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你的同情心已過於氾濫,也過於倦怠...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談與原生家庭至親的矛盾糾結情感


我們的社會,不知道從何時開始(年代不可考),流行一種父母要和孩子作朋友的教養觀念,所以父不是父不是母、孩子不是孩子....
這樣有什麼影響呢?許多孩子的心裡都沒有感受到可靠及值得信任的父母親,卻年紀小小就必須當父母親的閨蜜,不是聽父親說些對人生喪志的話,就是聽母親說那些對婚姻、對家庭、對小孩、對娘家不甘不願的心事。

很小開始,在家庭中父母(大人的事),不是大人們一起商量去面對或處理,而是把孩子從下一代的次系統叫上來,被迫從小就當小大人,成為父母親的隊友,一起為人生、為關係傷腦筋。這還不是最吃力的,最吃力的是,你都還不是知道婚姻是什麼、長大是什麼、人生是什麼的時候,就開始聽父母之一的長輩,不斷像對神父懺悔一樣,哭訴著不該嫁給誰、娶誰,不該選擇嫁給這個人家,也不該生了孩子.....滿滿對人生選擇的悔恨和不甘心,嫁錯郎娶錯姑娘....全都湧向你這個只能待在身邊,哪裡也去不了的小孩....
活在被父母當閨蜜來對待的環境下,於是你的人生,出現的副作用和後遺症很多。這一篇文章無法道盡這些症狀,但想好好的說一下你內心那混亂又糾結的情緒(情結):想回家又不敢回家。想要和父母長輩親近,卻又不自覺的想逃....
那些早年的情感關係經驗,讓我們渴望關係卻又充滿恐懼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2114 字、4 則留言,僅發佈於療癒時光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avatar-img
4.2K會員
209內容數
這塊文字園地中的文章,將是我從心理諮商專業出發,讓已經接觸心理相關的知識,以及在自我探索方面有相當經驗的讀者,能夠獲得更深入探討內在心理的文章,陪伴或協助自己更進一步自學,提升更多思考與情感、理性與感性之間的平衡和自我整合。希望透多定期的文字餵養,我們能以文字養心,把內在養茁壯。</p>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蘇絢慧的療癒沙龍 的其他內容
人要先有「我」,才可能真的做到捨「我」。如果你的自我發展是空洞的、缺少成就、發展和培育,那麼你說要捨「我」,那個「我」究竟是什麼? 從小到大,我們大多數人活在不被允許有「我」的狀態,把「自我」當成是「自私」,以致我們的個體自我發展支離破碎,人格難以統整,情感和思想難以自我認同...
幾年前開始《被討厭的勇氣》一直是暢銷書排行榜的不退燒書籍,這是作者岸見一郎以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理論做為基礎,和古賀史健共同創作出來的一本生命哲學探討書籍,著重在現代人的困擾~人際關係的煩惱,其中一大困擾就是「被討厭」和「為了獲得被接受而產生討好行為」,久而久之迷失自己,對於成為完整的個體就更顯困難
討好傾向的人,常誤以為只要別人對他提出觀點或意見,都代表是他不好、他有錯、他的問題。他們總是很理所當然認為,只要和別人的意見不同,或是觀點有差異,自己一定是那個有錯的人。他們很快的就會說「對不起,是我的錯」,或是「對不起,你說的對」,幾乎在沒有思考和辨識的情況下,立刻的認為一定有什麼是自己疏乎...
 承接上一篇,本篇繼續探討另外四點造成無法立下界限的因素: 你也想從混亂糾葛的關係感到自己的重要性和價值感: 這個因素是許多人無法立下界限的主要原因。關於我們的個體存在,都有基本內在需求存在,這些內在需求包括:安全感、重要感、受尊重感、被接納感。
如果,情況很明白明顯了,立下界限、守護界線是對你最好的選擇和行動,你卻遲遲無法進行,仍然處於混亂和左右為難的局面裡,那麼你該面對和思考的是自己,而不是「對方為什麼要這樣那樣」了。 這一篇主題就是要和你討論這個情況裡的自我覺察⋯
很多人並不知情,從一出生開始,即已成為父母或家族長輩口中的虧欠者、次等品。 這些原因可能來自於: *你沒有他們要的性別 *你沒有他們要的容貌 *你沒有他們要的條件 *你的出生在於他們生活能力及生命承擔力不足的時候 你的到來並不是他們作好準備的,也不是他們具有愛的能力的時候....
