes et al., 2010),以上是涵蓋情緒處理的重要區域。各種心理障礙也源於兒童時期的家庭關係。遭受隱性創傷的兒童,會經驗許多情緒痛苦且難以控制,進而出現情緒調節、行為及注意力能力的受損,這些症狀通常會延續到成年期,導致臨床表現包括躁鬱症 (雙極性情感疾患)、過動、邊緣型人格障礙、社交恐懼、成癮甚至是慢性身體疼痛。
有毒的家庭動力關係
我們可以看到家庭動力帶來的隱性傷害及後續的身心適應困難,以下列出幾種可能造成傷害的家庭動力關係:
1. 親職化 Parentification
記得我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幫媽媽煮飯、打掃家裡,媽媽總是躺在床上或看電視。 這樣的父母角色反轉,即孩子犧牲自己的發展需要與追求為代價,承擔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員的照料責任(Earley&Cushway,2002)。最後,在關係中成為提供關懷者,而很少或不願意獲得關懷。
若您有以下情況,過去有親職化的可能: 常被稱讚為負責任;長大後覺得自己必須負責;寧願靠自己也不願意信任他人;不記得小時候;父母照顧自己或他人時遇到麻煩,將責任推給了您;感覺再怎麼努力仍不被重視,即使他人已經說很好;習慣犧牲自己來照顧他人;認為自己很特殊且全能.......等等。
2. 代罪羔羊 Scapegoating
您是否有這樣的經驗?姊姊犯錯,為什麼是我被打。媽媽常對妹妹說,你要多吃飯,才不會像姊姊一樣太瘦、長不高。
一旦有人成為家中的代罪羔羊,整個家庭會想保持這種狀態,讓家庭緊張得以轉化,且犯錯者不必面對自己的問題,當替罪者試圖改變或離開,可能會被情緒勒索。
若您有以下情況,過去有代罪羔羊的可能:與兄弟姐妹相比,受到不平等對待;您的錯誤會被誇大,且受到極大懲罰;被欺負時,您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或沒有人願意聽。
3. 情緒脆弱的父母 Unavailable emotion parents
在您的生活中,父母是否很少有情緒反應,對您的情緒很少反應或冷淡或大多是跟您談論事件而非感受。
Dr. Edward Tronick 是依附理論的研究者。他著名的Still face experiment,該實驗表明,面無表情會引發嬰兒的負面情緒與行為,嬰兒只有在有他人作為鏡子時,才學會管理和調節自己的感受,即透過鏡像來學習情感與社交。因此,當父母時常處於無情緒反應,會影響孩子的自我價值感和自我調節能力。
4. 糾纏的界線 Enmeshment
如果你不聽話,就不給你飯吃。這樣的話語,在您生命中,是否熟悉?
父母過度保護孩子或很難放手,通常是由於他們的不安全感或生活不愉快,不時地暗示孩子,如果沒有我,你會活不下去,最終,剝奪了孩子冒險,探索的成長機會。當我們發展獨立時,害怕失去父母的愛,而感到困惑。若您有以下情況,可能有過於糾纏的原生家庭關係:您不會考慮自己想要的東西;您為他人的幸福或情緒有責任;您習慣避免衝突,難以拒絕他人;您常有不知道自己是誰的想法.......等等。
5. 隱性的競爭與壓迫 Hidden competition and oppression
也許您很難想像父母會對孩子有忌妒、怨恨等負面情感,而持續與孩子競爭或壓迫。這樣的父母處於矛盾狀態,一方面希望看到孩子成功,但當孩子真的成功時,他們會感到膽怯、被出賣,開始以隱諱的批評、諷刺的讚美或直接言語攻擊,來表達其忌妒。父母是我們生命中最初的榜樣,若榜樣不時地羞辱批評我們時,會使我們發展出自我厭惡、自卑,甚至到成人時,會將自我成就破壞。
不再否認自我,憐憫童年的自己
我現在離我的童年好遠,當了父母,再也沒有餘裕可以回到童年的想像,其實才不過短短20幾年光景,我們早已遺忘如何理解孩子,也不想理解內在童年的自己。看見童年的痛苦是不容易的,我們總是以為遺忘、否認會帶來成長,但那只會讓自己成為不想背叛童年的大人,時而扮演大人的輕鬆姿態,時而陷入小孩的沉重姿態。
透過回想、閱讀或觀察親近的孩子時,試著對自己說「我記得你經歷過的痛苦,那都是真的喔!」也許,這麼一句話,就能讓我們撥開一層又一層像洋蔥般的童年。而您的孩子,也會因為您的看見,而受到您真正愛的對待。
心理練習
要從「這沒什麼」的創傷中復原,取決於如何述說自己的故事
也許您可以先從上述分類的家庭動力關係,讓自己在抓取經驗時,較容易回想。遺棄性情緒的故事,很少或模糊出現在當事人的故事中,或是述說時,像是在講他人故事般沒有情緒。述說如拼圖一片一片拾起,過去未找到的拼圖,透過述說再次找到,因此生命故事如何展開,無法預料。帶著這樣的恐懼,帶著可能因自我揭露導致的二次創傷,述說需要面對的勇氣,如何在面對時,還能保有穩定的身心狀態?
