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性格到底是天生而成,還是後天塑造的呢?經典電影《沉默的羔羊》中優雅殘暴的漢尼拔;近期在 Netflix上線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戲劇《食人魔達默》受到全球熱烈的迴響;與近年來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刑事案件系」的Youtuber,皆能夠看出大眾對於「心理變態」的好奇與想像,同時也帶出一個疑問:心理變態是如何誕生的?
James H. Fallon(以下簡稱Jim),乃一名神經科學家,受到同事之邀,開始著手研究心理變態者,利用各種腦部掃描技術來觀察犯人的大腦。他身為在加州大學任職的教授,原主要研究成體幹細胞、帕金森氏症動物病例與慢性中風,且獲獎無數,是腦科學方面的泰斗。
Jim其中一種的觀測方法是使用正子造影術(PET),即是將能夠與大腦反應的放射性分子與其載物一起注射進受檢者體內,如果載物是葡萄糖則可以觀察受檢者的新陳代謝狀況,若將葡萄糖改為其他種藥物則可以用來檢測神經傳導物質的分布情形。
他的研究團隊將氟的一種同位素搭載在葡萄糖上,注射進受檢者(在此實驗中,受檢者為罪犯)體內,葡萄糖被活躍的腦細胞吸收之後,便會持續的釋放正電子,之後將掃描器包圍在受檢者的四周,掃描器記錄下正電子與電子碰撞所釋放出的能量,再使用電腦軟體測定碰撞來源的位置,並建構出大腦3D掃描圖,依碰撞密度不同的區域標上不同的顏色,以觀察大腦各個區域的活化程度,顏色越深代表腦區活化程度越高。
而相比於正常人的大腦,受檢者在眼眶皮質(OFC)和杏仁核(Amygdala)周圍的腦區活化程度都相對低落,而這部份多和抑制衝動有關。
隨著時間推進,Jim將自己研究所得的掃描圖與收集得來其他研究室得到的腦部掃描圖結合在一起看,得到更進一步的模式,心理變態者的邊緣皮質(limbic)、腦島(Insula)、腹內側前額葉皮質(VPC)、顳葉前側(Frototemporal lobe)與眼眶皮質(OFC)存在著腦功能缺陷的狀況,而這些腦區域與人類熟知的同理心、情緒、是否能抑制衝動跟道德推理有關,上述腦區域的功能損失解釋了心理變態行為的原因。
於是進行幾年的研究後,Jim總結出一套理論,概述他對心理變態的研究成果,解釋心理變態的神經解剖學基礎,描述了一個心理變態特有的腦部掃描圖像。他堅信人類的性格是有80%由基因所決定,剩餘20%才能為後天環境所干預,人是先天造就而非後天養成。
然而在一次替全家腦部造影掃描以檢測是否有阿茲海默症病症時,Jim意外發現自己的腦部活動圖與標準「心理變態」的大腦無異,他在震驚之下回顧過往的人生,開始詢問周遭親朋好友對自己的評價,經歷抗拒、探索,到最後擁抱自我,他承認原先自己對於人類性格的判定太過狹隘,Jim身為一名成功科學家的背後,有著與標準心理變態無異的大腦,以及父母充滿愛的教養,他最後出版《天生變態》這本半自傳書籍,作為自己人生的見證。
最後引用《天生變態》中Jim的自白來為本文畫下句點:這一次,年過六十的我,不經意闖進了一次自我追訴之旅,從中發現了一個五十年前的我不會相信的事實:真正優良的教養可以戰勝先天不足的基因。(2016,Fallon)
我相信心理變態身上還是有其優點存在的。那些在海爾量表(心理變態的心理測驗)得25或30分的人固然危險,但我們需要這些人的存在──他們放肆、活潑、離譜的行為讓人性充滿生氣、柔韌張弛,讓生命煥發光彩。
參考資料
Fallon, J. (2014). The psychopath inside: A neuroscientist’s personal journey into the dark side of the brain. Penguin.
TED. (2009). Exploring the mind of a killer | Jim Fallon [Video]. Youtube https%3A%2F%2Fwww.youtube.com%2Fwatch%3Fv%3Du2V0vOFexY4%0A