人要先有「我」,才可能真的做到捨「我」。如果你的自我發展是空洞的、缺少成就、發展和培育,那麼你說要捨「我」,那個「我」究竟是什麼? 從小到大,我們大多數人活在不被允許有「我」的狀態,把「自我」當成是「自私」,以致我們的個體自我發展支離破碎,人格難以統整,情感和思想難以自我認同...
幾年前開始《被討厭的勇氣》一直是暢銷書排行榜的不退燒書籍,這是作者岸見一郎以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理論做為基礎,和古賀史健共同創作出來的一本生命哲學探討書籍,著重在現代人的困擾~人際關係的煩惱,其中一大困擾就是「被討厭」和「為了獲得被接受而產生討好行為」,久而久之迷失自己,對於成為完整的個體就更顯困難
討好傾向的人,常誤以為只要別人對他提出觀點或意見,都代表是他不好、他有錯、他的問題。他們總是很理所當然認為,只要和別人的意見不同,或是觀點有差異,自己一定是那個有錯的人。他們很快的就會說「對不起,是我的錯」,或是「對不起,你說的對」,幾乎在沒有思考和辨識的情況下,立刻的認為一定有什麼是自己疏乎...
 承接上一篇,本篇繼續探討另外四點造成無法立下界限的因素: 你也想從混亂糾葛的關係感到自己的重要性和價值感: 這個因素是許多人無法立下界限的主要原因。關於我們的個體存在,都有基本內在需求存在,這些內在需求包括:安全感、重要感、受尊重感、被接納感。
如果,情況很明白明顯了,立下界限、守護界線是對你最好的選擇和行動,你卻遲遲無法進行,仍然處於混亂和左右為難的局面裡,那麼你該面對和思考的是自己,而不是「對方為什麼要這樣那樣」了。 這一篇主題就是要和你討論這個情況裡的自我覺察⋯
很多人並不知情,從一出生開始,即已成為父母或家族長輩口中的虧欠者、次等品。 這些原因可能來自於: *你沒有他們要的性別 *你沒有他們要的容貌 *你沒有他們要的條件 *你的出生在於他們生活能力及生命承擔力不足的時候 你的到來並不是他們作好準備的,也不是他們具有愛的能力的時候....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當父母的人,電視上看到受虐孩童都會有心如刀割之感,捨不得小小年紀就要承受父母照顧不周的傷害,或是親人友人凌虐的痛苦。老智者說,因緣甚妙,修身養性之所以重要,就是讓我們不會隨便發脾氣,因為發脾氣難免會結怨,結怨之後就是結仇,仇結上就會產生災劫,一旦因緣成熟早晚會相遇。與宿世仇人相遇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人
Thumbnail
寵溺孩子來自大人內心的缺憾和無明,以為對孩子有求必應,孩子就會向著我們,與我們心靈貼近。每一個人都當過小孩,小孩的心思很單純,是大人養成孩子的刁鑽貪婪和見風轉舵,試著回想我們的童年,比如阿公阿嬤一昧的討好,做錯事也捨不得打罵,我們很快就爬到他們的頭上灑尿,連基本的尊重都沒有,更別說感謝。所以寵溺是大
Thumbnail
現今社會中,愧疚式教養成為許多家庭潛在的教育問題。父母常以自己的辛勞和犧牲對孩子施加無形的心理壓力,讓孩子感受到愧疚和虧欠。本文將淺談這類教養方式如何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以及父母在教養過程中應如何調整心態,避免讓下一代背負過多的情感負擔。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西元二零二四年,八月八日,今天是父親節。 越長大越不喜歡過父親節和母親節,因為那種節日在我們家,已經變成資本主義的那種互相競爭比較炫耀的形式了。 我的父親,從我一出生就很喜歡拿我跟其他同齡的孩子比較。我的童年時,常常因為成績不好,或者沒有好好守規矩,就會被用掃把打、用皮帶抽、或者用手捏到烏青……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親情是我們在不和階的成長環境中極力想擺脫的束縛,卻也是永遠無法掙脫的枷鎖。父母有他們的成長歷程,在他們成長的環境裡感受及學習何謂「愛」。再以他們認為「正確」的方式給予。 也許並不符合我們的需求和期待,卻也是他們僅有及學習到的「愛的方式」。 長大後我們建立自己的家庭,進入親密關係中。如果沒有重新檢