a. 尋找安全感:從當述說過程中,感受不安情緒時,「根植大地」、「自我觸摸」、「資源尋找」、「擺盪」都是很好的心理技巧。透過如此調節神經系統狀態 (從戰逃或凍結),幫助自己回到身心容納之窗甚至練習擴大容納之窗。
b. 展現脆弱:當混雜著恐懼、羞愧、難過等情緒出現時,是過去遺棄性情緒的再現。若當下感到安全或與他人連結是安全的,我們就能展現脆弱。經歷真正的親密關係可以療癒被遺棄的故事,前提是能夠展現脆弱。
參考資料:
1. Pete Walker. (2014). Complex PTSD: From Surviving to Thriving. Retrieved from https://www.psychotherapy.net/article/complex-ptsd-walker-book
2. Thomaes K, Dorrepaal E, Draijer N, De Ruiter M. B, Van Balkom A. J, Smit J. H, et al. Reduced anterior cingulate and orbitofrontal volumes in child abuse-related complex PTSD.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 71(12): 1636–1644.
3. Earley, L., & Cushway, D. (2002). The parentified child. Clinical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7(2), 163–178.
4. Effects of child abuse can last a lifetime: Watch the‘still face’experiment to see why, Washington Post, September 16, 2013.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2K會員
166內容數
《聽聽心理說的話 PSYCHOLOGY LISTENING》 「人生不是有待解決的問題,而是等著被經驗的現實。」 心理非心裡,卻也說進您的心裡。這裡有一篇篇的生命經驗、心理治療的看見與心理學知識,轉換為療癒性的文字。當您看了,希望能讓您安住當下。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對生命的控制也是一種創傷經驗 雙手交織緊握,不願放開,如同她生命的樣貌。 她在家排行老大,有2個弟弟。每天按部就班,即使是旁人,也在她的控制範圍內。她習慣搜尋所有的訊息,以便掌握事件的狀況,不容許事情在預料之外,以確保環境(社會,身體,情感等)不會受到太大的衝擊。因為是老大的身分,她也習慣....
「溫暖的釋放」,是神經系統重新調整的徵兆,身體開始發展出新的神經路徑,這條路徑會幫助個案面對未來困境。 這是一次困難且具挑戰的歷程,對於目前正在承受身體痛苦的他來說,很難想像他需要多大的內在力量及太太的支持才有辦法做到此刻的溫暖。
Flow form,心理治療的看見。 Peter Levine 博士,提出「生命之流」這個詞。因為事件發生所產生的壓力、驚嚇或創傷,使我們失去平衡,怎麼樣讓失去的平衡再次恢復? 還記得上一篇(看著身體,拾回涵納創傷的自癒力)所說的"擺盪"嗎?
每一刻,每一次的呼吸都是為我們身體服務。 經歷不愉快或創傷,我們為了減少疼痛,降低焦慮,會無意識地抑制自己的呼吸方式。橫隔膜在恐懼狀態下經常卡住,限制了我們呼吸的可能性。打開它可以幫助我們從凍結狀態轉變為更加活躍。而長期抑制呼吸的習慣,會使身體逐漸出現慢性疾病,如失眠......
- 帶來創傷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事件發生當下的經驗 - 受傷的人們,他們的神經系統活在過去,但身體卻活在當下。強烈的迷失感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出現,記憶不斷與現實交疊。他們在凍結與顫抖間擺盪,總是會掉入負向漩渦中,而停止擺盪。我們必須在來回擺盪中,面對創傷的記憶,承認那摧毀我們的一切,找尋存在的意義。
對生命的控制也是一種創傷經驗 雙手交織緊握,不願放開,如同她生命的樣貌。 她在家排行老大,有2個弟弟。每天按部就班,即使是旁人,也在她的控制範圍內。她習慣搜尋所有的訊息,以便掌握事件的狀況,不容許事情在預料之外,以確保環境(社會,身體,情感等)不會受到太大的衝擊。因為是老大的身分,她也習慣....
