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我曾在台北的某計程車裡,聽到有司機聆聽著貝多芬的小提琴奏鳴曲。那時下著雨,奏鳴曲的慢板,彷彿完美地隔絕了外面的喧囂,成為了計程車本身良好的結界。
沒想到後來,我又有類似的巧遇。
Sonny Rollins: Tenor Madness, Prestige Records, 1956
這是一個在下著大雨的農曆年期間,街頭一片死寂當中所發生的一場巧遇。
原本我和太太預定要到台北某地,但Google所查到的公車時間與動態完全不準,畢竟是過年。但也不想繼續空等,索性叫了Uber計程車。
原本交通上的不順暢、天氣的惡劣,使得心情不美麗。但沒想到上車後,那股充滿負面的情緒馬上就被熟悉的聲響所感化。
沒錯,這時計程車司機在車裡放的,是爵士樂,而且還是我有買到的這張Sonny Rollins的經典專輯「Tenor Madness」!而我前幾天才在家裡播放這張專輯!
不知道是上車後太過專注聽音樂,還是大過年的路上人車變少,這趟車程竟然令人舒服地想睡覺;而我也一直壓抑著想和司機聊天的心情,想問問他是否也是爵士樂迷呢?是老饕嗎?還是隨意找來的播放清單呢?甚至,不開車的時候也是爵士樂手嗎?
快到目的地時,我實在是忍不住好奇,不想把心裡的懸念留到過完年,就索性和司機聊起天。
原來司機之前和別人一樣,在車上放一般的流行歌。但他載了許多客人,其中有些人想在車上休息、沉思,便向司機反映音樂太吵。不知為何,司機不是改變了流行樂曲目,而是直接改變樂種,把流行樂改成爵士樂。
說來也奇怪,有些爵士樂其實還滿喧鬧的,像是Sonny Rollins的「Tenor Madness」,當中的第一首〈Tenor Madness〉,就找來了同樣是重量級的薩克斯風大師John Coltrane來同場互尬,熱烈的炫技竟然讓此曲長度有12分鐘之久!
我想,有時候不見得是樂種的問題,而是聆聽方式的問題。我們是不是常常把「純演奏」音樂當成了絕佳的背景音樂,而有歌詞的「流行歌」則是聽著歌手的唱腔、對歌詞的詮釋聽得入神了,反倒無法置之不理呢?
如果遇到需要思考的人,腦中思緒常常用自己的語言來編排、打轉,此時如果身邊一直有人用相同語言的歌曲來干擾,任誰都會無法專注下去吧?
更不用說需要休息的人,如果播放的流行歌是自己的心頭好,那倒也罷;最怕的是遇到排斥、不欣賞的歌手,那在計程車上的這段車程簡直是行動牢籠!
爵士樂曲也不乏有歌唱的,但由於通常是英文,而不太與我們腦中慣用的中文思考互相干擾,因此我也常聽到有些人雖然不喜歡聽國語流行歌,但又無法改變喜歡聽歌手唱歌的習慣,因此問我來點「不要中文的歌曲!」
說來也真有趣,沒有共通語言的音樂,不管它吵不吵,好像都很容易成為背景音樂,這對真正的音樂老饕來說,還真是難以想像呀!
不過如果下次時間足夠的話,我想建議司機,把這張「Tenor Madness」當中的第4首「My Reverie」來成為清單的一部份,會讓乘客更舒服喔!「Reverie」是法文「夢」的意思,這首細聽之下,竟然是改編德布西早年的鋼琴獨奏曲!
在喧囂擁擠的台北街頭,有這麼一個計程車成為旅人的搖籃,真是奢侈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