Thumbnail
失望性情感隔離是一種對父母期待一直落空產生的心理防禦機制。作者發現每當必須回娘家的當天自己整個人都會變得很煩躁,一點都不期待與爸媽相聚,對作者來說,這跟孝順無關,單純的只是因為親情關係很淡薄,淡到產生了納悶的情緒。而父母親從小的忽視也讓作者感覺與原生家庭的互動十分尷尬,卻也慶幸仍有能力愛自己的孩子。
Thumbnail
父母就是不論你幾歲,都還是會把你當小孩管。 以前跟父母相處,不明白為什麼自己要出去哪裡?總是要被問詳細的出遊地點、回家時間,覺得不喜歡被管。 後來才知道,這個感覺是源自於一種覺得自己還沒長大的屈辱感,當時會因為這種不喜歡的感覺,去跟父母對抗,父母也會因此惱怒,衝突就這樣一發不可收拾。 後來因為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當父母的人,電視上看到受虐孩童都會有心如刀割之感,捨不得小小年紀就要承受父母照顧不周的傷害,或是親人友人凌虐的痛苦。老智者說,因緣甚妙,修身養性之所以重要,就是讓我們不會隨便發脾氣,因為發脾氣難免會結怨,結怨之後就是結仇,仇結上就會產生災劫,一旦因緣成熟早晚會相遇。與宿世仇人相遇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人
Thumbnail
寵溺孩子來自大人內心的缺憾和無明,以為對孩子有求必應,孩子就會向著我們,與我們心靈貼近。每一個人都當過小孩,小孩的心思很單純,是大人養成孩子的刁鑽貪婪和見風轉舵,試著回想我們的童年,比如阿公阿嬤一昧的討好,做錯事也捨不得打罵,我們很快就爬到他們的頭上灑尿,連基本的尊重都沒有,更別說感謝。所以寵溺是大
Thumbnail
現今社會中,愧疚式教養成為許多家庭潛在的教育問題。父母常以自己的辛勞和犧牲對孩子施加無形的心理壓力,讓孩子感受到愧疚和虧欠。本文將淺談這類教養方式如何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以及父母在教養過程中應如何調整心態,避免讓下一代背負過多的情感負擔。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西元二零二四年,八月八日,今天是父親節。 越長大越不喜歡過父親節和母親節,因為那種節日在我們家,已經變成資本主義的那種互相競爭比較炫耀的形式了。 我的父親,從我一出生就很喜歡拿我跟其他同齡的孩子比較。我的童年時,常常因為成績不好,或者沒有好好守規矩,就會被用掃把打、用皮帶抽、或者用手捏到烏青……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親情是我們在不和階的成長環境中極力想擺脫的束縛,卻也是永遠無法掙脫的枷鎖。父母有他們的成長歷程,在他們成長的環境裡感受及學習何謂「愛」。再以他們認為「正確」的方式給予。 也許並不符合我們的需求和期待,卻也是他們僅有及學習到的「愛的方式」。 長大後我們建立自己的家庭,進入親密關係中。如果沒有重新檢
Thumbnail
失望性情感隔離是一種對父母期待一直落空產生的心理防禦機制。作者發現每當必須回娘家的當天自己整個人都會變得很煩躁,一點都不期待與爸媽相聚,對作者來說,這跟孝順無關,單純的只是因為親情關係很淡薄,淡到產生了納悶的情緒。而父母親從小的忽視也讓作者感覺與原生家庭的互動十分尷尬,卻也慶幸仍有能力愛自己的孩子。
Thumbnail
父母就是不論你幾歲,都還是會把你當小孩管。 以前跟父母相處,不明白為什麼自己要出去哪裡?總是要被問詳細的出遊地點、回家時間,覺得不喜歡被管。 後來才知道,這個感覺是源自於一種覺得自己還沒長大的屈辱感,當時會因為這種不喜歡的感覺,去跟父母對抗,父母也會因此惱怒,衝突就這樣一發不可收拾。 後來因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