「溫暖的釋放」,是神經系統重新調整的徵兆,身體開始發展出新的神經路徑,這條路徑會幫助個案面對未來困境。 這是一次困難且具挑戰的歷程,對於目前正在承受身體痛苦的他來說,很難想像他需要多大的內在力量及太太的支持才有辦法做到此刻的溫暖。
Flow form,心理治療的看見。 Peter Levine 博士,提出「生命之流」這個詞。因為事件發生所產生的壓力、驚嚇或創傷,使我們失去平衡,怎麼樣讓失去的平衡再次恢復? 還記得上一篇(看著身體,拾回涵納創傷的自癒力)所說的"擺盪"嗎?
每一刻,每一次的呼吸都是為我們身體服務。 經歷不愉快或創傷,我們為了減少疼痛,降低焦慮,會無意識地抑制自己的呼吸方式。橫隔膜在恐懼狀態下經常卡住,限制了我們呼吸的可能性。打開它可以幫助我們從凍結狀態轉變為更加活躍。而長期抑制呼吸的習慣,會使身體逐漸出現慢性疾病,如失眠......
- 帶來創傷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事件發生當下的經驗 - 受傷的人們,他們的神經系統活在過去,但身體卻活在當下。強烈的迷失感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出現,記憶不斷與現實交疊。他們在凍結與顫抖間擺盪,總是會掉入負向漩渦中,而停止擺盪。我們必須在來回擺盪中,面對創傷的記憶,承認那摧毀我們的一切,找尋存在的意義。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最近進戲院看了一部電影「幻幻之交」,英文片名Imaginary Friends, 本以為是部兒童電影,意外地發現這是一部很適合大人看的電影。 ​ ​ 劇情主要闡述每個成年人在童年時期都曾有一個想像中的好朋友半歲我們長大(電影中稱之為「幻幻」= IF),然而在成長的過程中,為了求生存,我們開始關
Thumbnail
《幸福童年的真正秘密》一書探討了童年創傷與戰爭創傷對成年後行為的影響,即使身為專家,但若無自我覺察,同樣遭遇親子衝突。文章總結了愛莉絲的童年背景和馬丁對母親的觀察,父母在面對自己的議題,特別是童年創傷時,對於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重要性。最後,強調了面對真實自我,對父母如何處理親子關係有著積極的影響。
Thumbnail
小時候買不起的玩具、看不起的電影、吃不起的餐廳、去不了的演唱會! 出社會後,我開始一一實現,那些曾經做不了的夢想。 我本就不在一個富裕的家庭, 但我努力在不富裕當中生活成長。 我曾經憧憬著長大, 但是真正成為大人, 卻發現沒有那麼簡單。 我一路上都走在迷惘的路上, 不管是那時的我還是
Thumbnail
這幾天心裡不斷的纏鬥,我很清楚這個內心矛盾是我和自己的對抗⋯ 但是話說出來是兩面刃….傷了我最親近的人也傷了自己。 躲在黑暗角落的「憤怒」….它在我心裡最脆弱的時候竄出火苗引發足以熾燒一片森林的熊熊大火 這兩天也認出自己心裡有很多童年創傷… 無論是經濟(深怕錢的匱乏。我看見了從前那個無能為力
Thumbnail
水裡的感覺,離我好遠了,想想似乎上了國中就再也沒有認真碰過水了,最近陪著孩子游泳,戴上泳鏡,滑到水裡時,那些遺忘的第一次,瞬間像是自動播放似的,滴滴答答,調出那年與爸爸一起游泳的經驗。 小學五年級的暑假,比以往都還要熱,唯獨清晨略帶點涼意,那時爸爸問我:「想不想涼一下?去玩水呢?」「當然好」小小年紀
Thumbnail
而作者書中的小女孩不僅在家庭中被冷落,在與同儕之間的人際關係也不自覺會偽裝自己,因為恐懼不被喜歡而讓自己戴上面具隱藏自我,只能在閱讀及書寫中尋找心靈寄託,卻也因此奠定了創作才能,屬於童年的秘密是一首首的詩,也盼望著自己有一天能聲名大噪,離開那個亟欲脫身卻又難以卸除的悲慘童年。
Thumbnail
一位女性個案 在感情上重複著同樣同樣的循環 明明是個勇敢的個性 但碰到對象就會成為無盡的包容 她不知道的是 以為自己總是碰到無法表達、內心封閉的男人 而自己總是一再的想金石為開 明知道關係不順利,仍然無法成為手先放開的那個 她其實也是學習身心靈的 但潛意識這個關卡真的並不容易 不是自己看見
Thumbnail
#生病好不起來原來是意識出了問題  她曾經有一段時間病了 醫生診斷是多囊性卵巢 她吃了好多藥 因為生病的關係讓她很容易發胖 為了克制體重  刻意的不吃 但病仍是病  沒有轉好的起色 雖然後來遇到了幫助、開始運動而轉好 #潛意識中的恐懼 但「我曾經生過一場大病、面對身體好不起來自己有著無能為力的恐慌
Thumbnail
在你童年的時候,是否曾經遭遇肢體暴力、性侵、疏忽,或是父母親的長期冷落,或是其他言語暴力,如羞辱、嘲笑和貶低等? 身為心理師的我,自從成為新手媽媽後,就特別在乎這些事情。因為這些惡性的壓力會改變孩子的大腦結構與功能,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很有可能一路跟隨到成年,影響著孩子的求學生涯、親密關係、工作..
Thumbnail
最近進戲院看了一部電影「幻幻之交」,英文片名Imaginary Friends, 本以為是部兒童電影,意外地發現這是一部很適合大人看的電影。 ​ ​ 劇情主要闡述每個成年人在童年時期都曾有一個想像中的好朋友半歲我們長大(電影中稱之為「幻幻」= IF),然而在成長的過程中,為了求生存,我們開始關
Thumbnail
《幸福童年的真正秘密》一書探討了童年創傷與戰爭創傷對成年後行為的影響,即使身為專家,但若無自我覺察,同樣遭遇親子衝突。文章總結了愛莉絲的童年背景和馬丁對母親的觀察,父母在面對自己的議題,特別是童年創傷時,對於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重要性。最後,強調了面對真實自我,對父母如何處理親子關係有著積極的影響。
Thumbnail
小時候買不起的玩具、看不起的電影、吃不起的餐廳、去不了的演唱會! 出社會後,我開始一一實現,那些曾經做不了的夢想。 我本就不在一個富裕的家庭, 但我努力在不富裕當中生活成長。 我曾經憧憬著長大, 但是真正成為大人, 卻發現沒有那麼簡單。 我一路上都走在迷惘的路上, 不管是那時的我還是
Thumbnail
這幾天心裡不斷的纏鬥,我很清楚這個內心矛盾是我和自己的對抗⋯ 但是話說出來是兩面刃….傷了我最親近的人也傷了自己。 躲在黑暗角落的「憤怒」….它在我心裡最脆弱的時候竄出火苗引發足以熾燒一片森林的熊熊大火 這兩天也認出自己心裡有很多童年創傷… 無論是經濟(深怕錢的匱乏。我看見了從前那個無能為力
Thumbnail
水裡的感覺,離我好遠了,想想似乎上了國中就再也沒有認真碰過水了,最近陪著孩子游泳,戴上泳鏡,滑到水裡時,那些遺忘的第一次,瞬間像是自動播放似的,滴滴答答,調出那年與爸爸一起游泳的經驗。 小學五年級的暑假,比以往都還要熱,唯獨清晨略帶點涼意,那時爸爸問我:「想不想涼一下?去玩水呢?」「當然好」小小年紀
Thumbnail
而作者書中的小女孩不僅在家庭中被冷落,在與同儕之間的人際關係也不自覺會偽裝自己,因為恐懼不被喜歡而讓自己戴上面具隱藏自我,只能在閱讀及書寫中尋找心靈寄託,卻也因此奠定了創作才能,屬於童年的秘密是一首首的詩,也盼望著自己有一天能聲名大噪,離開那個亟欲脫身卻又難以卸除的悲慘童年。
Thumbnail
一位女性個案 在感情上重複著同樣同樣的循環 明明是個勇敢的個性 但碰到對象就會成為無盡的包容 她不知道的是 以為自己總是碰到無法表達、內心封閉的男人 而自己總是一再的想金石為開 明知道關係不順利,仍然無法成為手先放開的那個 她其實也是學習身心靈的 但潛意識這個關卡真的並不容易 不是自己看見
Thumbnail
#生病好不起來原來是意識出了問題  她曾經有一段時間病了 醫生診斷是多囊性卵巢 她吃了好多藥 因為生病的關係讓她很容易發胖 為了克制體重  刻意的不吃 但病仍是病  沒有轉好的起色 雖然後來遇到了幫助、開始運動而轉好 #潛意識中的恐懼 但「我曾經生過一場大病、面對身體好不起來自己有著無能為力的恐慌
Thumbnail
在你童年的時候,是否曾經遭遇肢體暴力、性侵、疏忽,或是父母親的長期冷落,或是其他言語暴力,如羞辱、嘲笑和貶低等? 身為心理師的我,自從成為新手媽媽後,就特別在乎這些事情。因為這些惡性的壓力會改變孩子的大腦結構與功能,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很有可能一路跟隨到成年,影響著孩子的求學生涯、親密關係、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